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786587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一、单选题1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泰誓中记载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体现了尚书具有()A重农观念B民本思想C民治思想D民生主义2南宋末年,文天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79年,崖山之战,大臣陆秀夫宁死不降蒙古铁骑,携小皇帝赵昺蹈海而逝。这些言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宋代社会危机严重后果B理学对士人品格的塑造C民本思想影响深远D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3韩愈在原道中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由此可知,韩愈对“道”的解释意在(

2、)A复兴儒学B推动佛教本土化C传播道教D阐明天理的内涵4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学者在齐国稷下学宫,自由讲学,著书立说。作为稷下学者论文集的管子,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但其中的任法篇也说“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这表明()A道家奉行以法治国思想B齐国私人讲学风气兴盛C战国思想流派彼此融合D儒法学派受到民众推崇5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在新中国的外交中,践行这一思想的成就是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B提出“一国两制”创举C发起了“不结盟运动”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6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

3、“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A本土性B包容性C连续性D多样性7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8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认为“离开

4、众庶,则无英雄”。他又说:“真正的解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把它打破,从那黑暗的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李大钊的这一思想()A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同等重要B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C认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符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9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对这种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思想是()A黄老之学B董仲舒新儒学C佛道思想D理学思想10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从前殷先王惧怕上天

5、和小民的力量,所以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这表明,周公()A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B要求官员了解百姓疾苦C重视对诸侯王的控制D具有“明德慎罚”的思想11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C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天下为公13“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渐老念乡国,

6、先归独羡君”“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天人合一的精神B爱国忧民的情怀C自强不息的态度D革鼎创新的思想14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15春秋时期,“言仁必及人”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思潮,“仁”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A中国人文精神开始发展

7、B研究“人”成为独立学科C各流派把仁作为研究的重点D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162022年7月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理解三星堆展览,展出了四川三星堆青铜神树、面具等,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这反映了()A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B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C三星堆文化起源独特D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特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

8、,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蹴鞠的图像,如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击鼓蹴鞠图,从其形象来看两人是边击鼓边蹴鞠。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是今天研究汉代蹴鞠运动的重要资料。摘编自杨绍华汉唐时期河洛体育文化研究材料二明代的蹴鞠已经不再是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只不过是王宫贵族的一种消遣娱乐,此时蹴鞠艺人在城市里已无演出的地方,只能靠走江湖卖艺糊口。更为凄惨的是有些艺人已不是以表演技艺博得观众的赞赏,获得糊口之资

9、,而是混在妓院里靠帮闲混碗饭吃,蹴鞠的娱乐层次下降,社会价值低下。“寒食蹴鞠”是一种民俗活动,是不限男女老少的自娱自乐活动,在明以前的节日民俗娱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明代,“寒食蹴鞠”的民俗同样走向衰落。进入清代以后,就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摘编自李艳国明清蹴鞠运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蹴鞠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蹴鞠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尚书主张“民惟邦本,

10、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材料二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

11、神的基本内涵。(2)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并不直接教育其子民热爱国家,而是给予子民一个逻辑的过程。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启对于其即位不服的有扈氏就提出“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周王利用礼制,教化了人们天子与天、祖先、臣子、民的关系,即天子要祭天、祭祖,臣子要绝对服从君,民对君是从属关系,其中心内容是教育人们要对统治者的“忠”;春秋战国以后,儒家的“五伦”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建构起身、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汉武帝时实行“三纲五

12、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宋明开始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就是“五伦”说的发展,其核心是爱君主、爱朝廷、爱国家。历代统治者还利用献计献策的功臣、能臣、诤臣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例如周公旦、屈原、萧何、魏征、范仲淹、辛弃疾等,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为后人所景仰。摘编自耿文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法、德、日、美等外国列强入侵我国,“救国”“救亡”成为爱国教育的主题。1905年源于广州的抵制荚货运动,范围扩至全国各大城市。上海商业总会向全国20多个城市发出通告,号召群众抵制关货,维护民族尊严。在辛亥革命时期,青年革命家邹容书写的革命军中说:“我中国

13、今日欲脱满州人之羁缚,不可不草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比之古代的爱国主义,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逐步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性,表现了中华民族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精神。例如思想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也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新型国家。摘编自黄明光试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相比,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意义。20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022年2月4日

