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十三五_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_张车伟.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687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_十三五_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_张车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_十三五_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_张车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_十三五_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_张车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_十三五_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_张车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s s s s cn 第 40 卷 第 1 期 2016 年 1 月 人口研究 Vol. 40, No. 1 January 2016 38 Population esearch 中 国 “ 十 三 五 ” 时 期 劳 动 供 给 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 * 张车伟 蔡翼飞 【 内容摘要 】 劳动供给和需求是 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 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对 “ 十三五 ” 以及 今后更长一段时期中国劳动供求变 化进行预测和分析 ,并 使用脱离教育人数法预测了每年新增劳动 力的规模和结构,结合发达国家工 业化过程中就业弹性变化规律预测了劳动需求变化 。 预测结果显 示: “ 十三五 ” 时期,新增

2、劳动力供给规模稳中略降,年均增加 1568 万人,劳动需求增 长也比 较平 稳,年 均增加 1542 万人,劳动供求呈现基本平衡的格局 。 不过,就 业的结构性矛盾却在不断加 大,结 构性失 业问题比较突出; 文章在对劳动供求缺口分析的 基础 上,具 体测算了 “ 4050” 人员 、 农民工和大学毕业 生在失业人员中的规模,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 【 关键词 】 劳动供求; 结构性矛盾; 就业弹性; 人口预测 【 作者简介 】 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 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 员; 蔡翼 飞,中 国社会科学院人 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北京: 100028 For

3、ecasting China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Unemployment Structure in the 13th Five-Year-Plan Period Zhang Juwei Cai Yifei Abstract: The changes in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economic growth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dict and analyze the trends in China labor

4、 supply and demand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he longer period in the future The scale and struc- ture of the annual new entrants of labor force are predicted by accounting the numbers who are leaving from various stages of education, while trends of labor demand are predicted accord

5、ing to employment elasticity from the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scale of the new added labor would decrease slightly, with an aver- age annual increment of around 15. 68 million At the same time, labor dem

6、and would increase stead- ily, with annually 15. 42 millio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would be roughly balanced; however, there would be increasing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labor marke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we provide an estimation of the u

7、nemployment scale of the 40 and 50 generations, migrant workers and college graduates, and discuss policy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Keywords: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Employment Elasticity, Population Projection Authors: Zhang Juwei is Profess

8、or and Cai Yifei is Assistant esearcher,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mail: Zhangjw cass org * 本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批准号: 14CJY014) 的资助 。 15 1 期 张车伟 蔡翼飞 中国 “ 十三五 ” 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 39 1 引言 进入 “ 十二五 ” 时期以来,我 国经济 下行 压 力 不 断 加 大 ,增 长 放 慢 ,但 劳 动 力 市 场 却 有 不

9、俗 表 现 。 首先 ,就 业规模持续扩大 , 2011 2014 年间 ,城 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 1156 万 。 其次 ,失 业水 平保持稳定 , 2011 2013 年 ,城 镇失业人口约 2200 万 ,城 镇失业率维持在 6 % 左右 。 第三 ,就 业 结构不断优化 , 2013 年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 38. 5 % ,首 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 最 大 部 门 。 第四 ,就 业正规 化 程 度 不 断 提 高 , 2013 年 底 ,雇 员 占 城 镇 就 业 人 员 的 比 例 达 到 68. 1 % ,比 2010 年的 54. 3 % 提高 13. 8 个百分点 。

10、 从传统观点来看 ,劳 动力市场的良好表现与经济 增 长 的 疲软似乎不相符 ,但 考虑到中 国 经 济 正 在 发 生 结 构 性 变 化 ,劳 动 力 市 场 这 一 表 现 应 该 说 也 并 不 难理解 。 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为 7 % 左 右 与 过 去 超 过 两 位 数 的 增 长 速 度 相 比 虽 然 有 所 降 低, 但仍然不是低速增长 ,就 业形势保持稳定符合经济学理论预期 ,而 且 ,中 国 经 济 结 构 正 在 发 生 更 加有利于就业增长的变化 ,服 务 业 已 经 成 为 推 动 经 济 增 长 的 主 要 部 门 ,由 于 服 务 业 吸 纳 就 业 能 力

