《北师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9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一 透镜授课类型新 593授课标依据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一、教材分析 透镜 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 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学过 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
2、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 正 确 区 分 凸 透 镜 和 凹 透 镜;2、能 在 图 中 标 出 凸 透 镜 的 主 光 轴、光心、焦 点 和 焦 距;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过程与方法1、学 习 用 太 阳 光 测 凸 透 镜 的 焦 距 的 方 法,体 会 凸 透 镜 对 光 的 会聚 作 用;2、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 成 学 生爱 护 光 学 仪 器 的 好 习 惯;2、养 成 学 生 在 课 堂 上 积 极 参 与 的 主 人 翁 意
3、 识;3、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四、教学教学重点1、凸 透 镜 和 凹 透 镜 对 光 线 的 作 用;2、测 量 凸 透镜 的 焦 距 的 方 法。重点难点教学难点1、理 解 会 聚、发 散。2、会 作 透 镜 特 殊 光 线 光 路 图。五、教法学法观 察 法、演 示 法、分 析 法、讨 论 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引入ppt展 示】画外音这 是2006年8月 发 生 在 重 庆 的 一 场 森 林 火灾,这 场 大 火 仅6个 小 时 就 燃 过500多亩。但 是,你知道引起这场火灾的 罪
4、 魁 祸 首 是 什 么 吗?竟然是一瓶没有喝完的矿 泉 水!生:(议 论 质 疑)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能有这么大的破坏性吗?【导 入 课 题】待 学 生 议 论 后,进 一 步 引 导:同学们想知道一瓶 矿 泉 水 为 什 么 会 闯 下 这 么 大 的 祸 吗?要 解 决 这 个 困 惑,学习 今 天 的 知 识 你 就 能 理 解 了。二、自主探究师:(讲 授 概 念)由 透 明 物 质 制 成 的 光 学 元 件 统 称 为 透 镜,也就是都可以叫 做 透 镜。如 玻 璃、水 晶、石 英、树 脂、塑料等材料都是制作 透 镜 的 材 料。【提 出 问 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的哪个
5、地方或哪个方面观察到使用了透镜?(在学生表述的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恰当的肯定、鼓励和补充。)通 过 让 学 生 感受 火 灾 的 无 情和 不 可 思 议 的火灾原因,激发学 生 的 求 知 的兴 趣 和 解 开 谜底 的 愿 望,投入 本 课 的 学 习。通 过 模 拟 玻 璃球 的 切 割,让学生 对 透 镜 的 球面 有 直 观 的 体验,减小对凸透镜 主 光 轴 理 解【课件展示2】生活中的几种透镜1、透镜的种类【提出问题】图片上的透镜形状都一样吗?【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或用手触摸,找出有什么不同,概括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描述)两块透
6、镜中间厚,边缘薄;两块透镜中间薄,边缘厚。透镜的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2、主光轴、光心学生阅读课文第2 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内容,认识是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1、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通常用“虚线”画出。2、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通 常 用 字 母“O”表示。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作用【探究活动2】:【体验实验】凸透镜和凹透镜 对光线的作用相同吗?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简易判断凹、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相同的步骤:(1)在距离桌面20cm高
7、处,用 LE D 手电筒照桌面,观的难度。通过小实脸,体验 到 凸 透 镜 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通 过 回 扣 引 入情境,达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同时呈现课堂设计的完整性和完美。察光斑的大小。(2)在桌子和手电筒分别之间放置凸凹透镜看光斑的大小有什么变化?(3)此实验说明了什么?探究结论:由放置凸透镜后的光斑变小了,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由放置凹透镜后的光斑变小大了,说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理解: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字 母 表 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 字 母 表 示。【课件展示5凸透镜向日取火
8、。师:同学们能否理解了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为什么能引发火灾了吗?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鼓励。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讨论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疑惑。四、课堂检测同步试题学生完成检测题、解答,教师巡视、讲评。五、布置作业 高效课时通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2.3.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前面 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体 现 了 课 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
9、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 排 了 学 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三、教学目标
10、佚 口 识 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体脸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四、教学重占八、难点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五、教法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
11、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观看“蝴蝶杯显影”的神奇现象,激趣设疑,引入新课。【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 杯 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提出问题【复习提问】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何特点?2.它们成像时,物体至u凸透镜的距离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照相机成像时离镜头较远,幻灯机成像时离镜头较近,放以“蝴蝶杯显影”这一神奇现象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
12、的学 习 兴 趣 和 求知欲望通过复习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及 各 自 物 体到凸透镜距离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为学生的合理猜大镜成像时离凸透镜最近。想提供依据【前置补偿】认识 物 距(U)和像距(V)前置补偿物距、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为提出问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题时正确、简洁【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表述做铺垫关系呢?学生:物距。(-)猜想与假设【猜想】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三)设计实验【过渡】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实验进行证明,下面我们共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器材主要有光
