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pdf(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局部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熟悉,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熟悉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详细的测量和估量活动,帮忙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熟悉,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数学日记导入 师:教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调皮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日早晨我从 2 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 2 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赶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 7 厘米
2、高的课桌上仔细的早读。师:教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学生说出单位消失了错误。师:那谁能告知我 1 厘米有多长?1 米有多长?师:调皮日记中消失的单位究竟该怎么改呢?今日我们连续来熟悉新的长度单位。二、熟悉分米 1、初步熟悉 PPT 出示铅笔盒。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教师给大家预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量的准不准。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 20 厘米,宽大约是 10 厘米。指出像 10 厘米、20 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 厘米是 1
3、分米,20 厘米是 2 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根据 10 厘米是 1 分米,在直尺上找出 1 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提问:从直尺上看,1 分米是几厘米?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 分米正好是 10 厘米,也就是说,1 分米等于 10 厘米。(板书)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 1 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沟通。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 1 分米的线段。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相互检查一下,再看看 1 分米的线段 有多长。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
4、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同桌相互说一说。组织全班沟通,进一步感受 1 分米的实际长度。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番在直尺上数一数,看 1 米有几分米。三、熟悉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沟通。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要精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提示:直尺上 1 厘米中间 1 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日要熟悉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看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 1 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沟通,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 1 毫米。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
5、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 1 厘米有多少个小格。提问:1 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 10 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 1 毫米的长。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四、稳固提升 1、改正调皮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相互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3、想想做做其次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
6、完成测量和填空,并沟通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觉。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应。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觉?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量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量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量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 18 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比拟:估量时,一般不需要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
7、,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拟精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展沟通。五、沟通反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在授课的过程中,发觉学生对这一局部内容承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响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展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泼课堂气氛。在新授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索去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局部,我特别注意评价的时效性,赐予学生准时确定的评价,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答复不出来我也
8、会赐予肯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觉局部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察指导时分别进展了个别指导。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设计 2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 2 页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设计 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测量分米、毫米的熟悉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发觉、体验实践、独立思索、动手操作与沟通合作,让学生在生动详细的数学活动中学习学问,进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力量,以及思维的制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得到进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
9、进展合作沟通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受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把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局部学问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进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操作、猜想,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比拟、抽象、概括力量,结合详细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 时培育学生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
10、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力量。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等活动,进一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 1.熟悉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学问呢?3、你能用手比划 1 米、1 厘米大约有多长?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一)分米的熟悉:1、初步感受 1 分米的长度:(1)教师拿出提前预备好的长度为 1 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量一下这根塑料
11、管有多长?(2)那么大家估量的究竟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1)通过我们刚刚的活动,你们发觉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 10 厘米,也可以表示为 1 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10 厘米和 1 分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板书:1 分米10 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板书:1 米=10 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二)毫米的熟悉:(1)体验毫米的作用: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
12、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展讨论。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刚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讨论关于毫米的学问好不好。(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3)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日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熟悉了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挨次排一排吗?2、再次用手比划 4 个长度单位的长度。四、稳固练习: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3、完成嬉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挨
