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突破练.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0278017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突破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突破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突破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突破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文阅读专项练 18 / 1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

2、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

3、,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B.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C.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D.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

4、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解析】选C。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意思,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登”“徐夫人”“徐氏”“步夫人”“步氏”等,最后再依据一些谓语动词进行断句。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候”。B. “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因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C. “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臣僚上“疏”可以报

5、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D. “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解析】选B。并非所有的帝王专用一个年号。历史上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只是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B. 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

6、之心。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裕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C. 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应该宽缓刑祛,减轻赋税,调整或停止一些劳役,顺应民心。D. 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孙权赞赏他的人品和能力,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册立为太子,追道宜太子。【解析】选D。D项,东中郎将,万户侯皆不是孙权所赐,是魏王。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译文: (2)既绝而后书

7、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译文:【解析】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抓住每句中的重点词,即得分点,如第一句中得分点:“类”“释”,被动句式;第二句中得分点:“闻”“摧感”“陨”。答案:(1)跟从的人想打那个人,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孙登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2)孙登已经去世(绝:咽气)了,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附【译文】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国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拔设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

8、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等人被选入,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

9、查出盗窃的人,是他身边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打发他回家不再回来,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忌被废,住在吴地,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地接受而已。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地。”孙权听了,沉默不语。孙登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滋生,

10、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瑾、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合乎时宜的办法,除掉苛刻繁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

11、孙登就掉眼泪。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欧阳修关江通海浦,画舸候潮归。叠鼓山间响,高帆鸟外飞。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试问远家客,辽东今是非。【注】祝熙载:辽东人,欧阳修的朋友。东阳,古县名,在今浙江中部。是非:指年成及状况是好还是坏。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扣住诗题中“之东阳”,交代诗人的朋友祝熙载到了吴江后,又乘船从海上去东阳。B颔联写叠鼓喧天,海天相接,近处的鸟仿佛在海面上漂,而远处的帆则好像在天上游。C颈联实写东阳情状,描写了东阳遭遇到秋汛,周围被洪水包围,然而千家万户深夜还在辛苦劳作,纺织衣服的情景

12、。D尾联落在了对朋友关心与问候上。“试问远家客,辽东今是非”,意思是说:你远离了家乡辽东,家里的人是不是士居乐业?E这是一首送别诗。家在辽东的友人祝熙载要到浙江东阳做主簿,诗人以诗示情,真挚地表达对友人远走他乡的同情和愤懑。【解析】选CE。C项,“实写东阳情状”不对。这首诗的颔联、颈联都是想象之景,并非实写;E项,“同情和愤懑”感情归纳不准确,更多的是依依不舍的深情。6诗的最后两联从东阳说到辽东,诗人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解析】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尾联落在关心朋友上:“试问远家客,辽东今是非”,你远离了家乡辽东,家里的人是不是安居乐业?实际是提醒朋友,你家人也是老百姓,当然要为

13、老百姓多着想。答案:颈联想象秋天洪水围困东阳,城内千家万户夜里纺织的情景,尾联突然探问朋友家乡的百姓的情况,委婉地告诫友人:你家里也有父母,为官要多为东阳老百姓的生活着想。表达了诗人关心百姓生活,体恤民众疾苦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对比:曹操当时是 ,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 ,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景。答案:(1)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举匏樽以相属(2)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第二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4、。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

15、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

16、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解析】选C。“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

17、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D三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C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

18、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解析】选B。署:暂时代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D贾耽嗜爱读书

19、,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解析】选D。“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理解错误,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译文:(2)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译文:【解析】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抓住每句中的重点词,即得分点,第一问,正确翻译“以”、“谋”、“下”、“背向”、“固”;第二问,正确翻译“归第”、“倦”、“近习”、“喜愠”、“有常”

20、。答案:(1) 贾耽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空缺,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有反对有拥护,士兵一定不安。(2) 贾耽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以及亲信的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是德行淳厚有规矩的人。附【译文】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

21、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

22、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

23、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初发夷陵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

24、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从四川东归浙江,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胆破的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下而上,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E.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解析】选CD。C延伸的空间是被“拉近

