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省宜昌市 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注射 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BGRP与 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C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答案】A【解析
2、】【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类型:兴奋性递
3、质和抑制性递质。【详解】A、将 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 错误;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引起小鼠的脊髓里的神经元兴奋,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使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 正确;C、根据题意,GRP在突触间中完成信息传递,说明GRP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为下次传递作准备,C正确;D、若抑制 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
4、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 正确。故选 A。2如图是基因型为Rr 且染色体正常的果蝇体内的一个细胞增殖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图示细胞发生的变异可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从而使后代出现三倍体C图示细胞中染色体暂时加倍,而染色体组并没有随之加倍D若图中1 号染色体上有R 基因,则A 极的基因组成可能是RR或 Rr【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详解
5、】A、图示细胞含有Y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应该为次级精母细胞,A 错误;B、图示细胞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可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从而使后代出现三体,B 错误;C、图示细胞中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而染色体组也随之加倍,C错误;D、若图中1 号染色体上有R基因,由于该个体的基因型为Rr,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则A 极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RR或 Rr,D 正确。故选 D。3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体B分别来自父方或母方的两条染色体C有丝分裂后期分离的两条染色体D减数分裂前期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原始生殖细胞染
6、色体复制,细胞开始长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详解】同源染色体是指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这是判断同源染色体最准确的方法。故选 D。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噬菌体和HIV 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相同,遗传物质进入,外壳留在外面B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瘫痪,因此患者体内无法产生抗体C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进行遗传,所以要
7、实施剖腹产和人工哺乳D HIV 外层脂类膜上的蛋白质由HIV的遗传物质控制的【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噬菌体和HIV 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不相同,噬菌体只有遗传物质进入,HIV 注入的有RNA和逆转录酶,外壳均留在外面,
8、A 错误;B.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瘫痪,但有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患者体内仍可以产生少量抗体,B 错误;C、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母婴进行传播,所以要实施剖腹产和人工哺乳,C错误;D、HIV 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是HIV的 RNA逆转录形成的DNA 控制合成的,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及其病毒的中文名称,掌握艾滋病的繁殖途径、致病原理及其传播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5抗维生素D 佝偻病是一种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群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9、B女性患者体细胞内最多含有两个致病基因C在一个患病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人患病D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带1 个致病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自然界中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类型,主要有XY型和 ZW 型,XY型在雌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在雄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抗维生素D 佝偻病是一种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由A 基因控制,则女性中基因型为XAXA、XAXa、XaXa,男性基因型为XAY、XaY。【详解】A、人群中女性患者(XAXa、XAXA)明显多于男性患者(XAY),A 正确;B、女性患
10、者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致病基因,如XAXA细胞内的基因复制后即有四个,B错误;C、在一个患病家族中,不一定每一代都有人患病,如XaXa、XAY,后代若生儿子即正常,C错误;D、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带0 个致病基因,如含Y的精子,D 错误。故选 A。6下列有关生物体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 C、H、O、N 元素的有机物属于生物大分子BDNA 分子解旋后,空间结构改变,将失去其功能C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氧化分解时都能释放出能量D性激素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可调节生命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脂质的分类和功能。脂质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动 植物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类脂
11、、磷脂脑.豆类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固醇胆固醇动物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性激素性器官发育和生殖细形成维生素 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详解】A、含有 C、H、O、N 元素的有机物不一定属于生物大分子,如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小分子,A 错误;B、DNA 分子解旋后,空间结构改变,并未失去其功能,如DNA 复制过程中的解旋,B 错误;C、淀粉、蛋白质、脂肪都属于细胞可以利用的能源物质,因此,在氧化分解时都能释放出能量,C正确;D、基因直接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性激素是固醇类,因此,性激素不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D 错误。故选 C。7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
