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1.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浙江余姚人王守仁在南 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形成了陆王心学。下列属于王守仁理论的 是()A.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这些民间儒学流派致力于经典的简化,如编撰四书而为科举制度的教材,大批 撰述修身和教育的论著,从文人的精神修炼一直到底层的蒙养读本,与各种族规家训等 人生指南,纷然并呈。”这些民间儒学流派的努力意在()A.推动儒学世俗化 B.突出思辨色彩C.使儒学成为主流 D.提倡个性自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
2、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 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 证统一。”这一论述() a.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b.利r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消除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3 .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院收藏了很多珍贵宝物。有代表江南楚文化、中原文化、海 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A.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南移B.岭南文化具有多元交融特点C.南北方地区长期和睡共处D.南方农耕经济文明水平高超5.下表是考古发掘的中国早期玉器生产的三个中心,可用于佐证早期中华文明()中心距今
3、时间分布地点玉器特征红山文化遗址约5000年左右辽河流域有关自然崇拜和神权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约5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象征神权和王权的礼器二里头文化遗址约4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代表王权的礼器A.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B.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的特征C.其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D.神权与王权从紧密结合到分离6 .张岂之在阐述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时说道:“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协调人与 万物的关系;仁者爱人即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出发点;日新月异即与时偕行的革新精神”。这分别契合哪些学派的思想主张()A.道家儒家法家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D.儒家道家法家7 .据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日
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文王 日:”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I日邦,其命维新“。这可以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A.守正创新B.因时而动C.天人感应D.兼收并蓄8 .下表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思想家们关于义、利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了战围时期()A.诸子百家学术观点分歧B.重义成为时代潮流思想家主张儒家学派(苟子-大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羌舜不能去民之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工国家学派墨子贵义万事莫贵于义、耳子经上:“义.利也。义可以利人二法家学派转非子八经h 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拜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C.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D.义利矛盾引发关注.晚清以来,在
5、中国知识分子的邀请下,以艾迪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纷纷来华开展集会 演说,将中国社会现状与社会问题置于世界潮流中,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其 演说一面被视为外来先进文化的代表,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礼遇,也因其站在西方立场 对中国社会的批评而遭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排斥与批判。这反映近代中国()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知识分子主导政治变革C.民众爱国意识不断觉醒D.救亡革新道路的复杂性.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 记,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的精武精神, 发扬中华文化,寓教于体的理念。这反映了()A.中国近
6、代救亡图存现实需要B.政府重视传统体育运动C.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形成D.中国民众体质有效提高10 .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 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A.群众因受教育理性加强B.天道观持续衰落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尚书记载,“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春秋末期, 左传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认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
7、听于神”。这些记载表明,春秋时期()A.王权传承方式更动B.仁政思想得到践行C.农民社会地位提升D.民本意识已经出现.有研究认为,公元2世纪末的欧亚大陆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地处远东的中国 魏晋南北朝,没有与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恒河流域一样陷入长期分裂或分 明中断,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主要是指()A.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B.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最早C.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D.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11 .孔子的仁学思想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展开,主要包括“敛从其薄”的税赋观,“不患寡 而患不均的分配和流通观、“居敬行简”的治民观等内容。孔子的经济思想体现了() A