11、更强 ,创 造相同数量就业 岗 位 显 然 不 需 要 与 过 去 相 同 的 增 长 速 度 。 另 外 ,中 国 经 济 结 构 转 型 升级步伐加快 ,新 “ 业态 ” 不断涌 现 ,就 业 形 态 更 加 多 样 化 。 这 些 变 化 都 为 我 们 理 解 经 济 增 长 和 就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 不过,当前劳动力市场总体形势 的稳定并不能掩盖 其面临的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 大学毕业生以 及其他就业群 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 2015 年大学毕业生达到 749 万,比 2010 年多 119 万,大 学生就 业难的局面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 农民工群体两极分化现象加 剧

12、,技 能型工人缺口较 大,而 新进入劳 动力市场 、 缺乏技能的青年农民工 面临高失业率和就业不稳定的问 题,老 一代农民工技能水平偏 低, 失业风险提高 。 此外,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脆弱性进一步加大 。 展望 “ 十三五 ” 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和源泉发生改变,在此情况下,劳 动力市场会 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尤其是劳动供给和需求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 这些仍然是 “ 十三五 ” 时期需要关注 的重大问题 。 笔者根据对中国人口变化的预测结果 ,在考虑教育影响的情况下,对 “ 十三五 ” 以及今后 更长一段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进行测算 ,同时,结 合中国就业弹性变化趋势以及国际

13、上就业弹 性变化经验,对劳动力需求状况进 行预 测,最后,基 于劳动供给和需求变化对劳动供求缺口进行预测 和分析 。 2 劳动供给预测 “ 十二五 ” 期间,中国人口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 重开始减少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1 年 15 64 岁人口比重为 74. 4% ,比 2010 年下降 0. 1 个百分 点, 2014 年进 一步降至 73. 4% ; 劳动年龄人口规 模也开始下 降, 64 岁人口由 2013 年的 100582 万人降至 2014 年的 100398 万人,减少 184 万人 。 按照 1. 6 左右的总和生 育率水 平,我 们对

14、中国人口进行了预 测,结 果显示, “ 十三五 ” 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双双下降 。 15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将 从 “ 十三五 ” 期初的 9. 22 亿左右下降至 2020 年的 9. 10 亿,占 比从 2016 年的 66. 78% 下降至 2020 年 的 65. 11% 。 不过,具体到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的状况 ,我们并不能根据人口预测直接得到 结果 ,而 是 需要进行重新测算 。 因为当一个人 年满 16 岁 后,一 般来说并不会马上进入劳动力市 场,而 是仍在学 校学习,具体什么时间进入劳动力市场,则视其结束教育的时间 而定 。 现有关于劳动力供给预测的研

15、究普遍缺少对教育延迟效应的考虑 。 从方法上看,这些研究大致 可划分为两 类: 第一类研究以劳动力 供给历 史数据为基 础,通 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趋势 ( 齐国友 、 周爱萍 、 曾 爱 星, 2005; 王 涛 生, 需要指出,虽然文章题目的时间范围为 “ 十三五 ” 时期,但 为便于对就业政策制定提供更长期预测指引 ,我 们预测 了 2015 2030 年的劳动供需,其中 “ 十三五 ” 时期是分析重点 。40 人口研究 40 卷 2006) 。 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劳动力供给的趋势外推 ,往往难以将影响劳 动供给的因素考虑进来 。 第二 类研究先预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再 建立劳动参与率

16、变化影响因素模 型,预 测劳动参与 率,最 后用劳 动年龄人口乘以劳动参与率得到劳动供给 ( 王金营 、 蔺丽莉, 2006; 马忠东 、 吕智浩 、 叶孔 嘉, 2010) 。 这 类研究预测准确性关键取决于劳动 参与率的设定 ,然 而当前学术界对劳动参与率研究尚缺乏严密的 分析框架,劳动参与率的设定比较主观 。 本文尝试使用教育统计 数 据,推 算各级教育毕业而不再升学 的 16 岁以上人数,将其加总再扣除 其中的死亡人 口,得 到每年新增劳动力的规模 。 我们把这样预测 劳动供给的方法称为脱离教育人数法 ,使用这一方 法我们预测了 “ 十三五 ” 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每年 新增劳动供给状况

