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5749929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76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 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的22 号染色体约由5000 万个碱基单位组成,分析发现22 号染色体上约有545个基因,下列有关关分析正确的是A由 22 号染色体DNA 转录的 mRNA 分子中碱基约2 500 万个B神经细胞内的22 号染色体DNA 可转录出545 种 mRNA CDNA 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 和 RNA D在细胞周期中,mRNA 的种类和含量在不断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22 号染色休约由5000

2、万个碱基单位组成,545 个基因共含碱基小于5000 万个碱基,每个基因转录时上下游的非编码区均不转录到RNA 上,因此就是22 号染色体上基因全部转录,mRNA 分子中碱基之和也小于 2 500 万个,A 错误;B、22 号染色体上基因并不一定全部转录,B 错误;C、DNA 聚合酶是DNA 复制时起催化作用的,RNA聚合酶是转录时起催化作用的,结合位点都在DNA 上,C 错误;D、由于基因有选择性表达,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mRNA 的种类和含量在不断犮生变化,D 正确。故选 D。【点睛】结合题目中22 号染色休约由5000 万个碱基单位组成,分析发现22 号染色体上约有545 个基因的信息

3、逐项分析,易因对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及基因的表达过程理解不准确而误选。22019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Kaelin、Ratclife 及 Semenza 三位科学家。他们研究表明:缺氧环境下,细胞产生缺氧诱导因子HIF-1(蛋白质),HIF-1会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缺氧环境。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A HIF-1(蛋白质)具有信号分子的作用B缺氧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酶增加,促进丙酮酸转化成酒精C缺氧时细胞会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以诱导产生更多的红细胞D缺氧时机体会诱导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氧气的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的研究机制为背景考查学生

4、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干的条件和所学的无氧呼吸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详解】A、由题干“HIF-1 会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可知,HIF-1 会调节基因的表达的表达,故HIF-1(蛋白质)具有信号分子的作用,A 正确;B、肌肉细胞在缺氧时会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类型是乳酸型,无氧呼吸酶增加促进丙酮酸转化成乳酸,B错误;C、由题干“缺氧时 HIF-1会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缺氧环境”分析可知,HIF1细胞会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人体产生红细胞,以携带更多的氧气供应组织细胞,C正确;D、由以上分析可知,缺氧时细胞会产生

5、“促红细胞生成素”,以诱导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也会诱导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氧气的运输,D 正确。故选 B。3将相同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放置在清水、13g/mL 蔗糖溶液中进行渗透实验,一段时间后得到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细胞液泡中的色素含量不断增大B甲细胞在膨胀过程中细胞内外浓度差逐渐减小C外界溶液与细胞液只要存在浓度差,细胞就会发生渗透作用D甲细胞在膨胀过程中水分子从其分子数相对较多向相对较少处运动【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放置在清水中会吸水,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细胞的体积略有增大,如细胞甲所示;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放置在1.3g/m

6、L 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如乙细胞所示。【详解】A、乙细胞液泡中的色素含量不变,浓度增加,A 错误;B、甲细胞在膨胀过程中不断吸水,因此细胞内外浓度差逐渐减小,B 正确;C、甲细胞的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但是其并不能继续通过渗透作用吸水,C错误;D、甲细胞在膨胀过程中,水分子从其分子数相对较多处向相对较少处扩散,该过程中水分子进入细胞的数量多于出细胞的数量,D 错误。故选 B。4下图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需氧呼吸的过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缺氧情况下,阶段C受抑制,阶段A、B不受抑制B在阶段A,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C线粒体内膜

7、上有催化柠檬酸循环与电子传递链的酶D从丙酮酸(C-C-C)到 C-C的过程中有ATP生成【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这许多反应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糖酵解,糖酵解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在糖酵解的过程中,一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两个含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线粒体基质中,存在着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也有少量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在嵴上,在柠檬酸循环中,糖酵解的产物被分解形成六个二氧化碳分子,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形成少量的ATP被释放出来,一些特殊的分子进入下一个阶段。第

