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役制度.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642614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赋役制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治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 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展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 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展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治理的动身 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化沿革: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

2、地租春秋:齐国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头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头。它成认私田合法,这就成认了私田仆人对土地的全部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头。两汉: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治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 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担当国家的赋税和 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 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魏晋南北朝:北魏: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

3、:受田农民担当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肯定的徭役。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1)沿革:开头于隋,完善完毕于唐(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根底上开头征收“庸”;隋与唐不同(3)缘由: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 缓和阶级冲突,成为当务之急。(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开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稳固了府兵制。2、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 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 进展的状况。)

4、(1)内容: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征课形式: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不利条件:自给自足的自然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土地买卖制度和高 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拢起来的商业资要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重农抑 商”传统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 保 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存,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结实、长久的保持。 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 困,无力从市

5、场上购置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外转向闭关自守, 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争辩: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和特点有何异同?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进展起 来?对此你有何生疏?【参考答案】异: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自治城市里产生的,且消灭后快速集中,进展为资本主义势力。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统治下的城市里产生的,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进展缓慢。同: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进展的根底上消灭的;以手工工插的消灭为标志;产生的 时间也大致在1416世纪之间。缘由:明清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进展。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 场手工业.的进展。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6、,实行八股取土,清朝大兴,学问分子脱离 实际,培育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沟 通,使中国丧失了吸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社会思潮, 缺乏资本主义进展所必需的民主政治环境。生疏: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反封建斗争、进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资 本主义萌芽成长需要大力进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0征课原那么:“量出以制入。”创我国预算原那么之先,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的创见。(2)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 改革的根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

7、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 调,是地主土地全部制高度进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根底。(3)作用(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转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把握(两税法规 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 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 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避开官吏乱摊派的

8、可能。两税法依据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正。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进展有肯定的促进作用。(4)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渐渐过渡到以 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这些做法肯定程度上转变了赋税集 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宽阔贫苦农民的 生产生活是有乐观作用的,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进展的状况 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1)内容: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

9、,按贫富 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 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依据土地 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2)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4)作用: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从而有利于稳定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明朝:一条鞭法(1)背景:经济进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重大进展;阶级冲突 锋利。1581 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

10、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 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2)内容:赋役征银;赋役合并,并局部“摊丁入地”(3)作用: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 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 的方法,适应了商品经济进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进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增长。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的役银,并没有免除丁银。清朝:固定丁额摊丁入亩(1)内容: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方法,把丁

11、税平均摊入田赋中, 征收统一的地丁银。(2)影响:说明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把握松弛,是封 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乐观活泼和资本主义萌芽进展的必定结果,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 和社会经济的进展。(3)比拟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同:1)都收取银两,即货币地租,推动商品经济进展。2)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 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3)都因商品经济进展使国家直接把握的土地缺乏, 是生产力进展的必定结果。(4)都增加了国家收入、缓和阶级冲突。异:(1)失败一一成功;2)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一一固定;(3)王朝中期一一王朝初建 时期;(4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12、一一完全按田亩的多寡来分担3、分类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B 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初税亩、两税法、方 田均税法、一条鞭法;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租调制、租庸调制;E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4、演化的趋势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渐渐过渡到以田亩为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最终 被废除,以两税法和地丁银制为标志。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进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税种由繁到少,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

13、征,税种由繁多渐渐削减,名目和手续的简化;以一 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渐渐进展为根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需服肯定的徭役、兵役进展为以纳绢或布或钱代役,以“庸”制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对商品征以重税。这种赋税制度的演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封建国家 对农民的人身把握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渐渐进展总之,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规律,表达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把握渐渐松弛。反映了 商品经济的进展。在肯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展。其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简洁的趋势分析: 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把握的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 以唐朝两税法为重要标志。? 随

14、着商品经济的进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的一条鞭 法为标志。 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洁转变,如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都是把各种杂税合 并起来,统一征收。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渐渐进展为根本定时。如两税法。5、生疏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化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把握的松弛是历史进展和进步的必定结果;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进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国家对农民赋税征收不断加重,历史上称为“黄宗羲定律”。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表达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根底的 进展规律。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根底;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

15、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 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养,客观上取决于生产 力的进步。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学问要点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进展的表现及其缘由和影 响等根本内容。课本章节:第一章其次节(井田制)、其次章第三节编户制度、第三章 第三节(江南经济开发)、第四章第五节、第六章第四节(一)古代史上的土地制度根本线索: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社会进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 地全部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根本形态。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全部制2、奴隶社会:井田

