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2.0规划书(规划书(单位:姓名:联系电话:2020-20222020-2022年)年)(一)整校推进教师培训(一)整校推进教师培训1.1.整校推进安排整校推进安排根据方案安排,到2022年,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每人不少于50学时(线上研修任务不少于25学时,线下实践活动不少于25学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构建起“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测评推动,培养培训,项目示范,骨干引领,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
2、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批推进、注重实效的整校推进新路径,2020年试点学校、全县30%初中、小学教师完成研修任务;2021年30%初中、小学教师,50%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教师完成研修任务;2022年40%初中、小学教师,50%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教师完成研修任务。2.2.培训团队建设培训团队建设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遴选学校管理、师培、教研、电教和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装备电教人员、师范院校专家等组建各级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将管理团队、培训团队打造为
3、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各司其职,引领教师全员参与整校推进,学校管理团队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强化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实现规划目标,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应用。3.3.培训设计与实施培训设计与实施由县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执行办”)统筹,组织开展县乡(镇)项目管理者、县级培训团队、乡级培训团队、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团队成员全面理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体要求,掌握区域信息化教育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制定方法,提升他们在能力提升工程2.0中所需的专项管理、指导与评价能力。按照“县区统筹与管理学校(幼儿园)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引导教师选择
4、符合本校发展特点的微能力认证点培训机构提供课程平台县级培训团队组织实践应用培训校本应用考核”的总体思路,开展不少于60学时的全员培训。(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课程研修25学时。依托全县统一的学习研修平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培训,组织教师在线上自主研修25学时的网络课程。学校要依据本校所处信息技术环境,从30个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中选择不少于10个且涵盖4个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供教师选择。县区学校教师选择不少于3个微能力点(涵盖3个维度)相对应的课程进行网络学习。(2)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实践活动25学时。学校结合教师选择的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制定校本实践活
5、动方案并依托全县统一的学习研修平台开展活动。校本实践活动分三个环节:一是学校开展以基于网络的听评课活动为抓手的信息化教学研课磨课活动,每位教师上传1节完整的课堂实录课(涉及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到学习研修平台,并在平台上对其他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课进行评价,每人评课数量不少于3节;二是校本实践应用考核材料提交,每位教师将不少于3个微能力点(涵盖3个维度)认证材料(直属学校教师提交4个微能力点)上传到学习研修平台,同时对本校学科教研组的其他教师上传的微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互评;三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及学时认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工程实施案例评选、展示活动,通过现场学习、
6、网络展示、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开展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教师参加三个环节校本活动分别认定学时分别为5学时、15学时、5学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并报上级备案。4.4.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的主要措施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的主要措施根据偏远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学科、多方式开展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改革,加强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工作。鼓励城乡之间、信息技术示范校与偏远贫困地区学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发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示范校的引领作用,通过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对子”、开展对口帮扶、建立“双师工作坊”等方式,利用
7、智慧课堂、在线课堂、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采取线上实时互动、教师模仿名师网络录像实施教学,或者名师网络录像与当地教师辅导结合等模式开展教学。双方教师组成协同教研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加强集体备课、研课交流,远程授课教师对乡村教师进行长期陪伴式培训,定向帮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力贫困、边远地区教学点及乡村学校开齐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引领性信息化教学创新培训主要措施引领性信息化教学创新培训主要措施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分层分类培训需求,采用国家研制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构建标准引领的
8、培训体系。优化培训团队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激励开放建设,改善资源供给,提高研修资源的适用性;变革评价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提高测评助学精准性。(二)校本应用考核(二)校本应用考核(一)考核内容以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30项微能力为校本应用考核重点,教师根据自选的微能力,向学校提交能体现不同微能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参与考核。(二)实施流程在县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指导下,学校按照“学校规划教研组协商教师申报与实践学校评审县区监督”的流程组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工作。1.