8、三阶段,与电子传递有关的酶和合成ATP的酶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上,本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电子传递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 ATP。【详解】A、在缺氧情况下,阶段C受抑制,进而阶段A、B也受影响,A 错误;B、在阶段A,即糖酵解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两个含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形成少量ATP,B 错误;C、与电子传递有关的酶和合成ATP的酶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上,也有少量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在嵴上,据此可知,线粒体内膜上有催化柠檬酸循环与电子传递链的酶,C 正确;D、从丙酮酸(C-C-C)到 C-C的过程

9、中没有ATP生成,D 错误。故选 C。5为研究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倒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倒入等量的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的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检测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可用O2或 CO2作指标B细胞中ATP/ADP的比值下降可促进细胞呼吸C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的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D A、B、C 三点中,A 点时甜樱桃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答案】A【解析】【分析】有氧呼吸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10、上;从图中曲线走势分析,与清水组相比,KNO3浓度越高,有氧呼吸速率越高。【详解】A、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强,由于根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CO2,故实验过程中不能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A 错误;B、细胞中 ATP/ADP的比值下降说明ATP减少,机体需要通过呼吸作用生成ATP,所以会促进细胞呼吸,B正确;C、图中结果显示,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弱作用,其中30mmol L-1的 KNO3溶液作用效果最好,C 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图中A、B、C 三点中 A 点的有氧呼吸速率最快,故A 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D 正确。故选 A。6如图表示不同

11、浓度的戊二醛对大水榕和香蕉草两种沉水植物呼吸作用影响实验结果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不同浓度戊二醛对大水榕呼吸作用影响不同浓度戊二醛对香蕉草呼吸作用影响A该实验每组应在温度相同和有光条件下进行B随着戊二醛浓度升高,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在上升C氧气与其他阶段产生的NADPH 结合得到产物水D若纵坐标表示水体pH 大小则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相反【答案】D【解析】【分析】测定植物呼吸作用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与NADH 结合生成水;随着戊二醛浓度升高,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在下降,所以和戊二醛浓度为0 相比,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在减少,所以水体的 pH 比原来大,所以若纵坐标表示水体pH

12、大小,则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相反。【详解】A、植物呼吸作用实验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A 错误;B、随着戊二醛浓度升高,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在下降,B 错误;C、氧气应该与NADH 结合得到产物水,C错误;D、因为随着戊二醛浓度升高,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在下降,所以和戊二醛浓度为0 相比,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在减少,所以水体的pH 比原来大,所以若纵坐标表示水体pH 大小,则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相反,D 正确。故选 D。7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纤维素、糖原不同的原因是组成其基本单位的排列顺序不同B组成DNA 和 RNA 的元素种类不同,含氮碱基也不完全相同C氨

13、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生成的水中的氧来源于氨基酸的羧基D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脂肪释放能量多,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2、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3、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

14、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 A、U、G、C。【详解】A、淀粉、纤维素、糖原都属于多糖,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三者不同的原因是葡萄糖数量和连接方式不同,A 错误;B、组成 DNA 和 RNA 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C、H、O、N、P,含氮碱基不完全相同,B 错误;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生成的水中的氧来源于氨基酸的羧基,C 正确;D、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脂肪释放能量多,所以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D 错误。故选 C。8B 淋巴细胞合成抗体移到质膜上作抗原受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在游离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B完整的肽链被膜泡包裹后进入内质网囊腔

15、加工C内质网向外与质膜相连直接将抗体移到质膜上D将抗体移到质膜上的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成熟的 B 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在合成后便移到细胞膜上。成熟的B 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循环流动。当它的受体分子两臂遇到相应的抗原并将它锁定在结合位点后,这个B 淋巴细胞便被致敏了,并准备开始分裂。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详解】A、核糖体无膜结构,故氨基酸在游离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A 错误;B、完整的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直接进入内质网囊腔加工,B错误;C、内质