14、立春之时,经由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让全世界为之惊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立春);雁北乡;鱼陟负冰;田鼠出;梅、杏、他桃则华。商代卜辞里有分至日的完整记录,并以“析”“彝”指春分和秋分,意思是昼夜平分,又以“因”“九”指夏至和冬至,意思是白昼极长和极短。战国后期成书的礼记月令中有八个节气的名称:(立)春、日夜分、立夏、日长至、立秋、日夜分、立冬、日短至。汉武帝在位时颁行太初历,将一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节气”。汉代是节气风俗文化成熟的重要时期,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和刑德观念,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

15、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唐代高僧一行发明了“复矩”测量仪,能准确测出冬至日、夏至日、春分日、秋分日四天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差。北宋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明代崇祯年间,精通天文的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中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但是,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却更加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整理自徐旺生“二

16、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作为申遗代表团成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阐述申遗理由。(要求:史论结合,简明扼要,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知百姓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属于民本思想,B项正确;重农观念强调农业为本业,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民治思想强调人民参与治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根据材料可看出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陆秀夫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

17、情怀。这些言行形成与理学对士人品格的塑造分不开,理学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优良的品质,并不是宋代社会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体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民本思想不能完全说明这些言行的原因,排除C项;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是直面社会现实,针对现实而提出一系列具有强烈务实思想的具体措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根据材料“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讲究仁义,韩愈对道的解释也是由仁义出发,最后落脚于

18、仁义,体现了其对复兴儒学的期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韩愈对儒学的解释,并未涉及佛教思想,所以无法推动佛教本土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韩愈对儒学的解释,没有涉及道教思想,排除C项;天理是宋明理学的范畴,当时理学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管子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但融入了法家学说,表明战国思想流派彼此融合,C项正确;奉行以法治国思想的是法家,不是道家,排除A项;材料表述的是道家学说兼采了法家思想,无法体现齐国私人讲学风气兴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无法体现儒法学派受到民众推崇,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文化主

19、张和而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是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理念在中国外交中的实践和应用,D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一边倒”方针,更多强调的是与社会主义阵营间的“同”,而不是“和而不同”,排除A项;“一国两制”属于祖国统一的构想和制度,不是外交问题,排除B项;中国在1992年才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根据材料“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并结

20、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可知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B项正确;本土性是指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排除A项;连续性是指中华文化绵延不息,传承至今,排除C项;多样性是指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推崇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尤其是对其核心内容诗、礼、乐最为热爱。正是在对传统文明自信的基础上,孔子自觉参与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包括

21、传播传统文明、整理早期文献,以及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论述,B项正确;在当时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排除A项;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C项;孔子思想的功能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主张,认为”离开众庶,无英雄”,说明其认识到劳工阶级是社会革命和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和道德体系的创造者。李大钊将民族解放和个性解放结合起来,指出个性解放的出路在于改天换地的社会革命,李大钊的这一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当时是符合中国社会形势发展要求的,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伦理道德和

22、社会革命的比较,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性质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依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知,这体现了社会担当、济世;根据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这体现了民族气节,综合起来,这些思想与理学提倡的济世、民族气节相似,可见这种民族精神受到理学思想影响,D项正确;黄老之学盛行的时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题干涉及的时间是两宋时期,排除A项;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人,题干涉及时间是两宋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体现的是两宋的理学思想,佛道思想虽然影响理学思想的产生,但是材料未体现,排除

23、C项。故选D项。10A【详解】根据材料“殷先王”“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可知,周公以“殷先王”的做法来告诫君主要重视小民,提高自身德行,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官员了解百姓疾苦,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周公对诸侯王的态度,C项错误;材料可以看出“明德”,但不能体现“慎罚”思想,D项错误。故选A项。11B【详解】由“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等信息可知,韩非子认为儒学是导致国贫乃至国亡的根源,这说明他猛烈抨击儒学,对儒学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B项正确;建立君主专制、以法治国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

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想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地的运行自有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改造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崇德尚贤意思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的特征,材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目极千里

25、兮,伤心悲”说明屈原远离故国,担忧国家的悲伤情感,“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大意是心中的誓言比海还要深,怎能使我们的国土遭受沉沦?“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表现了诗人听闻收复故土的激动心情,“臣子恨踏破贺兰山缺”充分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所以这些诗句都体现了爱国忧民的情怀,B项正确;天人合一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这种情怀与材料中诗词所蕴含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不符,排除A项;自强不息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这种精神与材料中诗词所蕴含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不符,排除C项;革鼎创新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这种精神与材料中诗词所

