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pdf

上传人:深夜****等你... 文档编号:84165813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pdf(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粒系统 1.原始粒():1018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的 2/3 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 25 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2.早幼粒():1220m,较原粒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3.中幼粒()中性中幼粒():1018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的 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2、。嗜酸性中幼粒():1520m:核及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嗜碱性中幼粒():1015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4、晚幼粒()中性晚幼粒():1016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嗜酸性晚幼粒():1016m,核形及结构及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嗜碱性晚幼粒():1014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

3、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5.杆状核粒()中性杆状核粒():1015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 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嗜酸性杆状核粒():1116m,核及中性杆状相似;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嗜碱性杆状核粒():1012m,核呈模糊杆状;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颗粒。6.分叶核粒()中性分叶核粒():1014m,核呈分叶状,叶及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全断开,常分 25 叶,核染色质已浓集呈粗的小块状,染深紫红色;胞浆丰富,内含淡红色均匀细小颗粒。嗜酸性分叶核粒():1116m,核多分 2 叶,核染色质结构及中性分叶核相似;胞

4、浆内充满粗大均匀一致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嗜碱性分叶核粒():1012m,核可分 34 叶或分叶不明显;胞浆分布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二)红系统 原始红():1520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呈钝角状或瘤状突起,核呈圆形,居中或偏位,约占体的 4/5 左右,核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粒粗而密集,核仁13 个不等,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呈浅蓝色或暗蓝色;胞浆量少,染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无颗粒。早幼红():1018m,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的 2/3 以上,核染色质颗粒有浓集现象,较原红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增多,染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边缘可见瘤状突起。中幼红():815m,核

5、圆形,约占的 1/2,核染色质凝聚呈条索状或块状,中间有明显空隙,如压碎饼干样或打碎墨砚感,无核仁;胞浆量相对较多,浆内由于已合成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染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晚幼红():710m,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的 1/2 以下,核染色质致密聚集成结构不清的紫黑色团块状,无核仁;胞浆量较多,因已合成大量血红蛋白,常染浅灰红色或浅红色。网织红():7.27.5m,为晚幼红刚脱核而成,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瑞氏染色为多嗜性红,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后在内可见蓝色细颗粒或呈线状或网状结构。红():正常红平均为 7.2m,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染色浅,边缘较厚,染色深,呈粉红色,无核。(三)单核

6、系统 原始单核():1520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核仁 13 个;胞浆量较其它原始丰富,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或有伪足状突起。幼稚单核():1525m,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易见扭曲、凹陷、切迹等改变,核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粗糙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浆浅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细小颗粒。单核():1220m,核形态常不规则,有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状,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纹状结构,无核仁;胞浆量较多,染不透明的灰蓝色,可见细小红色颗粒。(四)淋巴系统 1原始淋巴():1018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

7、,核仁 12 个;胞浆量少,呈淡蓝色,透明,无颗粒。2幼稚淋巴():1016m,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仍较细致,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较少,淡蓝色,偶见有少许红色颗粒。3淋巴()大淋巴:1215m,核圆形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均匀,深紫红色;胞浆量相对较多,染透明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69m,核相对较小,呈圆形,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结构不清楚,染深紫红色;胞浆极少,似裸核样,如可见则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五)浆系统 1.原始浆():1418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占的 2/3 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紫红色,核仁 25 个;胞浆量多

8、,染深蓝色,不透明,无颗粒。2.幼稚浆():1216m,胞体多呈椭圆形,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的 1/2,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较原浆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多,深蓝色或紫蓝色或呈蓝色火焰状,不透明,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嗜天青颗粒。3.浆():815m,核明显缩小,圆形,占的 1/3 以下,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浓集成块状,常排列呈车轮状,无核仁;胞浆量丰富,染蓝色或紫蓝色,不透明,有时有泡沫感,浆内可含有小空泡及/或少量嗜天青颗粒,偶见胞浆中有较大的红色或淡蓝色透明的球状物,称小体,是球蛋白聚集而成。(六)巨核系统 1原始巨核():1530m,胞体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呈圆

9、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其他原始粗,呈粗网状或细条索状结构,染深紫红色,核仁 23 个,淡蓝色,不清晰,不规则;胞浆量较少,不均匀,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2幼稚巨核():3050m,外形不规则,核亦不规则,有重叠,可扭转呈肾形或分叶状,核染色质呈粗颗粒或粗网状或局部浓集呈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增多,常有伪足状突出,染蓝色或浅蓝色,在近核处出现或多或少的很细小红色嗜天青颗粒。3巨核()颗粒型巨核:4070m,可达 100m,外形不规则,核较大,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紫红色,无核仁;胞浆量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内含大量细小红色颗粒,常聚

