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105452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pdf(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译为“有个的人”。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以为”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

2、、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有(无)以”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用来的工具(

3、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导致的原因”;“的缘故”。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救赵孰与勿救?“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0、“何之有”此式系“有何”的倒

4、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11、“无乃乎”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译为“恐怕(只怕)吧”。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2、“不亦乎”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13、“得无乎(耶)”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如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4、“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如: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15、“如(若

5、、奈)何”此式表示对某事(人、物)怎样对待或处置。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如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西门豹治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15、“何为”此式多用于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译为“为什么”。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16、“何以为”此式用于反问。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例如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译为“要干什么”。如项羽本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7、“与其孰若”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如冯婉贞:“与其坐而等亡,孰若起而拯之?”1

6、8、“之谓也”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啊”。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译为“这就叫做”。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两例:“夫子之谓也。”和“此之谓失其本心。”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 19、“何有于”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0、“既且(又、亦)”此式表示二者兼有及语意的递进。译为“既又”。如诗经小雅:“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2

7、1、何其: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赐,汝来何其晚也?2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2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例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

8、、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 18 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 10 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

9、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如: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译

10、文: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令所说的好臣于,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三、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11、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四、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

12、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

13、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

14、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

15、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子乎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译文: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我

16、)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你)一定不肯干.(这)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又说: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 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尝为尚书省令史。时有盗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曰:“盗无正赃,杀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

17、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曰:“吾为汝具奏辨析之。”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调新蔡令。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不如渡淮”。告者以谋叛论,肃曰:“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奏可。继擢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

18、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未几,兼商议中书省事。三年,致仕,给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肃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B.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

19、明日/诣省辨愈力/C.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D.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侩,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侩。B.潜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称“东宫”。C.楮币,元代发行的纸币,因用楮树皮造成的纸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纸币。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20、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肃公正执法,敢于坚持己见。他任尚书省令史时反对杀掉无辜者,任新蔡县令时反对杀掉偶发抱怨者;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关人等得以保全。B.刘肃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此事。C.刘肃治才出众,善于化解难题。任邢州安抚使时,公私均得以获利;任真定宣抚使时,化解了换钞难题;任左三部尚书时,参议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D.刘肃生荣死哀,受到朝廷优待。他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退休前任朝廷重臣,退休后还依然享受俸禄,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赠,而且获得美好的谥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21、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答案】(1)C(2)B(3)A(4)以前,县里收取百姓的赋税以牛的多少为差别,百姓把牛藏起来不耕作。真定有人用银钞和外地人做交易,总共有八千多贯,公家私人都议论纷纷,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解析】【分析】(1)A 项,从语境来看,“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错,刘肃身为尚书省令史,其职责为辨析冤狱,故“我职也”后断开;从语意来看,“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错,“惜一已”“戕十一人之命”应为转折关系,和“可乎”相连,其意应为“爱惜自己性命而杀十一人,难道可以吗?”故“惜一己”前应断开,

22、“惜一己”后不可断开,故排除 A 项。B项,从语法上看,“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错,“肃”是“见”的宾语,“肃”前不能断开,“肃”后断开,排除 B 项。D 项,从语言标志来看,“曰”后为“曰”的内容,“曰”后应断开,而“冤狱”是“辨析”的宾语,故“辨析”前断开,后不能断开,排除 D 项。故,本题选 C 项。(2)B 项,“以太子身份”错,应是以“非太子身份”,“登基后改称东宫”错,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住所称“东宫”。故本题选 B 项。(3)A 项,“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错,刘肃任尚书省令史时,右司郎中张天纲为其上奏,使问题得以解决。故本题选 A 项。(4)本题关键点“赋”,收赋税;“差”

23、,差别;“匿”,藏。同时注意句意。关键点“交通”,做交易;“嚣然”,扰攘不宁,议论纷纷;“措”,处理。注意句意。故答案为:C;B;A;以前,县里收取百姓的赋税以牛的多少为差别,百姓把牛藏起来不耕作。真定有人用银钞和外地人做交易,总共有八千多贯,公家私人都议论纷纷,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

24、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刘肃,字才卿,是

25、威州洛水人。金兴定二年考取词赋进士。曾担任尚书省令史。当时有盗贼偷取了大内收藏的官罗和珠宝,盗贼没有按时抓捕到,官府就逮捕了为买卖珠宝双方说合的经纪人和管理仓库的官吏,无辜而服罪的有十一人。刑部商议都打算处以极刑,刘肃坚持自己的意见说:“偷盗之事尚未获得主要的赃物,杀掉他们,他们会很冤。”金国国主震怒。有近侍夜里去见刘肃,详细地向刘肃说明了金国国主的旨意,刘肃说:“辨析冤狱,是我的职责,爱惜自己的性命而杀十一人,难道可以吗?”第二天,刘肃到尚书省去辩解得更加有力。右司郎中张天纲听了说:“我为你详细地,上奏辩解分析这件事。”奏疏送入宫中以后,金国国主醒悟,囚犯因此没有被处死。后来刘肃调任新蔡县令