13、次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表象,熟悉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 的阅历,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看、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展估测、实际测量比拟、验证的
14、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在详细的情境中估量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教学难点:帮忙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熟悉的长度单位。板书:米(m)厘米(cm)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 米=100 厘米,并板书。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学问。填上适宜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 50();一棵大树高 9();一支铅笔长 15();文具盒宽大约 1();文具盒长大约 2()。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答复。米和厘米之
15、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二)研讨探究 1.熟悉分米 (1)量一量:1 分米、2 分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 厘米就是 1 分米,20 厘米就是 2 分米。然后完成练习。(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 1 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 111 刻度 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头,只要满 10 厘米那就是 1 分米。1 分米=10 厘米,并板书。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案例与评析 2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适宜的长度单
16、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熟悉长度单位米,熟悉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 1 米=100 厘米。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育学生动手实践的力量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难点:理解 1 米=100 厘米。(调整为:建立 1 米的正确认知)教师预备:1 支 7cm 长铅笔、12 把米尺、学生尺、1 根长绳、1 根 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学生预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教师手中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投影上演示,
17、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留意:把尺的刻度 0 对准铅笔的左端。)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留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根底。教后思索: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学问的稳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到达“教构造用构造”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构造根本上都是:情境导入熟悉工具(米尺或厘米尺)熟悉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 1 米(或 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 1 米(或 1 厘米)的实际观念。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 量)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
18、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熟悉米。教后思索:这个环节原准备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转变后虽然节省了 2 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缺乏够深刻。依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竞赛或是两个学生竞赛,应当可以更高效一些。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教师手中的尺子测量便利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那么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熟悉米 用米量”。(板书:熟悉米 用米量)四、探究新知 1、估量 1 米的实际长度。师:教师的身高是 1
19、米 65 厘米,你能估量一下,从地面到教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 1 米高呢?(学生依据已有阅历进展估量,并贴上标签)。教后思索: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缘由应当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缺乏,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头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教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生疏的,1 米 65 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 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教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无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假如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生:用尺子量。)师:用哪把尺子
20、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生:不是,应当用米尺。)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熟悉一下“米尺”。设计意图:从估测教师的身高中的 1 米入手,学生确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估一估 1 米究竟有多长,既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力量、估测意识,也为建立 1 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根底。教后思索:整个环节孩子们的确挺活泼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局部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局部孩子无法完全参加进来,进而转移留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索,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依据自己的身高估测 1 米的高度,然后
21、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精确测量,明确 1 米的高度,最终查找身边的 1 米(如 1 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根本上和我原有设计一样,是先估测,再熟悉米尺,最终精确测量,再联系生活查找 1 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 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当效果会好些。设计二:在熟悉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精确量出自己身高中 1 米的位置,建构 1 米的认知表象,最终查找身边的 1 米(如 1 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确实有助于较好的建立 1 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力量的
22、培育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育起来。2、熟悉米尺。出示米尺。(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 1 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用它来量比拟长的物体就简单多了。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一样和不同的地方?(数字一样,都是从 0 开头,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一样,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 1 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 9 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略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 个刻度)100 刻度就是 100 厘米就是 1 米。依据学生答复,板书:1 米=100 厘米。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比照、思
23、索学生自主发觉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后思索: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比照观看,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 尺根本上都有了较清晰的熟悉。3、用米尺量。(1)提问:究竟教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 1 米高呢,谁来帮教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 1 米的位置贴上标签。)小结:量物体的时候,肯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头,用卷尺或米尺的 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 1 米高呢?先看一下教师身上的 1 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 1 米究竟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 1 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 1
24、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量一下,自己的一庹比 1 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4)沟通。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 1 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 米的实际长度)(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 1 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沟通。(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 1 米有多长,建立 1 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 长度的方法.教后思索:整个设计应当和“估量 1 米是多少”局部融合起来,可以采纳前面提到的“