12、作果酒时,反复冲洗葡萄以避免杂菌污染B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C制作果醋和泡菜的主要微生物是原核生物,但呼吸类型不完全相同D发酵过程中所有材料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免杂菌污染【答案】B【解析】【分析】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的真核生物;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菌,且是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且是原核生物。【详解】A、果酒制作过程中不能反复冲洗葡萄,以免葡萄皮上的酵母菌丢失,A 错误;B、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给目的菌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B正确;
13、C、制作果醋和泡菜的主要微生物分别是醋酸菌、乳酸菌,它们都是原核生物,但呼吸类型不同,醋酸菌是好氧菌,乳酸菌是厌氧菌,C错误;D、传统发酵的操作过程中进行消毒处理,但没有进行灭菌处理,D 错误。故选 B。8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中细胞正在发生DNA 的复制,此前有RNA 聚合酶、DNA 解旋酶等物质的合成B 中的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连着两极发出的纺锤丝C 中每个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D 中每个细胞的DNA 含量相同,都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全套基因【答案】C【解析】【
14、分析】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且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产生两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中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核,且出现了核膜,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DNA 的复制发生在间期,A 错误;B、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了细胞的两极,此时已经完成了基因重组,B 错误;C、中的每个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于 前期的细胞中发生过交叉互换,所以该时期的细胞中
15、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C正确;D、中每个细胞的核DNA 含量相同,但是细胞质DNA 含量不一定相同,D 错误。故选 C。【点睛】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9下列组成元素
16、不同于其它三类物质的是()A磷脂B蛋白质CRNA D ATP【答案】B【解析】【分析】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由 C、H、O、N 等元素组成,RNA 是核酸中的一种,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全称三磷酸腺苷,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详解】A、磷脂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与RNA、ATP相同;B、蛋白质由C、H、O、N 等元素组成,不一定含有P;C、RNA 由 C、H、O、N、P五种元素组成。与磷脂、ATP相同;D、ATP由 C、H、O、N、P五种元素组成。与RNA、磷脂相
17、同。故选 B。【点睛】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由C、H、O、N 等元素组成,常含有S,如胰岛素,血红蛋白含有Fe,不同蛋白质可能含有除C、H、O、N 四种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但C、H、O、N 四种元素是必有的。10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A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形成的多糖B麦芽糖与本尼迪特试剂混合后产生红黄色沉淀C糖类比相同质量的油脂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少D脱氧核糖参与所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组成【答案】B【解析】【分析】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种类分子式分布生理功能单糖五碳糖核糖C5H10O5动植物细胞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脱氧核糖C5H10O4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
18、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二糖蔗糖C12H22O11植物细胞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麦芽糖乳糖C12H22O11动物细胞多糖淀粉(C6H10O5)n植物细胞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纤维素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糖原动物细胞糖元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详解】A、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多糖,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A 正确;B、麦芽糖属于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混合后,需要水浴加热才能产生红黄色沉淀,B 错误;C、糖类与油脂的元素组成都是C、H、O,与油脂相比,糖类的C、H 比例降低,因此糖类比相同质量的油脂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少,C正确;D、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 DNA 的基本单位
19、是脱氧核苷酸,D 正确。故选 B。11从某二倍体动物的组织中提取一些细胞,通过测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无染色体变异发生),将这些细 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统计如甲图,乙图是取自该组织中的一个细胞。对图中所示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甲图中B 组细胞有些正在进行减数分裂B甲图中A 组细胞都是次级性母细胞C该组织可能来自卵巢,乙图细胞属于甲图中B 组类型D甲图 C组中有一部分细胞可能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答案】A【解析】【分析】对甲图进行分析可知:A 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N,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或该细胞为减数分裂后产生子细胞;A 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2N,说明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前
20、期、中期,或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组染色体数量为4N,表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乙图进行分析可知,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纺锤丝牵引着同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N,故 B 组细胞有些正在进行减数分裂,A 正确;A组细胞只含一半的染色体,所以可能是次级性母细胞或性细胞,B 错误;乙图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因此该组织可能来自精巢,C错误;由于 C 组细胞的染色体为4N,只能是有丝分裂后期,所以 C组中不可能有细胞正在
