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100824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8.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pdf(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 去 友 人 便 怒 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独自

2、走了,走后不久,那朋友就到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友 人 便 怒 道:“真不是人!跟人约了同行,弃我而走。”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不理睬。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让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

3、”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二、重点品析1.期行和 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期行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结 合 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 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 他 却“入门不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

4、的优劣?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华歆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 就-诺 千 言,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的时候,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三、文言知识(1)通假字:(不,通“否”,译 为“不在”)(2)词类活用:歆辄难之(难,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3)特殊句式: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四、文学常识:关 于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著名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

5、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世说新语中有一些记载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表现了比较进步的道德观。五、练习1 .给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注音并作解释。(1)尊君在丕()(2)歆辄难之()(3)王欲舍所箜人()(4)遂携拯如初()(5)宁可以急相弃邪()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语。(1)有一人欲依附()(3)陈太丘与友期()(5)既已纳其自任()3 .根据课文填空.(2)室尚宽,何为不可()(4)太丘舍去()(6)至可以急相弃邪()(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

6、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1)(2)5.翻译下列句子。(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参考答案1.(1)f o u;同 否 (2)z h e;当即(3)xi e;携带(4)z h G n g;救助(5)y e;相当于吗2.(1)搭船(2)幸而,恰 巧(3)约定(4)不 再 等 候 而 离 开(5)请托,请 求(6)难道3.(1)朗日:“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4.(1)言而无信,不知其可。(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卖 油 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

7、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 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一、译文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

8、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J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二、文学常识: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重点词义(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2)但 微 颔 之(只、不过;点头)(3)无他,但 手 熟 尔(罢了)(4)尔安敢轻吾射(怎么)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I.哪句话写出

9、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尔安敢轻吾射”)2.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汕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手熟”)3.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以我酌油知之”)4.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三 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n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10、疾也。I I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爆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巳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文学常识:课文选自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我国南北朝地理学家,散文家。二、字音素 湍(t u M)绿潭 不 见 曦(x i)月 夏 水 襄(x i d n g)陵 重岩叠嶂(z h a n g)略 无 阙(q u G)处 沿 溯(st i)阻绝 属(z h Q)引凄异 飞 漱(sh t i)其间三、词义(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同“缺”)(2)自 非 亭 午 夜 分(如 果;正午

11、)(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4)虽 乘 正 御 风(即 使;奔驰的马)(5)素湍绿潭(白色;急流的水)(6)猿鸣三声泪沾裳(几声,这 里 的“三”不是确数)(7)重岩叠嶂:重重叠叠的岩峰。(8)隐天蔽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四、译述课文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请你补出下边句子中省略的词。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于水树山草)五、按要求默写并译句子。(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默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默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2、。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3)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同工异曲的句子。默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4)翻译下列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每逢降霜的早晨初晴或降霜的日子,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很长时间才消失。六、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

13、安排有什么作用?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论语六则一、字音释义(1)人不知而不愠(yu n )怨退.(2)不亦说乎(yu e )高兴(3)学而不思则罔(w a n g )迷 惑 不 解(4)思而不学则殆(d a i )危险(5)默而识之(z h i )记 住(6)敏而好学(h a o )爱好二、用课文原句填空。(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

14、勤学好问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怨恨,心里不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 惑:殆:危险或疑惑)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凭什么)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记 住)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四、“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另I J卜列句中“而 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表顺接)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接)敏而好学(表顺接)学而不思则罔

15、(表顺接)学而不厌(表转折)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接)五、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僦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七年级下)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 不 敢 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心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一、文学常识1、黔之驴选 自 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

16、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很多作品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曾经学 过 他 的 小石潭记。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二、语音愁 愁(yin)然 虎大骇(hAi)噬(shi)荡 倚(yi)冲冒 远 遁(diin)跳 踉(liAng)三、古今异义词1、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有的现在已经不用了;有的现在虽然还用,但意思跟原先不同;有的现在仍大体保存了原来的意思。看看下列词各属于哪种情况?稍 鸣 怒 因 喜 跳 踉 乃 去第一种情况:跳踉第二种

17、情况:乃(于是,就)稍(渐渐)因(因此)去(离开)第三种情况:鸣 怒 喜四、词类活用1、有好事者船我以入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2、驴不胜怒,蹄之 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3、稍近益狎 近:靠近,接近,形容词作动词4、尽其肉 尽:吃尽,吃完,副词作动词五、一词多义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 为 神(把当作)B.以 为 且 噬 己 也(认为)2、然 A.愁 愁 然,莫相知。(的样子)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3、之 A.黔 之 驴(的,结构助词)B.虎 见 之(它,代词,代驴)六、重点词语解释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而2、至 则 无 可 用 贝 也 却3、以 为 且 噬

18、己 也 且:将噬:咬七、朗读节奏: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八、重点语句翻译(文中加线句)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驴不能忍受而发怒。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九、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通过叙写老虎惧驴、识驴、戏驴、食驴的过程,启示人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课文一共两段,第一段写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第二段写驴虎较量的过程及结果。2、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