9、学校规划。学校发挥规划与指导作用,基于学校信息化环境特征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及校本应用考核方向。2.教研组协商。教研组发挥统整和协调作用,依据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与学科研修计划,帮助教师结合实际制定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校本应用考核申报点。3.教师实践与申报。教师围绕学科信息化教学创新目标,找准能力短板,主动参与研修,积极实践应用,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提交给学校并申报参与校本应用考核。4.学校评审。学校管理团队组建校内外结合的评审组(或委托县级培训团队),依据校本应用考核规范,对教师提交的实践证据进行评估审核,反馈评估结果
10、并提出实践建议。5.县区监督。县区采用专家抽查(或第三方评估)的方式,检查验收各校校本应用考核结果,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三)结果应用1.县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对校本应用考核结果验收合格率纳入考核学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情况指标体系。2.县区和学校接受省市检查验收,验收情况将作为对县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3.对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合格的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教师所选各个微能力的认证证书。4.学校建立教师个人应用能力提升电子档案,记载校本应用考核情况。通过制度建设、评优考核、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丰富考核结果的应用,激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整校推进与校本应用落实情况列
11、入年度教育督导和校长年度考核内容。(四)组织管理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测试工作由县(乡)统一组织进行,要配备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能力的教师担任信息化环境测试员工作,并接受上级部门的系统性培训;学校要积极配合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填写问卷要组织教师广泛参与,真实体现学校和教师情况,避免学校选择的研修内容与实际现状及需求不符的情况发生。同时学校管理团队可根据校情对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核心微能力点建议结果进行调整,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发展规划。(三)支持保障(三)支持保障1.1.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县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将各地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的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和教师教育工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能力提升工程2
12、.0学时纳入继续教育学时范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训情况和运用水平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对教师以校本应用考核为形式,以微能力认证为途径,以学分为衡量指标,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信息技术应用类比赛,树立“学以致用、以评促用、应用第一”的导向,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综合衡量整校推进目标达成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校级管理团队履职等情况的学校综合评价体系。2.2.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多渠道汇聚教育大资源。完善基础资源政府提供、免费使用,个性化资源社会提供、县场选择的资源汇聚、共建共享模式。建立教师参与信息化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版权保护机制,推动名师资源
13、、特色资源、生成性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众筹众创、汇聚衍生我县教育大资源。优化资源遴选与推送模式。实行资源使用率与用户评价、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遴选模式,准确判断资源质量与价值。实现优质资源自适应精准推送,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助力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2020年,汇聚覆盖各学段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加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打造10个“网络名师工作室”和100门“精品网络课程”,建设覆盖中小学全学科的数字化教材。2021年,开发100个学前教育游戏化课程资源和100个家庭教育专题资源,支持建设我县家校合作网。围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建设。2022年,
14、汇集社会多领域资源,形成教育大资源汇聚业态,推动形成50对以上跨区域资源共享案例。2.2.经费安排经费安排培训经费由县和乡统筹安排,县级统筹落实全县能力提升工程学校校长、县乡和县直学校培训团队、整校推进指导研讨等骨干人员的培训经费,县区负责落实县区及所属学校的管理团队、培训团队的培训经费,学校负责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的培训经费,按照规划年度应完成的培训人数,足额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到2022年,每位教师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各25学时),确保2021年完成全员培训。继续加大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投入力度,维护现有设备正常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县乡结合本地实际安排专项
15、资金,用于骨干教师培训、保障在线学习的硬件设施、网络及设备需求。学校要做好规划,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四)监管评估举措(四)监管评估举措各地要将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条件,将教师参与校本应用考核的目标达成率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纳入校长任职考核的考核项目。加强对能力提升工程的管理、监督、考核,强化过程性测评,采取学校自评、专家评估、网络评估等方式,做好对提升工程培训的评估管理等工作,县乡级主管部门结合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自我测评,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估,完成培训学习任务,考核合格的教师,可颁发合格证书。县乡制定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将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活动纳入学校校本研修学分登记,将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对校长考核的重要条件,将教师参与校本应用考核的目标达成率纳入年度考核项目。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以“一师一课”活动、信息技术融合比赛、信息作品评选为抓手,引导学校推荐优质资源,充实优质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