10、集呈簇,但无血小板形成。产板型巨核:4070m,可达 100m,形态大致及颗粒型巨核相似,唯有不同的一点是胞浆内充满细小的红色颗粒及数量不等的血小板。裸核型巨核:是产板型 巨核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个核,称之为裸核。4.血小板():胞体很小,24m,呈圆形、椭圆形,逗点状,不规则形,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无核,涂片上血小板常三五成群堆集出现。(七)其他 1组织嗜():又称肥大(),1220m,呈圆形,椭圆形,梭形,三角形等,核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模糊,结构不清;胞浆充满圆形、大小一致的深紫色嗜碱性颗粒。2内皮():822m,形态极不规则,多呈梭形,核呈圆

11、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网状,多无核仁;胞浆量少,染淡蓝色,边缘常模糊不清,常沿核长轴的两侧或一端呈尾状伸出,可有细小紫红色颗粒。3纤维():胞体较大,不规则,多为长尾形,核圆形或椭圆形(1数个),核染色质呈或细或粗的网状结构,核仁 12 个,不清晰,成熟者无核仁;胞浆丰富,多在两端,染淡蓝色,边界模糊,内含纤维网状物及少许嗜天青颗粒。4成骨():胞体较大,2040m,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或多个成群分布,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排列呈粗网状,染深紫红色,核仁可有 13 个;胞浆丰富,染深蓝色或灰蓝色,边缘常呈模糊云雾状。5破骨():胞体巨大,60100m,形态不规则,颇象巨核,核

12、小、数量较多,3100 个不等,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大致相等,边缘清晰,彼此独立,无核丝相连,随意排列,核染色质呈粗网状,几乎每个核都有一个蓝色核仁;胞浆丰富,染淡蓝色或浅红色,含大小不等的紫红细小颗粒。6脂肪():3050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小,形状不规则,常被挤压在一边,核染色质呈细致密网状,无核仁;胞浆内充满大量空泡。7组织():胞体较大,2050m,形态多样,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及不规则形,核可有圆形,椭圆形,肾形,核染色质呈疏松网状结构,核仁 24 个不等;胞浆多少不一,染色也常不一致,有深蓝,淡蓝,灰蓝色等,边缘多不规则或不清楚,无颗粒或含有少量或细或粗或粗细不一的嗜天青颗粒,可

13、有空泡或含异物等。8吞噬():不是一种独立的,而是胞浆内含有吞噬物质的一组的总称。具有吞噬功能的有单核、组织、血管内皮,纤维等。吞噬的形态极不一致,由吞噬物的类型及吞噬物的多少而定。其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一个核,有时为双核,核常被挤压至一侧,核染色质较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浆多少不一,淡蓝色或淡红色,常有空泡,并有数量不等的吞噬物,吞噬物有空泡、色素、颗粒、有核、红、血小板、碳核、细菌等。有时吞噬成堆存在。第二节 异常血形态学(4 学时)了解:初步认识各种异常血形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图像。血形态在病理情况下,可在胞体、胞核、胞浆等方面发生异常改变。(一)粒系统形态异常 1白血病

14、时粒改变 胞体:大小不等、畸形。胞浆:小体,颗粒粗大、增多。小体:是在浆内出现结构均匀一致的红色细棒状小体。产生原因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常见于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浆内。胞核:畸形、切迹、折叠、凹陷、扭曲、分叶等。如急淋时核易破碎,核分裂象增多。核浆比:增大、发育不平衡(M2b)。核仁:大、数量增多、亦可不清楚。2巨大粒:可见于中、晚、杆、分阶段。常见巨晚幼、巨杆状。形态特征:及同期相比,胞体大、核大、核染色质较同阶段细致。形成原因:核酸代谢障碍。常见疾病:巨幼贫、M6、M2b、抗叶酸类药物治疗后。3中性粒分叶过多:分5 叶以上,常见于巨幼贫、严重感染恢复期。4粒中毒变性改变 中毒颗粒:胞浆颗粒

15、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紫黑色或深紫红色。见于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等。空泡:浆或核内空泡。见于严重感染。杜勒小体():蓝斑,在浆内直径约 12m 的蓝色区域。见于严重感染,肝硬化等。核变性:核固缩、核肿胀、核碎裂、核溶解。见于严重感染。(二)红系形态异常 1巨幼红 形态特征:及同期相比,胞体大、核大、核染色质细致、排列疏松“幼核老浆”。产生原因:核酸代谢障碍。常见疾病:巨幼贫、M6、抗叶酸治疗后等。2低色素性红 形态特征:及同期相比,浆量少、嗜碱性、着色偏蓝,核染色质无明显异常改变“幼浆老核”。成熟红中心淡染区明显扩大。产生原因:合成障碍(不能说缺铁)。常见疾病:、病、慢性感染性贫血等。3红大小

