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 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 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 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 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说 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 争锋。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
2、中“编年体”和“通 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 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 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 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 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 王师”。这样看来,资治通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学的悠久传 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
3、 阅读之,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 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 的一种历史观。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 按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 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何谓礼?纪 纲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贵以临 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
4、秩序。即孔子 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尊卑之社会铁序背后,还有 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中的尊卑铁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 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废、治乱兴袤,也可以看作是 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秦汉唐之 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21 .请结合第
5、二段内容,以“植物”为开头,运用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概述“植物不 具备听力的原因,不超过50个字。八、材料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很看重每一个十年的人生意义,逢“十”都有特定的叫法,如十岁叫幼学,二十 岁叫弱乳,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不惑,五十岁叫知天命最重要的年华是在哪个 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的确,十年能让一个人厚积薄发而一举成功,也能让一个人从单纯幼稚变得成熟懂事, 亦能让一个平庸的人依然平庸,甚至能让一个奋斗的人堕落成消极厌世。抓住十年, 往往定格人生。国家亦此。请选择一个“人生的十年”(或“国家的十年”),谈谈你的体会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6、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C2. D 3. D【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错误,由原文“除了史记之外, 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可知”,史记不是断代史。B.”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错误,由原文“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可知,原 文所指秦汉以后,而非在秦汉。Dr,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 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可知,应为“编年体和“纪传体双峰并峙。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没有历史价值”过于绝对
7、,依据原文是“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 略知一二”,应是有历史价值的。故选D。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眼里的“帝王师”。故选D。4 . D5. B 6.发展趋势: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原因: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 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 的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分析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的表述为“相比传 统生物液体
8、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文中是将传统生物液体 燃料与先进生物液体燃料进行比较,而不是将生物液体燃料与其他燃料比较。 故选D。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生物质生长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的过程都没有碳排放”表述错误。材料一中表述为 “作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 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并没有说生物质燃料 生产的碳排放问题。C.“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于文无据。材料三第二段只提到“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 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并
9、没有 说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D.“生物质液态燃料的前景要好于生物质气体燃料”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三最后段 “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前景广阔。在国 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 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 %跃升至2030年的近45%和2050年 的90%”可知,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只能说是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好于传统生 物液体燃料。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关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从材料一“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生物
10、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材料二最后一段“生物质气体燃料, 可以填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并且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 材料三最后一段“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 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2030 年的近45%和2050年的90%”等内容可知,生物质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 来越大。对于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从材料一“它们的特点是可再 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 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可以总结出,生物质能源可以再生
