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生疏”是义务训练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生疏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识别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阅历,回忆特点,比照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别的长方体”。 (二)核心力气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看、操作,生疏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比照,抽象概括的力气。 (三)学习目标 1.在生疏长方体的根底上,通过观看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
2、、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比照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把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生疏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开放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生疏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学问?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查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共享一下你找
3、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外形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生疏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确定的生疏,因此通过共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看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生疏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预备从几方面来生疏?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看争论,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沟通汇报。(汇报时重在沟通探究的过程和
4、方法) 预设: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展争论,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生疏特征 师:生疏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开放图做一个正方体。 呈现学生作品共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受
5、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看、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察目标1】 (3)比照观看,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生疏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宠爱的方式整理出来。 沟通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展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稳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6、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生疏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别的长方体。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生疏长方体和正方体,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力气目标:通过操作比较,生疏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育归纳总结力气。 重点:把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育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依据外形给它们归类
7、。(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耀)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由于,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适宜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生疏棱、面、顶点。
8、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全部的特征,是特别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生疏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一样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看,从某个
9、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一样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制造生活。 赏识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秀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制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宠爱哪个局部?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宠爱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
10、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生疏正方体,把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分。 3.进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受观看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把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的创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预备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比照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展描述。 2.操作
11、:同桌沟通,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一种特别的立体图形。 二、课讲授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预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看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当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依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沟通。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
12、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看思考。 师:怎样推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分: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争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争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由于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别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师
13、: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日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展总结)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本班学生状况分析 我负责的五年级学生的根底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峻。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固然,班上也有很多乐观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泼、擅长思考的学生。 针对班级的实际状况,在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应重点实行以下措施: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念,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
14、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育、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把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舞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坚持课堂“数学之星” 的评比,严格要求的同时鼓舞学生上进。 二、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根底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根底学问,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
15、,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生疏的根底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学问和阅历的根底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受,生疏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究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把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外表积公式,探究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进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问。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根底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
16、位数和众数都是反 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牢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牢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17、本册教材依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学问和生活阅历,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力气。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展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娴熟地进展约分和通分。 2. 把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把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娴熟地计算简洁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
18、数加、减法的简洁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并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探究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洁图形旋转90;赏识生活中的图案,灵敏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依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生疏复式折线统计图,能依据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受从实际生活中觉察问题、提出问题、解
19、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气。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觉察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看、分析及推理的力气。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干净的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气。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中需要预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
20、教师还可以依据各局部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预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依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依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六、课时安排 依据义务训练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试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局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依据本班具体状况适当灵敏把握。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21、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生疏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根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
22、时) 打 .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46人,中等生20人,优秀生15人。本班学生历来的课外作业完成得不够抱负,大多数学生书写状况缭草;上课认真听讲、乐观大胆发言的的人不多;少局部学生的根底学问很差,上课走神等。依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措施,力争本期有较大的提升。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看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 其次单元 因数与倍数;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
23、与性质;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二)图形与几何 第一单元 观看物体;第三单元 长方体与正方体;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找次品 (五)数学综合运用 1、探究图形;2、打 。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试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表达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2、改进生疏分数的编排,留意沟通学问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供给丰富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留意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展 4、加强统计学问的教学,进展学生的统计观
24、念,逐步形成进展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力气和解决问题的力气。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 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展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娴熟地进展通分和约分。 2、把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 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把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娴熟地计算简洁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
25、洁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并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探究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通过观看立体图形,能正确识别从不同方向平面图或能依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看到的平面图形复原立体图形。 7、生疏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依据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受从实际生活中觉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气。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
26、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看、分析及推理的力气。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根底学问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把握好这些根底学问。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学问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见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气和发散思维力气。 (
27、7)利用小组争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争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欢快。 (8)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念,使每位学生的力气有所提高。 (9)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把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根底上,创立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六、后20%学生转化规划: 1、缘由分析: 本身资质差,根底薄弱,理解力气差,不能将数学结合生活。 有的学生很聪明但是很自负,不认真,贪玩。 2、措施: (1)寻常多照看他们。 (2)加强根底训练。 (3)加强学习习惯、行为的培育。 (4)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念、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