16、不等、形态不整: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4球形红:6.4m,中心淡染区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遗传性球形红增多症。5椭圆形红:横径/长径0.78。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增多症。6靶形红: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地贫等。7嗜多色性红:成熟红染灰蓝色或浅灰色。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多见于溶贫、失血性贫血等。8嗜碱性点彩红:瑞氏染色后在红浆中有蓝黑色细小颗粒存在。表示骨髓再生加速。铅中毒时多见。9裂红:即红碎片。可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贫、及损伤性。10红中出现异常结构 豪-周小体(,s):属核残余物。可见于巨幼贫、溶贫、脾切除后、铅中毒等。卡波环(,s ):可见于铅中毒、巨幼贫等。(三)淋巴形态异常 1异型淋巴:分浆型

17、、单核、幼稚型。可见于出血热、传单及其它病毒感染。2原、幼淋巴:淋巴白血病、淋巴瘤等。(四)单核-巨噬系统形态异常 1恶组:多形性、多核异组。2急单、类单核白血病反应等。3戈谢():戈谢病。4尼曼-皮克():尼曼-皮克病。(五)巨核系统形态异常 1幼巨产板:。2小巨核:大小及成熟淋巴相似,形态不规则,有伪足突起,核染色质浓集,无明核仁。可见于白血病、等。3巨大血小板: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第二章 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制片方法(1 学时)掌握:制片及染色的基本方法。了解:染液及缓冲液的配制方法。一、骨髓制片 1 第一次骨髓穿刺患者,骨髓涂片 8 张以上或将所抽骨髓液全部涂完,同时涂外周血 片

18、4 张。2 复查病人,骨髓涂片 4 张,同时涂外周血片 2 张。二、脱落制片 1 一般包块穿刺,涂片 12 张。2 胸腹水及尿液标本,取 50 以上离心(3000 分)10 分钟,取沉淀物涂片 2 张。3 脑脊液标本,将全部送检物离心(3000 分)沉淀,取沉淀物涂片 1 张。4 痰液标本,取可疑部分涂片 35 张。第二节 血及脱落瑞氏-姬姆萨染色(1 学时)一、试剂 1.瑞氏染色液:称 1 克瑞氏染粉,加入 1 瓶甲醇(分析纯,约 500)中混匀,室温放 置 3 个月后应用或每天混匀 1 次,放置室温连续 7 天后应用。2.姬姆萨染色液:称 0.5 克姬姆萨(吉氏)染粉,加入 33 丙三醇(

19、甘油,分析纯)中混匀,放 56水浴箱中 3 小时以上,中间混匀35 次,取出冷确至室温,再加入 33 甲醇(分析纯)中,混匀即可应用。3.磷酸盐缓冲液(6.46.8):磷酸二氢钾(无水,分析纯)5 克 磷酸氢二钠(含 122O,分析纯)5 克 蒸馏水 10000 溶解混匀备用 4.姬姆萨染色液磷酸盐缓冲液混合比例:姬姆萨染色液约 23,加磷酸盐缓冲液约 3040 混匀即可应用。每天上下午各新鲜配制1 次。二、染色方法 1 血或骨髓涂片在瑞氏染色液中固定 58 秒钟。2 放入姬姆萨染色液磷酸盐缓冲液混合液中染色 1520 分钟,慢性粒白血病患者 涂片染色 30 分钟,取出凉干或用滤纸吸干即作镜下

20、观察。第三、四节 血象及骨髓象检验分析步骤(2 学时)掌握:血象检验结果及骨髓象检验结果的正常值,正常骨髓象的正常形态特征。熟悉:常见血液病的临床表现及血象、骨髓象的形态学改变特征。了解:其他系的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一)血象检验 1在做骨髓穿刺的同时须做血象检验、计数。涂片染色观察。红形态有无异常。白形态有无异常。血小板形态及数量有无异常。有无寄生虫及其他异常。2、作用 提供思路 一系减少:、及正常单纯贫血。、及正常粒减少或缺乏。及正常。二系减少:及正常、急白、巨幼贫。三系减少:、及均、急白、巨幼贫。提供诊断依据 骨髓象相似,血象有区别 如:球形症 骨髓红系、血象有核红、球形。骨髓红系、血象

21、无有核红、中心淡染区扩大。血象相似,骨髓象不同 如:血象三系、骨髓巨核及无白血病。非白血病性白血病 血象三系、骨髓有白血病。血象三系,骨髓粒系、红系、巨核系均有巨幼变。血象有明显变化、骨髓无变化 如:传单 血象淋巴、异淋(10%)、骨髓无变化。传淋 血象淋巴、异淋、骨髓无变化。骨髓有变化、血象无明显变化 如:戈谢病 骨髓有戈谢、血象无明显变化。尼曼-皮克病 骨髓有尼曼-皮克、血象无明显变化。(二)骨髓象检查 凡疑有血液系统或并发血液系统疾病均应作骨髓穿刺检查 1、适应症 检查血常规有问题:血象增高、减少。临床体征有不明原因贫血、出血、发热、骨痛、肝脾淋巴结肿大。2、禁忌症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