25、设计一”或“设计二”。五、活动稳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嬉戏:教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渐渐的拉开,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拉开的绸带,假如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 1 米了,就马上喊“停”(学生活动)。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 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究竟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 1 米究竟有多长?再剪一根 1 米长的丝带贴上去,比照。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 1 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比照。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嬉戏进一步感知 1 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 1米的实际观念。六、方法应用。1.提问:你能估量出 1 米长的
26、”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 5 人,横着排大约有 3 人。再实际排一排)提问:想一想,同样是 1 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 5 人,有的大约有 3 人呢?2.小组活动。要求:估量一下,用我们平常的步伐走 1 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提问:同样走 1 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 1 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 1 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教后思索:“剪丝带”和“1 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展。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 1 米的也许长度,教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正
27、好是 1 米?能再找个离教师 1 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学生纷纷站在教师的身边,最终成一个半径是 1 米的圆。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看、比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后思索: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 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 1 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当。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加,学生参加面不是很高。假如这样修改一下:每 3 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
28、学站到距他 1 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加进去,学生积极性会 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 1 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又熟悉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 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长度大约是 1 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洁的回忆整理,形成根本的学问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八、课堂检测 A 卷:1.两人相互量身高,_米_厘米。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
29、长,用()做单位。(3)从直尺的 01 是()厘米;从直尺的 05 是()厘米。3.在()内填写适宜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 9()黑板长 2()小明身高 124()课桌长 50()B 卷:1、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 18()一棵大树高 10()一张床长 2()教室长 10()桌子高 90()操场长 200()一个杯子高 10()桌子长 100()或是 1()2、推断:(1)小红身高是 145 米。()(2)操场上的跑道长 300 米。()(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4)由于 1 米=100 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5)一根跳绳长 3 厘米。()(6)一枝铅
30、笔长 13 米。()(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 6 米,其次根长 6 厘米,第三根长 60 厘米,哪根最短?()教后思索:课堂检测局部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力量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九、布置作业。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案例与评析 3 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熟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肯定的用尺度量力量的根底之上进展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熟悉,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进展效劳。共性
31、的和谐,理性 的培育,情操的陶冶,身心进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分米、1 毫米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1 米=10分米,这个学问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学问间的内存联系,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实践操作力量,简洁的推理力量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同时结合详细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育学生的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进展,处理好传授学问与培育情感态度、培育力量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
32、熟悉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承受和积存学问,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意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加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在轻松的气氛中通过观看、操作、比拟等一系列活动,相互合作,集体探讨,猎取学问,应用学问。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力量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力量的进展。基于此,分米 和毫米的熟悉 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觉问题,通过试
33、验、操作、表达与沟通等探究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 1 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 1 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觉学问,学习学问。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承受式的学习当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究和探险的经受,学生随之失去了培育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时机。会发觉学生把学问“抛”得很快,究其缘由,是学生缺乏对教学学问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熟悉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
34、已有的生活阅历,学问阅历动身对教师所讲的 1 小格就是 1 毫米,10 厘米就是 1 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构造。在比拟、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学问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学问,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熟悉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觉了哪些有关毫米的学问?”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 1 毫米时,教师立即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 1 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 出 1 厘米=10 毫米。教师连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 1毫米呢
35、?”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熟悉。三、让趣味练习,促学问稳固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展观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及沟通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表达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觉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学问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实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
36、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学问和方法,而且对马上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拟丰富的。“毫米的熟悉”,从学问方面来讲有厘米的熟悉作根底;从阅历方面来讲,学生常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展测量的经受。因此,教材安排了让 学生估、测、议等活动,表达学问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学问。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
37、米。2、培育学生的实际操作力量和简洁的推理力量。3、结合详细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拟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教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教师的身高是 1 米 58 厘米。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 米大约有
