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特性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酶的特性说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酶的特性说课第2节酶的特性 第2节酶的特性 1.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概述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学问体系。 实力目标:进行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限制变量的试验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构酶的特性学问体系,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难点:影响酶活性条件的试验设计与实施 3.课前打算 学生分组试验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簇新的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体积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
2、斐林试剂,试管,量筒,小烧杯,大烧杯,滴管,试管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火柴。 试验小问题、学问应用题及教学流程的演示文稿(PPT)。4.教学流程 4.1建构:酶具高效性 老师活动提问:通过Fe3+、H2O2酶催化H2O2分解速率比较的试验探究,同学们已经建构出酶具有什么特性? 学生活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4.2探究活动1:酶具专一性。 老师活动提问:假如将H2O2酶催化H2O2分解的试验作如下更改,试验结果又将如何呢?更换酶将猪肝研磨液换成淀粉酶。更换底物将H2O2换成淀粉液。并请1、2两大组的同学试验探究,3、4两大组的同学试验探究。 学生活动分组试验。 老师活动视察学生试
3、验,若学生有关试验操作不规范,如量取液体的方法不规范等,则予以订正。同时启发:加底物的量为多少?加淀粉酶或猪肝研磨液的量为多少?如何检测淀粉是否分解?用以指导学生的试验操作。待学生试验结束后,提问:探究的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1、2组“换成淀粉酶后不产生气泡”,3、4组“换成淀粉后变蓝色”。 老师活动提问: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不同的酶不能催化同一底物反应,同一种酶不能催化不同底物反应。 老师活动总结: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就是酶的专一性。 老师活动提问:有关酶的催化作用,除刚刚探究的受底物的种类和酶的种类的影响外,同学们还有哪些须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呢?并提出要求:以
4、小组为单位相互探讨,将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大家一起沟通。 学生活动相互探讨,排列问题,并推代表沟通问题。如:“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会不会受pH的影响”?“会不会受底物浓度的影响”?“会不会受酶浓度的影响”? 老师活动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择“酶的催化作用会不会受pH和温度的影响”两大问题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4.3探究活动2: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老师活动提问:“酶的催化作用会不会受pH的影响”的假设是什么? 学生活动酶的催化作用受pH的影响。 老师活动提出要求: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协作,设计以H2O2为底物的验证明验方案,待方案完成后,请自告奋勇投影展示,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说明。 学生活动协
5、作设计验证明验方案。 老师活动巡察指导,并通过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本试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将要限制哪几种pH”?“应选择几支试管”?并即时交待“为了使酶处于过酸、过碱的环境下,建议HCl、NaOH的运用量为1mL”。“一支试管加HCl,一支试管加NaOH,那么还有一支试管如何处理,才能既为中性,又符合比照试验的等量原则”?“能否在没有限制pH之前将猪肝研磨液滴入H2O2中”?待学生设计基本完成后,让一学生主动上前将设计方案投影展示并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作必要的说明。 老师活动待学生展示、说明完毕后,提问全班学生对该同学的方案有无修正看法,若有,则请加入说明。若学生设计程序
6、中出现“未调H2O2的pH就加入猪肝研磨液”,且没有学生能予以修正,老师则启发学生思索“在调pH之前,会不会发生反应”?从而订正为先调H2O2的pH再滴加猪肝研磨液。通过全体师生共同点评,从中完善出如下的设计方案。 取三支试管编号 1 2 3 分别加入H2O2 2mL 2mL 2mL 分别加入1mL(摇匀) 蒸馏水 HCl NaOH 分别加入猪肝研磨液 2滴 2滴 2滴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学生活动进行试验。 老师活动巡回视察学生试验,并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如:分别量取2mLH2O2注入1、2、3三支试管,再量取1mLH2O注入1号试管摇匀,再量取1mLHCl注入2号试管摇匀,将量筒洗