19、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 窥 稍3、成语:庞然大物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市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20、。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文学常识:1、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三、语音:馨(xin)鸿 儒(ru)调(tido)素琴 案 牍(du)四、古今异义词: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五、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 名:有 名(出名、闻名)2、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 扰(扰乱、使乱)六、重点词语解释:1、无 案 牍 之 劳 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词,此,这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

21、弄,这里指弹。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5、往来无白丁 白丁一: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阅金经 金经:佛经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竹:本指管乐器七、特殊句式:何 陋 之 有 宾 语 前 置:有何陋八、理解性默写: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九、重点语句翻译(文中划线句

22、,答案见译文)十、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意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尼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译文: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

23、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二、文学常识:1、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2、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三、语音:甚 蕃(西n)淤(y i i)泥 濯(z h u 6)清 涟(l i a n)而不妖 亵 玩(x i e)陶后鲜

24、(x i&n)有闻四、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建2、香远益清 益:副词,更。3、亭 亭 净 植 植:树立。4、陶 后 鲜 有 闻 鲜:少。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7、宜乎众矣 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五、特殊句式: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六、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七、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5、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 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八、重点语句翻译(文中划线句,答案见译文。)九、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衬托出君子的高尚气节。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名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

26、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 一“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缗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

27、:象征、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 问 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强项令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修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筑杀之。宣叩头日:“愿乞言而死。帝 曰:“欲何言?

28、”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从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筑,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主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今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袍鼓不鸣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一、文学常识作者:范晔,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 后汉书。二、

29、重点词语解释骏乘(c d n s h e n g):陪乘 叩(k 6 u):拉住,勒住。B(c h u i ):行刑的鞭子或棍子楹(i n g):柱 子 敕(c h i):(皇帝)命令 枪(比):鼓槌 斛怵):量器数:列举,数落 格杀:打死 被:盖,盖住 据:按,撑 征:征召三、词类活用(1)欲维杀之(“维”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2)袍 鼓 不 鸣(“袍”名词作状语,用鼓槌;“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四、古今异义词: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成年男性的配偶五、重点句翻译(文中划线句)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

30、错,喝令仆人下车,当场杀死。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现在当了皇帝,还制服不了一个小地方官吗?从此,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董宣为官廉洁,他死后我才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1)课文记述了董宣秉公办案和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展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高尚品德。(2)故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六(3)刘 秀 的 话“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是侧面描写,烘托出董宣的廉

31、洁。(4)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包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日:“第正,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日:“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32、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 曰 包 待 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 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苹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一、文学常识本 文 选 自 宋史-包拯传,作者脱脱是元代史学家。二、重点词语解释鬻(y t i):卖砚(y a n):砚台 惮(d a n):畏惧 峭(q i

33、6 o):严峻苟(g 6 u):随便、随意 至(y i n g):家族墓地 曲直:是非 才:仅 寻:不久从:听从 造:到 知:掌管、主持三、古今异义的词(1)知 天 长 县(古义:主持,掌管;今义:知识,知道。)(2)非吾子君孙也(古义:和;今义:如果,好像。)(3)第归,杀而鬻之(古义:但,只管;今义:用在整数的数词前边表次序,如第一。)四、重 点 句 翻 译(文中划线句)(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34、。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五、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共五段,分别突出包拯为官机智;为官廉洁;巧言善辩、不辱使命;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八年级上)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5、。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峨,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一、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

36、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俄、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邕,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

37、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二、文章结构第一段: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第二段: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 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第三段:小潭 源 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第四段: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第五段:记录同游者三、课文理解: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写潭水清澈的句子:(直接描写)水尤清洌。(侧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伐竹取道。和“皆若空游无所依 相呼应的一句是:水尤清洌。写潭中鱼静态的句

38、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台然不动;动态句:叔尔远逝,往来翕忽。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是如何发现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描写小石潭石头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斑,为屿,为蟆,为岩。写潭的水源的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

39、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的描写可知。)3.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第2 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个 水 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就此做些品析。(第二段运用侧面描写,从阳光、游鱼、影子的角度写水的澄清)4、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由乐到忧。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

40、作用是什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丧,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文中加线的词:念(考虑,想到)遂(于是、便)至(到)寝(睡)相 与(共同,一起)空 明(形容水的澄澈)水(月光)藻、苓(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但(只是)

41、闲 人(清闲的人)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落(水草)。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理解文意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

42、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本文运用了哪儿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描写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议论、抒情,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旷 达(豁达)乐观的胸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

43、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 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 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6、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7、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44、藻,落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

45、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二、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

46、士“拂”通“弼”,读 b 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异义词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古:这,今:判断词)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痛苦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劳累3、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饥饿4、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颠倒错乱五、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 拂:阻扰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 征:表现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

47、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8、国恒亡 恒:常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六、朗读节奏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七、重 点 语 句 翻 译(见译文)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八、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

48、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2、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 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强 调“逆境”对人才的作用。其中阐述磨练的句子是(背诵默写):苦 其 心 志(从思想上),劳 其 筋 骨(从身体上),饿其体肤,空 乏 其 身(从生活上),行 拂乱其行为(从

49、行动上)。6、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o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而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8、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0、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岁IJ曰:“未可。”齐人三鼓。岁I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