22、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作骨穿检查要慎重。小儿及不合作患者不宜作胸骨穿刺术。3、标本采集:一般由临床医生作。采集部位:胸骨、脊突、髂骨、胫骨粗隆(2 岁以下小儿)。采集质量保证 无菌、严防感染。死亡病例应在 30 分钟内完成。量不能多,一般不超过 0.2,否则导致血稀(混血),影响判定诊断。对某些疾病采取多部位穿刺可提高诊断率。如转移癌、骨髓瘤等在病变或骨痛部位穿刺其阳性率 较高;如多部位穿刺有利确诊。涂片质量保证 推片时角度太大、太快都使涂片厚,反之则薄。先涂血片、后涂骨髓片。骨髓抽太多,制片人应将剩骨髓液的玻片斜立,用棉花在斜面的底部吸去部分血液,再行涂片,底片不能丢。作好标识:姓

23、名、血片(B)、骨髓(M)。涂片中前 3 张涂片,对估计量较好。判定骨髓取材满意的几项指标 抽吸骨髓时病人有特殊的痛感。骨髓液及涂片均可见骨髓小粒(骨髓渣)和脂肪滴。显微镜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含有大量幼粒幼红,粒杆状核及分叶核的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干抽的概念:是指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位置不当而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少量血液。其常见疾病有:原发性或继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过于浓集。如:白血病、真红。骨髓增生减低:。肿瘤骨髓浸润:恶淋、转移癌等。4、检验的方法及步骤(1)低倍镜观察 取材、涂片、染色情况:采用“良好”、“尚可”、“欠佳”等标准进行评价。判定骨髓有核增生程度:有核及成熟红

24、之比,分五级:增生极度活跃:平均约 1:1 增生明显活跃:平均约 1:10 增生活跃:平均约 1:20 增生减低:平均约 1:50 增生极度减低:平均约 1:200 观察涂片尾部及边缘有无大的或成群(团)的异常,同时计数全片巨核。(2)油镜观察 选择部位:在涂片体、尾交界处,选择分布比较均匀处。有核分类计数:可根据增生程度确定分类总数 增生减低及极度减低:分 100 或 200 个。增生活跃:分 200 或 500 个。增生明显活跃及极度活跃:分 500 个。观察形态 粒系:中毒颗粒、空泡、有无巨幼变粒、小体等。红系:幼红及成熟红有无异常变化。巨核系:小巨核、幼巨产板、巨大血小板、估计血小板量

25、。注意有无寄生虫。判定低倍镜下观察到的异常性质。(3)计算结果 根据分类结果计算出各系统及各阶段的百分率。计算粒红比值:粒系总和/红系总和。(4)填写报告 根据骨髓象分类结果,按报告单要求逐项进行填写。做好骨髓象所见的形态特征描述。(5)骨髓报告分析及意见 取材、涂片、染色情况:良好、尚可、欠佳。骨髓增生程度,粒:红=?:?。粒系:红系:淋巴系或单核系:全片巨核数,根据血小板分布估计其量是多、正常、少。有无寄生虫。血片分类及所见进行描述。写出诊断意见:根据血象、骨髓象和化学染色所见,结合临床资料,提出具体诊断意见或供参考的意见。诊断意见分为以下几种:肯定性诊断:骨髓有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

26、者,如各种白血病、转移癌、戈谢病、尼曼-皮克病等。支持性诊断:血象、骨髓象有形态改变,可解释临床表现,如、溶贫等。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前期或不典型病例者,如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作相应的检查,并动态观察 其变化。排除性诊断:如临床上怀疑的患者,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不少),巨核无成熟障碍,即可排除的可能性。形态学描写:骨髓有些改变,但提不出上述性质诊断意见,可简述其形态学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建议作动态观察,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填写报告日期并签名。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 由于形态变化多种多样,故观察时不能根据某一、二个特点

27、就轻易作出肯定性诊断或否定性诊断,要全面观察的形态变化,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同一病人的骨髓涂片,可因制作涂片不佳(太厚、太薄)、染色不好、选择分类或观察的部位不当均易导致判断错误。观察形态要认识到血的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对各系划分为若干阶段是人为划分的,在实际观察中常会遇到一些既有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有下一阶段的某些特点,由于血是向成熟方向发育,故一般遇此情况归入下一阶段。对于个别介于两系统之间的难以判断时,可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将此类难以判断的归入多的系)。如在红系较多的骨髓片中,将介于浆及幼红之间的归入红系;介于原粒及原淋巴之间的,一般情况原粒较原淋巴易见,故应归入原粒;如为急

