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_丁征.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624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_丁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_丁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_丁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_丁征.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 丁 征 ( 南 京 市 第 九 中 学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1 4 ) 引导学生尝试建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 己成 为高中生物必修 2“DNA 分子结构 ” 教学中常用的手 段。课堂上学生通过制作物理模型,再现难以直接观 察到的 DNA分子结构,对 DNA为双螺旋结构的概念 进行具体化,从而加深对 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 和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常用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 ” 来完成 DNA分子模型的建构。从模拟制作的角度看, 这是非常好的学具,因为学生亲自制作 DNA的立体 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 DNA分子变 “ 微 观 ”

2、为 “ 宏观 ” ,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但由 于模型组件中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的模型 材料、相应的共价键以及不同共价键插入位置的洞口 粗细大小都匹配得非常到位,让组装不会出现 “ 差 错 ” 。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 “ 猜想 ” ,因为出现不了 问题,学生也就不能体会科学家们当时建立、修正模 型的过程。因此 DNA的模型构建,更建议教师用自制 材料做成 DNA的 6种构成分子,即脱氧核糖、磷酸、 4 种含氮碱基,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充分构想,甚至 是出现错误猜想,从而强化体验模型构建的过程。 1创新材 料选择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教材中 “ 制作 DNA双螺旋的 结构模型 ”

3、 活动要求,寻找生活中能制作 DNA模型的 材料,并准备 10份构成脱氧核苷酸的材料。学生有许 多新颖的想法,寻找的制作材料也丰富多彩,归纳如 下。 代替脱氧核糖、磷酸、碱基的材料 :彩色纸板、塑 料片、吹塑纸、橡皮泥、软糖。代替氢键的连接物 :订书 针、曲别针、牙签、棉签棒、塑料吸管、废弃的笔芯。代 替DNA分子骨架的连接物 :粗细适当的铁丝、塑料软 管 (打吊针的医用软管)、棉绳。取一种小人形的软糖 果,用刀分开,模拟相互配对的碱基 (A T);另取一 种颜 色小人形软糖果,模拟另一对相互配对的碱基 (G O;分开的 “ 碱基 ” 用牙签做氢键连接,再把碱基 对穿在两条黑色带状软糖做的骨架

4、上;然后手提模 型,进行螺旋 。一个造型简单、直观的 DNA分子双螺 旋结构模型就成功了。 市场上软糖的种类很多,果汁糖、橡皮糖、 QQ糖 等,形状和颜色都很丰富,软糖也便于插入牙签这样 的共价键,不失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材料。 注意代替 DNA分子骨架的连接物的用途有 2 个 :如果是制作简易 DNA结构模型,用它代替磷酸和 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基本骨架;如果是复杂的 DNA 结构模型,一定要向学生强调 ,它不是构成 DNA分子 的真实存在的结构,仅是起到对骨架加固的作用,能 帮助最后完成模型的螺旋化 s 2明确构建思路 物理模型是依照类似原理,将真实事物依照一定 比例缩小或者放大成为模型,其最显

5、著特点是形象直 观。建构物理模型的前提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建 构模型前需要通过观察、统计、实验、查阅研宄史料等 方法掌握模型对象的特征,寻找合适的模型展示方 式,选择恰当的模型建构材料。在建构过程中,遵循先 大后小、先简后繁的原则,由表及里、先框架后细节进 行逐步构建。初步建构完模型后,还需要进一步审查 模型的科学性 和美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 善,从而力求客观真实反映认识对象的特征。学生在 构建 DNA结构模型前根据必修 1所学内容,理清 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即脱氧核苷酸 -相互连接 多核苷酸单链 双链平面结构一 双螺旋空间结构,从 而明确建构的步骤 s 3尝试模型构建 DNA结

6、构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具传奇性的 “ 章 节 ”之一,发现它的方法是物理模型建构法,说得直白 点,就像小孩子拼图游戏一样,而在这场 “ 拼凑 ” 中表 现最出色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因此,在整个动手过程 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自己组装,自己发现,自己修 正,在观察、讨论、合作、比较、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 完成模型建构。 3.1基本单位的构建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大多数情况下, 用五边形材料代替脱氧核糖,学生按照模式图能够拼 出基本单位,但往往会用 “ 直线 ” 把磷酸和五边形连接 起来,这是有悖事实的,学生并不理解教材上连接脱 氧核糖和磷酸的为什么是 “ 折线 ” 。这是因为学生在认 识上有