21、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错误。故选A。【点睛】熟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准确判断题图细胞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生物成分,A、B、C、D、E、F代表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E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A 流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CCB 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D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图中 A 是流入生产者的能量,图中乙同化
22、的能量包括流入的能量B和输入的能量F,图中丙同化的能量是C,图中 E代表个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E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 正确;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C,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B+F),故 C(B+F)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D、图中甲为第一营养级,乙为第二营养级,由于数量金字塔可能存在倒置的现象,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如森林生态系统发生虫灾时,D 正确。故选 C。1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
23、的是()A种群性比例变大,则出生率变大B“J”型增长曲线中也存在死亡的个体C人为淘汰某种群生殖后期的个体,可提高种群的出生率D年龄结构通常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详解】A、种群性比率变大,则出生率变小,种群密度相应变小,A 错误;B、“J”型曲线存在与理想条件下,
24、但生物的寿命是有限的,故其增长曲线中也存在死亡的个体,B 正确;C、通过淘汰某种群生殖后期的个体,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使其成为增长型,但短期内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提高,C错误;D、年龄结构通常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4结合下表信息,推测丝氨酸的密码子为()DNA双螺旋T A G mRNA A tRNA A 氨基酸丝氨酸A TCA BAGU CUCA D AGT
25、【答案】C【解析】【分析】密码子是指mRNA 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 个相邻的碱基。mRNA 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其碱基序列与DNA 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tRNA 上含有反密码子,能与相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据此答题。【详解】tRNA 上的反密码子与相应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根据 tRNA 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可知丝氨酸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是U;mRNA 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根据mRNA 第三个碱基可知,DNA 的下面一条链为转录的模板链,据此可知丝氨酸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是C,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丝氨酸的密码子是 UCA,即 C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26、。15下列发生在高等植物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只能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A CO2的生成B肽链的形成CRNA 的合成D葡萄糖的分解【答案】B【解析】【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双层膜结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核
27、糖体动植物细胞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中心体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CO2可以在植物细胞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B、肽链的形成在核糖体上完成,B 正确;C、RNA 的合成主
28、要在细胞核中,C 错误;D、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 错误。故选 B。【点睛】此题考查细胞中几种重要代谢活动的场所,侧重考查理解能力。16某动物种群中,AA、Aa 和 aa 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 25%。若该种群中的aa 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 B1 21 C12 0 D441【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A、Aa 和 aa 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 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 占 25%(25%50%)1/3,Aa 占 2/3,
29、因此 A 的基因频率为1/32/31/22/3,a 的基因频率为 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 2/32/34/9,Aa 的频率21/32/34/9,aa 的频率 1/31/31/9,因此下一代中AAAaaa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41,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考生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能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注意”基因型 aa 的个体失去繁殖后代的能力“这一条件的应用。17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会发生的变化是()A流感病毒在血浆中快速增殖B效应 T 细胞可裂解流感病毒CT细胞分泌
30、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D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并分泌大量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31、同时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在血浆中繁殖,A 错误;B、效应 T细胞可裂解靶细胞,不能直接裂解流感病毒,B 错误;C、T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C正确;D、记忆细胞不能分泌抗体,要分化为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D 错误?故选 C。18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发