13、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让 学生明确实A|验 注意事项以L L.工及需要记录的10 20砧 /80 90现象和数据,解【引导思考】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决实验中会影小、虚实跟物距的关系呢?请说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响学生实验的【引导点拨】本次探究,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呢?难点或疑惑点,请大家讨论并分析。为学生分组实1.如何保证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验 的 成 功 扫 清【演示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障碍。并要求学生调节。通过分组实验,2.如何找到像的位置?【演示2】(1)点燃蜡烛,移动光屏找到蜡烛烛焰清晰的像确定像的位置,并要求学生找到像的位
14、置。(2)移近蜡烛,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虚像,并要求学生观察虚像。I R 0 23.如何能更加方便的测出物距和像距?【演 示 3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标尺的50cm 处,调节蜡烛和光屏改变物距和像距。引导学生口算出物距、像距的大小。4.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指导】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删减和补充,并强调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的注意事项:(1)实验记录表格应有表头,能体现出所有需要记录的数据、现象以及实验次数。(2)实验记录表格中有关测量的数据应标明单位。(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进行实验】下面请同学们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调节光
15、屏分别找到像,观察像的性质,并将对应的物距、增 强 合 作 探 究意识;多组实验总结成像性质并将对应的物距、像距通过多媒体展示,收集的数据更多,数据 分 析 更 具 说服力。在 已 有 实 验 结论 的 基 础 上 深入 分 析 凸 透 镜成像规律,利用Flash动画模拟实验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凸 透 镜 成 像 规律 的 进 一 步 理解,通 过“巧学妙记”降低学生记忆难度。像距及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内。【成果展示】在学生实验结束后,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小组的实验数据。【收集数据】1.在实验过程中,你都观察到了哪些不同正倒、大小、虚实的像?2.当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
16、不同时,所对应的物距、像距分别是多少?将学生列出的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以及所对应的物距、像距的大小输入电脑,通过大屏幕展示。(五)分析和论证l.u=f 不成像2.u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物异侧5.f u f时成倒立像,uV f成正立像,所以焦点是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2.u f时成实像,uV f成虚像,所以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实像都是倒立的在异侧,虚像都是正立的在同侧。3.u 2 f时成缩小像,uV 2f时成放大像,所以2f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4.(1)u f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2)uV f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呼应创设情境,让 学
17、生了解蝴蝶杯显影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物 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5.u 2 f,照相机f u 2 f,投影仪u pB;C.pApCpB;D.pA=pBpC0教学过程: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提出问题:放在同学桌面的铅笔盒受重力作用,对制成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那么装在杯里的水对杯底会不会有压强?做 教 材 图8-6左图的演示实验证实学生想法.然后将少量水到在玻璃板上并提问:“水不同于固体的是它还具有流动性,那么水对阻碍它流动的杯壁有没有压强?”做教材图8-6右图的演示实验,证 明”有,讲授:液体中有不同的位置,这些点到液面的距离称作:深度。提问:“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怎样变化呢?”做教材图8-28的
18、演示实验,提问:“橡皮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左右两图的实验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观察现象得到初步结论。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1.探究实验的步骤、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给每组学生一个微小压强计,让学生自学教材的微小压强计介绍,并让每个小组动手探索,向学生提出问题:“微小压强计测量的是液体中那一部分受到的压强?微小压强计时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安排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指导学生按以下思路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步骤,.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的关系;.同种液体中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变化的关系.不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压强大小的关系。安排学生设计表格,进行指导给出正
19、确的表格形式。强调及时记录数据。2.完成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时,按上述思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到结论。在得出规律后,用它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和现象。例如: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上经常会看到人潜入海中去观看美丽的海底世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海水下面各种新奇的景色的同时,也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潜水员穿着不同有潜水服。这是因为海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深水中工作必须有特殊的保护装备,以防压坏身体。介绍帕斯卡实脸,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提问:“液体在某一深度的压强该怎样计算呢?”引出液体压强的计算。三、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补充演示实验:在上端开口、下
20、端贴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定深度红色的水,橡皮膜将向外凸出,将玻璃管放入盛有水的方形玻璃鱼缸中,直到管内外水面向平,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利 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引导学生用公式来解释上面探究实验总结出来的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结合公式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补充演示实验:用微小压强计测粗细不同但装水深度相同的两个容器底部压强.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重力没有大小关系。教学反馈:研究科学探究活动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成为物理课程的改革关键,本节课安排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另外,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情况,教师补充设计
21、一些演示实验,能够使学生的思路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抽象,搭一个台阶,能够有效地降低知识难度。三、连通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 假想液片 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