26、蕴含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根据材料“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可知,墨子认为,做为统治者,既要“贵义”又要“尚利”,义是达到利的手段,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体现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C项正确;墨子表达了其对义利的观点,并非是反传统的启蒙思想,排除A项;墨子对义利的描述,体现的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政治立场,而非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排除B项;墨子认为既要“贵义”又要“尚利”,并非是对法家的重义轻利观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结合所

27、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受到重视,“仁”与“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动,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D项正确;中国人文精神在春秋以前已有所发展,排除A项;中国古代对“人”的研究并未成为独立学科,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不同流派都把仁作为研究的重点,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兼具古蜀和黄河流域等青铜文明的特征,反映了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特点,D项正确;仅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和艺术特点不能说明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A项;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与四川三星堆青铜器有“浓郁的古蜀特色”不符,排除B项;三星堆文化

28、起源独特与其兼具古蜀和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7(1)特点:蹴鞠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出现了专业的蹴鞠著述;兼具表演与比赛两种形式;汉代蹴鞠运动有女性参与;蹴鞠规范化。兴盛的原因: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宽松尚武的社会环境。(2)变化:蹴鞠的社会影响力大幅度降低;蹴鞠运动的参与者社会地位降低;蹴鞠文化逐渐走向消亡,为其他运动所取代。原因: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理学思想对蹴鞠运动的束缚;明清时期,新型的娱乐活动出现。【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得出蹴鞠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依据

29、材料“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得出出现了专业的蹴鞠著述;依据材料“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得出兼具表演与比赛两种形式;依据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得出汉代蹴鞠运动有女性参与;依据材料“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得出蹴鞠规范化。兴盛的原因:从汉代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宽松尚武的社会环境。(2)变化:依据材料“明

30、代的蹴鞠已经不再是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只不过是王宫贵族的一种消遣娱乐”,得出蹴鞠的社会影响力大幅度降低;依据材料“有些艺人已不是以表演技艺博得观众的赞赏,获得糊口之资,而是混在妓院里靠帮闲混碗饭吃,蹴鞠的娱乐层次下降,社会价值低下”,得出蹴鞠运动的参与者社会地位降低;依据材料“进入清代以后,就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得出蹴鞠文化逐渐走向消亡,为其他运动所取代。原因:从明清文化专制分析,得出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从理学思想分析,得出理学思想对蹴鞠运动的束缚;依据材料“进入清代以后,就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

31、等运动所取代”,得出明清时期,新型的娱乐活动出现。18(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2)影响: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等对日、朝影响深远;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对欧洲: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成为欧洲社会风尚。【详解】(1)内涵:根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重视以人为本;根据所学可得出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得出提倡

32、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得出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得出主张和而不同。(2)影响:对亚洲: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等对日、朝影响深远;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对欧洲:根据所学,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成为欧洲社会风尚。19(1)特点:利用迷信“天命论”思想,间接教育;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忠君和爱国”无差别,家庭论及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渗透;宣

33、传儒家伦理和典范人物事迹进行教育。(2)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民主制度,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并不直接教育其子民热爱国家,而是给予子民一个逻辑的过程,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可知利用“天命论”的迷信思想,间接教育;根据“周王利用礼制,其中心内容是教育人们要对统治者的忠;建构起身、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其核心是爱君主、爱朝廷、爱国家。”可知“忠君和爱

34、国”无差别,家庭论及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渗透;根据“历代统治者还利用献计献策的功臣、能臣、诤臣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借助儒家伦理和典范人物事迹进行教育;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靠政府的主导和推动。(2)意义:根据材料“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救国救亡成为爱国教育的主题”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以“救亡、救国”为主题,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民族凝聚力;根据“1905年源于广州的抵制荚货运动,范围扩至全国各大城市。上海商业总会向全国20多个城市发,出通告,号召群众抵制关货,维护民族尊严”可以看出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民族

35、工业的发展、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根据“在辛亥革命时期,青年革命家邹容书写的革命军中说:我中国今日欲脱满州人之羁缚,不可不草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得知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根据“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新型国家”结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进程可知有利于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民主制度,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20(1)原因: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受到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天文学发达;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任意四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推动农耕经济发展;推动形成了

36、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经验和借鉴。(任意两点即可)(2)理由: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根据材料“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和刑德观念,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信仰。”可知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受到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根据材料“明代崇祯年间,精通天文

37、的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可知天文学发达。影响:根据材料“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可知有利于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推动农耕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可知推动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根据材料“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可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经验和借鉴。(2)理由:根据材料“北宋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可知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