11、,资源丰富,可 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从材料一“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 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可知,生物质能源燃烧的 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r-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从材料一“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 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可知, 生物质能源形态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材料三第二段“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一方面可显著降低秸秆焚烧量,减少污染;另一方 面可拉动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 业的发展,形
12、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可知,生物质能源可以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6 . B8.在叙写现实中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增强说服力和作 品的厚重感,使作品更具历史的纵深感;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使大禹这一历史形 象更加丰满、立体;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突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 历史与现实交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9.他们一心为公, 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坚守初心,勤劳刻苦,他们的品质是崇 高的: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
13、的偏见与冷嘲热讽,他们于彼时是寂寞的; 他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字,却走不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没有被后世铭记, 他们于后世是寂寞的。【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 ”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错,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 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而非愤懑 之情。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本文在行文时将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其意在于表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大 禹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讲述大禹的故事, 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所思所感内容,所以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
14、好处时,应基于对文 章中,史料,和,现实,两个维度的叙述内容的分析,然后从文章内容、情感、主题及表 达效果几个方面分析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大量叙述史料,首先考虑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增加了作品的 厚重感,使文章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然后文章采用史料叙述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 文章先叙述史料中的启母石内容,然后写作者所看到的启母石,也就是叙述现实中的 启母石的荒凉,这是运用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显示了大禹亲人对大禹 的不解,表达了大禹的寂寞是恒久的寂寞。还有文章运用史料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现实和史料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让读者更 全面、更立体地认识大禹,更好地理解大禹的寂寞,能充分
15、地表达作者对大禹公而忘 私,治水不被世人以及家人所理解,而忍受巨大寂寞的崇敬和叹惋之情。7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能 力。解答这道题的首先是理解“大禹”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结合现实社会分析形象特点。 根据“哪里有水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禹,三过家门 而不入”“面对因洪水而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可 知,一心为公,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根据“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大 禹寂寞着”领着一批人实干”可知,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坚守初心,
16、 勤劳刻苦:根据“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 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 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却还要永担背后的冷嘲热讽、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 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可知,得 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根据“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因随时 随处而改变心境,也会遗忘。”可知,他能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字,却走不到人们 的内心深处。但是,很显然,作者作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表达对历史上的“大禹”勇于奉献自
17、我、公 而忘私、坚守初心、勤劳刻苦、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却甘于寂寞的伟大精神 和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大禹”似乎正在被人们忘记的一种遗憾,而且更是在呼唤当 下的人们要努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大禹”式的人物,铭记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 神,不要让他们在我们的淡漠中被遗忘了。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大禹”式的人物,他们敢于牺牲、忘我工作、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甘于寂寞、坚守自我,比如张富清,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勇于战斗、不怕牺牲, 在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六十年、清于物质富于精神的:比如袁隆平,在和平年代艰苦朴 素、忘我工作、不计功名、淡泊名利,志在解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问题;还如南 仁东,他探索科学
18、未知无止境,踏过平庸淡泊名利,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自己的生 命。当然,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努力工作、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他们 可能建立过丰功伟绩,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但是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 品质,构筑成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屈的脊梁,成为我们不计名利、奋勇前行、努力实 现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力量源泉。10 . All. D 12. B 13. (1)没有来得及叙功,而龙许保等人迅速袭入思州,抓 住知府后离去。石邦宪紧急半路拦击,将知府夺回来了。(2)播州韩甸与张问相互攻击,韩甸多次取得胜利,于是他纠集生苗在湖、贵境内 抢劫,将近二十年。【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9、。句意:播州宣慰杨烈杀害长官王辅,王楠党羽李保等人领兵相攻近十年,总督冯岳和 石邦宪讨伐平定了他们。真州苗人卢阿项作乱,估计敌贼必定来进行夜袭,预先防备。 “且十年陈述的是“治兵相攻的时间,所以不能断开,”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主谓 宾齐全,故其前断开,排除BC;“策”是“估计”之意,“贼必夜袭”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和朝廷给予死者谥号意思相同”错,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 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与追赠意思 不同。故选D。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