16、制A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沿革:开头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商鞅变法。C内容: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全部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即国家土地全部制(如均田制等)、封建地主土地全部 制、农民土地全部制三种类型。其中地主土地全部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根底,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 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的集中表达。农民土地全部制虽不占支 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根底。A封建土地国有制: 封建政府把握的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一般作为

17、农民个体土地全部制消 灭危机时的后备补充。以北魏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为代表。这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 乱后,国家把握大量无主土地状况下实行的。授田时,对地主土地全部制触动不大,又能使 农民获得肯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冲突和促进经济的进展。(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B自耕农土地全部制(个体农民土地全部制) 这种土地全部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春秋时期,一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 族自己垦种的这局部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全部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封建社会 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全部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全部制一样,是对封建生 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共同

18、构成封建经济根底,是专制主义中心集 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根底。在封建经济进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力气薄弱,地主不断 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全部制不断破产。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更名田:清朝一度时期的农民个体土地全部制度。1669年康熙帝宣布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 种的人全部,局部农民获得土地。更名田制的实行,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开荒乐观性,有利于 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与进展。C地主土地全部制地主土地全部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根底。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 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

19、制确实立。废除:1950年中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全部 制。作用: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进展,社会经济富强起过乐观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 特点却严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进展,造成中国 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二)近现代的土地制度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田亩制度废除地主的土地全部制。2、资产阶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全部制,革命成功后,国家用“核定 地价”的方法实现土地国有,最终到达“国民共享”的目的。3、无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地主的土地全部制,实行农民的土地全部制。1931年的土地

20、政策,1947年 的中国土地大纲。4、建国后:A 土改:农民的土地全部制B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集体全部制 C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国有。(三)世界史一关于解决土地问题1、英国:圈地运动2、法国:君主立宪派没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吉伦特派公布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 制度;雅各宾派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3、美国:宅地法4、日本:明治维,改革土地制度,成认土地私有。5、俄国:1861年改革,高价赎买份地。6、苏俄: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安排给农民耕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政策关于土地兼并药建土地全部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根本特点,封建土地全部制

21、是封建专制主 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在封建社会不行能铲除土地兼并,只能在肯定程度上抑制土地 兼并。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本身永久无法解开的死结。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展。封 建经济的进展必定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状况下,无法抑制的 经济现象。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它是封建经济进展的结果,是地主土 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气增加的表现。如:西汉末年、唐朝中后期、北宋中期、明朝中后期 时,土地兼并现象格外严峻。当土地兼并严峻时,两种冲突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冲 突,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冲突。这些冲突的进展将消灭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实行抑制 兼并的措施,

22、使兼并现象得到肯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斗的爆发。缘由: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人们观念的影响。4、国 家政策的局限性。影响:政治上,1、减弱中心集权。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冲突激化。经济上,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加剧农民贫困,影响购置力,制约市场的扩大。3、影 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宝用于购置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进展三、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一)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汉初疗养生息政策,将田租减为十五税一,景帝时定田租为三十税一。东汉初,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4)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

23、农民的人身把握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6)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 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清初,推行摊丁人亩的方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 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把握进一步松弛。(二)经济政策1、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2、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3、官营工商业政策。例如,曹魏在襄邑、洛阳设特地的织造机构4、救荒政策5、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力生产政策6、平抑物价政策,例北宋王安石变法设市易务7、对外贸易政策一一开放与海禁闭关

24、锁国政策)8、重农抑商政策A 含义:重农抑商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根本经济制度,包含以农为本与以商为末两层含义。以 农为本是把农业当作根本性大事来抓,催促和鼓舞农业生产,经济政策向农业倾斜。以商为 末是把商业作为农业对立面来看,鄙夷和压抑商品经济,商业政策屡有反复。B进程:自战国以来始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与制度,明清时期泛滥进展。C 特点:塑造农业文明大国;保证自然经济特色;维护经济部门壁垒;适应专制主义集权。D 表现: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治理, 限制人口流淌;d.对商人进展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嘉奖耕织

25、,“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 及怠而贪者,收为奴”。明清时期: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土之外,农为最贵。凡土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屡次公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目的: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稳固封建统治地位:初为泱泱农业文明的经济支柱,后成落伍世界潮流的重要挚肘。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西欧封建国家盛行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E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中国社会从农业起步;农业是古代打算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 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奉行重农政策,实行一系列催

26、促、鼓舞、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进展的方向倾斜。政府主 要靠征收稳定土地税作为财政收入来源;进展农业利于羁缚大量生产力而利于社会安定;历代统治者始终重视农耕;明清基于严控海防需要。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 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是维护封建专制集权和封建经济根底的必定产物。缘由:a.农业是国富的标志;b.有利于安定民生,稳固统治;c.为手工业的进展供给原料和 市场;d.为战斗供给物质根底。F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农业是我国古代打算性的生产部门。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稳固 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的进展,有利于稳