26、。以前,县里收取百姓的赋税以牛的多少为差别,百姓把牛藏起来不耕作。刘肃到任后,命令繁殖、蓄养增加牛的人家不加赋税,百姓于是殷实富足。靠近淮河的百姓有潜逃进入南宋国境的,在南宋被登记兵丁以后就多供给粮食,间或有回来的,但衣食很是困难,偶尔发出怨言说:“还不如到淮河那边去。”控告的人认为应以谋反论罪,刘肃日:“淮水是宋国的边境,一条河罢了,真要反叛的话,不难前往,他们嘴里虽然说而内心没有这样实际的打算,依据法律应当杖责八十下。”皇帝准奏。后来刘肃被提升为户部主事。金国灭亡以后,他去依附东平的严实,被任命为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任为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

27、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了这件事。忽必烈住在潜邸时,让刘肃担任邢州安抚使,刘肃兴办冶铁业并且发行纸币,公家私人都借此获利。中统元年,被提升为真定宣抚使。当时中统年间的新钞发行,要求停止旧银钞不再使用。真定有人用银钞和外地人做交易,总共有八千多贯,公家私人都议论纷纷,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刘肃提出三条建议:一条为仍旧使用旧钞,二条为新旧兼用,三条为官府用新钞按数目换旧钞。中书省听从他的第三条建议,于是给了真定新钞五十万贯。中统二年,刘肃被任命为左三部尚书,官府的官曹典章制度,有很多是他参议制定的。不久,兼管商议中书省事务。中统三年,退休,朝廷给予他一半俸禄。中统四年,去世

28、,享年七十六岁。刘肃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他曾经收集各家关于易的学说,编为读易备忘。后来多次受封为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号为文献。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29、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 ,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30、(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B.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C.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D.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B.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C.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D.坐即“

31、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再推辞。B.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改变了以往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重税的做法,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C.苏威明辨事理,深得倚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D.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得到皇上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4)把文中

32、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答案】(1)C(2)B(3)D(4)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解析】【分析】(1)这段话大意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本题中“高颖”“高祖”是两个人,根据结构对称法,应为“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先排除 A 和 D;引入的宾语是“卧内”,二者应连在一起,排除 B。故选 C。(2)B 项,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

33、,而非主管。故选 B。(3)D 项,“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叙述不当,应为“因苏威而获罪的有名人士有一百多人”。“得罪”文中是获罪的意思。故选 D。(4)本题中,第一句中,“以”,因为;“辞”,推辞。第二句中,“阙”,有缺点,缺失;“遽”,急忙。故答案为:C;B;D;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

34、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参考译文】苏威字无畏,京兆府武功县人。高颍多

35、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辞谦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法令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制

36、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销毁。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都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进谏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考虑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被看重。隋朝在接连不断的战争后,法令规章错乱混

37、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式样,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相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酶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毛璩字叔琏。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寻遭父忧,服阙 ,为谢安卫将军参军。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

38、。海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安帝初,进征虏将军。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璩执留玄使,不受命。璩传檄远近,列玄罪状。武陵王令曰:“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初,璩弟宁州刺史璠卒官,璩兄球孙祐之送丧,葬江陵。会玄败,谋奔梁州。璩弟瑾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使入蜀,既而修之与祜之共杀玄。安帝反正,诏曰:“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可进征西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又诏西夷校尉瑾为持节

39、、监梁秦二州军事。瑾弟蜀郡太守瑗为辅囯将军、宁州刺史。初,璩使参军谯纵领巴西、梓潼二郡军下涪水,当与璩军会于巴郡。蜀人不乐东征,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还袭涪,害瑾。而璩下人受纵诱说,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璩子弘之嗣。义煕中,诏曰:“故益州刺史璩,事乖虑外。葬送日近,益怀恻怆,可赠先所授官,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论璩讨桓玄功,追封归乡公,千五百户。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而人物不及也。(节选自晋书卷八十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

40、/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B.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C.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D.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服阙,指古代官员至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将丧服去除,出来做官。B.嗣,指古代诸侯传位给嫡长子的行为,后来泛指君王或诸侯的职位继承人。C.赠,即追赠指皇帝赐给已死的人官爵荣誉或称号以褒扬其生前的功绩。D