8、.天下为公B.以民为本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面对人民不满及周兴起的危险形势,曾有大臣提醒纣,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 ” 后商被周取代,周特别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 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据此可知,周人()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从人事角度思考天命C.构建了新型政治体制D.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12 .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寺庙最高处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 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体现了()A.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B.儒家思想走向衰落C.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D.大一统思想的渗透二、材料分析题13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儒家、道家、墨家思想都蕴含着一定的“世界主义”思想。近代西方 世界主义传入中国,因之形成了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潮。戊戌时期,谭嗣同主张打通古今 中外,对西方的世界主义给予同情和理解。康有为世界主义主张:破除国界,建立一个 世界共同体,即“公政府”。五四时期,鉴于欧战所造成的惨烈后果,中国知识界反思 到:一味通过竞争甚至以武力解决各种争端的思路与手段遭受质疑,代之的是世界各国 和平相处、合作互助以获取双嬴的新思维。二战后,世界主义开始具备了实现的坚实基 础。某学者指出:“不惟国界观念,可逐渐消除,以增进人类幸福,获致永久和平,而 第三次大战之浩劫,亦可因之避免
10、,中华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文化,从此推行全球一切 地区,万邦协和,天下为公,已肇其端,而全人类,今后出危而入安,拨乱而反正,可 操左券矣。”综上可见,中国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想是实现世界主义的理论基础, 中国对于世界主义的实现负有崇高的使命与责任。摘编自马克锋近代中国世界主义的思想历程(I)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世界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潮。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
11、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 “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 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袁行常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I)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 么?(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 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历
12、史是无情的,谁抛弃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谁就会收到历史的惩罚。这样,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 文化共同体。节选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 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 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 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泰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 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三与亚非其它三大古文明相比,中
13、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 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 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 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 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甚么文明的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简述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特点。16 .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以前
14、为宗法式宗族制度,贵族掌握宗族:魏晋至唐为世家大族式宗族制度, 士族掌握宗族;明清时期,宗族民众化了,聚族而居的大宗族很多,但以官僚地主和商 人为主。宗法宗族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作用因时空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就政 治方面来说,战国以前和宋明以来的宗法宗族制维护并稳定了国家政权的统治:战国秦 汉时期的宗法宗族制削弱了中央集权,在东汉后期,还相当程度地促成了军阀割据、混 战局面的形成。隋唐以前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在北方,聚族之风,北盛 于南,宋元之后南盛于北。摘编自中国通史教程 材料二皖南古村落西递与宏村的传统文化深厚,集宗法文化、理学文化、贾而好儒的 徽商文化为一体。叶哈等世界
15、遗产保护启示录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宗法宗族制的特性。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国以前“宗法 式宗族制度”的核心内容。(2)联系材料一,请选择皖南古村落的西递或者宏村,阐释说明材料二观点。参考答案1. C【详解】根据材料“王守仁.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结合所学可知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提出的理 论,C项正确;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程朱理学提出的理论,排除A、B项;D 项是顾炎武的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2. A【详解】从材料可知,儒家学派致力于儒家思想为教育、人生价值观及基层管理等方面服务, 说明儒学流派的努力意在推动儒学世俗,A项正确;理学突出思辨色彩,排除B项;汉武 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主
16、流,排除C项;材料与提倡个性自由无关,排除D项。故选A 项。3.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习近平论述的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体,这论述为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A项正确;此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形成,排除B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历史上早已形成,排除C项;D项中“消除”过于绝对,事实上各民 族之间的隔阂是难免的,排除D项。故选A项。4. B【详解】根据材料江南楚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可以得出岭南文 化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排除A项;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岭南文化多元交融的特点,并不能体现南
17、方 农耕文明的水平高超,排除D项。故选B项。5. B【详解】根据材料中三个中心玉器的特征可以看出,三个地方玉器都有崇拜神灵的特征,且 都在大河流域,反映出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的特征,B项正确;没有其他方面的比较 不能得出是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排除A项;“高度”的说法太绝对和夸大,排除C项;材 料不能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B项。6. 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和协调人与万物的关系;儒家倡导仁 爱与和谐;法家思想体现革新精神。由此可知,与材料中张岂之的理念分别契合的是道家儒 家法家,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与墨家思想无关,排除B、C项。故选A项。7. A
