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七篇.docx

上传人:爷*** 文档编号:86886171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七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七篇 有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预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当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帮忙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根底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根底。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根底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纳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 二、说目标 依据教材编

2、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究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精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受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舞学生通过思索、争论沟通,经受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究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熟悉,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展自主学习、沟通探究。而教师在沟通过程中,主要是引导、

3、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受体验、探究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动身,让学生亲身经受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归纳总结的过程。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由于学生已经很娴熟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进展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预备用时3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假如教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 生答复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

4、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3、师: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觉了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一样的因数?一样的因数有几个? 生同位沟通,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当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索后分小组争论。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当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生:6最大。 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

5、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师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究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预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 (1)利用因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引导学生观看: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

6、?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教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索观看,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去发觉,并在小组内得到进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然后师放手给学生,鼓舞学生自己小结;假如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准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其次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看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

7、什么关系? 分小组争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假如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日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看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最大公因数时,不仅要告知学生详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预备用时15分钟。 (三)、稳固练习,体验胜

8、利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察指导。在巡察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殊的指导点拨。 稳固练习预备用时8分钟。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学问进展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教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展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其次单元第1011页内容。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力量的好玩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

9、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熟悉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根底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究、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爱的嬉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喜爱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纳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拟熟识。 目标定位: 依据学生好动、思维活泼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学问和阅历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感知口诀的根本特征。 2、熟记

10、5的乘法口诀,能敏捷运用5的乘法口诀。 3、体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 4、在经受编、记、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虽然本班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肯定的接触,但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编制口诀的第一课时,还应当做新授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受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难点是: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为根底,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制造性。要想到达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

11、重要,但无论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呈现,在教学中我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采纳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力量,使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气氛中欢乐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中把握5的乘法口诀的学问,并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熟悉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头,再运

12、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精品优秀篇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使学生把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育学生的操作力量,空间想象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把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

13、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依据五年级学生的学问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纳尝试教学法、试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展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学问的根底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soft/作业,相互争论和稳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依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操作力量。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提醒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稳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展。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

14、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泼学生的思维。我采纳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看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学问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学问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剧烈的求知欲望和深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地,为整个教学过程制造良好的开端。二、提醒课题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提醒课题,以引起学生的留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相

15、互争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奇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问的形成过程。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看,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口叙述,以试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展。(1)引导猜测:我让学生根据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看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

16、,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测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学问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仿照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预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

17、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外形一样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平方厘米(如下列图)。学生清晰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进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外形一样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

18、是全都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试验,学生纷纷争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遗忘除以2,让学生的学问更系统完善。(4)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试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拟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胜利。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展针对性的释疑,制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

19、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展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应,去发觉所估量消失的两种状况:(1)100322=1600平方厘米;(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应信息组织学生争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遗忘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把握学问

20、。五、稳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把握学问,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状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1题:计算以下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习,用于稳固新学问。 第2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稳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制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

21、更进一步明确详细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学问。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打算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打算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遗忘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局部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依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忙

22、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局部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抽象思维力量,也是培育学生抽象概括力量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同意用题打下良好的根底。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理解并把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力量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区分方程,帮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育学生仔细观看、思索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力量,在合作学习中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猎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

23、标准指出“以学生进展为本”必需为学生身心的全面进展和素养提高供应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加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纳“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看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布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公平沟通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

2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开心而且好玩的气氛中理解、把握学问。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猎取“方程的意义”这局部的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学生学习学问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学问的自信念。让学生动眼观看,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把握方程最根本的学问,培育学生探究、发觉和创新力量。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依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

25、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其次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觉了什么?天平消失了倾斜,由于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觉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假如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

26、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三、巩固应用 1、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

27、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3、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很多种不同的状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

28、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一样,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全部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等都运用了简洁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肯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根底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认真阅读教材后,发觉教材的编排构造比拟重视数学学问的规律挨次。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

29、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展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经受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受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看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拟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怀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初步熟悉“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根本解决手段和方法。2学生通过观看、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