25、”了。D是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6.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答:【解析】第一问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诗人描写了船过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又写了自己喜悦的心情。第二问考查写景的技巧,作者的写景手法,既有大笔濡染,又有细致勾画,有远有近,或高或低,有虚有实,运用修辞,历历如绘。)答案:第一问: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第二问: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

26、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以比喻的手法极写战鼓雷动、浪涛拍打江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2)离骚中屈原以“ , ”描述了群小对自己的嫉妒及诬陷。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第三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

27、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位号虽殊,事权无别。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

28、问矣。”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明

29、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四,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B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C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D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解析】选D。“顺治三年”“六年”“八年”表示时间,“东阁大学士”“定西侯

30、张名振”等表示职务、人名,不可断开,再结合句意断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B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C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在明初时是指京官巡查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仅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解析】选B。不是乡试而是会试。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包括乡试、会试、殿试

3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肯堂读书仕进,受到重用。他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和巡抚等官职,受到了重用。B张肯堂忠于职守,敢于谏言。他多次就军事等问题向皇帝上书进言,即使受到皇帝的追责惩处,也不气馁。C张肯堂投身战事,坚持不懈。他请求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以和唐王呼应,在唐王死后仍坚持作战。D张肯堂气节刚烈,最终殉国。他率军守城十多天,在清军破城后,穿着官服让家人先死,然后写诗自尽。【解析】选B。“即使受到皇帝的迫责惩处”错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译文: (2)今岁燕、秦,明岁闽、

32、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译文:答案:(1)崇祯七年,他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贼寇攻下凤阳,他上书就消灭贼寇的事讲了五点意见。(2)(一个官员)今年在河北、陕西,明年调到福建、广东,在路上往返,动不动就是几千里,时限的耽误经常超过几个月。附【译文】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初任浚县知县。崇祯七年,他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贼寇攻下凤阳,他上书就消灭贼寇的事讲了五点意见。不久因为皇陵受战火威胁,让帝王担心震惊,他上书批评辅臣不应该对战事谋划疏远,悲喜不关于心,皇帝没有追究。过后他外出巡察福建,几次因为平定贼盗的战功受到奖赏。回朝以后,他上书说:“监司胡乱钻营,花样

33、百出,心中想让谁留在那里,就可以让他长期在那里任职;心中想让谁离开那里,就可以让他换个地方,说是借用人才。(一个官员)今年在河北、陕西,明年调到福建、广东,在路上往返,动不动就是几千里,时限的耽误经常超过几个月。官员多一次更换地方,就多一份纷扰侵害。”皇帝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任督师。肯堂进奏,皇帝批评他的意见偏执、主观。十四年四月,肯堂上书说:“流寇攻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这是督师嗣昌任职前所没有过的事。目前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解除嗣昌的职权。”他的奏疏刚递进去嗣昌就死掉了。十二月肯堂又上书说:“现在讨伐贼寇不能说是没有人才,巡抚之外又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官名虽

34、然不同,所要办的事和他们的权限没什么差别。中枢在这里想当然地做出决策,下边的大臣在那里稀里糊涂地执行。弄到国土失陷、军队受损的时候,中枢纠举督抚来自我开脱,督抚又相互推卸责任,疆场上的战事就这样没法子办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把他的奏疏交给有关部门详细讨论。十五年,肯堂请求召回那些因为提建议被贬出的大臣,朝廷就恢复了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的官职。肯堂被提拔为大理丞,不久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外出巡抚福建去了。总兵郑鸿逵护唐王朱聿键到福建以后,与他的哥哥、南安伯郑芝龙以及肯堂劝说唐王登上皇位,肯堂就被加官太子少保、吏部尚。曾樱来后,言官奏请让曾樱掌管吏部,于是唐王让肯堂改掌都察院。肯堂

35、请求到地方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号召义师举事,请唐王从仙霞直趋浙东,与自己相互声援。唐王于是给他加官为少保,给他发了敕命、印信,由他自行见机行事。芝龙怀有二心,暗中阻挠他,肯堂未能成行。顺治三年,唐王败死,肯堂漂泊海外。六年,他到舟山。待王任用他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淸部队乘满天大雾的机会集结在螺头门。定西候张名振保护抒王航海离开,嘱咐肯堂防守。城中兵力只有六千人,百姓一万多人,坚守了十多天,城被攻破后,肯堂身穿官袍朝南坐着,让四个妾、一个儿媳、一个孙女先死,然后从容不迫地写下绝命诗,上吊自杀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上西平送陈舍人吴泳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