7、净,再量取1mLNaOH注入3号试管摇匀,最终向三支试管各滴入2滴猪肝研磨液摇匀,视察试验现象。待学生试验结束后,提问:试验探究的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1号试管产生大量气泡,2号试管无气泡产生,3号试管无气泡产生。 老师活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酶的催化作用受pH的影响。4.4探究活动3:pH由过酸、过碱复原到中性,酶的活性是否复原?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处于过酸、过碱环境中的酶,在复原到中性时,酶的活性是否能复原呢? 学生活动探讨回答:过酸或过碱环境下的酶复原到中性,酶的活性能够复原。 老师活动提问:验证明验方案如何? 学生活动探讨并回答。学生回答的方案可能有如下两种:将1试管与3试管
8、混合。往2试管中加1mLNaOH,往3号试管中加1mLHCl。 老师活动通过“这两种方案是否都可行呢?”的提问,引起学生绽开热情的探讨。若学生能达成共识最好,若学生争吵不休,老师则用如下问题加以启发:方案如能复原,能否说明是过酸下复原,还是过碱下复原,还是两者都复原? 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最佳方案。 学生活动进行试验。 老师活动提问: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没有气泡产生。 老师活动由此探究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处于过酸或过碱环境下的酶复原到中性,酶的活性不能复原。 老师活动出示pH对酶影响的主体学问体系:酶的催化活性受pH的影响。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去催化活性,且不能复
9、原。4.5探究活动4: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老师活动出示“酶的催化作用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的探究问题,并提问:假设是什么? 学生活动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 老师活动请学生参照pH探究方案设计格式,以小组为单位,协作设计以60为最佳温度的验证明验方案,完毕后,请学生主动上前投影展示并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协作设计试验方案。 老师活动巡察并通过如下问题进行引导:“能不能用H2O2作为底物”?“将限制几种温度”?“其中一组温度限制为60,其他两组温度应限制为多少”?“是在限制温度前将酶与底物混合,还是在限制温度后将酶与底物混合”?“为确保酶与底物混合后所限制的温度不发生改变,应如何限制温度”?“由
10、此,应取的试管数和编号方法”?“混合以后要不要保温”?“用什么检测反应有没有进行”?待学生设计完成后,让一学生主动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学生活动边投影展示设计方案边进行说明。 老师活动待学生展示、说明完毕后,提问全班学生对该同学的方案有无修正看法,若有,则请加入说明。若学生设计程序中出现“未限制温度就将淀粉酶加入淀粉液中”和“没有分别限制淀粉酶、淀粉液的温度”,而其他学生又没有对此指出与修正,则启发学生思索“限制温度前就混合,会不会在限制温度前就已经发生反应”?“温度不同的酶与底物混合后,温度还能维持在所限制的温度吗”?从而订正为先分别对酶与底物限制温度再混合。通过点评,完善出如下设计方
11、案。 取六支试管编号 1 1 2 2 3 3 分别加入1mL 淀粉 淀粉酶 淀粉 淀粉酶 淀粉 淀粉酶 分别保温5min 0 60 100 将两试管混合摇匀 1加入1中 2加入2中 3加入3中 分别保温5min 0 60 100 取出冷却滴加碘液 1滴 1滴 1滴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学生活动进行试验至第一次保温。 老师活动巡回视察学生试验,并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如:先分别量取1mL的淀粉液加入1、2、3号试管,洗净量筒,再分别量取1mL的淀粉酶溶液加入1、2、3试管中。待起先第一次保温后,出示学问应用之1、2题,让学生对前面已建构学问进行应用。 学生活动独立解答。 老师活动点评学生练
12、习。待保温达5min时,提请进行下一步试验。 学生活动将1加入1中,2加入2中,3加入3中,并进行其次次保温。 老师活动待起先其次次保温后,出示学问应用之3题,让学生对前面已建构学问进行应用。 学生活动独立解答。 老师活动点评学生练习。待保温达5min时,提请进行下一步试验。 学生活动取出试管,冷却后滴加碘液,视察现象。 老师活动提问: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1号试管变蓝色,2号试管不变蓝色,3号试管变蓝色。 老师活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4.6探究活动5:低温、高温下的酶复原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够复原? 老师活动针对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试验,同学们有没有须
13、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呢?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探讨,将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大家一起来沟通。 学生活动探讨并排列问题。如,“将处于低温、高温环境下的酶复原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够复原”?“限制其他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与0、100有无区分”? 老师活动从学生的很多问题中选择“将处于低温、高温环境下的酶复原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够复原?”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问“对于这个问题的假设是什么”? 学生活动将处于低温、高温环境下的酶复原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不能够复原。 老师活动提请学生设计验证明验方案。 学生活动探讨并回答“将处于0、100环境下的试管在60下保温5min。”同时进行试验。 老师活动利用保温
