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8028506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案 推荐度: 八年级下册语文演讲稿作文 推荐度: 八年级下册撰写演讲稿作文600字 推荐度: 初二下册语文演讲稿作文 推荐度: 下册六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推荐度: 我们在写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的时候要切忌长篇大论。编辑为您细致准备了关于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免费模板,供大家写作参考和借鉴,一起参考,同时,你可在网站上搜索更多与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相关的范例。篇一: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

2、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 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被除数15150 除数550500 商3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

3、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

4、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 )的小数点,使它变成( );除数的小数点向( )移动几位,( )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 ),然后按照( )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篇二: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5、。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

6、进行教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

7、、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

8、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篇三: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梯形和三角形。 学生: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对象的分

9、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学生在前面已经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认识了对称轴。所以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撕纸玩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谈话:如果给你一张纸,你打算怎么玩这张纸?你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玩这张纸?看好了,先对折,对折后有一条折痕(板书:折痕),然后从折痕处撕开。怎么样,想试一试吗?(把教师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仔细观察你的作品,它是一个什么图形?(我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

10、线,有一条折痕,两边完全一样,完全重合)板书:轴对称图形 提问:为什么你觉得你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谈话:轴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而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提问: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那说明对称轴是一条什么?(直线)直线有什么特征?(无限延长)那么对称轴怎么画呢? 谈话:画对称轴的时候我们一般用点划线来表示。(板书:点划线)也就是先画一点再画一横,由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并且是无限延长的,所以我们要把这条点划线分别向上向下延长。 3、你能像老师这样在你的作品上画出对称轴吗?画好了吗?画好后

11、同座位之间相互看看。 4、没想到吧,就这么一张白纸,简单的一折,一撕,居然创造出了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其实轴对称图形离我们并不遥远。 5、教学找长方形的对称轴 1) 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如果让你找出这个长方形纸的所有对称轴,你准备怎么办?(对折)你赞同吗?那我们就动手折一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吧。 2)指名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画法。 3)通过对折,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只有几条对称轴?(两条) 4)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纸的两条对称轴,(出示黑板上画好的一个长方形),这儿也有一个长方形,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还能对折吗?如果要你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还方法吗?小组内讨论讨论。指名说一说。 (先量

12、出长方形对边的中点再连线)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对边中点的?(量一量)谈话:我告诉你这个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怎么找这条边的中点?15厘米处。这条边的中点跟上面的一样。然后把两个中点用点划线连起来。 提问:对称轴找完了吗?请你继续用这种方法找完长方形其他的对称轴。 5)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画好后提醒学生:画好的同学把老师刚刚画的这条对称轴也画上去。 提问:你一共画了几条对称轴? 由此可见,不管是长方形纸还是长方形的图,它都只有两条对称轴。 6、教学正方形的对称轴 1)研究了长方形,你觉得我们下面要研究什么图形了?(教师拿出正方形的纸)拿出正方形纸,请你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找到正方形所有的对称轴

13、并画出各条对称轴。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画出几条对称轴?(四条)哪四条?斜的这条你是怎么找到的?你们和他找的一样吗?原来老师和你们找的也是一样的,演示课件,是这四条吗? 3)现在我们知道了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和长方形相比怎么样啦?(比长方形多)多几条?哪两条?(斜的两条)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完成想想做做1 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知道了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出示书本62页想想做做第一题中的所有图形。这儿有很多我们学过的图形,看看哪些同学能一眼就找到其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觉得它是轴对称图形的用铅笔在上面轻轻地打上一个

14、勾。学生独立判断。 2、你判断好了吗?你觉得怎么去检验你的判断是对的还是错的?(折一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这些图形折一折,如果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你在书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集体反馈交流。 谈话: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机会只有六个,每个同学可以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个,说一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的,有几条? 4、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都能准确的判断这6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吉老师觉得心里有话要说,不知道同学们心里有没有话要说。我特别想说的是,就以梯形为例吧,1号图是一个什么梯形?(等腰梯形)虽然这个等腰梯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但是不是每个梯

