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教案(优秀4篇).pdf

上传人:深夜****等你... 文档编号:84284624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99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庄水韵教案(优秀4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周庄水韵教案(优秀4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庄水韵教案(优秀4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庄水韵教案(优秀4篇).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周庄水韵教案(优秀 4 篇)课时篇一一、导入 被称为“漂浮之都”的“水城”是意大利哪个旅游城市?(威尼斯)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景点在哪?(周庄)这两个旅游景点的共同点是什么?(水多、桥多)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及周庄的材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思考: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讨论、明确:第一幅碧波荡

2、漾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第四幅春夜(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3、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1)齐读第 13 段的文字。(2)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讨论、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3)找出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讨论、明确:“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4)说说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比较的用意。明确: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5)第一部

3、分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水中的倒影是清晰的还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一些词来形容,(斑斓)、(朦胧炫目)(斑斓迷离);作者还描写了小石桥,都举了哪些桥?这些桥都是一个样的吗?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很有特色,各呈风采;“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除此以外,作者还用什么将街道和楼宅连缀为一体?(桥)(6)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

4、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板书:小水中倒影斑斓迷离 桥 流水上石桥各呈风采诗情画意 水 人水傍古镇浑然一体 家 四、作业:课后习题二、三 周庄水韵教案篇二 2、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实情感;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4体会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

5、思想。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 38 公里,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 900 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就曾居住周庄,它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言“黄

6、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被评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这中国第一水乡的风韵。今天让我们随散文家赵丽宏一起去游览周庄,感受周庄的水之韵。二、初步感知课文。1、解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2、复习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游记,要点明、,交代、,抓住,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3、朗读课文。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

7、词的音义。(1)提出疑难字词。(2)解释重点词语。(3)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1、师:大家初步领略了周庄的美,那么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周庄让我想起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生: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水为周庄这座古城增添了神采和韵味。可以说是周庄包容了水的生机,水为周庄增添了活力。2、师:假如要我们打个比方,把三峡和周庄比作两个不同的人,你觉得三峡是一个什样的人,周庄又像是一个什

8、么样的人?生:周庄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古典女子;三峡像一位热情、奔放的热血男儿。生:周庄像少女,矜持恬静;三峡像男孩,活泼调皮。3、师:同学们的联想真可谓丰富,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我们对三峡和周庄截然不同的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感受不仅可以化作人物形象来感知,甚至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乐曲来模拟,不是吗?生:周庄像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充满柔情;三峡像摇滚乐,让你浑身激荡着豪情。生: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人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1、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周庄像一位典雅女子,像一支温柔夜曲。怪不得我们的作者曾三次游览周庄。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周庄的

9、哪几幅“水韵图画”,找出起止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相互交换修改评选优秀的标题,师生共同评价、赏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板书。)如:图一,从“我曾经三次到周庄”到“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图二,从“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师:照此看来,你觉得,灯火缤纷的周庄像什么画?学生讨论后明确:它色彩艳丽、浓烈,像是一幅抢眼的油画。师板书:图三,从“最近一次去周庄”到“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春天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教师引导学

10、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 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第二部分:(46 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四、分析课文。(一)讨论第一部分。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

11、喻体,并说出其作用。2、阅读第二自然段。(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3、阅读第三自然段。(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要点:这

12、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五、课后作业。1、阅读课文。2、背诵课文第 4 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1、字词。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 4 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次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感受特点详略安排第一次游览仲春雨中视觉(色彩

13、)水墨画恬淡宁静概括写第二次游览冬天雪后视觉(色彩)听觉(声音)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略写色彩鲜明万般柔情 第三次游览春夜旅游节视觉(色彩)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 4 自然段。(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参考:“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用词丰富。

14、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3、分析第 5、6 自然段。讨论、归纳:(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2)细读第 5 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3)这样的描

15、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

16、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总结。1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5 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

17、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3特点: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色。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2)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

18、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3)归纳本文的特点。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附板书设计

19、:第一课时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小河泛舟诗意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水墨画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版画色彩鲜明、声音柔美多姿多彩第三次游周庄:春夜旅游节仿佛进入了梦境动人心弦 四、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优美,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水,课文中有哪些你喜欢的描写水的句子,请摘录下来,加以体味,说说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这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展示了

20、周庄水韵的迷人之处。突出了滴水和流水声的轻柔,作者把它比做裹着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非常形象。带有古典风味,在措词方面也很讲究多用叠词如:细细、重重叠叠,如如袅袅,读起来富于音乐的美感,真的感觉到流水叮咚作响。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从视觉角度突出了河水一改先前的平静幽深,突然变得光彩夺目。“落”这个词用得好,比“映”来到有动感。作者把此时的河水比作一条彩带,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文中句式整齐,多为四字词,节奏鲜明,读起来欢快和谐,

21、如:面目一新、瞬息万变、辉煌璀璨、平静幽深、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缤纷的现实与古香古色的周庄形成了对比。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作者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描绘得富有诗意。“木橹”“悠然搅动”“石桥”“不慌不忙”“彩绸”等词语写出了周庄的古朴、宁静。“斑斓”“迷离闪烁”“朦胧眩目”等词又写出了周庄的神秘,令人捉摸不透。4、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再次把灯光倒映的小河比作光带。5、船的轨迹和橹

22、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突出了河水的神秘莫测。6、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作者的感觉很独特,水居然因丝竹声而变得清澈剔透,而且想像出是有荧光从水下射出。7、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写礼花盛开前的宁静,水面上除了点点星光外什么都没有,有静有动,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引人入胜。(二)研读 13 段。1、找出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和作者对这样的印象高度评价的句子。印象:评价:2、作者把周庄和威尼斯比较的用意何在?3、三段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4、1 段中“悠然