14、这段时间,出示学问应用之4。 学生活动独立解答。 老师活动点评学生练习。待保温达5min时,终止练习,并提问“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1号试管蓝色褪去,3号试管蓝色不变。 老师活动由此探究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将处于低温环境下的酶复原到正常温度,酶的催化活性会复原,将处于高温环境下的酶复原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不能复原。 老师活动出示温度对酶影响的主体学问体系:酶的催化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过高温度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去催化活性,且不能复原。低温会使酶的催化活性显著降低,但不会失活,温度复原,酶的催化活性会复原。即酶特性的第三点“酶作用条件较温柔”。 老师活动出示学问应用5。 学生活
15、动独立练习。 老师活动点评学生练习。5.板书设计 (1)、酶具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酶具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作用条件较温柔: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在比较温柔的条件下进行。 (4)、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示意图:高一生物酶的特性教案分析 高一生物酶的特性教案分析 1.学问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实力目标:进行有关试验和探究,学会限制自变量,视察和检测因变量改变以及设置比照组。 3.情感看法价值观: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培育学生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1.教学重点:说
16、明酶的特性。 2.难点:酶的特性探究、试验中限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1课时 让学生观看视频:“生物酶牙膏”的广告,并展示课前找到的生活中所用的加酶产品。老师总结导入新课:酶已静静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应用如此广泛确定跟其特性有亲密联系。那么它原委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吧。 (一)酶具有高效性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试验,从这个试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高很多,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老师: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正是因为酶的这一特性才使其在生产中
17、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实力大大增加。 设疑:酶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酶具有专一性 老师出示资料: 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的范围比较广,比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的水解; 多酶片是消化酶制剂,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每片含胃蛋白酶不得少于48单位,含胰蛋白酶不得少于160单位,含胰淀粉酶不得少于1900单位,含胰脂肪酶不得少于200单位。 学生阅读后,探讨回答: 为什么很多加酶产品中的酶有多种类型?这说明酶还有什么特性? 学生:酶还具有专一性。 老师:专一性的详细含义是什么? 学生: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
18、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老师确定学生的回答,并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 学问应用:小方早晨起来发觉昨晚塞进牙缝里的瘦肉丝依旧存在,为什么瘦肉丝还没被分解呢? 学生:。 老师进一步设疑:很多无机催化剂能在高温、高压、强酸或者强碱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酶起催化作用须要怎样的条件呢?引入探究课题:“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酶活性就是指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三)酶的作用条件较温柔 由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背面的运用说明:用温水浸泡后洗涤效果更佳。 老师:通过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吗? 老师:请依据所学学问作出假设。 学生:酶的活性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老师:如何检验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
19、呢? 学生:设计试验进行检验。 老师:大家说的很对。接下来就请大家分组探讨,设计该试验方案的。 用幻灯片展示试验材料及用具,让学生6-8人为一组,依据试验材料及用具探讨具体试验方案并将探讨的结果记录下来。期间老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赐予适当提示:该试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限制?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检测? 探讨结束后老师可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试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探讨、质疑并找寻错误,最终完善该试验方案。 请学生依据此试验结论尝试构建数学模型:绘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函数曲线,并用语言来描述温度改变与酶活性的关系。 学问应用: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保鲜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 老师出示资料: 经测定,唾
