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25首诗歌赏析.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7778465 上传时间:2022-03-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复习:25首诗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专题复习:25首诗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25首诗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25首诗歌赏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5首诗歌赏析1、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代: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注释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紫

2、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席:犹言列坐。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列爵:分颁爵位。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赏析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

3、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金陵望汉江唐 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译文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

4、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注释派:河的支流。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盘:盘踞。横溃:泛滥。豁:打开。中国:中南地区。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J-i皮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混

5、:混合,统一。区宇:全国的范围。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指天下太平的景象。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钧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赏析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

6、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3、送王昌龄作者 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

7、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译文漕水向东流去,送别朋友,在这黄昏时分,顿时愁情满怀。(不忍分别)久久逗留在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发现夕阳已经照着孤山(孤山的光照面发生改变,指时间推移,过去很久)。向前望,数千里之中,没有蒲草和稗草,夕阳照在舟楫上,只见水面清澈,微波荡漾。举酒道别,树林之上月亮已经升起。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今夜我在洛阳,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远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诗歌中的点染手法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

8、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清代的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这一点看,渲染有似于衬托中的“旁衬”,又似于情景交融。如柳永雨霖铃上片末几句与过片几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两用点染手法。“去去”走了又走,越走越远,这是点出正意,但

9、“去去”比较模糊抽象,因此再连用三样景物加以渲染“千里烟波”、“霭沉沉”、“楚天阔”,从而把“去去”化为具体的情景,通过这些渲染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过片,先点出离别冷落的滋味,再以途中杨柳垂岸、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伤离别”的情意,形象地托出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点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先点后染。如中唐诗人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上句点出诗思很清,但“诗思清”还显得抽象,下句就用寒流与雪来加以渲染,这样,诗的情意韵味就通过渲染笔墨得到了加强。又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首句“江

10、南好”点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赞颂之意和向往之情。三、四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再如关汉卿的散曲小令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作者先点出离情,后以景染之。二、先染后点。如王维的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漁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前三联构成多重渲染,以静动相映的画面“染”出一个清新、恬淡而幽静的“秋暝”意境,末联才“点”出诗的主旨“王孙自可留”。再读一首晚唐词人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

11、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头三句刻画场景,描绘女主人公的动作与神态,第四句再以斜晖、江水加一层渲染,最后才点出“肠断”二字,浓化了全词要表现的思念之情。三、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有时候点染未必都能一目了然,点时加染,染中有点的情况并少见。艺术永远不存在刻板的模式。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香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黄叶、绿波、翠烟、青山、斜阳,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是“染”的写法。而“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离别之情则

12、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里,点时加染,染中有点,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结合。再如中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枫”句以江枫萧瑟与渔火幽暗之景渲染乡愁旅思,染中有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欣赏古典诗词时要注意:一、古典诗词重含蓄,只在必要时才用“点”,并不是不顾一切地点明正意或主题,否则,就会使作品主旨过于显露而一览无余,从而削弱艺术的吸引力。二、“点”、“染”之间不是隔断的,就是说,点染时是上下连贯的,不会无端插入别的意思,否则就会搅乱情景关系,打碎作品的结构,从而冲淡了渲染的效果。4、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3、宋代: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

14、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席):檄文,即告示。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如椽(chu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休:不要。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要:请。赤壁矶:一名赤鼻矶,

15、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铜鞮(d):铜鞮在今湖北襄阳。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正:正值,正当时。相忆:相思;想念。鉴赏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

16、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

17、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

18、:“唐蒙使路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然而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不是铁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是如椽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

19、,他那红笔一勾,是要人命的,虽不能法外开恩,也要慎之又慎。所谓“况钟之笔,三起三落”。在这六年前,稼轩也曾有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帝上过论盗贼札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之害。他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用笔,即亦“无恃其有平盗之兵”。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了。言来令人欲泪。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

20、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头,过度到下阕,一荡上阕愁闷的情绪。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其实这正是上阕的“表”与“檄”的内含。下阕怜南,也正是上阕的思北。“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中,所谓“新诗”,当也是长歌之恸。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多么委

21、宛而深厚有致。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

22、”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着团结。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这样分析是有心理依据的。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不分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磨砺以须的豪情。战友在一起当然比分散开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以是他们之间的“离别”就成为“不堪”的了。“不堪”二字,伤心之至:已不成军,不堪遣散。通篇都是对于抗战事业的悼念与惋惜。甚至连那一滴儿女泪,也要他收起,这样的心肠,要以江山为念,真正是情深

23、意厚。5、送子由使契丹宋代: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注释适:往。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清禁:皇宫。苏辙时

24、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

25、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

26、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6、野歌唐代: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译文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

27、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注释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

28、展。屈:不伸。穷:困。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嗔:生气发怒。天公:老天。看即:随即,转眼。赏析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

29、,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

30、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

31、眼前。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

32、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

33、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7、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宋代: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