27、定封建统治秩序,稳固封 建统治,但阻碍了工商业的进展,使自然经济长期连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 济缘由。历史证明: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能富强。值得留意评价重农抑商的政策,要留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对于促进 社会经济的进展,稳固兴地主政权,起了乐观的作用。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的重 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进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其统一中国奠定了根底。但是,到 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 空前活泼,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消灭。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实行 各种措施,竭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进展。这些

28、做法,违反了经济进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 家贫困落后,也就失去了初期的乐观作用。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曾提出“农工商皆 为本”的经济思想,这是对传统的“农本”思想的挑战,是我国商品经济进展的反映,是社 会进步的表现(三)小农经济含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 家根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根 本模式。作用: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富强和封建 政权的安危。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政策,留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 济。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A 传统农

29、业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大量农田,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阅历,较 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浩大的人口,制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连续和进展。B 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 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 中心集权国家的经济根底。其次,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淌,加之中心集权制 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 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很多未成年 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时机,

30、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 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封建社会衡量经济进展的指标a生产力进展水平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b耕地面积的增长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状况c人口增殖的幅度d社会经济富强和社会安定的程度e封建社会后期还有商品经济进展程度历代经济进展缘由的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确实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实现;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进展经济的嘉奖措施);民族融合的加强;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优良品种的推广;重用人才;宽阔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中原和少数民族融合帮助其封建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 民族南迁带去大量的生产技术和阅历)。根本动力:生产力的进展(人口、

31、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提高;)自然环境:适合经济进展农业、商业)。(比方:交通)(10)对外的政策(11)前代根底上述因素中,对于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围素起着作用,要依据某一朝代的实 际而定。如西汉经济进展的缘由,就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四)经济重心南移经济进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进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 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进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 史上的重大大事,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进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 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兴旺,成为最

32、早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渐渐南移。 A南移过程(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消灭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 开发,经济开头进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 进展。(2)初步开发:三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进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 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3)大规模开发,开头赶上:(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根底)六朝时,江南农业扩

33、展地区、表现、不平衡。(根底学问)(4)开头南移:隋唐安史之乱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快速进展,南北几无差距。大水道开通促进经济进展;唐时江南农业: 土地、水稻;水利、犁;茶树;南方越州瓷器;扬一益二。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峻破坏,南方政局那么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头 南移。(5)连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P98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加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连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 大进展。(6)超过:南宋完成南移)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连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进展,农忆 苏湖熟,天下足、手工忆 棉 纺织业例松江、景德镇、造船业;商业:临安、泉州南宋时南方经

34、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 现了南移。到元朝时,消灭了南粮北调的形式。(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稳固和进展。江南经济进展,江浙市镇;在商品经济进展根底上,中国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 缓慢进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稳固和进展。B南移的缘由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大量南迁的北方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 了大量劳动力,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作。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实行了一系列进展生产 的措施。政治中心的南移促进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C南移的表现事例隋代大水道的开凿和黄巢率军的南进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种表达。“苏湖熟,天下足”之 谚,更说明白这一转移。东南消灭了

35、一大批工商业城镇,例南京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性商贸 城市。泉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更是这一转移的表现。南粮北调。D南移的特征1)经济重心转移最突出的几个时期,都发生在封建国家分裂,消灭封建割据或北方战乱不 休的时候;(2)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也是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过程;3)经济重心转移过程 也是从内陆逐步走向海洋的过程,为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制造了物质条件。E几个经济中心的又一种提法先秦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秦汉时期,经济重心转移至黄河中下游一带。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以致江南地区消灭资义生产关系萌芽。F南移的启发(1)政治稳定是经济进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进展的关

36、系。2)经济进展需要 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3)重视吸取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阅历,引进外来人才,这 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终 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他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不容无视的因素。(五)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进展:1.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进展的根底上,商品经济空前活泼。【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的东南地区。【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产生过程】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进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制造了条件;商品 经济空前活泼,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进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消灭了30多

37、 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 数关于经营者富有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 消灭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展生 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力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主要特征】微弱、稀疏;消灭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进展水平低;最初多表现 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进展:【进展表现】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规模扩大。【缓慢缘由】国内市场小:封建剥削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置手工业品;资本少: 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

38、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社会环境:封建国家设 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重农抑商);国外市场:实 行闭关政策,下令制止海外贸易;封建行会严格把握手工业生产的规模。【重点提示】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进展的有利条件:兴旺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 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进展供给了充分的原料。兴旺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育了一批娴熟工人。兴旺的商业。30 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富强都促进了商品经 济空前活泼。充分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肯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制造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