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1409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14090.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2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班级:_ 姓名:_ 评价:_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30 分)1(3 分)学习物理之后,小华对身边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课桌的高度约 80cm B正常人的脉搏约每 5s 跳动 1 次 C普通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 8m/s D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强级为 90dB100dB 2(3 分)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B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阻断噪声的传播 C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8 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
2、度的水,敲击玻璃瓶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3 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内氧气的需求量较大,某氧气瓶内氧气用去三分之一后,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和密度变化情况是()A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B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D质量变小,密度变大 4(3 分)如图所示,A、B 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 A、B 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AA 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 B 物体的速度 BA 物体的运动速度大于 B 物体的速度 CA 物体运动 3s 通过的距离是 3m DB 物体运动 3s 通过的距离是 4m 5(3 分)在标准大气压下
3、,如图所示用水浴法做“冰的熔化”和“碘升华”的实验。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 0和 113.5。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2)冰和碘都经历了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这两个判断()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1)和(2)都正确 D(1)和(2)都错误 6(3 分)如图所示“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水正在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温度升高 B保持水沸腾需要继续加热 C水中的气泡内只有空气 D水中上升的气泡体积由大变小 7(3 分)如图所示的眼镜()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B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凸透镜,
4、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8(3 分)如图所示,空中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这时认为受油机 1 是运动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A受油机 2 B大地 C加油机 D受油机 1 9(3 分)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 B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 C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从而使石头裂开 D水结冰后质量增大从而使石头裂开 10(3 分)人站在岸上看到水中的池底变浅了,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
5、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A B C D 二、解答题(共 13 小题,满分 60 分)11(2 分)图为常见的测量仪器。如图停表的读数是 min s.12(2 分)如图硬币的读数是 cm.13(2 分)如图天平的读数是 g。14(2 分)如图体温计的读数是 。15(6 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 的刻度处,将蜡烛从如图所示位置,移到光具座 20cm 刻度处,此时物距 u 满足 (选填“u2f“、“u2f”或“fu2f”),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选填“实像”或“虚
6、像”),此成像的特点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原理相同;这时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16(3 分)云南北迁亚洲象群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如图是亚洲象迁移时的情景,象群之间通过频率 (选填“大于”或“小于”)20Hz 的次声波相互交流,人耳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为了监测亚洲象的行踪,云南有关部门使用无人机进行 24h 不间断监测,在夜晚无人机可以通过大象辐射的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对其行踪进行监测。17(3 分)一束光从空气斜着射入水中的光路如图甲所示。请利用相关光学知识在
7、乙图中画出一束光斜射到水面时完整的光路图。18(3 分)如图所示,从点光源 A 发出的一束光沿 AB 射向平面镜 MN,经 MN 反射后的光线沿 BC 射向另一平面镜 MN(图中未画出),再经 MN 反射后沿 CD 射出。请画出光源 A 在平面镜 MN 中的像 A(保留作图痕迹),并画出平面镜 MN。19(3 分)完成图中的光路图。图中 O 为凸透镜的光心,F 为其焦点。20(10 分)某气凝胶的密度为 3kg/m3,被叫做“冻结的烟”,曾获得“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称号。由于气凝胶中 80%以上是空气,所以有非常好的隔热效果。(1)气凝胶获得“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称号,其中的“最轻”是指 (选填“
8、体积最小”、“质量最小”、“密度最小”、“最坚硬”)。(2)一个隔热装置的长、宽、厚分别为 5m、2m、0.05m,若用该气凝胶制作,质量是多少?21(12 分)小明一家驾车旅游,在高速公路上发现一个交通指示牌,如图甲所示。高速公路上还设有“区间测速”,就是在两个监测点安装监控探头,测出车辆通过两个监测点时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以此来判断是否超速。若监测点 A、B 相距 16km,小明爸爸的车通过两个监测点时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求:(1)图甲中“100”的单位是什么?(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快需要多长时间?(3)小明爸
9、爸的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是否超速?22(4 分)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了“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在标准大气压下,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1)如图甲所示的温度计读数为 。(2)该物质在第 5 分钟时,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3)冰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4)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3(8 分)小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中,他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10、便于确定 的位置。(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如图所示,小滨拿另一支外形 (选填“相同”、“不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 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3)移去蜡烛 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原因是平面镜成的像是 (选填“实”、“虚”)像。(4)当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为了让左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 A 的像,小滨只将玻璃板向左平移,则蜡烛 A的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6)小滨根据下表