32、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A 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 隐性遗传病,女病父必病,B 正确;伴 X 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获得显性基因的概率大,C错误;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遗传,D 错误。19破坏蛙脑保留脊髓,获得脊蛙,暴露该脊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下图为该脊蛙屈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 和 b 为电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该脊蛙左后肢趾皮肤就可引起屈反射B骨骼肌的收缩过程中,肌膜上并
33、不形成动作电位C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突触就是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D在该反射弧上某处进行1 次刺激,可验证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传递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2、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详解】A、实现反射需要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的刺激,因此刺激该脊蛙左后肢趾皮肤若是刺激强度不强,不会引起屈反射,A 错误;B、骨骼肌的收缩过程中,肌膜上也会形成动作电位
34、,B 错误;C、屈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C 错误;D、刺激电位计b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 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a 未出现电位波动,即可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D 正确。故选 D。20研究表明,下丘脑SCN细胞中 PER基因表达与昼夜节律有关,其表达产物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如图为相关过程。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PER基因两条链均参与转录,形成的mRNA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图 1 过程 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需要的酶由核糖体提供C图 2 中 DNA 模板链中一个碱基C 变成了 T,则 mRNA 中嘌呤与嘧啶比例不变D图 3
35、 过程与图1 中的 过程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 1:图 1 中 为转录过程,为翻译过程,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分析图 2:图 2表示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的转录过程。分析图 3:图 3表示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详解】A、PER基因只有一条链参与转录,A 错误;B、由图 1 过程 为翻译过程,原料为氨基酸,B 错误;C、图 2 中 DNA 模板链中一个碱基C 变成了 T,转录形成的都是嘌呤,因此 mRNA 中嘌呤与嘧啶比例不变,C 正确;D、图 3 表示翻译过程,与图1 中的 过程相同,D 错误。故选 C
36、。211995 年开始,我国科学家首创的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广泛用于伤口缝合。这种缝合线由某动物的胶原蛋白加工而成,具有吸收完全无致痕、无排异反应等优良特性。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缝合线将被组织中特定的酶水解B缝合线的水解产物可被细胞吸收C缝合处可检测到抗胶原蛋白抗体D该动物与人体的胶原蛋白空间结构相似或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胶原蛋白用来制作手术缝合线,这种缝合线可以将被组织中蛋白酶水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可以被细胞吸收,具有免拆线、无排异的优点。据此答题。【详解】A、缝合线是一种蛋白质,可被组织中特定的酶水解,A 正确;B、缝合线的水解产物为氨基酸,可被细胞吸收,B正确;C、缝合线具有免
37、拆线、无排异的优点,因此缝合处不会检测到抗胶原蛋白抗体,C错误;D、缝合线具有免拆线、无排异的优点,这说明动物与人体的胶原蛋白空间结构相似或相同,D 正确。故选 C。22下图甲与乙是测量神经元膜电位的装置,图丙和丁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在膜内Y和 Z点插入微电极及灵敏电压计,在X处施以足够的刺激后,记录电极Y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丙B图甲表示在膜内Y和 Z点插入微电极及灵敏电压计,在X处施以足够的刺激后,记录电极Z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丁,cd 段为动作电位C若图乙测得结果如图丁,电流计显示的是膜外电位变化,图丁中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在cd 段D若图乙将刺激点移到X处
38、,电流计显示的膜电位变化仍如图丁的幅度和方向【答案】A【解析】【分析】传导和传递的过程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
39、A、图甲电极均插入膜内,电压计为0,刺激 X,Y处首先发生电位变化变正电位,局部电流传导到Y与Z中间,又变为0 电位,传导到Z处时,Z处正电位Y处为负电位,最后恢复0 电位,A 正确;B、图甲表示在膜内Y和 Z点插入微电极及灵敏电压计,在X处施以足够的刺激后,记录电极Z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丙,B 错误;C、图乙两,电极一个在膜外,一个在膜内,测的是静息电位图丁刚开始为正电位,所以测的是膜外电位,ab 为钾离子外流,为静息电位,bc 为钠离子内流,cd 为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C错误;D、将图乙中刺激点移到X处,膜电位变化幅度与图丁相同,只是方向相反,D 错误。故选 A。23与静坐状态相比,
40、人体剧烈运动时,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的是()A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比值更大BATP分解速率更大,合成速率更小C糖原分解速率更大,合成速率更小D产热速率更大,散热速率更小【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6O2+C6H12O6+6H2O 酶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酶2C3H6O3+能量。【详解】A、人体只能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故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与消耗的 O2比值等于1,A 错误;B、人体剧烈运动时耗能多,产生的能量也多,故ATP分解速率和合成速率都更大,B错误;C、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葡萄糖增加,为补充血糖,糖原分解速率增大
41、,合成速率减小,C正确;D、为维持体温恒定,产热速率和散热速率都增大,D 错误。故选 C。24 下表表示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的含量状况。据此判断,表中 A 与 B 的含义分别是()分泌腺体激素名称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缺碘人群激素含量补碘前补碘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正常降低正常下丘脑A 正常B 正常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升高B促甲状腺激素,降低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降低D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答案】A【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等因素的刺激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42、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详解】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缺碘人群缺乏甲状腺激素,所以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因此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升高。故选 A。【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具体内容。25为验证青砖茶水提取物能够促进糖尿病患者分泌鸢尾素(一种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激素)且能降低血糖,以相应糖尿病模型小鼠为材料进行了