7、一个误区,即五边形的五个顶点就代表五个碳 原子,观察其分子式(图 1A),五边型的顶点是氧原 子,其他四个顶点为碳原子 (从右侧顺时针依次是 1、 2、 3、 4号位碳原子),而第 5号位碳原子不在五边形 上,是通过化学键与 4号位碳原子相连的。因此仅用 五边形不能准确代表脱氧核糖,建议学生在五边形的 4号碳原子处延伸出一个短支(图 1B),这样就可以 按照脱氧核苷酸的分子式(图 1准确构建出脱氧核 苷酸的模型(图 1D)。学生要依次构建出 4种脱氧核 苷酸,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形状以示区别。 图 1脱氧核苷酸模型的构建 3.2单链结构的构建 如何连接两个脱氧核苷酸?教师向学生提供史 实: 19

8、51年 11月,富兰克林通过数据计算知道,是一 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另一脱氧核苷酸的磷酸 之间发生连接。学生依据资料,根据化学知识,可以推 出磷酸和脱氧核糖上的碳原子相连,很快排除了图 2 中第一种连接方式。学生 “ 拼凑 ” 出如图 2所示的几种 方式。 图 2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这时教师提供化学分析结果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 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 5号碳原子 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由 磷酸二酯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磷酸二酯键的概 念在选修 3基因工程中就要学到,教师此时用资料提 及先埋下伏笔 Q 学生依据资料准确判断出图 2中第 4种是正确 的

9、连接方式,并修正连接部位,从而准确构建单链结 构。在此基础上连接一条由 10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 单链备用。 3.3平面结构的构建 DNA分子双链平面结构的构建是关键。构建应 基于当时的科学背景,借助物理、化学等学科研宄的 成果,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体验 建模过程。 DNA宄竟有几条链?这时教师向学生提供史实: 0)沃森和克里克构建 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工作始 于 1951年秋,缘于同年 2月富兰克琳拍摄的一张非 常精美的 DNA的X光衍射照片。一直对 DNA有浓 厚兴趣的沃森看到这张图片时,激动得话也说不出 来,根据此图他断定 DNA的结构是一个螺旋体。 ( 2) 威尔金斯发现

10、 DNA分子的直径比单独一条多核苷酸 链的直径要大,所以沃森认为 DNA分子可能是一种 双链结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很多是成双成对的, 细胞中的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 3)对于 DNA模型是 单链、双链、 3条链和 4条链的推测都有。经过显微镜 测定 DNA直径, 2条链、 3条链的直径都是 2 nm,与 实际测定相符。用 3条链的 DNA模型推测 DNA含水 量只是实际测得含水量的 1/10。 阅读史实,学生体会到沃森对科学研宄成果的敏 锐性,这是一种科学素养。从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学 生明确 DNA为双链螺旋结构。接下来学生要对 DNA 双链结构的排列方式进行推想,完成初步构建。因为 每

11、个学生都己完成了 1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单链, 所以同座位两人间可以相互配合完成构建。按照排列 组合的方式思维,会出现三类构想:第一类两条链完 全一样平行排列(图3A);第二类以脱氧核糖和磷酸 交替排列为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外侧(图 3B);第三类 以脱 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为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 部(图 30。每种类型构成 DNA的两条链都有 “ 同正 ” 和 “ 一正一反 ” 两种情况。 图 3 DNA分子链接排列方式构想 学生把不同的组合方式向全班展示。宄竟哪一种 方案正确 ?这时教师提供资料 :碱基疏水,脱氧核糖和 磷酸亲水,而 DNA在细胞内始终处于一个水环境中。 学生获取信息,很快淘

