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程标准建构课堂教学.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85719562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课程标准建构课堂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读课程标准建构课堂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课程标准建构课堂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课程标准建构课堂教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解读课程标准建构课堂教学近代中国面对着民族救亡、民主启蒙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化使命,仁人志士不断地向西方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此,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本课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2、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鸦片战争后,魏源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其唯一目的是“制夷”,引导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并且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他们学习西方是在肯定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的前提下进行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早期维新思想传播的基础上,以康、梁、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进一步发展,反专制、兴民权、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几乎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开始了革命实践。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

3、运动是这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的继续。可以看出,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是与中国的民族危机紧密相连的,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其思想资源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另外,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的探索,呈现出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但是,关键之处在于对思想历程发生变革的原因进行把握,这其实也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深刻认识到每次变革的时代背景。1、“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教师应适当举例清朝君臣的无知,分析时代背景,及东西方之间的差距。背景:晚

4、清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目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富国强兵、抗敌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表现:设立译馆,翻译书籍各国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1842年),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重点在军事技术)。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和

5、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开眼看世界”的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对当时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开端。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什么会形成洋务派,甚至连晚清封建顽固派慈禧太后也支持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局势,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看到西方

6、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西学为用以西方科学技术为辅助,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内容:内涵: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开展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将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主要内容有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开设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四个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之争,仍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没有涉及西方政

7、治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客观上为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行不通。3、“维新变法”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有了质的飞跃,其政治震撼中国大地,究其原因?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进化论、民权学说等西学进一步传入。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改革科举制度。代表人物: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相结合

8、,宣传维新思想。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火山大喷发”,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提出设议院、君主立宪、变法图强的思想。严复:在维新变法理论宣传上贡献最大。1898年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维新的重要性。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推进,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

9、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新变法思想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虽然没有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但是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对于开阔眼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参政热情,仍然有深远的影响。1、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2、维新思想还是进步的。维新派要注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3、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