20、他借水西兵攻乌江,分化、瓦解叛军错误,由原文“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 纵鳗逆罪,烈奚暇救人乎? ”可知,石邦宪借水西兵攻乌江,是声讨杨烈放纵吴鲤助 力叛逆之罪,不是“分化、瓦解叛军故选Bo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叙”,叙功;“执”,抓;“邀”,半路拦截。(2) “屡”,多次;“剽”,抢劫;“垂”,将近。参考译文:石邦宪,字希尹,贵州清平卫人。嘉靖七年承袭世职为指挥使。多次立功,升官代理 都指挥佥事,充任铜仁参将。苗人龙许保、吴黑苗反叛,总督张岳提议征讨他们,而 敌贼攻陷印江、石阡,石邦宪被牵连遭到逮问。张岳上奏留用石邦宪。石邦宪于是与 川、湖的兵共进贵州,攻
21、破苗喈。躲藏在山中竹林子里的人,被搜杀殆尽。呈报功劳, 石邦宪居第一。没有来得及叙功,而龙许保等人迅速袭入思州,抓住知府后离去。石 邦宪紧急半路拦击,将知府夺回来了。石邦宪被罚停发俸禄,让他戴罪立功。石邦宪 让使者重金收买老毅等人擒住龙许保送到军门,而吴黑苗如过去一样躲藏。又用计重 金收买乌朗士官田兴邦等人斩吴黑苗,敌贼全部被平定。石邦宪于是升官代理都督佥 事,充任总兵官。台黎岩苗人关保带头作乱,四川容山、广西洪江诸苗响应,远近动 荡不安。石邦宪与湖广兵分路讨伐击败他们,传公文给十八尝,允许他们捉拿首恶赎 罪。诸苗听从安抚,设盟受约而回去。播州宣慰杨烈杀害长官王常和 王箭党羽李保等 人领兵相攻
22、近十年,总督冯岳和石邦宪讨伐平定了他们。真州苗人卢阿项作乱,估计 敌贼必定来进行夜袭,预先防备。敌贼到达后,被他们击败。敌贼向插州吴跳求援。 众位将领感到恐惧,石邦宪说:“我调水西兵攻乌江,声讨杨烈放纵吴解助力叛逆之 罪,杨烈哪有空暇救人呢? ”之后,水西兵到达。石邦宪进逼敌人的巢穴,乘风放火, 斩关而登,敌贼大崩溃,擒住敌贼首领父子,歼俘四百七十多人。石邦宪升任都督同 知。播州韩甸与张问相互攻击,韩旬多次取得胜利,于是他纠集生苗在湖、贵境内抢 劫,将近二十年。张问也纠集党徒帮助自己。石邦宪讨伐张问,斩敌一百多人。张问 潜逃,被擒获。官军乘胜攻入韩句的巢穴。遇上天黑,下大雨,官军迷失路径。守备
23、 叶勋、百户魏国相等人陷入埋伏之中,战死。石邦宪突围而出,带军回到镇远。再次 征讨韩旬,敌贼沿江防守。石邦宪假装与他抗争,而另外从上游三十里处编竹渡江。 水陆并进,大破敌贼。斩杀韩甸,容上被平定。石邦宪升任右都督。石邦宪生长在黔 土,熟悉苗人风土人情。先后四次增加俸禄,赏赐银币十三次。他所得的俸赐,全部 用来招待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资财。做总兵官十七年,威镇蛮中。死在官任上,赠 官左都督。14 . B15.思念家乡之情,“停辂一望家”一句,诗人停车,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 失魂落魄,句中一字,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被贬后忧伤痛苦却希望 自己能被赦免返京之情,尾联希望自己“归有日”,直抒胸
24、臆,表达出自己渴望被赦免 的情感。【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结构的能力。B.”向南飞回故乡”错,由“宋之间被贬为洸州(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此诗是他前 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度岭方辞国”可知,诗人此时要去广东,是一路向南走的。 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停拓一望家”描写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 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其它全被山岭遮 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这“一 望”的“一”字,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尾联“但令归有日,
25、不敢恨长沙”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 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 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 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 而作结,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表达被贬后忧伤痛苦却 希望自己能被赦免返京之情。15 .其叶沃若其黄而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陨“戈凄怆”“幽”。16 .袅袅炊烟以貌取人表里如一 18.为了不使两个意见相左高
26、人因为争论破坏 友情,导致场面失控,所以我只好用提前收摊的杀手铜。(意思对即可)【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清晨柴米油盐点燃”以及后文“突变为战争与和平引爆的纷飞硝烟” 可知这里应该是与“烟”有关,与“纷飞硝烟”相对应,可以用“袅袅炊烟“袅袅炊烟”, 指生火烧煮东西时所产生缭绕摇曳、缓缓I二升的烟。形容生活静谧和谐。第二空,结合语境“照着双鬓染霜就要凑上来当孙子,我的年龄不许我答应呢”可知我 不喜欢孩子们按照外貌称呼我,可以用“以貌取人”。“以貌取人”,指根据外貌来判别 一个人的品质才能。第三空,结合前文“初心不改”以及后文“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可知这里
27、应是与“里 外不是人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以用“表里如一“表里如一”,说话、行动和心里所想 的完全一致。17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原文“怕就怕两个意见相左的高人,都认为真理站在自己一边,争得脸红脖子粗, 谁都不服谁。为了不使,真理,为难,真理,友情为难友情,我只好自己为难自己,高 调吆喝一声:,哦哨!不早了。用提前收摊的杀手铜,终止可能失控的争论”可知为了 不使两个意见相左高人因为争论破坏友情,导致场面失控,所以我只好用提前收摊的 杀手铜。18 .促进植物的生长选了几株不同种类植物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存在一些问题)20.几周之后她发现,听摇滚乐的植 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
28、叶子枯黄,而“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21.植 物几乎不能移动,且对声音这种表示周围环境变化的无用信息无法做出即时反应,所 以才不做出反应。【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空,此处为照应句,与“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相对,故可填写“促 进植物的生长”之类的句子。第空,此处是说雷塔拉克对音乐是否影响植物生长做了试验,故可填写“选了几株 不同种类植物”之类的句子。第空,此处为转折句,与“这个实验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表意相反,故可填写“实 际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存在一些问题)”之类的句子。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
29、是成分赘余。大约与“几周”重复,都表示概数,删去“大约二是语序不当。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植物生长状态差,“枯黄的叶子改为“叶子枯黄 三是不合逻辑。”而被植物,听的古典音乐生机勃物”不合逻辑,应是听古典音乐的 植物生机勃勃”。20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概括“植物不具备听力的原因,然后分析因、果,最后用包含因果 关系的关联词组织答案。结合“植物儿乎是不能移动的,对环境信息做出反应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对植物 来说,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处,它们自然就不对声音做出反应了” 分析可知,“植物不具备听力的原因是:植物几乎不能移动,对声音这种表示周围环 境变化的无用信息无
30、法做出即时反应。“果”是“它们自然就不对声音做出反应了”。最后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组织答案即可。21 .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紧扣中宣部“共和国这十年这一主题宣传,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 实与国家建设,体现家国情怀。首先,要理解材料的指向,材料第一段指出古人对人生每一个十年的看重,逢“十”都 给出不同的称呼,揭示出人生阶段的不同特点:如。到10岁是对世界发生兴趣、感 到好奇并进行初步探索的“幼学”阶段,11到20岁是成长成熟、青春勃发的“弱冠”阶 段,21到30岁是成家立业、奋斗开拓的“而立”阶段,31到40岁是进一步认识世
31、界、 以智慧的眼光处理问题的不惑”阶段,41到50岁是了解人生规律、理性审视自我的“知 天命”阶段材料第一段重在引导考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生的十年”来进行写作,写 出这“十年”的特点。材料第二段叙述了“人生的十年”的意义或作用:积累和成长的十年促使人走向成功, 原地踏步甚至沉沦后退的十年却能致人失败。这实际上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度过、 如何践行自己所选择的十年。所以,段尾总结为“抓住卜年,往往定格人生”,说明每 一个人生阶段的“十年”都有重要意义。写作时,考生首先要选择一个“人生的十年”,重点论述对此十年的理解。可以是回首, 也可以是展望。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展望未来,不因没有目标而彷