20、液的pH为6.27.4,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 口腔温度和体温差不多,那么当我们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中以后,唾液淀粉酶还具有催化淀粉分解的功能吗?胃中的蛋白酶随食糜进入小肠后还具有催化功能吗? 由学生做出猜想后,老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转换成“pH能不能影响到酶的活性”。请大家在课下设计“pH对酶活性影响”的试验方案,并去试验室根据预定的方案进行试验。 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的预期结果,我们知道了酶的催化作用一般要在温柔的条件下进行,这就是酶的第三个特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柔。 总结: 今日我们主要学习了酶的三个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柔,同时还一起设计了“温度
21、对酶活性的影响”的试验方案。在试验设计中肯定要限制好变量,避开无关因素对试验结果造成干扰,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及结论。 酶的特性 一、高效性 二、专一性 三、酶的作用条件温柔 小明刚放学回家,就望见奶奶拿着一袋洗衣粉往洗衣盆中倒了很多,然后拿着一暖瓶开水倒入盆中,盆中立即起了很多泡沫。“您这是干吗?”“我给你洗洗你那个羊毛衫。”小明一看水盆旁边放着“雕牌加酶洗衣粉”。 你觉得小明奶奶的做法对吗?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高一生物教案: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解并描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22、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究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育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讨精神。 二、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进行有关试验和探究,学会限制自变量,视察和检测因变量改变以及设置比照组和重复试验。 2.实力目标 (1) 通过学生主动参加科学探究的虚拟试验活动,使学生驾驭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育学生创建性思维实力和动手实践的实力。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的实力 3.情感看法价值观 通过对酶的生物活性及其特性的探究性学习,培育学生崇尚科学的看法和实
23、事求是的精神。培育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探究未知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酶的特性探究、限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媒体运用 本课运用的媒体主要为电脑投影和试验室仪器。本课的重难点都在于如何使学生驾驭试验的原理,试验的操作过程。由于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所以本课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试验过程的动画软件。酶的第一个特性运用动画直观的显示试验过程,引导学生解决试验中的问题。而其次个特性则应用了模拟试验过程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第一个试验的理论基础上自己设计试验过程和进行试验软件操作。通过小组探讨,全班参加
24、试验操作的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试验过程的了解,学以致用。第三个特性则让学生在第一、其次个试验的基础上自行在试验室进行试验的设计和操作,并得出相应的试验结果和试验结论。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式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加酶的特性的探讨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觉过程,领悟科学探讨方法。 (2)多媒体协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酶的特性探究试验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学问结构。 (3)模拟试验操作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试验操作过程,把本小组设计的试验方案通过计算机呈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六、详细的教学过程 (1)引导探究:酶和无机的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25、?(2 min) (2)观看试验动画,回忆试验内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2 min) (3)学生分组探讨 a.为什么试验中要选用簇新的肝脏? b.为什么要把肝脏研磨碎? c.试验中加入对比组会否更好?假如会,应如何设置对比组?(8 min) 老师留意引导学生想到“酶具有生物活性”这一概念,并激励学生主动思索、尝试设计对比试验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试验的方法及设计过程是多样的。 (4)提出问题:既然试验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思索:如何运用以下的试验材料及器材验证酶的专一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3 min) (5)小组对试验设计方案的探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26、5 min) a.探讨目的 b.作出假设 c.试验过程:试验器材选取、试验步骤、现象的视察与分析、结论 d.表达与沟通(探讨组的小组长上台发言,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进行试验方案的修改,选出代表进行模拟试验操作。) 老师对小组的探究探讨活动赐予激励评价,接着引导学生接着深化探讨:小组代表的操作使我们对酶的专一性有了较深的理解,但是我们还须要进一步学习探讨酶的一些其他的特性。 (6)在前一试验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制定检测酶的作用条件的试验方案。在开展试验前各小组进行试验设计方案的汇报。最终让学生运用试验仪器和药品,设计试验探究酶的作用条件,并用图表表示相应的试验结果。(30 mi
