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计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计划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信息化有序、深入发展,根据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完善环境、拓展应用、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省有关要求,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融合创新和底线思维,优化改革和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教育制度变革的内生要素,着力探索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困扰教
2、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领教育数字信息化创新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立德育人。面向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立德育人”根本任务,以数字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数字创新。锚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治理、管理服务等学校核心工作需求,坚持实践创新驱动,发挥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作用,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变革和科研创新。坚持项目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教育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抓住网、云、应用、数据、人、安全等信息化要素,将业务
3、应用摆在突出优先位置,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以重点项目和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坚持制度先行。坚持开放包容和统筹推进思想,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建立符合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配置、教学管理和教育治理模式的制度,将制度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围绕立德育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实现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智慧教育环境;形成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灵活的教育供给和服务格局;教与学方式普遍优化,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智能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四、主要任务(一)促进教育教
4、学数字化融合1、赋能全学段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深刻认识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内涵,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革新,实现融合创新。学前教育重点发展智能监管,家校互动,游戏化的教学应用;基础教育重点推进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赋能课堂教学,助推“双减”提质增效和优质均衡,构建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泛在可选的终身学习数字生态;引导职业院校基于未来工作场景,构建虚实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教学空间和实训教学环境,辅助教师高质量教和学生自主地学;鼓励高校积极开展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实践和应用研究,积极发展“互联网+教学”“
5、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2、普及优质教育课堂建设应用。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强化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培训,加快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应用,力争实现名师名校课堂资源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知识点,依托“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打造优质课程资源,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名师名校课堂资源在区域及全省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校与薄弱校建立远程在线帮扶关系,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通过“专递课堂”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3、强化网络
6、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有效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建设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建设面向广大师生的实名制网络空间,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汇聚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和应用服务,提升教育教学支持能力,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推动学校、师生常态化应用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学校利用空间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校本在线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教师利用空间开展知识管理、资源建设、移动教学、在线同步教学、网络研修等教育教学活动;支持适龄学生运用空间开展泛在、个性线上学习,推动空间数据的便捷管理和共享,强化学习数据的分析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提高教育信息
7、化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教育专网。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已有建设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原则建设教育专网,全面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统一规划管理网络地址和域名,提升公共网络与教育专网的跨网访问速度,提供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化部署和应用。打造一体化的教育大数据中心,鼓励通过混合云架构构建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的教育云。2、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原则,大力推进学科专用教室、创新实验室等新型教室的建设与应用;积极创设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环境,融通校内外学习资源
8、和平台。建设“智慧教育平台”,重点打造“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汇聚各学段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面向公众提供的教育服务事项,为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积极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的延伸与拓展,推动实现五级联动、上下贯通。3、升级改造校园基础设施。深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推动各地积极保障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维护和更新,继续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着力推动标准化考点和考试业务的融合,探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试题库建设,开展英语听说智能考试应用研究,推动智能阅卷技术在大规模考试中的深度应用,
9、拓展招生考试大数据信息的应用,提升教育考试综合治理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智慧教室等信息化环境,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规范化建设、融合创新,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4、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基础。搭建开放共享的省级“互联网+教育”数字底座、能力中台和数据中台,为“智慧教育平台”“教育治理平台”等提供统一支撑。基于教育部“一校一码、一人一号”的数字认证互联互通互认体系,以及社会用户实名认证服务体系,推动各级各类“互联网+教育”平台的统一用户管理,实现集中授权和单点登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基于互联
10、网、自助终端、移动终端等政务(校务)服务入口,聚焦新生入学、就业服务、教育缴费等民生热点,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5、优化各级各类“互联网+教育”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引导各市、县(区)、校推进业务流程梳理再造,促进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基于省级“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能力中台,开放服务接口,实现各级各类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助推教育应用优化升级。推进教育系统办公数字化应用,全面开展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公自动化、督查督办、工作交流、应急处置、绩效管理、视频会议等政务(校务)办公应用,加快推进移动办公,实现政务运作高效协同。鼓励各地各校基于数字基座,探索“标准化基
11、础应用+个性化应用插件”排列组合的应用模式。(三)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1、加强优质多元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国家、省、市、县(区)、学校五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无缝对接和共享。鼓励和引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探索建立按市场规则运营的机制,促进数字资源供给方式的变革。汇聚教科研部门优质课、精品课、德育精品项目等优质教育数字资源,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针对性开发优质特色在线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一批质量优良、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专题教育资源;鼓励各地各校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其他特色资源,丰富优质资源体系;完善资源的按用付费机制,充分激发学校和教师的潜能与活力,鼓励和引导学校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开展在线教育
12、服务;根据学段特点,职业院校重点建设情景式系列化自主学习微课和技能性演示操作课程资源,高等院校结合专业大类核心课程覆盖需求,加强线上课程等资源的建设和常态化应用。2、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监测,基于智慧教育平台体系跟踪分析资源应用情况,更好掌握各类平台、各项课程和资源的应用推广情况、使用效果和评价反馈。畅通不同使用主体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反映渠道,建立资源准入、汇聚、共享、评价与淘汰机制。构建资源目录和资源地图,提升“支撑教”与“促进学”的优质数字资源管理和运用效率。创新资源建设模式,
13、建构多主体参与、多渠道供给、多形式服务的具有时效性、专业性特点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鼓励师生、社会力量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引导教师研究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3、强化数字资源内容审核及产权评估。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上线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围绕政治性、科学性、适用性和规范性,采用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上线必审、更新必审、审必到位”,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接受公众投诉举报,建立健全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机制。建立数字教育资源提供主体实名认证制度,出台免责条款,确保平台上线的资源产权明晰,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肖像权、隐私权、商业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的情形。
