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1、 知识点: 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 基本技能: 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2、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
3、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学前预习一、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1、会当凌绝顶, 。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3、读书破万卷, 。4、露从今夜白, 。 5、安得广厦千万间, , 。 6、烽火连三月, 。感时花溅泪, 。二、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三、背诵三
4、首诗,积累下面的字词:暮砧( ) 万壑( ) 朔漠( ) 青冢 ( )省识( ) 秋兴八首(其一)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
5、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鉴赏诗歌: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活动:自读,讨论课堂活动过程: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问3: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问 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背景: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6、、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赏析诗文: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点拨之三】“群山
7、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赏析“赴”字之妙。【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点拨之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ng,作“减”“少”解;也有读作x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点拨之六】
8、诗人本人的命运与王昭君有何相同之处?【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作业: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
9、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学以致用: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 施(罗 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杜甫诗三首学案二 登高 学习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
10、与忧思。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学法点播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同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创作背景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
11、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3、诵读课文4注音渚( )清 作( )客 霜鬓( ) 浊( )酒5词语注解 渚: 落木: 萧萧: 作客: 百年: 潦倒: 苦恨: 繁霜鬓: 新停: 浊酒: 6、 品味鉴赏
12、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怎样? (3)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 不尽长江 (4)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总结: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
13、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2)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3) “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
14、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古人评价此诗: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山高人为峰, 高山仰止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
15、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答案 :秋兴八首(其一)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3、4、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
16、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
17、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5、杜甫在这首诗里抒发了何种情怀?抒发了思乡之情抒发了羁旅情思凄苦的思乡之情还融进了杜甫老人的身世之感总结: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6、艺术技巧:1)对偶 颔联 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答案: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点拨之一】这首
18、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
19、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点拨之三】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讨论】昭君在汉宫
20、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
21、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昭君的悲剧完全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显然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点拨之五】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
22、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点拨之六】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
23、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学以致用:
24、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2、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借景抒情、比喻)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杜甫诗三首学案二 登高4注音渚( zh )清 作( zu )客 霜鬓( bn ) 浊( zhu)酒5词语注解 渚:水中的小洲。 落木:落叶。 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浊酒:未过滤的水酒。6、 品味鉴赏 首联-“风
25、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
26、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总结: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
27、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3)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2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4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
29、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明确: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
30、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
31、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
32、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
33、出八层意思,除了杜甫还能有谁写得出?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多么悲凉。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34、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 “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 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 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 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