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97558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4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九品中正制最初由中央委派“贤有识鉴”的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所任地的士人。到了中后期,世家大族的权力加大,不仅控制着地方的经济税收,还掌控着对人才举荐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A选官制度的异化B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2曹魏初期中正由“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在品评人物时十分重视考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而到西晋时中正品评人物看重门第,品定为“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这一变化主要缘于,西晋()A世家大族控制朝政B选官标准发生改变C地方长官充任中正D乡村名士地位提高3唐制规定,每

2、丁每年必需服徭役二十日,有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这一规定()A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C导致了政府财政收入的锐减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事务管控4唐代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指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一现象反映出两税法()A实施目的已实现B征收标准已改变C减轻了农民负担D实施中存在弊端5唐代的两税法既“税物”也“税钱”,对于“税钱”的部分,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从而完成这部分税收,这样就促使农民去从事多样化经营。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导致了

3、小农经济解体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C巩固了专制王朝统治D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6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7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统治集团内都的一对主要矛盾。唐朝为解决这对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行省制B设置节度使C实行三省六部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8有学者认为,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

4、决策时的参考。该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A制约皇权B民主运作C强化皇权D分工明确9“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加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10自科举制创立以来,历代选官取士却并不限于科举。宋代有荐辟、恩荫之滥;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特别是捐纳一项,清自嘉道以后,内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而下,皆可报捐。这说明中国古代()A富商通过经济实力逐渐把持政权B科举制无法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C血缘政治深刻影响各朝选官制度D选官制度带有明显专制主义色彩11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

5、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年高有德望者)多见废弃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A世家子弟入仕严重威胁国家统一B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C朝廷把年龄作为选拔的主要标准D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1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缓和矛

6、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13唐朝初年,规定进士科考试实行“时务策”五条。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朝政府规定明经科考试加试时务策,要求考官就当前国家的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以书面的形式作答。这些做法()A有利于选拔实用性人才B体现出官学体制的弊端C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D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14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导致财政收入锐减。为此,唐政府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该赋税制度是()A均田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一条鞭法15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

7、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财政的收入C促进赋税的货币化D缓解社会的矛盾16下图是唐开元十年由岭南道广州怀集县所缴纳的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这件文物可以说明()A我国的白银货币化正式开始于唐代B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唐南北税制不同C广州在唐代朝贡体系中的特殊地位D唐代财政已利用贵金属的储值功能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出处内容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因为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加特拉夫开放的中国科举制是至今最

8、合理的选才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遥远的榜样”关娴娴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废除科举制不断壮大的绅士阶层已经可以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由于绅士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间接推动了立宪派势力的膨胀,促进立宪运动的高涨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制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读书人“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上面材料是不同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

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开始是由中央掌握选官权,后来变成地方世家大族掌握地方选官权,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不能说明地方机构的变化,排除B项;当时是中央集权削弱,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或降低,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曹魏初期中正由有德才之人担任,在品评人物时也以“乡邑清议,不拘爵位”为标准,主要不是看其出身门第,但是到西晋时中正品评人物变为看重门第,商品之人都是世家大族子弟,这种变

10、化主要是由于世家大族崛起,从而控制了人才选拔和朝政导致的,A项正确;选官标准发生改变是材料中的世家大族崛起后导致的结果,不是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西晋是世家大族充任中正,排除C项;西晋时乡村名士地位降低,不是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依据材料“如果不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从唐制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百姓可以通过交纳绢或布来代替徭役,有利于保证农时,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百姓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能得出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排除B项;该规定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赋税制度,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

11、选A项。4D【详解】材料中“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的意思是这些是不合理甚至超越法律范围的规矩,但又通过权力强加实施,总是凭空搬出一些沉重的赋税来当作稀疏平常规矩,这与两税法的初衷是减轻人民的负担相背离,说明材料反映出地方执行者加重税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两税法在执行中存在一些弊端现象,需要加强调整,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两税法实施的目的已经实现,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两税法的征收标准,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家中了农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根据材料“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从而完成这部分税收,这样就促使农民去从事多样化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

12、两税法的实施,使农民从事多样化经营,有利于农产品走向市场,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D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两税法的实施并不代表政府放松对农民的控制,排除B项;“巩固了专制王朝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材料中三公九卿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央机构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B项正确;中央集权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材料涉及的都是中央机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中央机构都具有部门牵制的特点

