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年级上《怀疑与学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九年级上《怀疑与学问》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 .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 .品析论证语言特点。4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4o【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那么小进,大疑那么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 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 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莺,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 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
2、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 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 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 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 议论文一一怀疑与学问。二、预习与交流1 .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程颐(yi) 譬如(pi) 步骤(zhbu) 懒惰(dud) 塾师(shil) 大儒(ru) 停滞(zhi) 虚妄(wang)(2)解释下面的词语飞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泛指不
3、要迷信、拘泥于书本。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2.作者链接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 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 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 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 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三、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 .文章的中
4、心论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2 .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 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3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交流点拨】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 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4 .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交流点拨】第一层(3 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管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敢于怀疑。(二)深层探究L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
5、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 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一一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2)使文章论 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3)增强文章的说 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 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2 .第段和第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段还写第段?两段的内容有何 不同?【交流点拨】第段说的是对
6、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段那么说“我们对于不管哪一本书, 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 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段,又写第段,可见作者 构思的周密。第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段侧重说怀疑思索 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区分是非;经过怀疑思索区分三步以后, 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3 .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交流点拨】第句提出论点,第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7、第句从 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一句举例论证论点。第BllB13句 正反比照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创造,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 来的。”再从反面强调:“假设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创造,一切学术停 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四、导图小结第一局部(1 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那么须疑”)的中心 论点。第二局部(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管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二层(5):论述
8、对于不管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区分是非。第三局部(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基本条件。五、拓展延伸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交流】1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 那么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那么问,不能那么学。(董仲舒)4.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 进。(陈宏谋)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7.学贵知疑,大疑那么大进,小疑那么小进。疑 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8.读书易
9、,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9.学问 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区分之术。(赫塞)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总体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本课的论证方法 和语言。二、预习与交流(一)探究论证方法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 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屡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
10、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区分”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 “我们对于不管哪 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成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创造的基本条件”。3 ,找出文中的比照论证。【交流点拨】(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 说明
11、“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管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2)第5段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区分是非;经过怀疑思索区分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 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那么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说明“我们对于不管哪 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成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说明 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
12、基本条件”;(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创造,哲学上新 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 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假设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 问题,没有新创造,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 面推理,说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基本条件”。(二)探究语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
13、随随便便就信” 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 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 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 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 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 设”起来的;四个
14、“常常”,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说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 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 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说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基 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 说明了 “新学说”的开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拓展延伸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交流】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 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 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