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四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四篇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真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我整理了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盼望对你有关心! 出师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融情于议论、表达,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见。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见。
2、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支配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真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日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稳固的状况下确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
3、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留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劣: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4)感谢: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兴奋。 (5)谨慎:今义是做事当心,古义是仔细、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
4、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此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重量,有强大的劝说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5、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阅历教训,其目的都是盼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需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真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纳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简单接受建议,到达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的技巧。 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行傲慢,读到吩咐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险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
6、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终“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谢、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2、朗读技巧举例: 例读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当读断。) 3、学生练读,教师巡察点拨。 4、下面请
7、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老师现场组织学生朗读。约8分钟) 提示: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小结: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洪亮,节奏分明。但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味道,到底缺什么味道呢?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情感。 二、商量问题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险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
8、计,是示意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定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知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9、?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 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缘由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缘由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10、。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阅历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盼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支配,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问题探究: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在此回顾了那些往事? 找出说明作者出身的语句。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谢的缘由是什么?文中的“卑劣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哪句话
11、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2、小结: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二)翻译、理解第七、八两段。 1、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缘由?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缘由?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说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学问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的注解。士为知己者死! 3、诸葛亮伐魏
12、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请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之情。 二、再读课文,思索商量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商量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述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简单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
13、,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状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行能贯彻执行。 2、合作商量: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应当是“亲贤臣,远小人,还是“报先帝,忠陛下呢? 3、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稳固。他竭忠尽智,最终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盼望刘禅胜利,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见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
14、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预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出具体支配,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述,又是“长辈对受托照看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尊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叮嘱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剧烈的感情色彩,也
15、是由他们君臣关系别出心裁所确定的。 3)区分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奇中的诸葛亮。 历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冗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传奇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奇,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延长拓展 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日应当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对这个问题展开商量。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
16、,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久是后代胸有理想、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学问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可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假如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
17、学生辩论,鼓舞学生畅所欲言,信任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的。) 3、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殊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日看来也是正确的。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 四、小结 1、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表达的
18、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 2、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五、作业: 1、背诵全文2、配套练习习题 出师表教案二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学问。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支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19、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留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见。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裂开,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原来不厚,再加上连年
20、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稳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
21、,事。之如父! 4.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最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本文是上表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见,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盼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表达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教师范读课文
22、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留意停顿、重音。 1.正音: 疲弊(b)陛下(b)恢弘(hng)驽钝(ndn) 裨补阙(bqu)行阵和谐(hng)夙夜忧叹(s)崩殂(c) 妄自菲薄(fi)陟罚臧否(zhp)以彰其咎(ji)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劣: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4)感谢: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兴奋。 (5)谨慎:今义是做事当心,古义是仔细、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遗(wi)、愚、阙、雅等。应当留
23、意加以辨别。 五、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此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险。 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险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示意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定败亡。 (2)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
24、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知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提出具体建议。 “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需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举贤人。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
25、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估计效果:必定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估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谐,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阅历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 在。 (1)先汉兴隆的缘由(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缘由(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举贤臣,并盼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阅历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
26、荐贤臣,盼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支配,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索: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专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波,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简单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
27、臣卑劣,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说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说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忧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举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决决心。 (1)为坚决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抢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8、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晰: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预备出征的打算、支配,从表达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索商量下面的问题 1.商量: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
29、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稳固。他竭忠尽智,最终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盼望刘禅胜利,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见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预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
30、并且作出具体支配,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述,又是“长辈对受托照看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尊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叮嘱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剧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别出心裁所确定的。 (3)区分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奇中的诸葛亮。 历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冗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
31、、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见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奇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奇,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日确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给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已被给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
32、篇小作文。 出师表教案三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把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识。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最终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
33、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预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软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留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
34、,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疏通字句。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接受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舞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舞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疏通词句。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
35、,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疏通词句。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疏通词句。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索第69段的内容。 第二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
36、、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说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叮嘱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专心国事,善理政务,接受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道路。“中道崩殂。 方法。“咨诹善道。 2、
37、遗: 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w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是。“俱为一体。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4、论: 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不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实行。“然后施行。 行为。“性行淑均。 (h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谐。 7、益: 好处。“有所广益。 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对。“未尝不叹息痛恨
38、于桓、灵也。 到。“还于旧都。 3、以: 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因此。“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推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出师表教案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
39、,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
40、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帮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叮嘱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状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预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
41、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预备。主要措施有:与吴国通好;加强内政建设;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殂(c)弘(hng)菲(fi)陟(zh)否(p)裨(b)阙(qu)苟(gu)猥(wi)夙(s)驽(n)攘(rng)咎(ji)诹(zu)祎(y)咨(z)颓(tu)先帝遗德(y)以遗陛下(wi)长史(zhng)行阵和谐(hng)性行淑匀称(xng)以塞忠谏之路(s)2、解释重点词: 危险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合、恰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先帝不以臣卑劣:卑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