27、n) (7)多媒体展示酶须要相宜的条件:为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老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学问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学问有一个全面、系统、精确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学问结构。(10 min) 七、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提倡探究性学习”而设计的。笔者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究试验,一个是试验录像的视察,另一个是利用课件模拟酶的专一性试验,第三个是实际的试验探究。其次、第三个试验是在学生已驾驭的试验一的方法后,在进一步的思索与探讨中开展的。目的是做到既关注学问结论,更关注学问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酶的专一性和酶
28、所需的作用条件试验的设计比较敏捷,须要和物质鉴定试验相结合,难度较大,宜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另外,由于受仪器设备的限制,对于酶的催化作用的原理不宜探究过深。 3.新课标的理念,在于突动身现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实力。而通过重现和虚拟手段模拟生命现象,是生物科学的一种重要探讨方法。在本节课中,通过虚拟试验操作模拟酶的专一性试验验证过程,把抽象困难的生命现象,转化为直观详细、肉眼可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驾驭,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实力和与人合作沟通的实力。 电源特性的探究电源特性的探究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张流柱 【教学内容】 高二物理(必修加选修)
29、其次册第十四章第六节。 【问题提出】 师:这节课,首先请同学们用电压表测量不同型号的干电池、蓄电池的电压,并说明测量结果。 生:不同型号的干电池的电压都约为15V,蓄电池的电压都约为2V。 师:我们的教材这样讲:“不接用电器时电源两极间电压的大小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确定的。为了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电动势的概念。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我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电动势究竟表征电源的什么特性?同学们,你们自己有什么问题吗? 生甲:为什么不同型号的干电池的电压都约为15V? 生乙:为什么干电池电压与蓄电池不同? 生丙:电源的电动势为什么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
30、电压? 师:很好!为了回答以上问题,必需弄清电源的特性。 【学生活动】 一、活动:拆卸废旧干电池、蓄电池,初步弄清它们的构造 师:请大家动手,拆卸废旧干电池、蓄电池,看它们内部有些什么,内部物质是否导电。请留意环境卫生。 生:动手拆卸废旧干电池、蓄电池,测量内部物质是否导电。 师:我们早已知道,电源正极聚集着正电荷,负极聚集着负电荷。现在又知道,干电池、蓄电池的正、负两极之间的物质是导体。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疑问吗? 生甲:正电荷为什么能够聚集在正极,负电荷为什么聚集在负极? 生乙:聚集在负极的负电荷为什么不经导电物质移向正极? 二、活动:提出设想,构建电源模型 师: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好!为什么呢?
31、同学们自己说说。 生:可能是电源内部存在一种力,不让聚集在负极的负电荷经内部的导电物质移向正极。 师:假如这种揣测是正确的话,这种力会不会是静电力?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静电力是使聚集在负极的负电荷经电池内部的导电物质由负极移向正极。 师:很好。我们知道物体通常呈电中性,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正电荷向电源正极聚集,负电荷向电源负极聚集? 生:是非静电力作用的结果。 师:对!现在,我们进一步来探讨这样的问题:把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平行板电容器用导线连接起来,导线中有瞬时电流。要保持导线中有持续的恒定电流,必需怎么办? 生:为了使导线中有持续的电流,必需使两极板间总存在恒定的电压。 师:这时平行板
32、电容器内部场强是否变更? 生:不变。 师:如何保持平行板电容器内部场强不变?就须要 生:保持两极板所带电量不变。 师:如何保持两极板所带电量不变呢? 生:自然是把经过导线移至另一极的电荷重新“捉”回来,也就是要使从负极经过导线移至正极的等量电子再回到负极。 师:从负极经过导线移至正极的电子再回到负极的路径是在平行板之间还是在平行板的外部? 生:内部。 师:靠什么力? 生:非静电力。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假如能使平行板电容器负极经过导线移至正极的等量电子经平行板之间再回到负极,那么平行板之间就必需存在一种非静电力。假如平行板之间存在那么一种非静电力,那么这样的“平行板电容器”就是什么?