17、 。 2. 1 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预测 : 脱离教育人数法 中国目前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 义务教育 ,劳 动年龄人口在进入市场之前都会接受各类教育 。 脱 离教育人法预测劳动供给的具体做法是 ,将五个教育阶段 小学 、 初中 、 高中( 职业教育 ) 、 大学和研 究生,按照入学人数 辍学人数 毕业未升学人数 升入更高教 育阶段人数几个步骤预测 ,最 后将辍 学与毕业未升学人数加总得到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数量 。 具体步骤参见图 1。 需要说明 的 是, 在推算脱离教育人数时,要对各教 育阶段的入学率 、 辍学率和毕业未升学率等进行设 定,设 定的依据 主要是参考过去的发展变化过程,考 虑经

18、济 、 社会发展趋 势,并 结合各种教育规划的目标 。 如果没有 特殊说明,数据全部来自国家数据库( http: / / data stats gov cn) 。 图 1 脱离教育人数法 Figure 1 Measuring Annual Increment of Labour Supply“ 1 期 张车伟 蔡翼飞 中国 “ 十三五 ” 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 41 ( 1) 脱离小学教育阶段人数 小学应入学人口为 6 岁年龄组人口规模,数据来自本研究人口预测结果 。 首先,按照公式: 小学辍学 人数 = 6 年前应入学人口 当年小学毕业人数,可得当年辍学人口 。 2013 年小学

19、辍学人口除以 2007 年小学 入学人口得到 2013 年小学辍学率指标,该辍学率为 0. 52% 。 考虑到这个辍学率已经比较低,故假定 2014 2030 年辍学率不变,将 1 减去辍学率再乘以每年入学的人口,可以得到小学相应年份的毕业人数 。 其次,小 学毕业人数减初中入学人数可得小学毕业未升学人数 。 2013 年,仅有 1% 的小学毕业生未升入初中,假定未 来小学升初中的比例维持这个数值不变,将预测小学毕业人数乘以 99% 可以得到未来初中入学人口规模 。 小学辍学和未升学的人员由于年龄未达到就业要求的最低年龄( 16 岁) ,我们假定这些人员在 3 年后进入劳 动力市场 。 根据计

20、算结果, 十三五 ” 时期,小学辍学与小学毕业未升学人数相加每年约 24 万人左右 。 ( 2) 脱离初中教育阶段人数 初中 阶段形成的劳动力包括初中辍学和初中毕业未升学人数 。 用 3 年前初中入学人数减去当年 初中毕业人数即得到初中辍学人数 ,将其除以 初中人数可得初 中辍学率 。 根据算 法, 2013 年,初 中辍 学率为 6. 4% ,以其为不变参数,则初中 毕业人数等于初中入学人数乘以 ( 1 初中辍学率 ) 。 再来看 初中毕业未升学人数,初中毕业未升学 = 初中毕业人数 高中 阶段入学人数 。 其 中,高 中教育阶段入 学人数为普通高中入学人数加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人数 。

21、根据计算公式, 2013 年,初中 毕业未升 学人数为 160 万,初中未升学率为 10. 1% 。 将这个比例作为常量,用预测的初中毕业生人 数乘以该比 例可得到 2014 2030 年的初中毕业未升学人数 ( 见 表 1) 。 初中阶段形成的新增劳动力在 “ 十三五 ” 时期年均规模为 258 万人 。 ( 3) 脱离高中教育阶段 ( 包括中等职业教育 ) 人数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这里 统称为高中阶段 。 高中阶段的毕业生会分成两部 分,普 通高中毕 业生有机会参加高考,进而接受高等教育,剩下职业教育毕业生则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 首先预测高中教育阶段形成的新增劳动力数量 。 高中入学