14、(四)提升师生数字化人才培养1、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深入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行动,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制定完善其他学分转换办法,支持教师自发的团队研修和非正式学习。扩大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开展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构建智能技术支持教师发展、优化教师管理的新模式。重点培养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理念及方法,重点提高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引领区域研修和指导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健全监控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以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核心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逐步走
15、向面向教师研修实践全过程的精准诊断、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服务。2、实施未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计划。以师范生未来教学需要和专业发展为导向,推进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建设未来教师信息素养实训基地,强化师范生基于信息环境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具备一定教学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3、强化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信息化项目、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力度,深化创新应用导向的高校信息技术类学科专业建设,以“产学研”融合模式培养多层次、多形式研究
16、与实践应用能力兼备的人才,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学科带头人和教育信息化专家。完善数字公民培养体系,将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教学,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识模块比例。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实践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五)推进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综合服务能力1、打造教育治理平台。汇聚教育部统一建设的教育治理核心应用服务和省级自建的教育治理通用应用服务,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加强教育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和集约管理,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接国家、省教育治理平台,开发特色应用服务,全面
17、提升全省教育系统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2、建设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覆盖国家、省、市、县(区)、标准化考点五级联动的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支撑平台,切实发挥教育信息化对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业务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配齐、配足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所需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和完善具有身份认证、试卷跟踪、作弊防控、标准化考点管理等功能的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以考生库、考点库、工作人员库为主体的考试全局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以考试大数据为支撑、以动态数字图为展呈的决策指挥系统。3、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及应用。完善教育政务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加强分级分类
18、的教育数据规范,全省教育数据逐步实现“一数一源”,建立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大数据体系。规范教育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存储、治理,完善教育数据采集、应用、备案等相关管理制度。4、推进教育治理数据联动业务协同。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协同化、移动化,优化办公流程,将办公应用向移动端延伸,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各项教育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动管理服务“减流程、减证明、减时间”,基于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运用教育数据驱动教育“放管服”改革,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治理中的深度应用
19、,促进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服务的精准化、决策的科学化,大力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六)开展数据驱动深化应用1、推进数字一体化应用。围绕学生成长全阶段,建立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机制,通过点滴数据的汇聚与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的学生成长档案,实现精准画出学生个人“数字画像”和群体“数字画像”的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2、建设教育督导智慧云平台。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推进督导工作从定性评估转向精准评估,从人工督导转向智能实时督导。挖掘数据价值,创新督导方式,建立“数
20、据说话、数据评价、数据决策”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实现督导指标体系标准化、督导工作流程化、督导管理网格化、督导工作移动化、督导管理智慧化、档案管理现代化。3、深化教育评价技术应用研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创新评价工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探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招、高招中的应用。(七)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1、提升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深入开展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顶层设计,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教育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
21、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六个层面出发,建立“三化六防”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机制,提升全省教育系统信息系统(网站)防护能力。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完善数据容灾机制。持续开展各级网络安全演练,通过攻防对抗演习等方式,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响应防护能力。2、加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风险的源头管控。建立教育数据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各地及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和日常事项上报工作,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监测
22、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3、营造利于师生发展的清朗网络空间。依托教育专网建立绿色上网防护体系,自动识别、屏蔽不适合未成年人访问的应用、网站和信息。加强面向师生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不断巩固壮大网络思政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各部门协同,与通管、网信等有关部门信息共享、舆情共商、联动处置,共同为广大师生营造清朗网络环境。4、加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网络安全特色学科群建设,加快网络安全领域新工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提高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网络安全岗位职责与能力体系,定期开展各层次教
23、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坚持网信事业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教育信息化行政职能部门、业务技术部门等主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中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以业务部门应用驱动为主导,以专业技术部门为支撑,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统筹的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首位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主动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本校、本单位总体规划。各地要认真结合实际制定当地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二)完善
24、统筹保障优化教育经费结构,持续加大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内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持续投入的保障机制。(三)加强示范引领鼓励各地区、各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及特点,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智慧教育应用项目。分年度遴选“省级智慧教育试点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省级智慧教育试点校”。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可规模应用的样板项目,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以点带面引领省内各地各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教育新途径和新模式。(四)完善督导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纳入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和对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范围,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要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力度,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第三方评估,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总结和应用推广,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和优秀案例,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