34、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注释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宋史范仲淹传:“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谓。”峥嵘(zhngrng):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槊(shu):长矛,古代兵器之一。银河:天河,晴朗夜空中云状光带,望去像河。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端溪在今广东高要县,古属端州。须臾(xy):片刻,一会儿。烟尘清:比喻战斗结束。丈夫:大丈夫,陆游自指。在:存。立:指立身处世,即立德、立言、立功。逆虏:

35、指金侵略者。运:国运,气数。行:将。五原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时曾从此处出兵,北伐匈奴。赏析陆游是南宋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因此引起下面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三至六句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真是“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李白草书歌行)诗人把为国平胡尘的战斗场面和整个草书的过程(蓄势、疾书、书成)以及高度的草书技巧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比喻的运用也十分成功。“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写出扫敌人,平逆虏后的清平景象和诗人的得意神情。“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36、!”最后两句呼应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参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给人展示了一幅夜袭敌营的生动画面,而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也跃然在目。诗中借醉中作草书的情况,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诗中表明作者为国征战的愿望无法实现,便把豪情寄托于饮酒和写字当中。诗人从作草书联想到用兵,表现他时时处处不能忘情于收复国土。最后,诗人又从书、酒之中返回到现实,盼望着早日出关塞、平逆虏、立军功。8、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译文精卫啊,是谁让你来干填平苍茫大

37、海这件事情的呢?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累累堆积!你只想着让茫茫沧海变成干涸的池塘啊,(那么)海中的鱼龙到底能到哪里去呢?你的嘴伤痕累累,岂只为衔取坚硬的石头?你看那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从早到晚就在山林与大海间忙碌奔波啊,以至羽翼折损,被汹涌的波涛卷走。只要峻岭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完衔尽啊,只要凶噬的大海一天没有填平啊,我精卫就一天也不会停歇!宁愿我一人身死赴难啊,也不愿百姓子民再葬身鱼腹!赏析这首诗是王建根据精卫填海的神话写成。据山海经北山经载,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女娃,到东海游玩时,溺水而亡,其精灵化作精卫鸟,每天衔木石投入东海欲填平之。全诗共分三层。第一层是前四句。诗歌开门见山,通过与精卫的

38、直接对话表达对精卫填海行为的质疑:精卫啊,谁让你填海的?诗人为什么会对精卫的行为提出疑问?一是“海边石子青磊磊”。“磊磊”是层层叠叠众多的样子。诗人认为,海边青色的石子那么多,精卫根本填不完,既然填不完,为什么还要填呢?二是“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但”在这里表假设。这两句是说,假如真有一天海被你填平了,海水没有了,海成了枯池,海里的鱼龙又该怎么办?前四句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出对精卫填海行为的极度不理解。第二层是五到八句,这四句转而对精卫填海的行为进行描写。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中的“空”是“只”的意思。这一句是诗人的设问:精卫的嘴穿了洞,难道只是因为衔石?第六句诗人用一种景象作

39、答:你看,海边山上的草木都没有完整的枝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精卫不仅要衔石,还要衔草木枝,它的嘴因此而磨穿了洞。这就突出了精卫填海之艰辛劳苦。七八两句继续描写精卫的艰辛劳苦。精卫天刚亮就在树头折枝,傍晚仍在海里填海劳动,因为在山中和海里不断来回飞行,它的翅膀都折断了,它也不时坠入海中。这四句通过描写精卫填海时的奔波劳碌和因此而导致的遍体鳞伤的境况,突出其填海的极端艰辛。第三层是最后两句。这两句一般认为是作者模拟精卫的口吻表达的。精卫自言心志说,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这样理解,虽然也能表达对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赞颂,却不能很好地回

40、应诗歌开头所表达的对精卫行为的不理解。如果把这两句诗理解为诗人的自陈,诗歌的表达效果则更佳。精卫不辞艰辛、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不仅使诗人理解了精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精卫的生命,使其继续移山填海的事业。这样理解,既照应了开头,使诗歌的结构更为圆融,又表现了诗人对精卫态度的转变,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了变化,还更好地突出了精卫精神的感人。这首诗运用质朴无华、平白如话的语言刻画了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这一形象,高度赞颂了不畏艰辛、矢志不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在对精卫鸟这一形象进行刻画时,诗歌除直接描写精卫填海行为的艰辛,又通过描写诗人对其态度的变化加以

41、烘托,使精卫所代表的精神具有了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9、落叶五代:修睦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鉴赏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

42、飘荡,任意东西。“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3、,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

44、和“落叶”何异!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10、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苍莽,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翻译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

45、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赏析首联描写了秋夜星空的高远,颔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纪晓岚批:雅淡有中唐气味。1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唐 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1注释临洮:即洮州,唐时与吐蕃接界,在今甘肃临潭西。一说指临洮军,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4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连年:接连多年。一作“年年”。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曾(zng):竟,竟然。一作“长”。应:一作“来”。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勤王:谓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12-3译文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赏析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诗题“发

47、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此次虽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曾不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这两句其实是回答别人“勤王道路远,家乡何时归”的关怀,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4512、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