28、性淋巴白血病的病人,应归入原淋巴。切忌在急性白血病骨髓象中分出多种原始(如原粒、原单、原淋都有)的现象。急性白血病时,各系统原始在理论上虽各有特征,但有时及为相似,很难鉴别,这时应注意观察伴随出现的幼稚、成熟,并及其比较,同时要结合化学染色、血象形态等综合考虑,推测原始的归属。有时可见到难以识别的,可参考涂片上其他后作出判断,如仍不能确定可归入“分类不明”,但不宜太多,若有一定数量,则应通过化学染色、集体阅片或会诊等方法弄清类别。骨髓涂中巨核减少或血小板减,而外周血象中血小板数正常时,则往往是由穿刺凝固或涂片凝固所致。作骨髓学检查时,应同时作血象学检查,这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化疗后疗效判断。(三

29、)判定骨髓计数值的高低 根据骨髓各系统各阶段的计数值及其相应的X的离散程度进行判断。计数值:在 X1 以内 视为正常 在 X1 以下 视为减低 在 X12 之间 视为增高 在 X2 以上 视为明显增高 从第五节起以下的实验课均让学生自已动手做,教师辅导。第五节 大致正常骨髓象(4 学时)掌握:血象检验结果及骨髓象检验结果的正常值,骨髓各系统各阶段的正常形态特征,正常骨髓象报告的书写方法。熟悉:其他系的正常形态。一般符合列情况者,可视为大致正常骨髓象。1骨髓有核增生活跃。2粒红比值:24:1。3各系统各阶段比值在正常范围,形态无明显异常。粒系:约占 4060%,其中原粒2%,早幼粒5%,中性中幼

30、粒 812%,中性晚幼粒 1015%,中性杆状核 1520%,中性分叶核 1220%,且杆状分叶,嗜酸5%,嗜碱1%。红系:约占 2025%,原红1%,早幼红5%,以中、晚幼红为主、各约占 10%,形态无异常。淋巴系:约占 1525%,均为成熟淋巴,原幼淋巴小儿偶见。单核及浆系:各4%。无原幼单及原幼浆。巨核系:通常在 1.53 的涂片膜 上,可见 735 个巨核。其中原巨 0 或罕见,幼巨 05%,颗粒巨 1027%,产板巨 4460%,裸核 030%。血小板易见,呈堆存在。其它:可见少量非造血,如组织、内皮、肥大、破骨、成骨、脂肪等。核分裂象少。无异常及寄生虫。各系形态正常。第六节 临床血

31、液生化和血化学 一、化学染色(4 学时)掌握:染色、铁粒染色、染色方法、结果判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熟悉:染色、铁粒染色、染色方法的试剂配制。了解:染色、铁粒染色、染色方法的。(一)碱性磷酸酶染色()钙钴法 1.原理 内的碱性磷酸酶在 9.29.8 时,将底物-甘油磷酸钠水解,产生磷酸根,后者及其质液中的钙离子作用形成磷酸钙,再及硝酸钴起反应,形成磷酸钴,最后及硫化铵作用形成硫化钴黑色沉淀定位于胞浆中。2.试剂(1)备用试剂:95%乙醇 222%硝酸钴 1%硫化铵-甘油磷酸钠 缓冲液(9.5)6g 溶于 400 水中,加 0.180,调 9.5,加水至 500(2)孵育液(每次必须新鲜配制):

32、缓冲液 20,22 20,甘油磷酸钠 200。3.方法(1)新鲜血片用 95%乙醇固定 10,取出,自然干燥。(2)将孵育液放入 45水浴箱中先预温 5 后,再放入涂片孵育 30,取出涂片(不冲洗)立即放入 2%硝酸钴中 5,取出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干净。(3)放入 1%硫化铵溶液(每次必须新鲜配制)中 2,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核固红复染 30。4.结果 阳性:中性粒胞浆内有棕黑色沉淀。阴性:中性粒胞浆内无棕黑色沉淀。5.正常参考值 成人:积分 80 分左右。儿童:因年龄而异。6.临床意义(1)细菌:积分球菌杆菌,病毒减低或无变化。但积分正常/,不能除外细菌感染。(2)慢粒,类白。(3),。(4)