36、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注】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高着:高明的招数。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三句,直接写陈舍人赴襄州上任。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塑造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B“便匹马”两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C“芙蓉”

37、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D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表明襄州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言外之意是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E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议和、苟且偷安者。【解析】选CD。C项应是“运用拟人的手法”;D项“阅人物、渺渺如沤”的言外之意是现在要靠你大显身手了,而非下片开头四句。6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词人抒发的并不是一般的离愁别绪,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答:【解析】“跨征鞍,横战槊”是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接下二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

38、、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结尾鼓励陈舍人,国家危难之际,正是男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下片头四句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棋头”二句,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结句讽刺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答案:全词没有离别的伤感,而是一种富于男子汉气概的壮别,洋溢着一种男子汉要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作者结合当时的宋金对峙、金人侵扰的严重局势,用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来劝勉友人,希望他努力向前,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三、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企望同神仙一起自由飞行,情愿长伴明月的诗句

39、是“ ,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原因的句子是“ , , 。”答案:(1)挟飞仙以邀游 抱明月而长终(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第四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

40、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 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

41、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

42、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解析】选C。该句断句要注意整齐的句式,“邈然孤城”“凿井无水”“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还要注意“师劳民困之状”与“非一”是主谓关系,不可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

43、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解析】选A 。“户部”长官为户部尚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

44、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解析】选C。 “张景宪此事与皇帝有争执”错误,原文为: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争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译文:(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译文:【解析】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抓住每句中的重点词,即得分点。第一句,补充“始受诏”的主语“张景宪”,“即”“固”“待”;第二句,“方”“

45、稔”“凶岁”“乃”“甚于凶岁”(状语后置)。答案:(1)他刚接受诏书,就说城不能守,本来不必等到到那里然后知道。(2)今年刚有小丰收,但官吏督促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附【译文】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因为父亲张师德的恩荫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副使。山阳县令郑昉贪赃数额极大,他的亲戚又多为显要人物。张景宪揭发并立案查办,把他流放到岭外。贪污的官吏都望风引退。张景宪移任京西、京东转运使。王逵在郓州,专门抓住官员的短处,随意按照他的要求索取贿赂,张景宪上奏他的罪恶,将他编管在宿州。熙宁初年,张景宪任户部副使。韩绛修筑抚宁、罗兀两座城,皇帝命令张景宪去视察。他刚接受诏书,就说城不

46、能守,本来不必等到那里然后知道。不久,抚宁陷落。张景宪到延安,上奏说:“罗兀是遥远的孤城,凿井不见水,将凭借什么防御?臣在路上,所见士兵劳苦百姓困乏的情状不止一次,请求罢去这种徒劳的工役,废弃无用的城,严厉戒饬边关将领作守备之计。朝廷叫边州招降羌族人,给他们金帛、官爵,恐怕狡猾的羌人多诈,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可能成为敌人的内应,应当赶快停止这件事。”陕西转运司建议,想限定半年为期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说:“这办法能在四川实行,如果实行在陕西,百姓将无法生活。”其后朝廷最终没有实施。 加官为集贤殿修撰,担任河东都转运使。议论的人想把河东分为东西两路,张景宪说:“本路的土地肥沃的和贫瘠的相混杂,州县的贫富也不同,正应该有无相通,分立两路不利。”议论就停息了。改为瀛州知州,上奏说:“近几年多收成不好,百姓累年拖欠租税。今年刚有小丰收,而官吏督促百姓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请朝廷加以宽缓年限。”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便向下传递这意思。元丰初年,知河阳。当时朝廷正讨伐西南蛮,张景宪入朝辞别皇帝赴任,因此进言说:“小丑跳梁,大抵是边境官吏烦扰他们的缘故。而且他们的巢穴在地形险阻的地方,如果调动军队远征,万一粮饷接继不上,那么我军就要受困了。”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第二年,改为同州知州,以太中大夫去世,年七十七。张景宪在仁宗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