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心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心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必需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需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现代化水平。深刻相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劝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
2、。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阅历的深刻总结。纵观历史,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起着独特的、不行替代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才能治理有序,社会才能健康运行。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宽猛相济、荀子提出隆礼而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始终持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
3、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意用道德调整人们的行为。历史阅历告知我们,对于国家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行偏废。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需把法律和道德的力气、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共同发力、相互促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特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胜利阅历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需加强法治,必需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
4、式,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眼当前、面对将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接着实行好,把法治中国接着建设好,最关键的是坚决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牢牢把握这条道路的基本特征和原则要求,彰显其显明特点,发挥好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需坚持和落实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统筹推动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确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困难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冲突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好统筹社会力气、平衡社会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气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说必需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应当醒悟看到,我国法治建设现状同党和国家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现代化目标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6、实践证明,要切实解决法治领域存在的突出冲突和问题,单纯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应当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殊是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化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则、讲规则、守规则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必需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筑依法治国的坚实道德基础,形成全民学法尊法遵守法律用法的深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现代化。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依靠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只有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袤
7、的发展空间。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需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供应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建良好条件。完善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的法律体系。任何法律都内含着道德推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符合广阔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目前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要看到,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文和详细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8、主义法律体系,推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必需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导向。要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和连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刚好上升为法律规范。要加强对法律的道德效果评估,各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都要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和道德风险,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刚好废止或修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价值和力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律实施过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不仅须要良法,更须要善治;不仅法律的制定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法律的实施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既要严格以明确的法律规范为遵
9、循、为依据,又要深化领悟和精确把握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内涵,确保法律的实施不违反立法宗旨、不偏离正确方向。法律在很多方面只能作出原则性规定,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很多新状况新问题,必需在实施过程中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推断和裁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法律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尺,使执法司法行为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获得坚实的民意基础、道义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加法治的道德底蕴。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很重要的是对其蕴含的道德价值的认同;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公民道德是建
10、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深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规则意识,提倡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深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源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高人们的道德实践实力。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扬活动,发挥新闻媒体、公益广告、文艺作品的教化功能。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化人心,为推动法治建设培育丰厚的道德土壤。提升
11、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法治工作队伍是宪法法律的实施者、公允正义的捍卫者,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干脆影响法治中国建设进程。要着眼建设高素养法治特地队伍,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志向信念教化摆在第一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化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化,引导他们坚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坚决反对各种不正之风,更好捍卫法律尊严权威。要加强法律服务队伍特殊是律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加广阔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决性,严格
12、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要创新法治人才培育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造就熟识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气。坚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道德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来保障底线。只有坚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道德才有牢靠的制度支撑和刚性约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需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用法律的权威增加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以法治的力气推动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开展法治宣扬教化,增加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广泛宣扬、广为人知的过程,就是推动其蕴含的价值理念
13、、道德观念深化人心的过程。1986年以来,我国已制定实施六个普法五年规划,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加。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遵守法律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化开展法治宣扬教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全民自觉遵守法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增加全社会厉行法治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决捍卫者。把法治教化纳入国民教化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开设法治学问课程。把法治教化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律学问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健全普法宣扬教化机制,各级
14、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扬、文化、教化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化中发挥职能作用。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形成遵守法律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通过严格公正执法司法营造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执法司法既是法律行为,也体现着显明的道德导向。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先进道德的彰扬;而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则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必需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发挥法治扶正祛邪、激浊
15、扬清的社会功能,促进清风正气的弘扬,增加人们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要坚持严格执法,对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行为刚好予以规诫遏制,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促使人们趋善避恶、扬善弃恶。要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让人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允正义,感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法律的震慑力为道德建设供应有力法治保障。要加大执法司法公开力度,加强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执法司法活动中的腐败行为,更好地守护公允正义、弘扬美德善行。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仅靠道德教化、
16、叩问良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需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为道德建设保驾护航。要引导人们坚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和组织遵守法律信用记录,完善遵守法律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遵守法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接着深化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见危不扶、出国出境旅游不文明、奢侈奢侈、网上造谣谩骂等行为的整治,该劝导的劝导、该惩罚的惩罚;加大对食品药品等领域见利忘义、制假售假行为的执法力度,查办大案要案,让败德违法者付出昂扬代价,发挥对整个社会的警示教化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领导干
17、部要带头学法、带头遵守法律,做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践行者。领导干部既是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也是道德建设的主动提倡者、引领者和示范者。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对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和道德氛围至关重要。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遵守法律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推动党员干部学法常常化、制度化。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遵守法律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行逾越、法律底线不行触碰,带头遵遵守法律律,带头依法办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冲突、维护稳定实力,同时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德、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