33、 生:电源。 活动:归纳总结电源的特性 师:作为电源,必需具备什么条件? 生:内部必需存在非静电力。 师: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作用于电荷,将产生什么效果?请大家探讨一下,然后回答。 生:由于非静电力总是不停地把正电荷由电源负极移至正极,或者把负电荷由电源正极移至负极,电源正极将聚集着正电荷,负极聚集着负电荷,在电源内部形成电场。 师:假如电源没有接入外电路呢? 生:在非静电力作用下,正电荷向电源正极移动,负电荷向电源负极移动,电源正负两极电荷量将渐渐增多,两极间电场将渐渐增加。 师:电源两极间电场能否无限增加?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电源两极之间形成了电场,电荷在移动过程中还要受到阻碍它运动的
34、电场力作用,且阻碍它运动的电场力将渐渐增大。最终非静电力和静电力平衡,两极间电场的场强也就保持不变了。 师:现在大家是否知道不同种类的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用电压表测得的两极间电压不等的缘由了?仔细思索、探讨,然后回答。 生:由于不同种类的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的大小不同,两极间电场的场强也就不同。所以不同种类的电源两极间电压不等。 师:相当好!请同学们再用能量的观点探讨、说明电源的特性。 生:非静电力使正电荷由电源负极移至正极,对电荷做正功;电荷在移动过程中受电场力阻碍作用,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做功使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从能的转化观点看来,电源就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师:不
35、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事相同吗?为什么? 生:不同。因为对不同的电源来说,非静电力一般不同,它把同样多的正电荷从负极移至正极所做的功,一般是不同的。在移送电量相等的状况下,非静电力做的功越多,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事也就越大。 活动:找寻论据,深化探究电源的特性 师:电动势就是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这种本事的物理量。课后,请同学们查阅有关电源资料,弄清如下几个问题:常见的有几种电源?内部靠什么作用使得电源正极集聚着正电荷负极集聚着负电荷?常见电源分别将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什么是电源的电动势?电源的电动势为什么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表达
36、沟通】 在弄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堂上的探讨,写一篇小论文,题为电源的特性。 点评: 电动势的概念是驾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和关键,是中学物理电学部分难以理解的概念之一。电动势概念成为教学难点的缘由:从电动势概念的本身来看,电动势概念非常抽象,建立电动势概念涉及到的其他概念多,关系困难。例如非静电力、静电力、非静电力做功、克服非静电力做功、能量转化、动态平衡等等,很简单造成学生思路混乱。从学生这方面看,大多数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还比较低,对于电池、蓄电池的化学作用和发电机的电磁作用,在学习电动势这一概念时,学生相识还不多,学问储备不够。另外,学生对电源的感性相识也非常匮乏,虽然常常接触干
37、电池等电源,但是对电源的感知仅限于外观。鉴于以上缘由,十多年以来,中学物理课本都没有阐述清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更没有建立电动势的概念,这给学生驾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造成了重大障碍。这节课采纳探究教学,让学生动手,解剖电池,丰富学生的感性相识,培育学生的实践实力;启迪学生思维,培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自主进行了大量的思维活动,明确了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将对电源的特性的进一步探究,以建立电动势准确、科学的概念延长到课外,既能使学生较深化地理解电动势的概念,又没有冲淡教学重点。这种课内外相结合探究同一问题的做法,在探究教学上具有肯定的创新。(点评者:吴吉成) 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