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钟山记》同步 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石钟山记》同步 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2课 石钟山记 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水经云:“彭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2、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
3、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在处填写正确汉字。彭之口有石钟山焉。_2选出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宋神宗年号)B枹止响腾(喧闹)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此)D汝识之乎(知道,懂得)3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周景王之无射也/此世所以不传也B今以钟磬置水中/而此独以钟名,何哉?C扣而聆之/徐而察之D古之人不余欺也/石之铿然有声者4赏析文中画线句。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赤壁赋【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4、,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
5、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6、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特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B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C赤壁,对于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D冯夷,也叫河伯。河伯
7、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游玩于赤壁之下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返舟而游,过程曲折,景色优美。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归而谋诸妇。(2)曾日月之几
8、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3)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
9、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有删改)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凤祥(今属陕西)知府陈希亮之子,苏轼任凤祥签判时与他交游。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岗县。朱家、郭解:均为西汉著名游侠。事见史记游侠列传。9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方山冠:汉代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之冠,唐宋时隐者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B谪居: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谪居卧病浔阳城”中“谪居”即此意。C公侯: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本文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D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其散文开豪放一派,与
11、辛弃疾并称“苏辛”。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陈慥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陈慥归于“异人”一类。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12、然终不遇。(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1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写出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语句。至少答出3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13、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
14、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
15、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1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
16、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开门见山,借水经原文点明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围绕石钟山命名引出两桩疑案。B第2段记游,一开始便先交代了游山的机缘和同游的人物,接着描写游中所见之景而探疑。C启示性的设问,便是点睛之笔。D文章结尾取舍褒贬分明,皆因经过耳闻目见的观察,把握了事实真相,解答“世所不传”的原因。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8第2段中的“余方心动欲还”一句有怎样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经云:“
17、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
18、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宋苏轼石钟山记)19下列
19、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鼓:激荡,掀动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桴:鼓槌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妆适:往,到D则山下皆石穴罅罅:石洞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以钟磬置水中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得双石于潭上州司临门,急于屋火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及其所之既倦D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汝姊在吾怀,孤呱而泣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B而此独以钟名爪其肤以验其生枯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善万物之得时D乐琴书以消忧驼业种树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它
20、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北魏时期郾道元的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丁丑”。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奖善行, 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D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人铸造“无射”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二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钟名。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21、,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B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C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选篇理由:苏轼石钟山记以记叙的活泼、议论的深意见长,本文是反驳苏轼考察石钟
22、山命名原因的结论的。阅读本文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理性看待前人的观点。春在堂笔记卷七俞樾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
23、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有删改)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B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C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D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26下列对文中
24、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B亲家,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对方为“亲家”,也泛称亲戚之家。C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道观。D“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化用自成语“登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2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为考据笔记,并非全是作者亲身经历考察之后的随笔记录。B作者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C在作者看来,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D苏轼笑李渤考证石钟山命名的
25、方式太粗糙,而作者认为苏轼与李渤犯了类似错误。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二、小阅读-课内29苏轼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抒发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请简要分析。30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的?31“舟回至两山间”中的“回”字该如何理解?3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这几句写了哪些内容?三、综合
26、运用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34课内文言文翻译。(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四、语言表达3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B空中而多窍C此世所以不传也D自以为得其实37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南声函胡B至莫夜月明C汝识之乎D悟
27、言一室之内3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临,靠近;鼓,鼓动。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C汝识之乎识,知道。D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3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虽然)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D汝识之乎(识:记得)40下列对“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噌吰如钟鼓不绝鼓:敲击B一鼓作气鼓:击鼓C令赵王鼓瑟鼓:弹奏D微风鼓浪鼓:鼓动、掀动41下列各句加点的字解释不对的一项是()A水石相搏(击)B虽知不能言(语言)C扣而聆之(听)D桴止响腾(传播)42下列句子中,
28、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咴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今以钟磬置水中4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4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B空中而多窍C此世所以不传也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45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激荡,掀动)B汝识之乎(知道)C余固笑而不信也(本来)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几乎)参考答案1蠡2B3A4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出一幅
29、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5A6A7A8(1)(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这件事。(2)才过了多久呀,江、山的面貌却再也认不出来了。(3)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从我头上飞过的,不是你吗?9D10D11B12(1)(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2)方山子也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13(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4)晚乃遁于光、黄间。14B15C16C17(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30、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2)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却只凭主观臆测来判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18在内容上,紧承前面阴森恐怖的气氛,逼真地传达出作者心境;在行文上,则以折笔稍作回旋,为下文蓄势,使得后面的发现有喜出望外的效果。19D20D21C22C23B24(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2)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3)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25B26C27B28(1)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镗鞯的
31、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2)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29第一层,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得出的结论、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另一方面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这是产生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第三层,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记录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30第一个方面:分析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
32、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郦道元的说法正确,只是太过简略,导致“人常疑之”;二是士大夫不肯亲身实践,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写成文章记录下来。第二个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发现了真相,这是李渤产生错误观点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31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将“回”解释为“返回”,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有大石当中流”呢?要知道,在古汉语
33、中,“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常用又是“掉转”,而表示“回来”的意思时一般用“返”。32这几句交代探访石钟山的具体时间、同游者、方式、地点,同时写了绝壁下的景色: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隼的“磔磔”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33(1)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2)士大夫终究不愿乘小船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34(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2)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3)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35(1)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2)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臆测来断定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3)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36A 37C 38A 39A 40A 41B 42B 43D 44A 4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