32、徨。 如果能够由个人联想引申到国家,体现出思维的跃层和升华则更好,如个人的十年要 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等。也可以抓住国家命运的关键十年如改革开放阶段、 科技腾飞阶段、网络发展阶段、民族复兴阶段来进行写作。如选择规划从现在开 始的人生十年,可以先阐明这个十年的重要性所在,再进一步论述自己将以努力学习、 勤勉奋进、敢于担当的姿态度过这十年,以期创造更辉煌的业绩,收获更成功的未来。 最后升华主题,总结全文。立意:1 .十年拼搏,奋发有为。2 .十年树人,成长成才。3 .十年奋斗,青春无悔。4 .十年,我与祖国共成长。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 但
33、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 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 书。(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历史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正史”的地 位。B.作为重要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逐渐消沉于秦 汉时期。C. “以史为鉴”以及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是资治通鉴的历史 观。D.资治通鉴的问世,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的局面。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
34、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 的贡献。B.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资治通鉴蕴含的史学家们的理想化的历史观。 D.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 叙事精准,所以值得一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资治通鉴,中国史书体例难免单调,纪传体正史可能一家独大。B.资治通鉴述朝代兴衰,陈礼乐刑政之兴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尊卑秩 序。C.资治通鉴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D. “帝王师”的特殊身份使
35、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定位为帝王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 本。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 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特点是可再 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 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作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 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 室效应。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 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
36、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生物质 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 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随着农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炭薪林的推广,生物质资源还将越 来越多。(摘编自农民日报认识生物质能源)材料二: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氢 气、一氧化碳等。近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在接受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不仅可以解决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产 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生物质气体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额外的碳排放,可替代化石燃料使
37、用, 减碳效果显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粗略测算,我国生物天然气年开发潜力在1500亿一2000亿立方米,万亿市场投资规 模,目前年产量约3亿立方米,发展空间巨大。国家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 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 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以生物天然气产品、装备、服务体系等环节构 成的产业域正在逐步形成,一旦产业建完全打通,预计整个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以上。 生物质气体燃料,可以填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并且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 能源体系建设。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一种既适应我国当前、又适应未来能源需求的
38、 有效措施。(摘编自生物天然气万亿级市场正在形成科技日报2022年09月22日)材料三:生物液体燃料是指把生物质以发酵提纯或者生化合成的方式制造成乙醇或油 类等液体燃料,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多年来,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 业遵循“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已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 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主要来自于生物基。我国生物柴油的主要市场在欧盟,国内主要用 于环保型增塑剂的制造。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一方面可显著降低秸秆焚烧量,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可拉动就业,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 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原国家
39、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特邀顾问 乔映宾算了一笔眯:1亿吨桔肝能生产2000万吨纤维素乙醉,掺烧到汽油中,能减少 近7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每年还可减少1亿多吨原油进口。“用好纤维素乙醇,就 是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乔映宾直言。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前景广阔。在国际 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 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2030年的近45%和2050年的 90% o(摘编自生物液体燃料:变废物为绿能,让环境和经济双嬴科技日报2022年9 月8日)4.下列关于生物质能源的
40、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质能源是利用生物质而生成的能源,生物质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 广泛,生物质能源也具有相应的特点。B.生物质能源属于世界第四大能源,是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源可以多种形式存在, 并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C.生物质气体燃料可替代化石燃料使用,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 以及全面推进我国乡村建设和振兴。D.生物液体燃料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 排效果,己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质生长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的过程都没有碳排放,所以使用生物质燃料能有效 减轻地球温室效应