43、相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鸢尾素和胰岛素都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B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后能够促进几乎全身细胞中糖类的氧化分解C实验处理过程为一组灌喂适量的青砖茶水提取物,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该实验至少取两组糖尿病模型小鼠,至少测量两次鸢尾素含量和血糖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详解】A、根据题干可知,鸢尾素和胰岛素均为动物激素,动物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特点,A正确;B、胰岛素的受体细胞几乎为
44、全身各处细胞,B 正确;C、实验处理过程为一组喂量的青砖提取物,另一组也应该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而不是注射,以确保无关变量一致,C错误;D、实验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因此至少取两组糖尿病模型小鼠,至少测量两次鸢尾素含量和血糖浓度,D正确。故选 C。【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激素调节的特点,并能结合实验设计的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分析作答。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温室大棚养殖蔬菜瓜果,最重要的是水肥管理。为探究施肥及CO2浓度对蓝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NPK 指添加氮、磷肥和钾肥;NP指添加氮和磷肥)。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实验
45、的自变量不止一个,除CO2浓度外,还有_。(2)a 点所代表的含义为_。(3)CO2浓度为 2.0 10-2时,根据图表可知,_组促进蓝莓的净光合速率最低。在CO2浓度为 3.0 10-2时,单独施用钾肥蓝莓净光合速率低的原因是:很多与光合作用过程直接相关的物质的合成离不开N、P等元素,如 _(至少写两种)。(4)中耕松土能促进无机盐的吸收,其原因是_。【答案】施肥(不同)种类(也可以是否含钾肥)及钾肥浓度添加 N 肥和 P肥时(NP组)的 CO2的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CO2浓度)NP(CK)酶、ATP、H、叶绿素等中耕松土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解析】【分析
46、】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矿质元素等;由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矿质元素的种类和二氧化碳度,因变量是净光合作用强度因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矿质元素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分析实验的过程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详解】(1)由分析可知,自变量是施肥种类及钾肥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2)NP 组中,a 点净光合速率为0,即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相等,a 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是二氧化碳的补偿点。(3)看图可知,CO2浓度为 2.0 10-2时,NP 组蓝莓的净光合速率最低。
47、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N、P等元素参与的物质有酶、ATP、H、叶绿素等。(4)植物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中耕松土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矿质元素、二氧化碳浓度对净光合作用的影响,学会按照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解答该题要注意对长句答案的描述准确性、简洁性、完整性。27体温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回答下列问题:(1)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_,甲状腺激素随_运输到全身各处,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热量增加。(2)肺炎双球菌会导致感染者患肺炎而出现咳嗽、出汗、发热
48、等症状,体温上升期人体产热量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散热量,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患者长时间发热过程中会有口渴的感觉,渴觉产生的过程是_;患者服用退热药,散热量增加,体温有所下降,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答案】增加血液大于长时间发热过程中,机体通过出汗散失的水分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后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皮肤【解析】【分析】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
49、使产热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详解】(1)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热量增加。(2)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使体温升高。患者长时间发热过程中出汗散失的水分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机体的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
50、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8为探究环境因子对土壤表层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科研工作者在田间裸地上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此回答:(1)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土壤表层微生物进行细胞呼吸的最适土壤水分含量大约为_,土壤水分含量超过50%时,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壤表层微生物呼吸速率逐渐下降,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2)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土壤表层微生物的呼吸速率,该现象说明细胞内的自由水具有的作用是_(至少答出两点)。温度影响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原因是 _。(3)土壤表层微生物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主要与_有关;在该地区,不同年份土壤表层微生物呼吸的年际差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