22、人员来自初中毕业生 。 2013 年 ,初 中毕业生中进入高中就读的比例达到 36. 1% ,将 其乘以预测的初中毕业人数可得到未来高中入学 人数 。 高中辍学人数等于 3 年前高中入学人数减去高中毕业人数 。 据此可得 , 2012 年 ,高 中辍学 人口规模为 38. 8 万 ,辍 学率达到 4. 9% 。 将其作为不变的比例 ,乘 以高中入学人数可推算未来的 高中辍学人数 。 其次,测算职业教育阶段形成的 新增劳动力数量 。 职业中学入学人数等于初中毕业升学的人数 减去进入高中就读的人数 。 由于缺少中职教育相关指标,加上中 职教育的所有学生无论是否毕业 ,都 会进入劳动力市场 。 因此

23、,我们将预 测得到的中职教育入学人数直接作为 3 年后中职教育进入市场 劳动力的规模 。 ( 4) 脱离大学教育阶段人数 高中毕业学生也分为未升学和进入大学 两部分 。 首先来测算大学阶段入学人数 。 2012 年,高 中 毕业生人数为 791 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688. 8 万,高中毕业入学达到 87% 。 将 2012 年高中毕业生 升学率作为一个常量,乘以预测得到的高中毕业生人数 ,可以得 到大学入学人数 。 考虑到大学辍学情 况比较少,故可假定大学入学人数与大学毕业人数相等 。 大学毕 业后有一定比例会攻读硕士研究生 , 那么大学毕业人数为入学人数扣除读研究生的比例 ,大 学阶段进

24、入劳动力市场人数 为: 4 年前大学入 本文采用队列要素法 对中国 2014 2030 年的人口进行了预测 。 预测软件为 Spectrum4. 0。 预测主要参数 为: 到 2030 年,总和生育率 1. 6 维持不 变,男 性平均预期寿命逐步提高为 75 岁,女 性为 80 岁 。 参数输入参见 Spec- trum4. 0 使用指南 http: / /futuresgroup com /files /softwaremodels /DemmanE pdf。 这里假定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部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 ,不考虑复读和中职学生进入大学的情况 。 4 0. 0. 辍学 毕业 42 人口研究

25、 40 卷 学人数 ( 1 攻读研究生的比例) = 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人数 。 其中,攻读研究生 的比例设定见 下文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分析 。 按照此公式, “ 十三五 ” 期间大学阶段新增劳动力规 模为 611 万,远 高于 其他教育阶段产生的劳动力 。 ( 5) 脱离研究生教育阶段人数 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由 于博士研究生规模比较小 ,而 且统计指标不全 ,这 里 不再将两者区分对待 。 2012 年 ,大 学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 9. 4% 。 假定该比例到 2030 年 逐步提高到 15% ,以 4 年前大学入学学生规模乘以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 ,得到研究生入

26、学规模预 测 。 目前,硕士研究生制大多为 3 年,根据 3 年前硕士招生规模可得研究生阶段新增劳动力规模 。 必须指出,新增劳动力供给还需要考虑死亡的情况 。 各年龄 段人口死亡率并不相 同,我 们将脱离 教育人数划分为小学( 6 12 岁) 、 初中 ( 12 15 岁) 、 高中 ( 15 18 岁) 和大学及以上 ( 18 28 岁 ) 4 个 阶段,分别计算各阶段的死亡人口 。 考虑到年轻人死亡率已经比较 低,进 一步下降的空间有 限,故 我 们将第六次人 口普查死亡率作为恒定 值,预 测未来死亡人口 。 根据测 算, 个 阶 段 死 亡 率 分 别 为 0. 30、 31、 38和

27、 0. 52,用脱离教育人数 法得到新增劳动力人 数乘以 1 减死亡率可得最后 的新增劳动力供给数量 。 根据上述劳动力的预测方法,可以 测算从小学到高等教育每个教育阶段升学和进入劳动力市场 人群结构状况 。 如表 1 所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数量在 2015 年为 1573 万,随后出现缓慢下降趋势,新 增劳动供给的最低点出现在 2025 年前后, 2025 年以后趋于稳定 。 从受教育结构来 看,由 于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将由 2013 年的 35% 左右提高到 2020 年 40% ,到 2030 年提高 到 45% 左 右,受 过高等教育劳 动力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 劳动者素 质的 提高有