33、,正常/。(5)恶组,反应性组织增多。(6)增性红增多症,继发性红增多正常。(7)激素治疗后。(8)妊娠期。7.质量保证(1)孵育液、1%硫化铵每次实验必须新鲜配制。(2)缓冲液的应控制在 9.29.8 之间。(3)温度应严格控制在 45左右(上下不超过 1)。(4)涂片在孵育液中准确温育 30 分钟。(5)涂片从孵育液中取出时不能冲洗,应直接放入硝酸钴,否则实验失败。(6)涂片从硝酸钴中取出时应用自来水冲洗3 分钟,否则涂片太脏,结果不好观察。(7)每次染色必须作对照。(二)铁染色 1.原理 骨髓小粒中的含铁血黄素称外铁,其中的三价铁及分子中的蛋白质结合不牢固,经稀盐酸处理后而游离,并能在酸

34、性亚铁氰化钾溶液中产生普鲁士蓝反应。内铁也可用此法显示。根据反应的强弱了解骨髓中铁的含量。2.试剂(1)酸性亚铁氰化钾溶液 200g 亚铁氰化钾溶液 5 份 浓盐酸 1 份 取 200g 亚铁氰化钾溶液置于试管中,缓缓滴加浓盐酸,边滴边摇匀,至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 200g亚铁氰化钾溶液,亦边滴边摇匀,至白色沉淀消失为止,备用。(2)2g 核固红硫酸铝溶液 取硫酸铝 2g 溶于 100 蒸馏水中,再加入核固红 0.2g,置 37水浴中 1 小时,并随时振摇,使溶解,过滤后使用。3.方法(1)选髓粒丰富的骨髓片,用甲醇固定10 分钟。(2)髓片上滴满酸性亚铁氰化钾溶液,染色30 分钟。(3)用蒸

35、馏水冲洗后,用核固红复染20 分钟。4.结果判断 幼红内出现蓝绿色颗粒为阳性。5.正常参考值 正常:内铁20%,外铁。:内铁75%为正常,7431%为中间缺乏者(杂合子),30%为显著缺陷(半合子或纯合子)。6.质量保证(1)红比积对结果有一定影响,比积30%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可明显降低。故血浆及红之比应严格控制在 1:1(相当于红比积 3545%)。(2)抗凝剂以 38g 的枸橼酸钠或液为好。草酸盐不适于本法。(3)血液保温后必须充分混匀,再吸取,否则结果可能稍大于100%。(4)如果溶血液显示混浊,则不能直接比色,可能有不稳定血红蛋白存在,也可能因患者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以致红脆性降

36、低。前者可离心后用上清液比色,后者可加入0.1%的皂素1滴,放置1015,待红溶解后再比色。7.临床意义 G6 缺乏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下降。蚕豆病和伯氨喹啉型药物溶血性贫血等患者,均可出现下降结果。G6 中间缺乏值(杂合子)还原率为3174%,脐血为 4176%;G6 严重缺乏值(纯合子)还原率小于或等于 30%,脐血小于 40%。(五)电泳(2 定量)1.原理 血红蛋白电泳()的目的是检出和确认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由于不同血红蛋白所带的电荷的差别,可将其分离和鉴别。正常人血红蛋白 A、F、A2,在 8.6 缓冲液中电泳,它们均由负极端移向正极端。其移行速度以最快、次之、2速度最慢。以醋酸

37、纤维素薄膜作支持物作血红蛋白电泳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2.试剂(1)电泳缓冲液(巴比妥缓冲液,离子强度 0.06,8.6)巴比妥钠 6.38g(分子量 206.18)巴比妥 0.83g(分子量 184.19)水加到 500(2)浸膜缓冲液(缓冲液,9.0,0.12M)20.2g 22H2O 2g 硼酸 1.5g 加蒸馏水至 1000(3)染色液:氨基黑 10B 0.5g 甲醇 50 冰醋酸 25 水 40(4)漂洗液:无水乙醇 45,冰醋酸 5,水 50。(5)浸出液:0.4 3.方法(1)制备液:新鲜抗凝血(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去血浆,用生理盐水洗涤红3 次,然后加入及红等体积的蒸馏水,剧烈震

38、荡,使红彻底溶解,加 1/2 体积的四氯化碳,震荡,用 4000 离心 20,吸取上层血红蛋白液备用(此血红蛋白液浓度为 100g)。(2)点样:取出醋纤膜(已用浸膜液浸泡至少 20)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在粗糙面距阴极端 1 处点上血红蛋白液。同时平行点上正常血红蛋白液作对照。点样要求均匀、直、细。将膜置于电泳槽支持板的滤纸桥上(点样面向下)。(3)电泳:110V,40。(4)染色、漂洗:取出电泳后的醋纤膜放于氨基黑 10B 染液中染色 5,然后用漂洗液漂洗数次至无血红蛋白区带处接近无染料色为止。(5)定量:剪下 2 和带,分别放入 3 和 12 的 0.4 溶液中,振摇,使色带完全洗脱,62