15、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比如6号梯形还有我手里的这个梯形,他们都不是轴对称图形。看来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等腰梯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好了,我的话说完了,剩下的图形你们来说吧。 完成想想做做2 1、我给大家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画“”。独立完成,指名回答,你来说一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出示第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呢?四人一组讨论。指名回答,那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和老师画的一样吗?其他的两个图你能找到他们的对称轴吗?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第三个图形。集体交流。 4、第二个图你找到了几条对称轴?第三个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

16、示前3个图形,先仔细观察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是什么图形?如果学生说第一个图形是三角形,要追问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边形)如果学生说第三个图形是五边形,谈话:这个图形不是普通的五边形,它的5条边相等,它是正五边形 2、这3个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呢?你能在书上画一画吗?学生在书上画一画。 3、反馈:正三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呢?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这样吗?那正四边形呢?对吗?正五边形呢? 4、教师手指着黑板,正三边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五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5、根据这个结论,你能知道第四个图形正六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

17、六条。正八边形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其实,大自然对于轴对称的创造远远不止这些。仰望蓝天,俯瞰大地,拥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轴对称的足迹。看那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和蜻蜓,那翱翔天际的大雁和白鸽。就让我们在幽雅的音乐声中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完成书本63页想想做做第5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一年前已经学习过了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遗忘。所以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教学复习,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教师画对称轴的画法为学生画对称轴做了示范。这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的画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新授的

18、内容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折纸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进行思考。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预测,以便在不同情况下实现难点的突破。教师的示范作图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对称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试一试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和作图。这样做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评议时关注后进生的认知状况,启发他们通过操作提高认知水平。 在练习的这个环节中,练习的操作程序清楚,而且题目讲解到位。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很多学具准备的不够充分,比如为学生准备的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太小,以致于在教学反馈时,坐在下面的学生根本看不到

19、上面学生展示的作品,其实教师这时可以使用事物投影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且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非常的沉闷,没有平时的课堂氛围好,经教研员分析是教师对学生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太少,导致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在上完课之后,我努力尝试了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果然有不同反响。看来年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平时多上一些教研课,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篇四: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

20、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6=36+25 (17+28)+72=17+(28+72) 6.2+2.3=2.3+6.2 (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

21、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22、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篇五: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

23、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

24、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

25、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

26、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 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

27、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 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

28、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篇六: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6) 教学内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算。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合理、灵活、迅速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挂出小黑板视算。 4.881.60.412.12120.320.4 40.51250.25400.135 2.5440.10.81004.20.67 0.1251.588.48.4+61-0.250.5 二、先说

29、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课本第34页的第7题,请4个学生板演后,师讲评。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把得数直接填在课本第35页的第4题上,请一个学生报得数,其他同学对得数,检查视算的情况,表扬好的,激励差的。 三、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4页的第8题,讨论各题怎样算简便,再独立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在计算中能简便的要自觉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幻灯演示课本第36页的第7题。 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货票,指导学生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金额与总计金额的关系来推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内完成。 五、独立作业 第35-36页的第5、6题。篇七:小学五年

30、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估算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再现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请学生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

31、课,我们继续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直接引起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回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口算: 2、解方程 X+=x= x=x+= 3、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先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合理猜测。(鼓励学生进行有根据地猜测和推想) (2)学生每人选做两组题,计算后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3)请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每组题中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也是1,把这样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而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教师

32、及时学生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自主检测、完善 1、出示练习十四第6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2、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看看哪几题的结果接近1/2,再计算。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及时。 3、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2)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认真看图,收集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然后独立思考并解答三个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

33、讲评。 4、补充练习 1、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周吃了总数的4/15,第二周吃了总数的7/60。这两周一共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张大伯收了1/2吨西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5,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 3、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减去1,约分后是5/6,原分数是多少? 4、一个分数,分子、分母之和是29,如果分母增加13,约分后得1/6,原分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同桌之间可互相解答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四、归纳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练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还能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简便计算,效果比较好。但在拓展练习中,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打不开思路,经提示和部分学生的引路,知道了很多的思考方法。另外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篇八: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相关关键词:下册 小学五年级 通用 数学教案,模板,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稍作修改即可成文。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