11、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得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结论,你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 。蜡烛 A 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 B 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 15 2021-2022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30 分)1(3 分)学习物理之后,小华对身边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课桌的高度约 80cm B正常人的脉搏约每 5s 跳动 1 次 C普通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 8m/s D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强级为 90dB100dB【考点】长度的估
12、测;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专题】定量思想;估算法;应用能力【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 160cm 左右,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 左右,故 A 符合实际;B、正常人的脉搏频率为 70 次/min,接近每秒跳动 1 次,故 B 不符合实际;C、普通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 1m/s,故 C 不符合实际;D、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强级为 30dB40dB,故 D 不符合实际。故选:A。【点评】这类试题是中考
13、中的常见题型,难度较低,只要我们对身边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将不熟悉的物理量转化为熟悉物理量的能力,就不难解答。2(3 分)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B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阻断噪声的传播 C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8 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玻璃瓶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分析】(1)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声音的传
14、播需要介质。(4)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解答】解: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 A 错误;B、摩托车的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是阻断噪声传播,故 B 错误;C、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 错误;D、敲击玻璃瓶时,是瓶子和水在振动发声,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敲击玻璃瓶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通过不同的物理情景考查了声与能量、噪声的控制、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3(3 分)新冠肺炎疫情防
15、控期间,医院内氧气的需求量较大,某氧气瓶内氧气用去三分之一后,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和密度变化情况是()A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B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D质量变小,密度变大【考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专题】比较思想;顺推法;密度及其应用;应用能力【分析】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氧气瓶内含有氧气的量变小、质量变小,而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再利用密度公式=判断剩余氧气的密度变化。【解答】解: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三分之一,氧气瓶内氧气的质量 m 变小,而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由密度公式=可知剩余氧气的密度变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知道使用氧气前后
16、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是本题的关键。4(3 分)如图所示,A、B 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 A、B 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AA 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 B 物体的速度 BA 物体的运动速度大于 B 物体的速度 CA 物体运动 3s 通过的距离是 3m DB 物体运动 3s 通过的距离是 4m【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2)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物理量和单位;(3)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17、,得到结论。【解答】解:AB、甲图是 A 物体的 vt 图象,A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vA3m/s,乙图是 B 物体的 st 图象,由图象可知,B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 B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的速度为:vB=42=2m/s,A 物体的速度 vA3m/s,已知 vB2m/s,因此 vAvB,故 A 错误,B 正确;C、甲图是 vt 图象,由图象可知,物体 A 速度大小为 3m/s,A 物体运动 3s 通过的距离是 sAvAtA3m/s3s9m,故 C 错误;D、B 物体运动 3s 通过的距离:sBvBtB2m/s3s6m,故 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以
18、及对 st 图象以及 vt 图象的认识,解答本题时一定要看仔细纵轴和横轴所表示的物理量。5(3 分)在标准大气压下,如图所示用水浴法做“冰的熔化”和“碘升华”的实验。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 0和 113.5。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2)冰和碘都经历了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这两个判断()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1)和(2)都正确 D(1)和(2)都错误【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与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分析】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
19、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解答】解:(1)“冰的熔化”是冰变成水,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碘升华”是碘直接变成碘蒸气,是升华过程,升华吸收热量,故(1)正确。(2)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碘经历了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故(2)错误。故选:A。【点评】判断一种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过程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6(3 分)