12、汰掉第一、二种类型,但是第三 种类型有两种组合方式,宄竟哪个对?教师接着出示 沃森和克里克当年的构想: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在外 侧,同种碱基对排在内侧,那么这种构想与事实宄竟 有多大偏差? 提供资料: ( 1) DNA的 2条长链之间的距离恒 等于 2 nm, 即 DNA的直径为 2 nm。( 2)如图 4所不 4种碱基的分子式。 学生发现:嘌呤碱基 A和 G是双环化合物,而嘧 啶碱基 T和 C是单环化合物,只有嘌呤碱基与嘧啶 碱基配对,即双环和单环之间彼此配对,才能保证两 条长链之间的距离恒定,由此发现了沃森和克里克当 年构想的模型存在的问题, 即内侧不可能是同种碱基 对。 此时教师再抛出问题

13、: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是随 意配对的吗? DNA分子的两条链独立吗?含氮碱基之 间靠什么连接? 提供资料 :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 家查戈夫发现的信息中得知,在 DNA分子中, A=T, G=C,且含氮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他们后来 又请数学家格里菲斯计算出 DNA分子中, A吸引 T, G吸引 C, 从而得出 A和 T配对, G和 C配对,这就是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至此 ,DNA模型己经浮现,但对于两条链是同向 还是一正一反排列的,仍不能确定。这时教师复原当 时的研宄场景 :1952年 2月 28日,沃森用纸板做成 4 种碱基的模型,将纸板粘到骨架上朝向中心配对,克 里克马上指

14、出,只有两条单链的走向相反才能使碱基 完善配对,这正好与 X光衍射资料一致。 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修正自己的模型。由于 每位学生制作的 4种脱氧核苷酸数量是随机的,制作 单链时,碱基排列顺序也是随机的,因此两个学生要 互相配合,以一条单链为基准,更换另一条链上不能 配对的碱基,从而完成平面结构的建构。 3.4空间结构的构建 有了平面结构模型,空间结构的构建己水到渠 成。由于每个学生只完成了 10个脱氧核苷酸构成 的 单链,较短 ,不易完成螺旋,这就要求四人小组合作, 把刚才制作的两段 DNA双链平面模型拼接起来,再 尝试螺旋过程。 在建构时学生会出现向右螺旋和向左螺旋两种 情况。对于这两种构

15、建,教师向学生提供资料: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著名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他们构造出一个右手性的双螺旋结构。当碱基排列呈 现这种结构时分子能量处于最低状态。虽然多数 DNA分子是右手性的,但 1979年 Rich提出一种局 部上具有左手性的 Z-DNA结构。 这时教师出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介绍 DNA 分子是向右逆时针方向上升螺旋的结构,指导学生两 手分别抓住 DNA平面双链模型的两端,垂直放置,然 后按逆时针方向缓缓旋转,一个规则的 DNA双链结 构模型就呈现在眼前了。 3.5精致化结构模型 模型构建完成,一定要在全班进行展示与交流, 教师要注意表扬学生的活动成果,也要让学

16、生进一步 审查模型的科学性和美观性,并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 的方案。如,有的学生提出根据碱基的分子式,制作的 碱基模型A和 G应该比 T和 C要大一些;有的学生 提出 A T、 G C减基对之间的氣键数目要具体表迅 出来 ;还有的学生根据螺旋一周就是一 个螺距,每个 螺距长度约 3.4 nm,相邻两对碱基间的距离为 0.34 nm, 计算出模型的每个螺旋应该有 10个脱氧核 苷酸对;根据 DNA直径为 2 nm,提出模型的宽度和 长度应符合比例。学生对细节的打磨使得模型越来越 接近真实,而这样的一种精致化过程又奠定了对 DNA结构的理解 s 4充分研宄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与展示,不仅有

17、利于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也能引导学生进 行发散思维,提高其探宄能力,使其领悟科学研宄的 基本方法。 最后教师要汇聚全班的力量,让学生观察不同小 组制作的 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和差异,从而归纳得出 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多 样性、特异性的特点。 5结语 模型构建己成为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与学的内 容之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有效工具。 高中学生构建模型均以清晰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构建 模型的过程是思维与行为的统一,在构建活动中实现 主体的体验、思考和创造,实现对知识架构的理解和 把握。,模型构建作为自然科学研宄中一种常用的方 法,本身构建的过程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而这种科学研宄的方法更是学 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的。学生通过模型建构培养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培养简约、严密的思 维品质,而这正是生物教学回归理科并凸显理科思维 特点的要求。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