13、,与提高效率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是管理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执掌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到加强,C项正确;行省制属于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节度使的设置不利于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制度,丞相权力很大,排除D项。故选C项。8A【详解】材料“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体现了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说明三省六部制有制约皇权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

14、民主运作,排除B项;强化皇权与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分工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依据材料“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加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同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材料中的“它”是指三省六部制,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分封制下诸侯王有很大的独立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且西周时还没有宰相和皇帝,排除A项;郡县

15、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的范畴,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其标准是门第族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科举制创立以来,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除了科举制之外,还存在其他方式,这些方式折射出古代选官制度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D项正确;材料未提到富商把持政权,排除A项;科举制无法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说法错误,排除B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根据材料“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

16、报恩者,耆宿大贤(年高有德望者)多见废弃.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可知,在察举制的实行过程中,出现“权门请托”、“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等现象,说明世家大族已逐步控制被举荐为官的途径,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D项正确;世家子弟入仕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朝廷把年龄作为选拔的主要标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根据材料“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

17、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权被削弱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科举取士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朋党之争,排除B项;“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是三生六部制度的意义并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据题意可知,时务策是就国家的时务提出策问,所以科举考试中考时务策是要选拔熟悉国家实际时务的实用性人才,A项正确;这些做法是为了选拔实用性的人才,并不能体现出官学体制的弊端和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排除BD项;科举制的诞生是在隋朝,排除C项。故选A项。14C【详解】根据材料“为此,

18、唐政府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施,唐朝实行了两税法,C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均田制此时已经实施不下去,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推广的赋税制度,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实为德政”可得出两税法的实行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两税法的

19、实行并不能够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项;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是目的之一,但材料信息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两税法收税是以货币为主,无法得出促进赋税的货币化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根据题干中文物为唐代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的银饼可知在唐代就已经利用白银这样的贵金属缴纳地方税收,可以说明唐代财政已利用贵金属的的储值功能,D项正确;白银货币化正式开始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题干体现南北税制都是租庸调制,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朝贡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17论题:科举制的演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阐述:隋唐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官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

20、更高的要求,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下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社会各阶层开放,以个人才能而不是家世背景为依据,有相对公正的考试形式的科举制应运而生。经过宋元明清历朝的发展直到清末,科举制都是中国的主要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为国家选取了大量人才,对历代封建国家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传统的选官制度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成为近代中国各种矛盾的焦点。1905年废除科举制对于清政府的统治产生了严重影响,比如绅士阶层的地位下降以及他们对政府失去了向心力,但是总体而言,废除科举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总之,科举制在我国封

21、建社会里是一种相对合理公正的选官制度,虽然因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而消亡,但它所秉承的择优录取、尊重人才等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详解】根据材料“因为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科举制是至今最合理的选才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遥远的榜样”可见封建社会前期,科举制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的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根据材料“废除科举制不断壮大的绅士阶层已经可以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由于绅士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间接推动了立宪派势力的膨胀,促

22、进立宪运动的高涨”“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制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读书人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可见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等使得科举制逐渐走向衰落直至废除。故可以“科举制的演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论题展开论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阐述为:隋唐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官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下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社会各阶层开放,以个人才能而不是家世背景为依据,有相对公正的考试形式的科举制应运而生。经过宋元明清历朝的发展直到清末,

23、科举制都是中国的主要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为国家选取了大量人才,对历代封建国家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传统的选官制度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成为近代中国各种矛盾的焦点。1905年废除科举制对于清政府的统治产生了严重影响,比如绅士阶层的地位下降以及他们对政府失去了向心力,但是总体而言,废除科举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总之,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是一种相对合理公正的选官制度,虽然因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而消亡,但它所秉承的择优录取、尊重人才等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示例: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唐朝建立后,唐太宗

24、在继承前代统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在均田制和租调制基础上规范了纳庸代役,制度的创新使唐朝前期政治开明,行政规范高效,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发展,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唐诗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在于,制度建设一定要契合时代要求,适应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安定团结,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详解】描述:首先,观察材料中展示的知识框架,明确主题,如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然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相关主题进行论证,如通过分析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发展,分析制度创新与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关系,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意义等;最后在史实描述基础上,升华认识,如说明制度创新一定要契合时代要求,适应生产力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前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