18、【详解】材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大意是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 新了还要更新,“文土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 在革新,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守正创新,A项正确;材料突出更新,不是变革,排除B项;天人感应是西汉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C项;兼收并蓄是我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 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关于义利取舍不同学派提出了各自 认识,说明当时社会义利矛盾引发关注,D项正确;材料中儒家、墨家和法家对义、利的言 论实际上是治国之策的主张,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A项;战国时期
19、诸侯国之间兼 并战争不断,追求利益是主要潮流,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儒家、墨家和法家学派在 传统社会秩序大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构建新的秩序的主张,新的阶级对立指的是地主阶级与 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墨子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所以 “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 D【详解】材料讲到,以艾迪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演讲方面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礼遇,同时 也遭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排斥与批判,由此可见国人在救亡道路的看法上的夏杂性,D项正 确;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近代中国近代知识 分子主导政治变革,近代知识分子只能
20、说是引领了中国的政治发展,排除B项;民众爱国 意识材料未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10. A【详解】根据“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可得出这反映 出近代民众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民间,并没有体现政府态度,排除 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霍元甲创办体育会,不能反映民众素质提 高,排除D项。故选A项。11. 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周初年到西周中晚期到东周初年再到春秋中叶,后天的态度由颂天 到疑天到骂天再到不理天,这个过程中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越来越重视人的生 活,体现了人文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群众没有接
21、受教育的权利,排 除A项;天道观的转变并非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晚期才出现,排除 D项。故选C项。12. D【详解】本题考杳先秦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 能力。古代早期文献强调政治统治取决于天命,左传则强调民心向背对政治统治的重要 性,这表明春秋时期民本意识已经产生,D项正确;春秋时期,王权仍依据血缘关系传承, 排除A项;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思想,排除B项;当时土地私有制尚未合法化,农民 阶层的社会地位没有被承认,排除C项。故选D项。13. 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指的是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D 项正确;庞大而统
22、一的帝国统治、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排除 AC项;中华文明并不是出现最早的文明,排除B项。故选D项。14. B【详解】根据材料孔子的经济思想包括“敛从其薄的税赋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和流 通观、,居敬行简的治民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这些思想体现了其“因民之所利而 利之”的思想原则,体现了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A、C、Do故选B项。15. B【详解】根据材料“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可知, 体现了周朝敬天保民的思想,说明周人重视从保民的角度思考王朝的命运,B项正确;深受 儒家思想的影响,
23、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排除A项:材料与周人构 建新型政治体制无关,排除C项;“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 选B项。16. A【详解】山西恒山的悬空寺虽是佛教建筑,却同时供奉着儒、佛、道的重要代表人物,三教 主张不同,但“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A项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虽受到佛道挑战,但并未走向衰落,排除B项;程朱理学形成 于宋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统一,体现不出大一统思想的渗透,排除D项。故选A 项。17. (1)历程:先秦时期“世界主义”萌发;近代西方世界主义传入;戊戌变法时期主张“公政 府“;五四运
24、动时期强调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合作互助;二战后中国的世界主义主思潮强调 “西学中源评价:中国的世界主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萌发而出现,近代以来受到西方世界主义的 影响,并与中国的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潮发展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国 人对于探索民族解放,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世界主义的思潮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 思想解放,有利于中国与世界接轨。18. (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维护专制统治。思想体系:理学。基本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 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19. (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
25、求家国情怀;崇德 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区分:以实践为标准。特点:连续性、凝聚性、包容性、本土性、多样性。20. (1)特性:阶段性、区域性和社会作用的多重性。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选择西递。宗法文化:西递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宗族村落,体现宗法 文化聚族而居的传统;理学文化:注重忠孝等伦理规范,西递敬爱堂中有朱熹所题“孝”字, 敬爱堂的字面含义警示后人要敬老爱幼;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笃敬堂中的楹联体现了贾 而好儒的思想,胡氏家族在外经商致富后,兴建书院,重视教育。选择宏村。宗法文化:宏村以汪氏宗祠乐叙堂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营建民宅、园林和 牌坊等;理学文化:重视礼,宏村承志堂的布局按照中线划分,遵循礼制;贾而好儒的徽 商文化:汪氏商人建私塾,供宗族子弟读书,后又建南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