20、如图所示“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水正在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温度升高 B保持水沸腾需要继续加热 C水中的气泡内只有空气 D水中上升的气泡体积由大变小【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分析】(1)水沸腾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到达沸点,二是不断吸收热量,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2)液体的沸腾是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解答】解:AB、沸腾过程中,水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 A 错误,B 正确;C、水沸腾过程中,水汽化为水蒸气形成气泡,即气泡内为水蒸气,故 C 错误;D、水中上升的气泡,
21、受到水的压强变小,同时由于水不断汽化,气泡内的水蒸气增多,所以体积由小变大,故 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沸腾的特点和液体沸腾的现象,属于基础性题目。7(3 分)如图所示的眼镜()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B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考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以及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解答】解:由图可看出图画变大了,所以该镜片是凸透镜;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戴一会聚透镜,
22、即凸透镜,所以该眼镜可以用以矫正远视眼。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中档题。8(3 分)如图所示,空中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这时认为受油机 1 是运动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A受油机 2 B大地 C加油机 D受油机 1【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应用能力【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加油机正给受油机 1 和受油机 2 加油,
23、因此,以加油机和受油机 2 为参照物,受油机 1 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以大地为参照物,受油机 1相对于大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只有选项 B 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较为典型的题目。9(3 分)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 B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 C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从而使石头裂开 D水结冰后质量增大从而使石头裂开【考点】密度与温度
24、的关系;质量及其特性【专题】密度及其应用;应用能力【分析】(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2)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解答】解:A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它不随物体自身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石头裂开后密度不变,故 AB 错误;C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状态无关,所以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但密度减小,根据公式=得 V=,所以体积变大而使石头裂开,故 C 正确,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和质量的特点,
2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密度和质量的影响因素,水结冰密度减小,体积增大,日常生活中冬天水管涨破就是这一道理。10(3 分)人站在岸上看到水中的池底变浅了,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A B C D【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1)池底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池底位置升高了;(2)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及入射角与折射角间的关系分析各光路图,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解答】解:A、光由空气射入水中,不符合题意;B、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图错误;C、光从空气射
26、入水中,不符合题意;D、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路图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折射的光路图,知道水中的池底变浅时,光的传播方向,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二、解答题(共 13 小题,满分 60 分)11(2 分)图为常见的测量仪器。如图停表的读数是 5 min 37.5 s.【考点】时间的测量【分析】秒表的读数是小表盘指示的分钟数和大表盘指示的秒数之和,据此解答。【解答】解:秒表中间小表盘的单位是分钟,分度值为 0.5 分钟,其指针介于 5 和 6 之间,故其读数为 5min;大表盘的单位是秒,分度值为 0.1s,因小表盘的指针超过了半刻度,则小表盘读数按
27、大于 30 的刻度读数,其示数为 37.5s;则该秒表的读数为 5min37.5s。故答案为:5;37.5。【点评】掌握秒表的测量值等于小表盘和大表盘的示数之和。12(2 分)如图硬币的读数是 1.50 cm.【考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刻度尺上相邻两刻度线的距离是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知,硬币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硬币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硬币的读数。【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1mm0.1cm;硬币的直径是 2.50cm1.00cm1.50cm;故答案为:1.50。【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在读数
28、前一定要观察仪器的量程和分度值;需要注意的是长度的测量需要进行估读。13(2 分)如图天平的读数是 28.2 g。【考点】天平的使用【专题】应用题;质量及其测量;应用能力【分析】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当天平平衡后,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示数。【解答】解: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当天平平衡后,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示数;由图可知,右盘砝码的质量:20g+5g+25g,标尺的分度值是 0.2g,游码对应的示数为3.2g;则物体的质量:m25g+3.2g28.2g。故答案为:28.2。【点评】本题考查天平的读数,知道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
29、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示数是解题的关键。14(2 分)如图体温计的读数是 39。【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分析】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首先要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解答】解:在体温计上,1之间有 10 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 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此时的示数为 39。故答案为:39。【点评】此题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是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5(6 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 的刻度处,将蜡烛从如图所示位置,移到光具座 20cm 刻度处,此时
