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5355644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学校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熟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把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关怀同学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育同学观看、分析、推理的力气。 2.在熟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育同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假如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

2、、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识 二、示范操作,熟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同学观看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同学感受的基础上,告知同学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同学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连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消逝了一个新状况,让同学观看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熟识了物体的面、棱、顶

3、点。 4.老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同学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看,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熟识长方体 1.要求同学认真观看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争辩后,老师依据同学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老师出示有一组相

4、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知同学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同学进行想象。 (1)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学问,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依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同学依据老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争辩)。 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 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 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出示透视图。告知同学: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推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5

5、.熟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同学观看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知同学: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老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同学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同学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同学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 在老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让同学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同学猜出报数据同学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

6、熟识正方体 1.以练习一第1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知同学:“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同学取出正方体学具,老师要求同学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看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老师提出问题:发觉了什么? 经过争辩,让同学阅读课本,依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同学讲出: (1)正方体的特征。 (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问,请取出依据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学校五班级下册数学

7、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熟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育同学动手操作、观看、抽象概括的力气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进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预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预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老师摆出长方

8、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老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老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日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熟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老师板书:长方体的熟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预备的长方体。 老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争辩提纲来争论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争辩提纲: 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

9、么关系?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老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老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分。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分呢? 请观看,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观看几条棱?哪几条棱? 老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终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看。 老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老师明确:相交

10、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老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比长方体的特征同学自己争论正方体的特征。 同学争辩、归纳后, 老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同学争辩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老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

11、的长方体) 学校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3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同学把握了一个物体的简洁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简洁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动身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同学的思维带来了确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同学熟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把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育同学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确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查找等量关系,知

12、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把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查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熟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预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动身,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动身,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

13、,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动身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动身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

14、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刻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动身,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搁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动身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动身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假如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动身,行了

15、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 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动身”、“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同学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同学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好玩肢体动作刺激同学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

16、同学的乐观思维,也关怀同学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同学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同学猛烈的参与意识,最终通过检验求证同学的做法,使同学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同学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同学学习的难点,始终以来是我们数学老师不断争论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气的培育,能列方程

17、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预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气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支配教材,激发同学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学问的学习做必要的预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同学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消逝的几个要素,这样同学观看起来直观、易懂,爱好简洁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同学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开同学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同学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同学画图独立完成

18、,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消逝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其次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分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同学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同学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同学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育同学的分析、观看力气 同学初步的规律思维力气的进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同学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支配

19、同学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老师教给同学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同学尝试画线段图查找相等关系,同学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同学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而且便于培育同学分析、解决问题的力气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力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同学供应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查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同学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同学理解、把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同学合作学习,动手画图

20、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同学自己去探究、去发觉,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同学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仿照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当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简洁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留意对同学这方面力气的培育,让同学慢慢把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争论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确定要争论同学,争论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同学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进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关怀同学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同学的思路,让同学理解

21、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同学学习乐观性,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同学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把握学问,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关怀同学理清题意,查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同学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同学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气要时刻伴随我们平常的教学中,老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同学的各种力气。

22、 学校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经受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受观看争辩,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育同学的观看,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力气。 3.情感态度:经受观看,操作和争辩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同学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舞同学敢于发觉问题,培育同学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究,发觉和把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预备: 多媒

23、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觉?(指名回答)。 2.老师引导沟通:孙悟空本人没有转变,只不过是外表的装扮装饰发生了转变。 3.同学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老师导入新课:今日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老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同学感爱好的图片来吸引同学的留意力和观看力气,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师:1.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同学回答老师板书:被除数

24、=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老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简洁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预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宠爱的颜色。 2.同学操作,老师巡察并特别提示同学留意“平均分”。 3.呈现同学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觉?(指名回答)。 5.老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

25、不同的份数,拓展同学的思维力气。 6.引导同学观看: 观看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同学观看,思考,沟通后,老师集体指导观看,并板书: 老师归纳总结后,同学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发觉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同学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隐蔽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相互争辩)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觉了什么规律。 8.老师引导同学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

26、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同学回答,老师归纳:由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全都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

27、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缘由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同学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同学准时巩固所学学问,有调动了学习的乐观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爱好。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同学的爱好,吸引同学的留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化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

28、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老师引导同学观看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受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同学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同学说出:0除外。同学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实行多种形式呈现,使同学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爱好,使每个同学都能理解所学学问,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新

29、世纪版)五班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同学把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学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支配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育同学综合应用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支配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学问,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育了同学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终一

30、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同学综合应用表面积等学问来争辩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育同学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育同学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热联系。同时有利于同学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学情分析: 1、同学已有的学问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同学已娴熟把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精确、快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其次单元探究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同学有序的观看力气和

31、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力气。 2、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 同学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同学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争论。 同学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同学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育同学思维的有序性。 学校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6 教学要求 使同学熟识分组整理和

32、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学会填写简洁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洁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学问。 2.下面是某班数学爱好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假如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依据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究争论 1.分组整理

33、原始数据的方法。 (1)老师出示记录单,同学独立思考 谁?身高多少? 谁最矮?身高多少? 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争辩: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比着做): 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同学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依据确定的挨次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同学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

34、?(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任凭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同学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同学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同学学习内驱内的方法。 学校五班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7 教学内容:观看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受观看的过程,熟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看到的简洁物体的形状。 2.培育同学从不同角度观看,分析事物的力气。 3.培育同学构建简洁的空间想象力

35、。 重点:关怀同学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关怀同学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观看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由于我们观看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争论观看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看 1.老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同学观看并提问: 你观看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看,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同学汇报沟通。 同学自由走动,观看。汇报沟通。 3.解释应用 老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

36、学到的学问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同学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看(出示例1) 1.老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看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同学离开座位自由观看。 2.小组之间相互沟通,然后全班沟通,同学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呈现沟通。 总结同学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看,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玩耍:两个同学为一组做玩耍,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方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同学玩玩耍,老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爱好探究,依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行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