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7626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9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部编版高一历史时学案 学 案 内 容 问 题课 题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编制人 审核人 目标 导学 知道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国家产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本课学习,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的多样性、统一性,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重点 难点 1.重点:早期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2.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记录 学 案 内 容 请 记录 你 的疑 惑

2、 点或 自 学障碍。【时空定位】1、原始社会:距今约 170 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公元前 21C 至公元前 5C。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前 2070 年 前 1600 年 前 1046 年 前 771 年 前 476 年 【基础梳理】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对教材的自学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时期:原始社会(分段: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时期两段,其中氏族公社时期又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阅读教材第 2-3 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中做出标记 1.石器时代古人类分为哪两个时期?各时期代表性遗址及

3、其存在时间、分布地区、生活生产特征?(1)旧石器时代:(2)新时期时代:早期: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即属于其典型)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 后期:龙山文化;辽河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对比课本第 3 页和第 2 页两幅地图,对比新、旧时期时代人类遗址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何特征?3.阅读课本第 4 页中间一自然段,新时期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母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拓展:氏族: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氏族内部实行禁婚,集体占有生产资料,集体

4、生产,集体消费。也叫氏族公社。2 记录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区别?(1)主导地位不同:母系氏族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2)认知不同: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3)出现的历史时间端不同: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后期为父系氏族。(4)生产能力不一样:母系氏族采集、渔猎为主,农、牧、手工业大分工;父系氏族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生产出现,男子开始支配社会。二、从部落到国家-奴隶社会的形成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 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名称众说不一 五帝 华 夏始祖 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

5、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万邦 时代”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就是“禅让”。2、龙山文化时代:大约在五帝后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知识延伸: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拓展:从部落到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1)国家性质:天下为公家天下(2)权力传承:禅让制 世袭制(3)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 【概念】部落: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

6、血缘的氏族组成的社会组织。部落联盟是指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为了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行动而联合组成的社会组织。3、夏朝的建立及其统治特点、灭亡(1)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二里头遗址是否具备国家的条件?材料: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 学 案 内 容 问 题 记 录 3 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

7、、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2)文明起源的标志(要素)?国家的形成、城市、文字的出现、青铜冶铸的发明(3)概念:世袭制:是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亲世代继承下去,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垄断权力出现。三、商和西周(奴隶社会的发展与完善)1.商朝(1)商的建立者、时间、其统治中心、疆域、都城变迁(2)商代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政治):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浓

8、厚的宗教及神权色彩:商王每日及遇事必占卜,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3)商代的文化 甲骨文与青铜器 (4)商朝的灭亡 2.西周 (1)西周的建立(2)政治制度 材料:周人制度和商最大的不同,一是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产生了宗法和丧服之制,并由此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二是庙数之制;三是同姓不婚之制。王国维认为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封建制和宗法制,确定了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西周的封建和宗法制度下,天下之国都是王的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也都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就是周人的一统之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A.分封制 阅读下列材料: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及特点有

9、哪些?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提示: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和做法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赋,平

10、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周天子作战。被分封的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层层分封,金字塔式)作用:(补充拓展)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 4 华夏的国家意识)。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学 案 内 容 问题记录 局限: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壮大,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弱 B.宗法制(补充拓展):概念

11、 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特点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特点)。(“宗法制度下,只有年长的儿子才有继承权”的说法是错误的,此说法忽略了“嫡”字。西周的宗法制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须满足三个条件才有继承资格:正妻所生、年龄最大、儿子)(比较:嫡子、嫡长子、大宗、小宗的区别:(1)嫡子:即正妻所生的儿子。(2)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大儿子。(3)大宗: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4)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

12、母兄弟为小宗。)B.大宗和小宗的关亲是相对的。/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作用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传承了宗法观念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C.宗法制下形成的特权思想、等

13、级观念等,对此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C.礼乐制度 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目的: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三者关系如下图 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3)经济发展 a 农业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分封制的基础 拓展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土地属于国家,受

14、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开始 5 于商,兴盛于西周,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生产工具 b 手工业为辅 青铜铸造及青铜文化 养蚕缫丝(世界最早)(4)思想: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商代重天敬鬼)(5)“国人暴动”西周灭亡与平王东迁 灭亡原因、时间 归纳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上: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

15、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思想文化上: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发展趋势:由割据分裂趋向统一 奴隶制 封建制 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 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 4 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A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国语鲁语记载: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

16、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C A禹实行独裁专制 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王权已出现雏形 D禹对地方直接控制 3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B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4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5距今约 500

17、0 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B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6 6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D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7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

18、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C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8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一变化()C 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经济纷争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D促进了国家走向统一 9朱凤瀚曾说:“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且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材料体现西周()A A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B取代商朝的必然性 C加

19、速大一统的合理性 D疆域扩大的迫切性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 11 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的特点。提示: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提示: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