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唐代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为租庸调制,规定:丁男需要服正役20日,也可每日折三尺纳绢,如额外再加派正役,超过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这一规定()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扩大了政府收税对象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自隋朝为了加强对尚书令的牵制,启用皇帝最为信任之人,其任命就多了份特殊性。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位,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的职衔,于是尚书仆射成为了实际上的尚书省长官。公元662年,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这一现象()A维护了君主专制B制衡内朝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D维护国家统一
2、3东晋南朝时,朝廷专门设立“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鼓通今之儒知撰谱事”,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和编写家谱的世家,家谱进而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学问,人称谱学。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A政治局势的动荡B儒家思想的发展C选官制度的变化D户籍制度的演变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中期又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A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B封建社会已经衰落C生产力发展处于停滞状态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5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B赋税制度变化以适应社会转型C国家废除
3、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趋于松弛6下表是唐玄宗年间、唐德宗年间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道名唐玄宗年间唐德宗年间河东道太原府128905124000河北道赵郡634548157关内道京兆府6629124202河南道河南府1947618799剑南道成都府1609014601江南东道余杭郡8625851276由此可知,唐德宗年间()A赋税改革势在必行B安史之乱尚未平定C租庸调制还可维持D按丁征税正当其时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4、这反映出汉代()A察举制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地方政府逐渐掌控官吏任用权D重视以才能为标准来选拔官吏8史书对某一制度记载道:“四科取士,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明达法令四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制度()A为选拔世族子弟而设立B重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C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速D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9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朔,完善于唐朔,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隋唐时期,负责政令审核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10以下是清顺治年间科举考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统治
5、者力图()顺治三年(1646年):王道之始顺治四年:如何得真才,如何防止劣绅欺压乡里,兴兵作战与减轻赋税如何两得顺治六年:满汉为一体问题,与民休息之法,不动兵革何以化盗息民A完善地方治理B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秩序C实现民族平等D改革中枢机构以维护统治11唐玄宗后期,均田制逐渐废弛,原有的赋税制度难以为继,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实行新的赋税制度,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改革措施()A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B增加税收名目C减轻农民的人身控制D缩小征税对象1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与
6、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C立嫡以长不以贤D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1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推动经济重心转移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14据资治通鉴记载: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此赋税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租
7、庸调制继续实行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15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这体现了唐朝三省制度()A分割相权走向民主B激化中枢部门的矛盾C相权互相牵制利于君权D避免了宰相专权16下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1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
8、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基本标准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9、18科举制作为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地主阶级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摘引自冯天瑜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摘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10、知识,简析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D【详解】根据材料“丁男需要服正役20日,也可每日折三尺纳绢,如额外再加派正役,超过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所给信息强调的是纳绢代役,保证农民劳动时间,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纳绢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在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扩大了政府收税对象,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根据材料“久而久之尚书令演
11、变成一个荣誉的职衔,于是尚书仆射成为了实际上的尚书省长官。公元662年,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并结合所学可知,尚书令曾拥有较大权力,因此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专制,废除尚书令一职,A项正确;废除尚书令并非为了制衡内朝实力,且汉朝实行内外朝制度,B项与材料所述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维护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东晋南朝时,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选官的依据是门第高低,编制家谱是为了识别门第身份,是为了选官的需要,C项正确;政治局势动荡、儒家思想发展不是重视研究和编写家谱的原因,排除AB项;户籍制度与重视研究和编写家谱无关,排
12、除D项。故选C项。4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初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赋税制度也不得不进行调整,实行两税法,A项正确;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排除B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唐朝中国土地制度仍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根据材料“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可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中唐以后实行的两税法,要求农民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等,进一步减轻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D项正确;唐朝并未实
13、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且征税标准与土地政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唐朝并非社会转型时期,排除B项;清朝摊丁入亩,国家废除了人丁税,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到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两个时期的相关数据对比,说明唐中后期户口数减少,影响征税,两税法改革势在必行,A项正确;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所以到唐德宗年间,安史之乱早已平
14、定,排除B项;到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两个时期的相关数据对比,说明唐中后期户口数减少,影响征税,说明原有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满足政府的征税需求,排除C项;到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如果实行按丁征税,政府的税收收入会降低,不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察举制度中以孝、廉成为选官的标准,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察举制按照品德选官,由郡国举荐,存在主观因素影响,不能保证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排除A项;察举制使地方政府逐渐掌控官吏的选拔权,并非任用权,排除C项;察举制按照品德选官,并非以才能为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选官
15、制度是汉代的察举制度,以德行、学问、法令、谋略作为取士的重要考试内容,重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B项正确;察举制不是为选拔世族子弟而设立,排除A项;察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这一时期世家大族没有垄断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分明,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C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AB项;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根据材料所列殿试内容中的“王道”“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等主题可知,这些殿试内容是当时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符合儒
16、家价值观,体现了统治者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中的“满汉为一体问题”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题并不仅仅涉及民族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改革中枢机构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780年,宰相杨炎提出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排除BD项;王安石的募役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A项。故选C项。1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穷苦
17、子弟经过十年寒窗,可跃登上第,描绘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D项正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举秀才,举孝廉,指的是察举制,排除B项;立嫡以长不以贤描述的是先秦时期盛行的世官制,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根据材料“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结合所学,唐朝实行两税法改革,征税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变成了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农产品商品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两税法在南北方同样实施,征税标准的变化对于推动经济重心转移没有直接作用,排除B项;两税法不会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根
18、据材料中的“炎建议作两税法”可知,此赋税制度是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多少收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实行两税法是因为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排除A项;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的,不可能杜绝,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可知,三省六部制运行,三省长官需要多次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说明三省的相权相互牵
19、制,其权力在不断的被削弱,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分割相权走向民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激化中枢部门的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避免了宰相专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血缘为标准是早期国家时期的世官制,品行才学为标准是汉朝的察举制,门第声望为标准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考试成绩为标准是隋唐的科举制,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7(1)朝代:西汉。标准:品行(孝廉)。(2)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
20、素质;促进了社会公平;推动了人才流动;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提高了儒学地位,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详解】(1)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行于西汉。标准:根据材料一中“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可知,察举选官的基本标准是品行(孝廉)。(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可知,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根据“由官府择优录取”可知,择优录取。(3)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公平,推动了人才流
21、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儒学地位,有利于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18(1)原因:庶族地主的壮大;统治者用人政策的调整;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特征:贤能治国;标准客观,公平竞争。(2) 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详解】(1)原因:根据“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得出庶族地主的壮大;根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得出统治者用人政策的调整;根据所学,还可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分析总结。特征:根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得出贤能治国;根据所学可知,科举考试还具有标准客观,公平竞争的特点。(2)根据“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得出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根据“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结合所学得出被西方国家借鉴;根据所学,还可从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等角度总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