28、利于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调 整,从 供给方为产业结构 升级做了准备,同时教育也平滑了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的规模 ,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 表 1 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规模 ( 分文化程度) Table 1 Annual Increase of Labor Supply by Education level 万人 年份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高中阶段 毕业 毕业 未升学 辍学 未升学 辍学 未升学 中职 毕业人数 大学 毕业人数 研究 生毕业 合计 ( 扣除死亡) 2015 8. 68 17. 27 94. 25 147. 65 40. 07 98. 01 505. 63 606. 44 56. 02

29、1573. 35 2016 8. 48 16. 87 102. 61 160. 75 39. 78 97. 30 490. 95 621. 71 57. 86 1595. 63 2017 8. 19 24. 49 100. 22 157. 01 38. 63 94. 47 467. 63 624. 69 59. 76 1574. 42 2018 8. 46 25. 29 96. 80 151. 65 36. 79 89. 99 449. 53 623. 66 61. 73 1543. 24 2019 8. 68 25. 97 99. 98 156. 64 35. 37 86. 50 489.

30、41 605. 09 63. 77 1570. 75 2020 8. 57 25. 63 102. 65 160. 82 38. 51 94. 18 478. 03 582. 11 65. 88 1555. 72 2021 7. 44 22. 26 101. 34 158. 77 37. 61 91. 99 461. 70 555. 24 68. 05 1503. 78 2022 7. 28 21. 78 88. 00 137. 87 36. 33 88. 85 476. 90 532. 31 70. 30 1459. 00 2023 7. 17 21. 43 86. 10 134. 88 3

31、7. 52 91. 77 489. 61 512. 61 72. 62 1453. 10 2024 7. 09 21. 19 84. 72 132. 73 38. 52 94. 22 483. 37 510. 75 74. 26 1446. 25 2025 7. 05 21. 08 83. 76 131. 23 38. 03 93. 02 419. 74 511. 82 75. 94 1381. 09 2026 7. 28 21. 78 83. 35 130. 58 33. 02 80. 77 410. 66 515. 92 77. 65 1360. 43 2027 7. 30 21. 82

32、86. 10 134. 89 32. 31 79. 02 404. 11 523. 15 79. 40 1367. 52 2028 7. 47 22. 34 86. 26 135. 14 43. 20 77. 76 399. 53 533. 43 81. 20 1385. 73 2029 7. 48 22. 37 88. 30 138. 34 31. 43 76. 88 397. 54 546. 11 83. 03 1390. 90 2030 7. 55 22. 58 88. 45 138. 58 31. 28 76. 50 410. 66 559. 86 84. 90 1419. 76 中间

33、年份的数据按照初始年份 9. 4% 和结束年份 15% 的比例进行线性插值 。 、 、 , 6 12 0. , 1 期 张车伟 蔡翼飞 中国 “ 十三五 ” 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 43 2. 2 每年新增 “ 农民工 ” 数量预测 农民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家在制定五年 规划以及一些具体政策时 ,一 般都会 把农民工作为重点关注人 群 。 例 如, “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 ” 就是 “ 十二五 ” 规划的重要指标 。 鉴于 此,我们这里有必要对每年新增农民工数量进行测算 。 具体预测 方法 为: 根据前面对每年新增劳动力 数量的预测结果,使用分城乡教育 统计数 据,

34、测 算出各类教育中辍学和毕业未升学的农村户籍学 生, 这部分人就是所谓的新增农民工 。 需要说明的是,新增农民工只 是每年新增劳动力 的一部分 ,二 者是 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 事实上,继续使用农民工这一词汇已经不合 时宜 ,因 为这部分新增农民工从来没 有当过农民,大部分人可能城市 “ 生 ” 城市 “ 长 ” ,仅 仅因为他们拥有农村户籍而被称为 “ 农民工 ” 既不 合适,也不合理 。 ( 1) 脱离小学教育阶段的 “ 农民工 ” 。 通常小学辍学和未升入初中的现象基本发生在农村地区 , 城市中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数量极少 ,因此假定流失学生( 小学辍学) 全部为农 村学 生,考