30、物距 u 满足 u2f(选填“u2f“、“u2f”或“fu2f”),需将光屏向 左(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实像(选填“实像”或“虚像”),此成像的特点与 照相机(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原理相同;这时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 能(选填“能”或“不能”)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分析】物距为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已知焦距为 10cm,可得出物距 u 满足 u 的范围;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成像的特点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31、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解答】解:将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50cm 的刻度处,将蜡烛从如图所示位置,移到光具座 20cm 刻度处,此时物距为:50cm20cm30cm,物距 u 满足 u2f,则 fv2f,需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成像的特点与照相机原理相同;这时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屏上能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故答案为:u2f;左;倒立;照相机;能。【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有一定难度。16(3 分)云南北迁亚洲象群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如图是亚洲象迁移时的情景,象群之间通过频率 小
32、于(选填“大于”或“小于”)20Hz 的次声波相互交流,人耳 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为了监测亚洲象的行踪,云南有关部门使用无人机进行 24h 不间断监测,在夜晚无人机可以通过大象辐射的 红外线(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对其行踪进行监测。【考点】红外线;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超声波与次声波【专题】应用能力【分析】大象之间可以通过次声波来交流,传递信息。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次声波是指频率小于 20Hz 的声波,所以人耳不能听到;物体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解答】解:象群之间通过频率小于 20Hz 的次声波互相交流,人耳的
33、听觉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不能听到次声波;夜晚无人机可以通过大象辐射的红外线进行检测。故答案为:小于;不能;红外线。【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次声波的相关知识,以及红外线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17(3 分)一束光从空气斜着射入水中的光路如图甲所示。请利用相关光学知识在乙图中画出一束光斜射到水面时完整的光路图。【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分析】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发生反射的同时发生折射;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确定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的大小。【解答】解:光由水中斜射到水面时
34、会发生反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反射角也等于 32,据此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反射光线;由甲图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等于 45,折射角等于 32,根据光路的可逆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等于 32,则折射角等于 45,据此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点评】本题考查光根据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作图,关键是明确光路的可逆性。18(3 分)如图所示,从点光源 A 发出的一束光沿 AB 射向平面镜 MN,经 MN 反射后的光线沿 BC 射向另一平面镜 MN(图中未画出),再经 MN 反射后沿 CD 射出。请画出光源 A 在平面镜 MN 中的像 A(保留作图痕迹)
35、,并画出平面镜 MN。【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分析】(1)根据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做出光源 A 在平面镜 MN 中的像 A;(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是法线的位置,再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解答】解:(1)作光源 A 关于平面镜 MN 的对称点 A,A即为光源 A 在平面镜中的像;(2)由光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先做出反射光线 CD 与入射光线 BC 的夹角的平分线,然后再过入射点 C 作这个角平分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 MN的位置。如图所示:【点评
36、】此题考查了平面镜相关作图、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作图题一直是中考的必考题目之一,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作图技巧。19(3 分)完成图中的光路图。图中 O 为凸透镜的光心,F 为其焦点。【考点】透镜的光路图【专题】作图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分析】在画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0(10 分)某气
37、凝胶的密度为 3kg/m3,被叫做“冻结的烟”,曾获得“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称号。由于气凝胶中 80%以上是空气,所以有非常好的隔热效果。(1)气凝胶获得“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称号,其中的“最轻”是指 密度最小(选填“体积最小”、“质量最小”、“密度最小”、“最坚硬”)。(2)一个隔热装置的长、宽、厚分别为 5m、2m、0.05m,若用该气凝胶制作,质量是多少?【考点】密度的计算与公式的应用;密度及其特性【专题】密度及其应用;应用能力【分析】(1)气凝胶曾获得吉尼斯纪录“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称号,其中的“最轻”是指密度在固体中最小。(2)先求得装置的体积,再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式 mV 得隔热装置的质量
38、。【解答】解:(1)“最轻”是指密度在固体中最小;(2)装置的体积:Vl1l2l35m2m0.05m0.5m3;由密度公式得,隔热装置的质量为:mV3kg/m30.5m31.5kg。故答案为:(1)密度最小;(2)质量是 1.5kg。【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属于简单的计算题。21(12 分)小明一家驾车旅游,在高速公路上发现一个交通指示牌,如图甲所示。高速公路上还设有“区间测速”,就是在两个监测点安装监控探头,测出车辆通过两个监测点时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以此来判断是否超速。若监测点 A、B 相距 16km,小明爸爸的车通过两个监测点时的时间如
39、图乙所示。求:(1)图甲中“100”的单位是什么?(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快需要多长时间?(3)小明爸爸的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是否超速?【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1)图甲中数字“100”是限速牌,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2)由交通标志牌可知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的路程和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利用 v=可得出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少需要的时间;(3)已知监测点 A、B 相距的距离,由图乙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利用 v=可求出小明爸爸驾驶汽