16、网向外与质膜相连,向内与核外膜相连,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经过了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的初加工和高尔基体的再加工,然后以囊泡的形式将抗体运输到质膜上,C错误;D、将抗体移到质膜上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D 正确。故选 D。92019 年 12 月 1 日是第 32 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活动主题是“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英文主题为“Communitiesmakethedifference”)。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HIV病毒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因此属于抗原BHIV 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艾滋病患者体内检测不到抗体CHIV 病毒首次侵入人体后

17、,只发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发生非特异性免疫D当 HIV 感染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2)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 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 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 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详解】A、HIV病毒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生物,属于病原体,A 错误;B、感染 HI

18、V 病毒也能发生体液免疫,故艾滋病患者体内能检测到抗体,B错误;C、HIV 病毒首次侵入人体后,即发生特异性免疫,也发生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当 HIV 感染后,T细胞受损,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下降,D 正确。故选 D。10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 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 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 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C花期不同阻碍了

19、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不要夸大其作用,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 错误;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B 错误;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

20、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C正确;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如基因突变等原因,D 错误。故选 C。11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色。将 W 基因用红色荧光标记,w 基因用蓝色荧光标记。下面对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子代的叙述错误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A观察 Fl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 个红色荧光点和2 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是分离定律的直观证据B观察 Fl未成熟花粉时,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和1 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说明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染色体片段交换C选择 F1成熟花粉

21、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 D选择 F2所有植株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31【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的过程。【详解】A、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子代,Fl的基因组成为Ww,则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 个红色荧光点和2 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是因为染色体已经发生了复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移向了两个细胞,这是基因的分离定律最直接的证据,A 正确;B、观察 Fl未成熟花粉时,染色单体已经形成,不同的荧光点荧光都是两个,如发现1 个红色荧光点和1个蓝色

22、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说明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染色体片段交换,B正确;C、基因分离定律形成的配子中糯性和非糯性的花粉的比例为1:1,故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C正确;D、依据题干可知,Fl的基因组成为Ww,F2所有植株中非糯性(W_):糯性(ww)=3:1,但他们产生的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W:w 的比例不是31,D 错误。故选 D。【点睛】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DNA 分子中碱基上连接一个“-CH3”,称为 DNA 甲基化,基因甲基化可以导致其不能转录。这种变化可以在细胞间遗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B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

23、变C基因甲基化一定属于不利于生物的变异D原癌、抑癌基因甲基化不会导致细胞癌变【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性状。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详解】A、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生物的性状还受环境的影响,A 正确;B、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是影响的转录过程,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C、若被甲基化的基因是有害的,则有害基因不能表达,基因甲基化后不一定属于有害生物的变异,

24、C错误;D、原癌、抑癌基因甲基化后,则不能正常控制细胞周期,会导致细胞癌变,D 错误。故选 A。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都具有两重性B植物激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进行极性运输C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乙烯只存在于繁殖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体内存在的目前分认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脱落酸等。【详解】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没有两重性,A 错误;生长素在幼嫩组织进行极性运输,

25、其他植物激素不进行极性运输,B错误;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是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C正确;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 错误;因此选C。【点睛】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4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携带h 基因的同时患有血脂含量明显升高的并发症,含h 基因的精子成活率为1/2。I3无乙病致病基因,已知在男女比例为1:1 的人群中出现乙病女性的概率为1/200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从理论上分析,I1和 I2后代的表

26、现型共有9 种BII5与 II6结婚,生一个患甲乙两病男孩的概率为1/72 CII7与 II8结婚,生下的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202 D若只考虑甲病的遗传,I2和 I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63/161【答案】B【解析】【分析】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I1和 I2生下 II2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3无乙病致病基因,但却生下了 II9患乙病,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乙病的致病基因Xt的基因频率为p,已知在男女比例为 1:1 的人群中出现乙病女性的概率为1/20000,则 pp/2=