35、虑 到小学生达不到法定的劳动年龄 ,再假定这部分人 3 年以后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新增长农民工 。 ( 2) 脱离初中教育阶段的 “ 农民工 ” 。 初中辍学的学生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发生,但是以农村地区为 主 。 县城和农村初中流失率量的比例在 1 /6 1 /4 之间( 袁桂林 洪俊 李伯玲, 2004) 。 因此,我们将流失 学生按照农村和城市 4 1的比例进行分拆,得到初中教育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增长农民工数量 。 ( 3) 脱离高中教育阶段的 “ 农民工 ” 。 农村高中 学生规模很 少,而 且升入大学的比例也很 少,故 假 定农村高中毕业后全部进入劳动 力市场 。 县镇高中也有一定

36、比例的学生来自农 村,这 些农村高中生 如果没有考入大学,就会成为待转出的农村新增劳动力 。 参考全 国高中升学 率,假 定县镇高中未能升 入大学的比例为 40% ,以农村户 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标 准,假 定县镇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中 70% 是农村户籍 。 根据这些假定可以 得到县镇高中未能升学的农村高中 生,这 些学生与农村高中毕 业生一起成为高中阶段新增农民工的来源 。 ( 4) 脱离中职教育阶段 “ 农民 工 ” 。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后的学生基本进入劳动力市 场,但 是只有 农村户籍的学生才成为新增农民工的一部分 。 调查数据显 示 2012 年,中 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学生大 约有

37、82% 的人为农村户籍学生,按此比例得到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学生数量 。 需要说 明的 是, 进入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学生都可 以根据意愿转为城镇户口 ,因 而理论上不会从中产生农民工 。 我们 将上述四个阶段新增农民工测算原理以图 2 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使计算过程更为直观 。 脱离教育人数法计算新增 “ 农民工 ” 规模也必 须考虑死亡的情 况,这 里我们按照新增劳动力供给 总量的计算方法,用小学阶段 、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3 个阶段的 人数分别乘以相应年龄段农村人口死 亡率,推算新增 “ 农民工 ” 的死亡人 口 。 新增 “ 农民工 ” 为农村户 口,故 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 农

38、村人口分年龄死亡率,代表新增 “ 农民工 ” 的死亡率 。 根据测算,农村人口中, 12 岁 、 15 岁和 15 18 岁死亡率分别为 0. 39、 42和 0. 60。 根据新增农民工数量预测方法( 见图 2) ,我们计算了 2013 2030 年每年新成长的农民工数量( 见表 2) 。 总体来看,新成长农民工规模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由 2013 年的 742 万,下降到 2020 年的 583 万 。 “ 十三五 ” 期间,需要转移的农村新增劳动力规模近 3000 万,每年平均需要转移约 600 万人 。 2030 年将 降为 528 万 。 从学历结构上看,中等职业教育产生的劳动力规模

39、比例最大,几乎占据新成长农民工总量 的一半,初中产生的劳动力比重为 23% 左右,高中和小学的贡献很小,都在 5% 以下 。 从新增农民工占新 增劳动力总量的比重来看,该比重从 2013 年的 44. 8% ,下降到 2020 年的 37. 5% 2025 年后稳定在 38% 左右 。 这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新增劳动供给越来越依赖于城镇中成长起来的劳动人口 。 据 2012 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显示: 农村户籍占到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的 82% 。44 人口研究 40 卷 图 2 新增农民工数量预测方法 Figure 2 Measuring Annual Incremen

40、t of Migrant Workers 表 2 需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预测 Table 2 Predication of Annual Incr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万人 年份 小学教育 阶段 初中教育 阶段 高中教育 阶段 中等职业 教育阶段 新成长的农民工 ( 扣除死亡人口) 新成长农民工占 新成长劳动力比重 ( % ) 2013 46. 7 170. 8 56. 7 468. 5 742. 3 44. 8 2014 40. 3 160. 4 36. 6 441. 9 679. 2 40. 2 2015 34. 6 151. 9 29. 2 404. 5

