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附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 .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考号 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上。2 .选择题在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
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 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 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 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 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 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 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 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 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
3、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 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 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 o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 释。8 .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 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 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 “老渔
4、父”和屈原 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 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遗 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 罗日:“君侯何不快甚也? ”文信侯日:“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 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日:“臣行 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甘罗日:“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
5、矣!君其试臣,奚以遽 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日:“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日:“武安君战胜攻取, 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日:“卿 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 ”曰:“知之。” “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 侯专? ”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 ” 日:“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 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唐日:“请因孺子而行! ”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 罗谓文信侯日:“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 ”曰:
6、“闻之。” “闻张唐之相燕与? ”日:“闻之。”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 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 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 县,与秦什一。(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注】文信侯,吕不韦,曾任秦国丞相。武安君,白起,秦国著名将领。应侯, 范雎,曾任秦国丞相。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 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
7、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 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 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 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 之。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
8、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 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 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 建议。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 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 张唐。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 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
9、当即答 应。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4分)(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4分).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自贺陆游胎发茸茸绿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注】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同社:志趣相同的人。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九秩:九十岁。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偏胄渐
10、掌大权, 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14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貌,首句描绘了自己 年轻出仕时的形象。A. “归耕” 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 着失落叹惋之情。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 比邻而居的情景。D. “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今昔对照,也流露出诗 人盛时不再的感慨。16 .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11、空缺部分。(6分)(1)阿房宫赋中“,”写出了人们置身宏伟壮观的阿房宫中,无法辨别地势和方向的主观感受。(2)短歌行中,曹操巧引诗经中的“,两句,借写姑娘思慕爱人,委婉地表达了渴盼贤才 的心情。(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等复杂的感情,如“,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 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 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
12、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 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 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在荒山上,张连印,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 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 下,他没有灰心,而是,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 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
13、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 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2)黄鹉鸟来了, 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一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 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 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 ,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向地
14、而生,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 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没有了上下之分,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 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 ,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 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 么, ?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 成为理想光源。20 .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
15、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么!、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强者意味着成功,文学家雨果曾说“应该相信,自己就是生活的 强者”,要成为强者,就应该先有强者的心态。材料二:2019年6月23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届毕业 典礼上,叶敬忠院长在致辞中提出:“要尽可能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要尽 可能像弱者或穷
16、人那样感受世界!”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综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答案)i.c(与实用的态度相反”错误,文中说“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这并 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相反。故选C。)2.B(A. “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错误。原文为“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 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 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 常青的显花植物”,可知
17、不是无法改变,是脱离不了。C.“说明生命的态 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于文无据。原文为“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 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 有人提及”,作者举王维和谢灵运诗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还有第四种态度 即“生命的态度”,并没有说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 “写景时 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也将 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 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 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 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
18、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 诗的核心”,可知“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是必要条件。故选B。)3 .D(结合原文”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 (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 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花”和“草”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排除ABo结合原文“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 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 宇宙”可知C中作者是审美主体,“梅” “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 显的主客体之别,排除C。D. “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无人 即是有人,落日山影
19、,草亭空阔,与我心如如自在,没有分别,更无别虑, 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故选D。)4 .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 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语言通俗易懂,语 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 乐呢?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第一段“假 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 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 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第四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第五段“先说实用的态度”,第六段“
20、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 的、理论的,第七段“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 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可知,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 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 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由“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 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吃饱 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等可知作者的语 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5 .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 世无饥馁,何须耕织
21、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美感的态度: 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生命的态度:菱存、桑 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 的美好、愉悦。(任一点2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这是林黛玉 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 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句意为:开明盛世 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以“颂圣”结束全 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 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也难怪被元妃大为赞赏,体现了实用的态度,
22、具 有实用价值。“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 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 帘”两字的巧妙绡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 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中间四句从写景的角度 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 面的结合,尤其是“菱存”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 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 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
23、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 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 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 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 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 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 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 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 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
24、了意义。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 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 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 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 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 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 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 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 心理活动偏
25、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 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 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 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 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 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 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 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 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