27、1/20000,p=1/100。若仅考虑乙病,则雌配子:XT Xt=991,雄配子:XTXtY=991100,人群中 XTXT的基因型频率为:99/10099/200=9801/20000,XTXt的基因型频率为:99/1001/200+99/2001/100=198/20000,正常女性中XTXt的频率为:198/20000(9801/20000+198/20000)=2/101。若仅考虑甲病,含h 基因的精子成活率为1/2,I1、I3产生的精子均为H h=21,I2、I4产生的卵细胞均为Hh=11,II5、II6均正常,基因型为2/5HH、3/5Hh。同理,II5产生的精子均为Hh=143

28、,II6产生的卵细胞均为Hh=73,III3基因型为HH:7/10 14/17(1-3/103/17)=98/161,Hh:(3/10 14/17+3/177/10)(1-3/103/17)=63/161。【详解】A、从理论上分析,I1的基因型为HhXTY,I2的基因型为HhXTXt,后代的表现型共有33=9种,A 正确;B、II5的基因型为H_XTY,II6的基因型为H_XTX-,生一个患甲病的小孩的概率为9/170,II6的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 1/2XTXT、1/2XTXt,生一个患乙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21/21/2=1/8,生一个患甲乙两病男孩的概率为9/1701/8=9/1360,B

29、错误;C、考虑乙病,II7的基因型为XTX-(99/101XTXT、2/101XTXt),II8的基因型为XTY,生下的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 2/1011/21/2=1/202,C正确;D、若只考虑甲病的遗传,I2的基因型为Hh,II5的基因型为H_(2/5HH、3/5Hh),II6的基因型为H_(2/5HH、3/5Hh),III3基因型为 98/161HH、63/161Hh,I2和 I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63/161,D 正确。故选 B。15图甲为某生物(2n=4)正常的细胞分裂图,图乙为该生物细胞分裂某些时期染色体组数的变化曲线,其中 为同源染色体,分别为 X、Y染色体,A、a是染色体上

30、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处于图甲所示分裂时期的细胞中含有8 个核 DNA B图乙 c 段时期的细胞可形成四分体和发生基因重组C图甲细胞中A 基因的碱基数量大于a 基因的碱基数量D 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答案】C【解析】【分析】图甲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向两极运动,因此图甲是有丝分裂后期。图甲A、a 是基因突变形成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增添。图乙a、b段表示有丝分裂,c 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 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详解】A、图甲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和DNA 数为体细胞的两倍,因此有8 个核 DNA,A

31、正确;B、c 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也属于基因重组,B 正确;C、A、a 是基因突变形成的等位基因,DNA 上的碱基对替换、缺失等使基因结构改变,A 基因碱基和a 基因的数目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错误;D、分别为 X、Y染色体,性染色体上基因都是伴性遗传,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变化、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伴性遗传。答题的关键在于根据细胞分裂图和染色体组的数目变化判断细胞所处分裂时期,并将基因突变和伴性遗传等有关知识综合运用,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32、。16研究人员利用玉米胚芽鞘和图l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得甲、乙、丙、丁四个琼脂块中MBOA(一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如图2 所示。该实验能够证明的是()A单侧光能促进玉米胚芽鞘产生MBOA BMBOA 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CMBOA 在胚芽鞘尖端能发生极性运输D MBOA 在运输时需要消耗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玉米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甲、乙琼脂块中MBOA 的含量先逐渐增加,而有所减少,且甲琼脂块中MBOA 的含量多于乙琼脂块;由于胚芽鞘没有光照,丙、丁琼脂块中MBOA 的含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MBOA 的合成与光照有关。【详解】A、对甲、乙琼脂块与丙、丁琼脂块进行

33、比较,由分析可知:单侧光能促进玉米胚芽鞘产生MBOA,A 正确;B、甲琼脂块中MBOA 的含量多于乙琼脂块,说明MBOA 没有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B 错误;C、该实验说明MBOA 从胚芽鞘尖端经过扩散向下运输至琼脂块,但不能说明发生了极性运输(其本质是主动运输),C错误;D、该实验无法证明MBOA 在运输时需要消耗能量,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与内源激素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学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还要求学生熟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部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17普通小麦6n=42,记为42E;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 14M