30、.通过观看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最优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特别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拟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争论和探究。的确经过小组争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快速到达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假如仅通过沟通,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宁静思索,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状况沟通。在反应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嬉戏。课前嬉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消失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

31、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缘由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究用天平找次品的根本方法。(安排了3个层次) 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菠萝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预备题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讨论状态,也考虑照看到中下层次学生。) 紧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这个环节(设计意图:多了4这一环节,它的作用就是为后面讨论5和9中找次品打根底,看似渺小,其实起奠

32、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表达划归的数学思想做预备。也为最正确策略的成因探究埋下伏笔) 最终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展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查找最优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觉最正确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假如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对最正确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接着用12去验证发觉的规律的正确性。最终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 (五)、留与悬念,课余

33、激发探究兴趣。 这里主要探究非3倍数的最正确策略并且完善找次品的规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尽量平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一样,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最优的方法 (六)、学习反思: 对全课进展输理,回忆找次品的方法和最正确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适宜的?对于最正确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应怎么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己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很盼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忙和教导。感谢各位! 一、说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局部内容是

34、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把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出示了一个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再出示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觉: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依据前面探究中得到的阅历自主进展探究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终通过例3和例4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展不同体积单位的

35、换算。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加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活动,把握了数学学问,提高了数学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到达以下目标: 通过计算、比拟、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把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会应用比照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把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展名数的转化。 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比拟、分析、概括的力量,提高学生对旧学问的迁移和运用力量。

36、使学生体验数学学问之间的严密联系性,能够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展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拟、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说教法和学法 现在教学的目标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育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我预备运用谈话法、观看法、比拟法、分析法、争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观看、比拟、分析、计算、概括出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教给学生发觉

37、、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来龙去脉,以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分四个层次进展教学。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6米=()分米=()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700厘米=()分米=()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4、我们已经熟悉了哪些体积单位?

38、这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绽开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构造的形成。】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课件出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111=1(立方分米) 师:由于1分米=10厘米,假如把棱长1分米改写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呢?(课件出示: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分米或者1000立方厘米来表示,说明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

39、关系呢? 引导学生比拟总结出: 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 师:仿照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分米) 板书:1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师生沟通总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思索: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板书: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

40、通过计算,自主探究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准时引导学生回忆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依据探究中得到的阅历自主进展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把握了数学学问,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5、比拟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单位名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10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0 【设计意图:通过比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这三者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不同的,即长度十、面积百、体积千,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把握。

41、】 6、体积单位的互化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从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是怎样进展让学生相互说说后,教师指出: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的方法一样。 出示教学例3 3.8立方米=()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立方米 让学生试一试! 教师提示: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由于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0003.8=3800。 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 想:由于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24001000=2.4。 2400立方厘米=(2.4)立方分米 师:请比照例3的这两道小题有什

42、么不同? 板书: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独立思索和概括力量的培育.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根底,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尝试做了几道题的根底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旧学问解决新问题的力量。】

43、教学例4 课件出示:一个牛奶包装箱上的尺寸:503040。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教师提示:箱上的尺寸一般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有两种方法: (1)先算出用立方厘米作单位的数,再改写成用立方米作单位。 (2)先把厘米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算出体积,就是立方米作单位了。 50厘米=0.5米30厘米=0.3米40厘米=0.4米 方法一:V=abh=0.50.30.4=0.06(立方米) 方法二:V=abh=503040=60000(立方厘米)=60(立方分米)=0.06(立方米) 【组织学生先自主读题,并进展认真审题,沟通题目的意思,沟通解决的方法

44、。适当培育学生的分析力量,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对于这两种方法,组织学生进展比拟,可以进一步验证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进展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稳固练习 1、口答,说出计算过程。 1.02立方米=()立方分米98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68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0xx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0.55立方米=()立方分米8.63立方米=()立方分米 0.6立方米=()立方分米1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2.8米=()分米60厘米=()分米 2、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5米,宽1.6米,厚0.0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稳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学问的补充和延长,是形成学问构造和进展力量的重要过程。通过单位换算的比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把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