40、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与区间限速比较即可知道是否超速。【解答】解:(1)图甲中数字“100”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 100km/h;(2)由图可知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的路程为 s60km,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 v100km/h,由 v=可知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少需要的时间为:t=60100/=0.6h;(3)已知监测点 A、B 相距的距离为 s16km,由图乙可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为:t10:4310:3112min0.2h,则小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为:v=160.2=80km/h100km/h,因此小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这一区间路段没有
41、超速。答:(1)图甲中数字“100”表示的意义是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 100km/h;(2)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少需要 0.6h 时间;(3)平均速度大小为 80km/h,说明小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这一区间路段没有超速。【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理解和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理解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22(4 分)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了“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在标准大气压下,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1)如图甲所示的温度计读数为 4。(2)该物质在第 5 分钟时,处于 固液共存(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3)冰在熔化过程中 吸收(选填“吸
42、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4)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冰属于 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考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专题】实验题;实验基本能力【分析】(1)温度计读数时,先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出数值;(2)晶体熔化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3)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4)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解答】解:(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示数为4;(2)由图乙可知,第 5min 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3)由图乙可知冰熔化过程中需要持续吸热
43、才能继续熔化下去;(4)由图乙可知,冰熔化时温度不变,故冰是晶体。故答案为:(1)3;(2)固液共存;(3)吸收;(4)晶体。【点评】本题考查了冰熔化规律的实验、温度计读数、晶体熔化特点,是一道综合题。23(8 分)小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中,他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像 的位置。(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如图所示,小滨拿另一支外形 相同(选填“相同”、“不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 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3)移去蜡烛 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
44、块光屏,光屏上 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原因是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选填“实”、“虚”)像。(4)当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 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为了让左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 A 的像,小滨只将玻璃板向左平移,则蜡烛 A的像的位置 不变(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6)小滨根据下表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得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结论,你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 不可靠(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 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蜡烛 A 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 B 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
45、15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分析】(1)实验中为了确定像的位置,用透明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实验中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来研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5)玻璃板左右移动,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变,蜡烛和蜡烛的像还关于玻璃板对称,像的位置没有变化;(6)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故实验结论不可靠。【解答】解:(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观察像并确定像的位置;(2)小滨拿另一支外形相同未点燃的蜡烛 B,竖立着
46、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移去蜡烛 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现蜡烛的像;(4)当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 A 的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不变;(5)玻璃板向左移动,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变,蜡烛 A 和蜡烛 A 的像还关于玻璃板对称,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6)根据下表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得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可靠,理由是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故答案为:(1)像;(2)相同;(3)不能;虚;(4)不变;(5)不变:(6)不可靠;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点评】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常是中考出题的热点,关键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针对性的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