39、0 波长,用空白调零。4.计算 2=422 HbAODODHbAODHbA 5.正常参考值:0.03。6.质量保证(1)点样过多,色带易脱落或染色不透(尤其是带),会造成2相对增高,出现假阳性结果。(2)电泳后的2和要充分分开,否则影响测定结果。(3)洗脱时要将完全洗脱,否则影响测定结果。(4)剪带时将部份剪入,2带要严格控制。7.临床意义 (1)通过及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电泳图谱进行比较,可发现异常血红蛋白区带。如、等血红蛋白异常疾病。(2)2增多时,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为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病时也在2区带位置处可使2增浓,但含量较大,在 10%以上。2轻度增加

40、还可见于肝病、肿瘤和某些血液病。(六)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1.原理 对碱性物质有较大的抵抗力。当血红蛋白溶液中加入 1/12 氢氧化钾作用 1 分钟,不发生变性、而其它在碱性溶液中可变性,被加入的酸性半饱硫酸铵沉淀而终止反应,测定其滤液中含量求抗碱血红蛋白百分含量。6.试剂(1)1/12 溶液:用 1 溶液稀释后标定。(2)酸性半饱和硫酸铵:取硫酸铵 400g 于 500 水中,置 37水浴 24 小时,不断搅拌使达到饱和,再冷却至 25,搅拌一次,使过量的硫酸铵析出,上清液为饱和硫酸铵溶液。取出此液400,加 120,蒸馏水加至 800,混匀后室温保存。7.方法(1)取 2 支试管,1 支

41、为对照管,别 1 支为测定管。对照管先加蒸馏水 10,再加液 50,混匀待测。(2)于测定管加入 1/12 1.6,在于 25水浴中预温,待温度衡定后,加入 0.1 液,同时开动秒表,摇匀数秒钟,至 1 分钟整,立即加入半饱和硫酸铵 3.4,倒转混匀 6 次,静置 10,滤取上清液待测。6.用 721 分光光度计比色,540 波长,水调零。8.计算 5.正常参考值 新生儿很高,占 0.310.96,以后逐渐下降,三个月后迅速下降,2 岁降至正常成人水平。正常成人4%,即可发生假阳性。(4)若正常对照管出现混浊,则要求重作此实验。6.临床意义 (1)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患者该试验常于 5 分钟时出现

42、混浊,20 分钟开始出现绒毛状沉淀。(2)在、含量4%、G6 缺乏、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时均可出现阳性结果。第三章 异常骨髓象检查 第一节 急性髓白血病 一、M1、M2a型:(4 学时)掌握:急性白血病(M1、M2a)的形态学特征及及我国诊断标准,骨髓报告书写方法。了解: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一)临床特点 1起病急、重、常有严重感染、发热、出血。2肝、脾、淋巴结肿大较急淋轻。3绿色瘤常见于此型。(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1)、,不定。(2)多数可见一定数量的原粒及早幼粒,小体。(3)易见有核红。2骨髓象(1)增生明显极度活跃。(2)粒系:M1型白血病(原粒型+型+早幼粒)90%;M2a型

43、白血病(原粒型+型+早幼粒)30%89%。(3)易见小体。(三)化学染色 1或染色:白血病阳性率3%,但部分 M1型可3%。2染色:积分明显。二、M3型(4 学时)掌握:急性白血病(M3)的形态学特征及及我国诊断标准,骨髓报告书写方法。了解:急性白血病(M3)的临床表现。(一)临床特点 1易出血:常是本病的特点,以皮肤粘膜最明显,其次为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阴道、颅内等。2易并发 发生机制:(1)减少和功能异常出血。(2)异常早幼粒浆内含大量颗粒颗粒内容物的释放a.组织凝血活酶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凝血;b.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纤溶酶()促进纤溶。(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1)三

44、系,少数。(2)分类可见异常早幼粒,其特点:大小不一,外形多不规则,圆形、类圆形、肾形、畸形、凹陷、折叠、扭曲或分叶状。核略小、常偏位,可见双核,核仁 13 个不等,有的被颗粒遮盖而不清楚。胞浆丰富,染蓝色或灰色,内含大量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易见胞浆分为内、外两层(即称内外浆),易见小体、可呈束状交叉排列。2骨髓象(1)增生明显极度活跃,少数增生。(2)异常早幼粒明显,占 30%90%(),易见小体。3化学染色(1)或染色:强阳性。(2)染色:积分明显。(3)染色:阳性或强阳性。三、M5 型(4 学时)掌握:急性白血病(M5)的形态学特征及及我国诊断标准,骨髓报告书写方法。了解:急性白血病(