41、,实现减排目标。B.根据规划,2030年我国生物天然气年产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但与我国天然气 开发潜力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C.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拉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还能 减少能源对外依赖性,维护国家能源安全。D.根据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发展过程中,生物质液态 燃料的前景要好于生物质气体燃料。6 .生物质能源在未来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促成其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说明。三、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几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下传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 夏禹,
42、一半被压成纸形,登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 空气般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的 万岁峰下,面对巨大的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寂寞的。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有个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 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 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 给克勤” “劳身焦思”的句子迎面扑来,相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棍,
43、山行乘椽”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 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些”,终于“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 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那就是“居外十三 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去了 “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 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寂寞吗?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稣的人用堵的方法最终 没有止住水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是小事,而民生之事重大。史记中那一句“天下皆以舜
44、之诛为是让人看了心悸, 可见当时的责任制非常严明。“舜举鳏子禹,而使续稣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用人 情释解的苦痛,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推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 当时尚年较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而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是 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 “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日: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 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日:归我 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则故事一波三折,写得太生动,也太苦涩,还有启之生, 也十分扑朔迷离。
45、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峭壁的石头破裂开来, 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慈,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 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历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历史传说的过 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宾正的顽石。大禹寂笑着,他的寂笑不是 后天的懵懂,而是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 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 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 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冲他们把那
46、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 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冷嘲热讽、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 或者导以巳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能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 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迂,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 也会遗忘。他们忘记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嬴取一 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 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有删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的“一半被压成纸形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与结尾的质问遥相呼应
47、, 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发人深省。7 .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 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引发读者深入思考。C.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且对大禹的 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D.文章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既写出了治水的难度,表现了大禹的辛劳与忙 碌,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8 .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大禹”式人物。请结合作品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大禹” 式人物的理解。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邦宪,字希尹,贵州
48、清平卫人。嘉靖七年酮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署都指挥金事, 克铜仁参将。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贼陷印江、石轩,邦宪坐递 问。岳奏留之。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若。窜山等者,搜戮殆尽。上功,邦 宪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保州,执知府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 罪。邦宪使使购老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计购乌朗士官田兴邦等斩黑 苗,贼尽平。遂进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台黎若苗关保倡乱,四川容山、广西洪江 诸苗应之,远近骚然。邦宪与湖广兵分道讨破之,传檄十八若,许执首恶赎罪。诸苗 听抚,设盟受约而还。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踊躺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 与邦宪讨平之真州苗卢阿项为乱策贼必夜袭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跳。 诸将惧,邦宪日:“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跳逆罪,烈奚暇救人乎? ”已,水西 兵至。邦宪进遇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赘,贼大奔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