34、,长穗偃麦草中某条染色体含有抗虫基因。下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抗虫小麦新品种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不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B 过程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3M 或 4M D 过程利用辐射诱发染色体发生易位后即可得到戊【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分析题图:图示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抗虫小麦新品种的过程先将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F1,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甲;再将甲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乙,乙再和普通小麦杂

35、交获得丙,经过选择获得丁,最终获得染色体组成为42E 的戊。【详解】A、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A 错误;B、F1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可育,因此 过程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不能处理萌发的种子,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燕麦草的染色体组是一个,因此乙中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21+07M,因此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07M,C错误;D、过程利用辐射诱发染色体发生易位和数目变异后可得到戊,D 正确。故选 D。18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能达到较理想实验效果的是()A观察 DNA 与 RNA 在细

36、胞中分布,用质量分数为15%盐酸处理细胞B苏丹 染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用体积分数70%的酒精洗去浮色C检测蔗糖分子是否被蔗糖酶水解,用碘液D鉴定组织样液是否含有蛋白质,先后加入双缩脲试剂A 液和 B 液【答案】D【解析】【分析】1.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1)真核细胞的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2)甲基绿知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 亲和力强,使DNA 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 的亲和力强,使RNA 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 和 RNA 在细胞中

37、的分布。(3)盐酸(8%)的作用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 与染色剂的结合。2.脂肪的鉴定: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3.还原糖的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4.蛋白质的鉴定: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A 液和 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 A 液后加 B 液。CuSO4溶液不能多加。【详解】A、观察 DNA 与 RNA 在细胞中分布,用质量分数为8%盐酸处理细胞,A 错误;B、苏丹 染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

38、后,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B 错误;C、检测蔗糖分子是否被蔗糖酶水解,用斐林试剂,C错误;D、鉴定组织样液是否含有蛋白质,先加双缩脲试剂A 液,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 34 滴,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综合考察高中生物实验的具体操作,应注意区分相同试剂在不同实验中的用量。19科学家把在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称为管家基因,将只在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称为奢侈基因。基于以上定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胰岛素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都是管家基因B生物体各种细胞具有相同的管家基因和不同的著侈基因C细胞分化的本质是不同的细胞表达了不同的奢侈基因D奢侈基因是管家

39、基因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管家基因”是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其表达的产物用以维持细胞自身正常的新陈代谢;“奢侈基因”是指导合成组织特异性蛋白的基因,只在特定的细胞内表达,其表达形成细胞功能的多样性。由此可见,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据此答题。【详解】A、人体的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中表达,属于奢侈基因,A错误;B、生物体各种细胞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都相同,只是奢侈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B错误;C、细胞分化的本质是不同的细胞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D、奢侈基因和管家基因都属于细胞内的正常基因,D 错误。故选 C。20脂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4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作用B蛇毒中的磷脂酶因水解红细胞膜蛋白而导致溶血C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D胆固醇既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

41、成;维生素D 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A 正确;蛇毒中的磷脂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磷脂分子的水解,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B 错误;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如粥样动脉硬化的风险,C正确;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了解细胞中脂质的常见种类以及功能,并根据不同脂类物质的功能结合提示分析答题。21 大肠杆菌拟核DNA 是环状DNA 分子。将无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置于含3 H 标记的dTTP 的培养液中培养,使新合

42、成的DNA 链中的脱氧胸苷均被3 H 标记。在第二次复制未完成时将DNA 复制阻断,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此实验的理解错误的是()A DNA 复制过程中,双链会局部解旋B 所示的DNA 链被3 H 标记C双链DNA 复制仅以一条链作为模板D DNA 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答案】C【解析】【分析】DNA 复制是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分子的过程。DNA 复制条件:模板(DNA 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 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 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识图分析可知,大肠杆菌拟核中的DNA 两条链都做模板,