23、”、“不慌不忙”表现了周庄什么特点?5、2 段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6、3 段中“据说”、“大概”等词有什么作用?7、这部分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1、仔细朗读文章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作者去的时令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感悟也不同,请你说说有哪些不同。2、文中提到了“水墨画”和“版画”,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二)赏析文章第 4 段。1、这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2、作者叙述第二次游周庄较第一次着墨多了许多,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述周庄特有的神韵的?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4、这一段的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三)赏析第 5、6 段

24、(重点)1、作者第三次游周庄与前两次有何不同?2、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写周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3、第 5 段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举例说明。4、如果说前两次作者是抓住雨水和雪水描写周庄的景观,那么第三次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写周庄的?周庄水韵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3、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赏析语言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真正领悟到水乡周庄的古典情韵和当代的价值。课

25、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代表性的几幅画面,并配合古典乐曲。2、教师解说:古老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上;斑驳的老屋静默在河岸边;质朴的木船和云影、飞鸟徘徊在平静的河面上,这就是周庄。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这些图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周庄的美,但我想不管是画家画笔下的周庄,还是摄影家镜头里的周庄,都没有文人笔下的周庄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那唯美的文字,走进周庄,感受它的曼妙,品味其中的水韵风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6、:1、指名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恰当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之韵”或“周庄之水”呢?)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哪一次游最深刻?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文章重点描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那 1-3 段有何作用?去掉可不可以?【明确:1-3 段是写周庄给人们的总印象。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

27、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

28、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

29、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三、品味语言,欣赏周庄:不管周庄景有多美,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对周庄是一往情深,三次游周庄对周庄的喜爱是溢于言表,她将周庄的水韵描绘的如画一般美丽,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如何把这美景描绘出来,把这其中的韵味传达给读者的呢?自由读文,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的优美传神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语句美在何处?方法指导:大家可以用刚学完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一起总结的欣赏品味语言的方法来品味。品味语言的方法:借助修辞手法品味。抓关键词

30、语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抓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品味。答题方法:删词法、换词法。【1、第一段画面欣赏-“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泛舟水乡,充满诗情画意。有形有色,有静有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船划过、被木橹搅动的河面比作“在风中樣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河水波动、倒影模糊纷杂而又闪亮的特点,突出周庄的水柔美动人的韵味。“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突出周庄泛舟时恬静闲适的意境。说“搅”不说“划”,因其能体现出动作的轻柔和心情的悠闲

31、;说“漾动”不说“飘动”,可见动作轻柔,对应“搅动”,整个画面随波起伏,有静有动,变化无穷,以致于没有人能描绘出它的美来。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语气更肯定,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3、引用“相看两不厌”表现周庄处处皆风景,满眼都是画的意境。4、特写镜头中,一只木橹搅动河水。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的视线延伸到周围:石桥、楼宅、树影、云彩、飞鸟,还有美丽似绸的水面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周庄,它的温婉和谐的气氛让人不忍打扰这个画面式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读者,夺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习使用。例句:第四段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32、法,把雨雾笼罩的周庄比作水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淡、朦胧、浪漫的美感,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飘忽”有捉摸不定的意思,准确表现石桥和屋脊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轻巧而灵动的意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飘动”写出雨雾的特点,突出仲春时节小雨的美妙动感。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雪后的周庄比作版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斑斑积雪下的周庄与周围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明丽耀眼的特点。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重叠的水声比作“江南丝竹”

33、如人般“裹着柔情”“如诉如泣”,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小雪初融时发出那种悠扬、婉转的声音,突出冬天周庄的水温婉、细腻、缠绵、富有柔情,别具韵味。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5、为什么无法模仿-丝竹只能模仿水的声音,却描绘不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籁之音。6、水声-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尽在耳旁,且触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

34、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7、“阳光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其中“穿破”表现出雪后阳光强烈,直射大地,融化积雪;“抚摸”一词,又把阳光拟人化,生动地表现阳光虽然强烈,但绝不刺眼,突出阳光的温和、轻柔,给人以舒适感,展现出雪后的周庄在阳光的下万般柔情。例句:第五段 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

35、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把焰火映照下的河水比成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河水绚丽、斑斓,烘托出节日周庄的七彩梦幻意境。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3、“突然,一串

36、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是何等丰富。四、小结主题:1、通过赏析语言,我们更佩服作者,几个画面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描述了周庄水的独特韵味。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周庄整体图。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第四幅春夜旅游节上的

37、周庄-七彩梦幻油画。2、为什么详细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有没有提到周庄的人?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前两次描写周庄古朴的美,突出其悠久的历史,第三次描写周庄梦幻时尚的美,突出缤纷的现实,周庄古老的建筑,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风与五彩缤纷、改革开放的现实,在周庄的河面上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古镇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五、结语:最后,让我们伴着古朴的音乐和同学们甜美的声音,再次享受作者唯美的文字,感受周庄的水韵,为它美好的未来而祈祷祝愿。六、作业:请同学们阅读绝版周庄体会它与本文描绘周庄的异同之处。板书设计 悠久历史 第一次仲春雨雾笼罩-朦胧诗意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初晴-明丽柔美

38、的版画 第三次春夜旅游节上-神奇缤纷梦幻童话缤纷现实 周庄水韵教案篇四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 900 多年的沧桑,仍

39、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2、教师检预习效果。斑斓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如诉如泣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

40、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3、齐读第四自然段。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第 2 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1、默读第 5 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

41、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由“天上”写到“地上”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五、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