38、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 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 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 1 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生:1 号本的长比 17 厘米多,比 18 厘米少,它的宽比 13 厘米多,比 14 厘米少。师:1 号本的宽比 13 厘米多,比 14 厘米少,那毕竟有多长呢?要想比拟精确地量出 1 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熟悉。(板书课题)二、观看操作,探究新知 1、熟悉毫米。(1)师:1 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仔细观看:直尺上除了厘米
39、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 1 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教师指出:直尺上的 1 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提问:从 0 刻度到刻度 1 是几厘米?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提问:从刻度 1 到刻度 2 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提问:这就是说,1 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得出:1 厘米=10 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 1 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 1 毫米。量完后教师说明:1 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 1
40、 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 1分硬币,再用左手渐渐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10 张纸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 P45 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2、熟悉分米。(1)引入分米。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 1 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41、)独立探究: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拟适宜?汇报沟通,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 单位就好了。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适宜,我们要制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相互争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适宜?学生争论(得出以“10 厘米”为一个单位比拟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熟悉)(2)问:1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 分米=10 厘米)用手势表示出 1 分米的长度,表示出 2 分米的长度。(3)学生用直尺量 1 米长的绳子,每 1 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 米里面有几个 1 分米?(板书 1
42、 米=10 分米)(4)练习质疑。争论完成:书本下面局部。三、利用学问,解决问题 1、书本练一练 2、在()里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蜡笔长 6()跳绳长 2()课桌高 7()粉笔长 75()钢笔长 14()小明的身高是 140()一块橡皮厚 12()旗杆高 9()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 板 书 毫米 分米的熟悉 1 厘米=10 毫米 1 分米=10 厘米 作 业 1.抄写“1 厘米=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5 次 2.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3.作业本上画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长的线段。反 思 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设计 5
43、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受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进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和估测意识。3、使学生通过观看,初步理解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展简洁的换算。4、通过估、量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进展估测力量。教学重点:1、体验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2、理解 1 分米=1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预备:直尺,长尺,硬币、IC 卡、银行卡、白纸、字典、测量水笔的长、表格、1 分米高的本子,1 米长的线。教
44、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直接引出“毫米”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么表示?请大家用手势表示 1 米大约有多长。1 厘米呢?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今日我们连续来学习有关长度单位的学问。出示一本练习本,谁来说说,要形容这个练习本有多厚,用哪个长度单位适宜?那它究竟有几厘米呢?他说得对吗?它不够一厘米,那怎么办呢?要想较精确地形容这个本子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师: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小组合作(一):师:请同学们观看
45、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找到了这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了吗?把你的发觉在小组内进展沟通 (师生沟通)师:直尺上 1 厘米中间还有许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板书:1 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 1 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师:假如要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测量得更准确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教师板书)我们常用字母 mm 来表示。二、观看实践,探究新知 1、熟悉几毫米 我们再来找找毫米,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毫米在哪里。不错,每两根短线之间的 1 小格就是 1 毫米 小组合作(二):1 毫米我们能找到了,在你的尺子上
46、你能找到 3 毫米、5 毫米、7 毫米吗?你还能找到几毫米?把你找到的结果跟伙伴们一起共享吧。学生沟通:生:3 小格就是 3 毫米吧。对,1 小格代表 1 毫米,3 小格就是 3 毫米。那 5 毫米呢?生:5 小格就是 5 毫米。(你能在你的尺子上很快的找出 5 毫米吗?)为什么你能很快地找到?师:我们可以发觉尺子上除了长刻度线和短刻度线外还有一种,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中线)好的,我们就临时叫它中线。其实每相邻的长线和中线之间就是 5 毫米。这样有什么好处?3、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发觉?出示 10 小格,请问这是多少?生:10 毫米。生:1 厘米。从刚刚这两个同学
47、的答复中,你发觉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桌同学合作,一起数一数,1 厘米里面有几个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板书)除了 01 是 10 毫米,你还知道哪里是 10 毫米?我知道了 67 之间也是 10 毫米。1 厘米里面有 10 个 1 毫米。还可以说生 1 厘米是 1 毫米的 10 倍。拿出一本字典,它厚 70,也就是()厘米。教师这支笔的长是 75,也就是()厘米()毫米。4、感受 1 毫米 小组合作(三):既然我们已经熟悉了 1 毫米,那么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 毫米究竟有多长吗?下面我们来用实物表示一下 1 毫米的厚度。同学们把你们预备的电话卡,银行卡,白纸,硬币拿出来。小组内同
48、学分工合作量一量:量一量一张 IC 电话卡的厚度。再把前后同学们的 IC 电话卡,银行卡集合,看看多少张卡叠起来是大约是 1 厘米?拿了白纸的同学,请你量一量几张纸的厚度是 1 毫米?有扑克牌的同学,看几张扑克牌摞起来大约是 1 毫米?各小组汇报本组量一量的结果。用食指和拇指拿着一张 IC 电话卡或 1 分钱的硬币,然后把 1 分硬币抽出,这时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大约是 1 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 1 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除了 IC 电话卡的厚度是 1 毫米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厚度或是长度大约也是 1 毫米?(银行卡vcd 碟片)你知道在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49、师:比方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教师小结:我们的新版 1 角硬币的厚度,打电话的电话卡,银行卡大约都是 1 毫米。你们知道吗?人的手指甲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约20天长1毫米”。毫米就是这样一个比拟小的长度单位,但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师小结:在我们的知活中,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拟准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三、稳固练习,加深内化 1、估一估,量一量:完成 P55 的练一练 2、画一画。请画出一条 3 厘米 8 毫米的线段。请画一条 10 厘米的线段 四、熟悉分米。1、师也画一条 10 厘米长的线段在黑板上,出示分米卡,使学生熟悉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我
50、们常用字母 dm 来表示分米。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 1 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头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除了从“0”到“10”外,还鼓舞找从“1”到“11”、从“3”到“13”)2、那么 1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 1 分米=10厘米)3、你能制造一个手势来表示 1 分米吗?请你们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 1 分米的长度,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分米。估一估,我最行:拿出彩纸条,估量一下分米的长度,在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量得最精确。4、师出示一垛本子,这个垛本子的高是 1 分米。小组合作(四)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精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