22、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STS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教学难点: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教学过程:一、连通器及其特点1、引出问题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 翻越 大坝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什么是 连通器?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
23、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给 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管内水面的关系;用一根红线系在两铁架台间,标识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两边针筒等高时,学生观察到两边水面相平.问:如果举高或降低一边针筒,水面会变化吗?怎样变?为什么?缓慢调节一边针筒,使两边针筒明显不等高.要求学生观察、描述现象,进行总结
24、.要求填写下面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将相平(等高).3、利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连通器原理分析液体不流动时液片的受力.由液体压强公式P=gh,可推知两边液柱的高度相等.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推导出液柱高度相等的结论.4、应用、讨论讲解一下船闸的工作原理.分析船闸的结构,结合连通器原理解释船闸的工作原理.二、液压技术1、压强在液体中的传递通过分析船闸阀门的工作,指出开启和关闭阀门需要特殊的装置,实 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生活中能见到很多 四两拨千斤”装置.比如修车时用的千斤顶等.演示实验,先放大设码,再放小在码,最后两边平衡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后讲解.注意强调两
25、边条件的对比:面积的比例关系要和祛码质量比例对应起来.在教师带领下,逻辑清晰地比较相关因素.推导出两边压强相等的结论.得出结论:密闭液体中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在教师总结的提示下,明确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2、液压技术及应用1653年,帕斯卡发现了上述规律(帕斯卡原理).在此基础上,人们发明了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师生共同举出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机械.比如,千斤顶,推土机、挖掘机中用到的操作杆,汽车的液压刹车系统,机械中用的液压密封等等.积极思考,举出生活中可能用到液压技术的装置.以汽车液压刹车系统为例简单分析.问: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小针筒?(2)哪部分等效于大针筒
26、部分?(3)系统是怎样实现制动的?三、课堂小结连通器的定义、原理.(2)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知道液压技术和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知道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装置及工作原理.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生产中液压技术的应用实例,选取一个例子与实验装置进行类比,分析工作原理.四、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强计。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多媒体演示实验,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
27、、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用大气压强解释有关现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抽气机、玻璃管、一只空杯、马德堡半球、塑料片一张、饮料一瓶、自制饮料一瓶、空可乐瓶一只、胶头滴管一只、红水、大小试管、广口瓶、熟鸡蛋。教学内容:一、新课引入师 演 示 覆 杯 实 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3、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提问:为什么
28、水没有流出来呢?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有大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了大气压强。覆杯 实验的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而且各个方向都有。二、大气压强的存在活动:1、把空可乐罐用橡皮塞塞住罐口,用抽气机抽出罐中的空气,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大小试管实验3、在空可乐瓶里灌些热水,然后倒掉,再旋紧瓶盖,过一会儿,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4、吞鸡蛋实验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观察现象。师:引导学生对实验做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1、因为用抽气机抽出罐中的空气后,罐内的压强减少,罐外的大气压作用,使可乐罐变瘪了。2、小
29、试管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对小试管有一个向上托的力。3、热空气温度降低,压强减少,但瓶外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对瓶有一个向内的压力。4、瓶内气体温度下降,压强减少,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向下压进瓶内。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的压强简称大气压。原因:由于大气具有重力。试试看:你能解释以下现象吗?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现象:两个半球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提出疑问: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的力约为7065牛。
30、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二、大气压的大小大气压确实存在,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大气压的大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知道大气压的测量方法。1、测量方法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出示】空盒压强计和水银压强计补充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一一进行简单的实验说明、数据读数和分析,大气压支持着玻璃管中的水银柱。当大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水银柱的高度会发生变化。从中说明水银压强计的原理。2、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一一解释:大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气有重力。(2)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4-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3)在海平
31、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1.01X105帕(760亳米汞柱)规定:这个大气压值称为标准大气压。3、感受标准大气压的大小(1)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帕,已知一块砖的厚度约为5厘米,则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叠多高的砖头对地面产生的压强?(2)这么大的压强,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计算、解释:这是因为人对环境的适应,人的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五、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32、压力差;(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4)会求浮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实验的条理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33、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 确 运 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
34、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 入 液 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 个 力 叫 做 浮 力.