41、620. 2 39. 4 2016 33. 8 163. 7 24. 6 392. 8 614. 9 38. 5 2017 40. 9 157. 5 23. 4 374. 1 595. 9 37. 8 2018 42. 2 149. 8 22. 5 359. 6 574. 1 37. 2 2019 43. 3 152. 2 23. 3 371. 9 590. 8 37. 6 2020 42. 8 153. 8 22. 8 363. 3 582. 6 37. 5 2021 41. 9 149. 4 22. 0 350. 9 564. 2 37. 5 2022 41. 0 143. 9 22. 7

42、 362. 4 570. 0 39. 1 2023 40. 1 138. 5 23. 3 372. 1 574. 1 39. 5 2024 39. 3 133. 3 23. 0 367. 4 563. 0 38. 9 2025 39. 1 128. 2 22. 5 359. 6 549. 4 39. 8 2026 40. 4 125. 3 22. 1 352. 0 539. 7 39. 7 2027 40. 4 127. 1 21. 6 344. 6 533. 7 39. 0 2028 41. 4 125. 0 21. 1 337. 3 524. 8 37. 9 2029 41. 4 125.

43、 5 21. 0 335. 6 523. 5 37. 6 2030 36. 3 123. 3 21. 7 346. 6 527. 9 37. 2 E g 1 期 张车伟 蔡翼飞 中国 “ 十三五 ” 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 45 3 劳动需求变化趋势分析与预测 预测劳动需求必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劳动需求 ,在微观的 企业层面和宏观的国家层面 ,劳 动需 求的内涵是不同的 。 在微观层面,劳动需求是指,一定市场工资 水平 下,企 业愿意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 而在宏观层面,劳动需求是指一国 经济增长实际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 。 目前学者对劳动需求的预测 大都采用就业弹性法,如刘钧 、 徐文

44、娟 ( 2011) 和齐明珠 ( 2010) 等人的研究 。 就业弹性表示经济每增 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就业弹性乘 以经济增长速度得到就业增长率 ,该 法 预 测 结 果准确与否 ,关 键取决于就业弹性的设定 。 已有研究对就 业 弹 性 的 设 定 通 常 是 根 据 过 去 的 变 化 趋势 ,结 合对将来经济形势 的 判 断 ,进 行 趋 势 外 推 得 到 。 然 而 ,就 业 弹 性 与 经 济 结 构 、 要 素 禀 赋 有着密切关联 ,中 国目前这些 外 部 因 素 正 处 于 剧 烈 变 动 时 期 ,只 从 过 去 经 验 推 测 就 业 弹 性 变 化 可能

45、并不可靠 。 我们这里试图通过归纳发达国家工业化 阶 段 的 就 业 弹 性 变 化 规 律 ,为 设 定 中 国 就业弹性提供参考 。 3. 1 “ 十二五 ” 时期劳动需求变化 从我国每年净增就业数量来看,其数量并不大,尤 其是 “ 十二五 ” 时期以 来,这 一数量每年平均不 足 300 万 。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就业在三次产业部门间的重新 配置抵消了就业岗位的净增加 ,农 业部 门就业规模不断萎缩,使得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增加被一定程度上抵消 。 目 前,第 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 就业增长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占非农就业增长比重超过 70% 。 分城乡来看,城镇年 均新增 就业数量基本

46、稳定,每年大约 1200 万左右 。 因此,我国目前 就业岗位的增 加,从 产业看主要集中在第 三产业,从区域看主要在城镇( 见表 3) 。 表 3 分产业 、 分城乡就业年均增长规模变化 Table 3 Prediction of Annual Employment Increment by Sectors and Urban- ural Areas 万人 总就业 第一产业 就业 第二产业 就业 第三产业 就业 非农产业 就业 城镇 就业 农村非农就业 十五时期 2001 2005 512 520 309 723 1033 1048 15 十一五时期 2006 2010 292 1102 815 579 1394 1260 134 十二五时期 2011 2013 291 1253 443 1101 1544 1184 360 3. 2 就业弹性变化状况 一个国家或一个产业就业弹性越大 ,说明其经济增长创造 就业岗位的能力越强 。 反 之,就 业弹性 越小说明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