26、在美感世界 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 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体现了美感的态度。“菱苻”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 飘着苻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 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 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 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 而安谧。菱苻、桑榆、春韭、
27、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 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这是生命的态度。6 .C【解析】“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 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7 . D【解析】“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 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 .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 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面 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 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每点3分)【解析】结合文本的相关内 容
28、,透过屈原的想象之景和他的动作行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的 身份地位以及他的理想抱负去思考。9 .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 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 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 翁” “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 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 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每点3分)【解析】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 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作用和效 果的侧重点。10 . A【解析】特别注
29、意“故”的含义,“燕太子”不能断开。11 . C【解析】“开具证明”中的“具”有陈述、写出之意,与“具币”中 的“具”含义不同。12 . B【解析】“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其中“冒死”文中没有依 据。13 . (1)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 土地的奖赏。(“径”,取道,1分;“赵人得唐者”,定语后置,1分;“百里”,方圆百里, 1分。语意通畅,1分)(2)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用”,掌权,执政,1分;“孰与L与相比,哪个? 1分;“专”,意 译为权势大,1分。语意通畅,1分)14 .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有较强的
30、论辩才能。能抓住对方的弱点, 洞悉各种利害关系。(每点1分)【解析】要抓住甘罗毛遂自荐去劝说张唐和赵王的言行,以及在游说中的 表现,以此作为概括原因的依据。【参考译文】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 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国成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 到燕国作相国,想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来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 说:“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 土地的奖赏。”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 么这般不高兴呢? ”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 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
31、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 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 自出马他尚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 ”甘罗辩解说:“古时 项橐七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让我去试一试,为 何不由分说便呵斥我呢!”于是甘罗拜见张唐,问他:“您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 ”张唐说: “武安君战功赫赫,不可胜数;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的功勋不如武安君。”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劳不及武安君吗? ”张唐答道:“我 确实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 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 ”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势大。”甘罗问:“您果真知
32、道应侯不如文信侯吗? ”张唐说:“我确实知道。”甘罗说: “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 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不肯前往,我不知道您身 死何地啊! ”张唐沉吟道:“那我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 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 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燕太 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 ”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大王听说 张唐将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 ”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分析道:“燕 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
33、秦。张唐在燕为相,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 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不相互欺侮的原因, 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现在若能送我五座城 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 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 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15 . B (B. “失落叹惋之情”错。“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 境况,表明诗人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故选B。)16 .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人回归乡村之后,对自己太平、安适、 自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
34、感。诗人回忆起自己年 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 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高兴、期盼之情。尾联写诗人听闻朝廷 北伐抗金的消息后高兴不已,期待能够收复失地,于是饮酒自乐,甚至与 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意思对即可)【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首联后句是说诗人晚年回归乡村田居的境况,“归耕犹是太平民”意 思是诗人回到家后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做一个太平自在的农民,表达诗 人对自己晚年过着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的满意、满足。(2)颔联,“流 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意为任职期间,和志趣相同的高官在 一起饮
35、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3)颈联,“曾冠六鳌非俗 吏,已开九秩是陈人”意为,诗人说自己也曾经不是平凡的官吏,但是现 在却已经是归耕田园的旧人了。“非俗吏”与“是陈人”,今昔对照,流 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中间这两联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 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 豪,心潮澎湃。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4)尾联,“一杯剩约梅花醉, 又见开禧第二春”,写诗人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又 可以看到北伐成功后,朝廷迎来自己的兴盛。尾联表达了诗人听闻朝廷北 伐抗金的消息后,期待能够收复失地的高兴、期盼之情。17 . (1)高低冥迷
36、,不知西东(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示例一:艰 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 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示例三: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每空1分)18 .不耻下问身先士卒重振旗鼓(每词1分)【解析】填写成语,要充分考虑前后所处的语境。如第一处,联系前后语 境,这里要表现的是张连印作为一名少将,带兵是内行,但在植树方面技术有欠缺他放下特殊身份去虚心学习,就是不耻下问的表现。填写的成语 符合语境即可。19 .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 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4分)【解析】长句变短
37、句,大致的思路是先找到主干句,然后理清句中的枝干 成分,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提炼成句即可。20 .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 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1)组 极尽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2)组则具体可感,形象 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4分)【解析】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考虑排比修辞的效果。21 . C (A. “挑战”作动词用,有“考验”之意。B. “挑战”,作动词用, 有“竞争”之意C.画线句中的“挑战”和本项中的“挑战”均作名词使用, 有“困难、考验”之意。D.作动词用,有“竞争”之意。故
38、选C。)22 .背地而长如果没有光照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呢”)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顶天 立地”是总述地球上的植物的特性,根据“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可知, 此处与后文并列的句式“植物的根总是向地而生”内容相反,可知,植物 的幼芽是背地生长,可填:背地而长。第二处,根据“但是在有光照的条 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 向生长”可知,此处与后句形成转折关系,说的是没有光照的条件下,且 后句有“就会”,此处应用“如果”与之搭配,可填:如果没有光照。 第三处,后文“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
39、 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是 回答什么适合做光源的问题,故可填: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材料二: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 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 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 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 命相关的宇宙。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 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 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
40、“生命的态度”,是因 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 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 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 顿心灵。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 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 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 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激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 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 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
41、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 是所谓的“山水诗” “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 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 没有对景之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 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入的 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 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 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 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一
42、一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 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 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 情感,具有理论性,完全没有实用的目的。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 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
43、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 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 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 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 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3 分)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D.吴历题画:“一带
44、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4 .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 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两种简要分析这首诗。(4分)杏帘在望林黛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若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怀石投江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 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唳味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喘 党”声。这声音提醒
45、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 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 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 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 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 中多撒了些款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 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 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 简犊。响动将小缪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
46、“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缪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 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 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 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 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缪床前。其时小缕睡得正香,她身体 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 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 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
47、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 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 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 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婴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 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 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
48、正地戴在头上,然后 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 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 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 莫太伤心了啊! ”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 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 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他咬了咬牙,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