45、M5)的临床表现。(一)临床特点 1是皮肤、粘膜浸润(突出表现粘膜、齿龈增生,肿胀,出血,溃疡等)。2肝、脾、淋巴结肿大。(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1)三系,少数。(2)分类可见一定量的原幼单,部分亦可见成熟单核。2骨髓象(1)增生明显极度活跃。(2)以原幼单核增生为主:M5a:原单80%(),幼单较少。M5b:原单80%,原单、幼单、成熟单均可见。(3)部分患者可见到 12 条细长的小体。3化学染色(1)和染色:原单阴性或弱阳性,幼单阳性。(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抑制。(3)特异性酯酶染色:原单约半数阴性,半数呈细颗粒状或粉红色弱阳性;幼单呈阳性。第二节 慢性白血病 一、慢性粒白血

46、病(4 学时)掌握:慢性粒白血病的形态学特征及诊断标准,骨髓报告书写方法急性白血病(M5)的临床表现。慢粒(,)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一)临床特点 1常因左下腹肿块而就诊。2乏力、轻度贫血。3脾大最突出,常为巨脾。4半数肝轻度大,淋巴结大罕见。5临床自然病程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1)慢性期:不易感染及发热。(2)加速期:脾进行性肿大,可有脾区疼痛、胸骨压痛及发热。亦可发生绿色瘤或骨髓纤维化。(3)急变期:可有剧烈骨关节疼痛、出血、不明显原因高热或髓外浸润等。(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1)早期正常,少数轻度,及(常25109,100300109、可高达 100

47、0109。(2)分类:有不同分化阶段的粒,并以中性中幼粒以下阶段偏成熟的为主,原粒+10%;嗜碱粒、可高达 1020%(是慢粒的特征之一);嗜酸性粒及单核可;伴贫血者可见有核红;随病情进展,加速期原粒可10%,急变期可20%。2骨髓象(1)增生极度活跃。(2)粒红比例明显,可高达1050:1。(3)红系:早期正常,晚期受抑制。(4)分类:中性中、晚幼粒及杆状核;原粒及早幼粒易见,原粒+10%;嗜碱和嗜酸。加速期和急变期原始逐渐,其中加速期原粒+或原幼淋或原幼单10%20%,急变期:原粒+或原幼淋或原幼单20%。少数病例可见及s 和海蓝组织(相似的吞噬。4化学染色 染色:阳性率明显,积分明显、甚

48、至为 0 分;但急变期可。5血液生化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尿酸、溶菌酶。(三)鉴别诊断:应及下列疾病鉴别 1类白血病:特点为(1)血象:,正常。分类可出现一定量的中晚幼粒,甚至有原粒、早幼粒,但无嗜碱性粒,。(2)骨髓象:粒系中较成熟的粒,部分病例可有成熟停滞现象及/或中毒变性改变。2骨髓纤维化:特点为(1)一般无贫血,脾肿大没有明显。(2)成熟异常红增多,明显易见泪滴状红。(3)正常,少数。(4)积分或,亦可正常。(5)骨髓干抽,骨髓活检被纤维组织取代,有新骨髓组织形成,巨核。(6)1染色体(-)。(7)融合基因(-)。二、慢性淋巴白血病(发几张涂片让大家知晓其特点)(一)临床特点 1多见于

49、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多于女。2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3全身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一般二个区域以上)是其突出的体征,肝、脾轻度肿大。4易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晚期可贫血、出血。6易感染:因正常免疫球蛋白和粒,易发生各种感染,常为患者的死因之一。7病程长短悬殊大,生存期平均约为 46 年,短至于2 年、长至 510 年、甚至 20 年。8慢淋急变极少,仅占1.5%。(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1)及正常,、10109,成熟淋巴、绝对值6.0109。(2)血片中蓝,分类可见少量原始及幼淋巴、其特点:原始及幼淋巴核染色质疏松,核仁较明显,胞浆呈蓝色或浅蓝色、量较多。2骨髓象(1)增生明显极度活跃

50、。(2)分类淋巴比值明显,40%,原始及幼稚淋巴10%。(3)粒红二系增生,但粒红比例可正常。(4)当发溶血时,幼红可明显增生。(5)巨核系正常,但晚期减少。3化学染色 染色:淋巴呈阳性(或粗颗粒状阳性)。4血液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s)阳性。(三)鉴别诊断:诊断并不困难,但必须除外其它引起淋巴增高的疾病,故应及下列疾病相鉴别。1传淋:儿童多见。(1)百日咳。(2)结核:外周血淋巴 常增高,但骨髓象一般淋巴40%。2幼淋巴白血病:幼淋10%。3多毛白血病:多数边缘有毛刺状或毛发状突起。第三节 急性淋巴白血病 L1、L2、L3 型(4 学时)掌握:急性淋巴白血病(L1、L2、L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