41、.拥旄,指古代武官出征持皇帝所赐的旄节统帅军队统治一方的权力或行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璩足智多谋,善用天时地利。他利用天旱的特点,采取火攻,将当地的逃亡者都逼迫出来自首,毛璩用他们来补充兵源,受到皇帝嘉奖。B.毛璩忠于朝廷,拒绝叛臣利诱。桓玄篡位时,派使者对他进行加封,他不但不接受任命,反而扣押了桓玄的使者,并对外公布桓玄罪状。C.毛璩一门忠烈,多人受皇帝赏赐。桓玄落败时,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诱杀桓玄,皇帝加封毛璩兄弟三人,使他们成为一方军事大员。D.毛璩一门多人遇难,皇帝深感悲痛。毛璩手下参军谯纵造反,诱使毛璩手下杀害毛璩兄弟及在蜀子侄,临近送葬

42、,皇帝十分悲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答案】(1)D(2)A(3)C(4)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头了。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贞松”“忠臣”“璩”“近畿”“朕心”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璩体识弘正”和“诚契义旗”是连续的两个主谓短语,共用主语“璩”,因此“诚契义旗”之间不能分开,故排除 A、

43、C 两项;“受命偏师”和“次于近畿”也是连续的两个动宾短语,因此“偏师”之间不能分开,故排除 B 项。故选 D。(2)A 项,“至亲去世”错误,至亲包括父母、兄弟等,古代服丧是为去世的父母守丧。故选 A。(3)C 项,“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错误,文中提到“璩兄球孙祐之”,意思是毛璩的兄长毛球的孙子毛祐之,因此毛祐之不是毛璩的侄子,而是他的侄孙,属于对象称谓错误。故选 C。(4)中,“迸走”,逃跑;“共”,一起;“蹑”,追赶;“至”,到,追到;“不及”,没有追上,没有赶上。中,“悫亮”,耿直;“萌祸”,制造灾祸;“殄”,消灭;“凶逆”,叛逆之人;“当即”,应当立即;“上流之任”,上品官职。

44、故答案为:D;A;C;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头了。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另外,这类题也有规律可寻: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

45、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要全理解。另外,针对每一个选项,标明时间、事件,到原文一一对照。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 120 个实词、18 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附参考译文】毛璩字叔琏。二十岁时,右将军桓豁让他做参军。不久父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结束,做了谢安的卫将军参军。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

46、回头了。后来升任宁朔将军、淮南太守。海陵县四面都是湖泽,周围长的都是菰葑,这里是逃亡之人所聚集的地方,朝廷的法令不能管到这里。毛璩建议率领一千兵马前去讨伐。当时大旱,毛璩就趁机放火,菰葑都烧着了,逃亡的人十分窘迫,全都出来到毛璩这里来自首,将近有一万户,毛璩都用他们来补充兵源,朝廷嘉奖了他。安帝初年,他晋升为征虏将军。等到桓玄篡位,他派遣使者加封毛璩为散骑常侍、左将军。毛璩扣留了桓玄的使者,没有接受他的任命。毛璩又传递文书给远近郡县,列举桓玄的罪状。武陵王下令说:“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当初,毛璩的弟弟宁州刺史毛璠在官任上去

47、世,毛璩的兄长毛球的孙子毛祐之送丧,将毛璠安葬在江陵。恰逢桓玄败逃,打算逃到梁州。毛璩的弟弟毛瑾的儿子毛修之当时是桓玄手下的屯骑校尉,他诱使桓玄入蜀,不久毛修之与毛祐之一起杀死桓玄。安帝恢复帝位,下诏说:坚贞的松柏在寒冬中挺立,忠诚的大臣在国家危难时更加诚信。毛璩见识宏远端正,诚心契合正义的大旗,接受命令统帅偏远的军队,驻扎在京城附近,匡正人心、辅佐社稷的功勋,实在让我的内心感动。可以晋升他为征西将军,统一指挥五州军事。”又下诏命令西夷校尉毛瓘为持节,监管梁秦二州军事,并加封毛瑾的弟弟、蜀郡太守毛瑗担任辅国将军、宁州刺史。当初,毛璩派参军谯纵率领巴西、梓潼二郡的军队攻下涪水,将与毛璩的军队在巴

48、郡会师。但蜀人不愿意东征,谯纵就趁着蜀地人心思归,在五城水口造反,回头袭击涪水,杀害毛瑾。而毛璩的手下受到谯纵的引诱劝说,于是一起杀害了毛璩和毛瑗,连同那些留在蜀地的子侄,一时全部遇难。毛璩的儿子毛弘之继承了他的官位。义煕年间,皇帝下诏说:“已经去世的益州刺史毛璩,事情失败是出于意外。现在给他送葬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内心更加悲伤。可以追赠原先授予他的官职,赐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评定毛璩讨伐桓玄的功劳,追封他为归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又因为毛祐之斩杀桓玄的功劳,封他为夷道县侯。从毛宝到毛璩三代,持有皇帝授予的节杖统领军队、封疆开国的有四人,是将帅之家,和寻阳周氏处于同样的地位,是一般人家所赶不

49、上的。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

50、,故杀其夫,诉于台省。以故陈和尚系狱。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奏上,久不能决。未几,斜烈卒。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