43、进行半保留复制。【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NA 复制过程中,会边解旋边复制,因此双链会局部解旋,A 正确;B、识图分析可知,所示的DNA 链是新合成的子链的一部分,由于原料是被3H 标记的,因此 所示的DNA 链有3H 标记,B正确;C、根据图示可知,双链DNA 复制时两条链都作为模板,C错误;D、由于合成的子代DNA 中保留了一条模板链,因此DNA 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 正确。故选 C。22肝细胞和细菌都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其中细菌协助葡萄糖运输的载体蛋白为GLUT1,肝细胞协助糖运输的载体蛋白为GLUT2,其运输的速率和葡萄糖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A G

44、LUT1对葡萄糖的亲和力比GLUT2对葡萄糖亲和力大B葡萄糖能以相同的方式进人红细胞和肝细胞C两种载体蛋白都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D载体蛋白的存在能显著提高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据图分析,随葡萄糖浓度升高,细菌运输速率大于肝细胞运输速率,说明GLUT1对葡萄糖的亲和力比GLUT2对葡萄糖亲和力大;A 正确。B、葡萄糖进入人红细胞的方式一般为协助扩散,进入肝细胞可以以形同方式;B 正确。C、细菌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GLUT1合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C错误。D、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层运输速率远远低于有载体的细菌和肝细胞;D 正确。【点睛】本题以曲线图

45、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这属于学生应具备的实验探究能力之一。而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比分析几条曲线的方法,一是要关注每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二是在相同时间对比不同条件下处理的结果。23下图甲、乙表示两种蛋白质分子,其中“口”各代表一种氨基酸,“-S-S-”代表二硫键。下列关于这两种蛋白质的差异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A氨基酸的种类不同B氨基酸的元素组成不同C氨基酸的数目不同D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示两种蛋白质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甲含有9 个氨基酸(4 种)、2 条肽链、1 个二硫键,乙含有8 个氨基酸(3 种)、2 条肽链、2 个二硫键。【

46、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即甲含有4 种氨基酸,乙含有3 种氨基酸,A 正确;B、组成不同氨基酸的基本元素都是C、H、O、N,B 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即甲含有9 个氨基酸,乙含有8 个氨基酸,C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 正确。故选 B。24以下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因而它不是一个新物种B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组成,一个种群也可以由多个物种的个体组成【答案

47、】B【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不仅能进行杂交,还要能产生可育后代,才是一个物种,A 错误;B、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种群发生了进化,而生殖隔离的产生,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C 错误;D、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组成

48、,但是一个种群只能由一个物种的个体组成,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5科学家把等量的小白鼠败血症病毒(一种 RNA病毒)颗粒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其中甲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试管中可以检测到子代病毒B该病毒颗粒中不含有与DNA 合成有关的酶C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RNA 酶D加入 RNA 酶,甲试管中

49、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分为DNA 病毒、RNA 病毒和朊病毒(蛋白质)。RNA 病毒的成分为RNA和蛋白质,遗传物质为RNA。RNA 病毒有自我复制和逆转录两种复制方式。逆转录方式是以RNA 为模板合成 DNA 的过程,即 RNA 指导下的DNA 合成。甲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甲试管中发生了逆转录。乙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乙试管不能合成核酸。两试管对比也可以说明该病毒是逆转录病毒,而不是自我复制型病毒。【详解】A、病毒

50、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甲试管中只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发生了逆转录,不能合成RNA 和蛋白质,不能检测到子代病毒,A 错误;B、甲试管检测到核酸,说明该病毒能合成DNA,所以该病毒颗粒中含有与DNA 合成有关的酶,B 错误;C、该病毒是逆转录型的RNA病毒,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脱氧核苷酸的原料,C错误;D、加入 RNA 酶,可以降解RNA(逆转录的模板),因此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为结合一定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分析的试题,应注意提高逻辑分析能力。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