35、(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 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 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
36、“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 弃 那 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 过 对“一个边长为,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小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九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 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
37、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尸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 压 力 差=砥/+/)2 2 31/=%?7;3=饴1/=及汗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叭#=.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
38、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一、认识浮力:1.浮力的定义:浸 在 液 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二、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公式:尸浮=尸向上,向 三、影响浮力大小因素:I.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忆排和C液有
39、关2.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公 式:尸 字=3 推=0 液 g 排(3)适用范围:四、计算浮力的三种方法:1、称重法;2、原因法;3、阿基米德原理法.知识拓展1.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如轮船等2.有的物体会沉底.如铁块石头等3.气体和液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物体气体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两个重要实验进行教学,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在教师引导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多维感官,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通过学生小组实验,积极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层层深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取得了
40、较好的教学效果六、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以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大小的变化教学用具:水、鸡蛋、盐水、烧杯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潜水艇时而浮于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有时又能停留在水中.这是怎么回事呢?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作用
41、,那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物体在液体中,什么情况下上浮?什么情况下沉?即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二、讲授新课(一)物体的浮沉条件1.演示实验将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到几个密度不同的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漂浮、悬浮.解释几种状态:下沉、上浮、漂浮、悬浮想1)鸡蛋在液体中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2)在刚才的几种情况中,鸡蛋的重力大小变了吗?3)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改变了吗?2.受力分析:3.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4.小组学习根据物体所受力的情况讨论分析当物体受到的浮力产浮三物重G时,物体就会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尸浮
42、物 重G时,物体就会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厂浮=物重G时,物体就会悬浮或者漂浮;并在图中标出合力的方向.4.想一想:悬浮与漂浮的共同特点不同点分别是什么?(二)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根据学案提示,小 组 完 成“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的学习1、潜水艇2、气球、飞艇3、浮筒练习:1、一个重为10牛的木块在水中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上,这木块所受到的浮力()A.上浮时小于10牛,漂浮时大于10牛.B.上浮时大于10牛,漂浮时小于10牛.C.上浮时等于10牛,漂浮时等于10牛.D.上浮时大于10牛,漂浮时等于10牛.【答案】D2、一艘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A.船受到的重力 B.船
43、排开液体的重量C.船受到的浮力 D.船排开液体的体积【答案】D3、把质量相同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铁球浸没于水中放手后,木球上浮而铁块下沉,静止后木球受到的浮力()铁球受到的浮力.【答案】大于4、把 重5N、体积为600立方厘米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答案】6N5.一个物体的体积是5X10米I如果这个物体重6N,那么,它浸没在水中将_ _ _ _(选填“上 浮 、下 沉 或 悬 浮”).【答案】下沉6.一 物 体 质 量 为5 k g,体 积 为6dm3,将其放入水中,静止后其所受浮力为多大?(尸 ON/kg)【答案】60N三、课堂小结1、物体的浮沉条件:2、浮沉条件在技术
44、上的应用利用浮力的关键是调节重力和浮力的关系.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 现 沉 浮(如潜水艇或打捞沉船等)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实现沉浮.(如气球或飞艇等)(3)利用漂浮条件工作.(如轮船、密度计等)板书设计: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小于重力:下沉;浮力等于重力:悬浮或漂浮;浮力大于重力:上浮.二、浮沉条件的应用:潜水艇、打捞中山舰、孔明灯、热气球、利用盐水选种等教学反思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
45、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七、飞机为什么能上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水翼船高速行驶的原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分析飞机和水翼船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3、通 过
46、“做一做”的两个小实验,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飞机和水翼船升力产生的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 过“做一做”的两个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通过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1、飞机的机翼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2、水翼船高速行驶的道理.一、学习新知(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利用图片、投影片:再现小河中流水的情况;演示使自来水通过玻璃管.学生观察,积极思考神奇的力量展示组织学生做以下实验:1、风扇吹气球;2、在风中静止的乒乓球;3、吹硬币
47、;4、制作简易喷雾器.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向全体同学展示实验过程.(-)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实验探究:吹纸条问:1、纸条上、下方空气流动速度是否相同?2、纸条飘动起来时,纸条上下方压强(压力)有什么关系?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问题得出结论:纸条上下方的压强(压力)差把纸条举起来.飞机的举力或升力分析机翼形状特点,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学生分析机翼上、下方空气流速的大小关系,机翼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三)水翼船播放幻灯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及时做出正确评价,适时鼓励,对优秀的同学加以表扬.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分析水翼船高速行驶的原理.板书设计: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一、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流动时
48、,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二、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升力:机翼上下的压力差就产生了作用在机翼上的向上的力,也叫举力.三、水翼船一、【教 学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实险探究,总结
49、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教学步躲】一、引入新课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
50、解复杂机械的基础。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