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_丁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_丁征.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 丁 征 ( 南 京 市 第 九 中 学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1 4 ) 引导学生尝试建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 己成 为高中生物必修 2“DNA 分子结构 ” 教学中常用的手 段。课堂上学生通过制作物理模型,再现难以直接观 察到的 DNA分子结构,对 DNA为双螺旋结构的概念 进行具体化,从而加深对 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 和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常用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 ” 来完成 DNA分子模型的建构。从模拟制作的角度看, 这是非常好的学具,因为学生亲自制作 DNA的立体 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 DNA分子变 “ 微 观 ”
2、为 “ 宏观 ” ,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但由 于模型组件中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的模型 材料、相应的共价键以及不同共价键插入位置的洞口 粗细大小都匹配得非常到位,让组装不会出现 “ 差 错 ” 。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 “ 猜想 ” ,因为出现不了 问题,学生也就不能体会科学家们当时建立、修正模 型的过程。因此 DNA的模型构建,更建议教师用自制 材料做成 DNA的 6种构成分子,即脱氧核糖、磷酸、 4 种含氮碱基,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充分构想,甚至 是出现错误猜想,从而强化体验模型构建的过程。 1创新材 料选择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教材中 “ 制作 DNA双螺旋的 结构模型 ”
3、 活动要求,寻找生活中能制作 DNA模型的 材料,并准备 10份构成脱氧核苷酸的材料。学生有许 多新颖的想法,寻找的制作材料也丰富多彩,归纳如 下。 代替脱氧核糖、磷酸、碱基的材料 :彩色纸板、塑 料片、吹塑纸、橡皮泥、软糖。代替氢键的连接物 :订书 针、曲别针、牙签、棉签棒、塑料吸管、废弃的笔芯。代 替DNA分子骨架的连接物 :粗细适当的铁丝、塑料软 管 (打吊针的医用软管)、棉绳。取一种小人形的软糖 果,用刀分开,模拟相互配对的碱基 (A T);另取一 种颜 色小人形软糖果,模拟另一对相互配对的碱基 (G O;分开的 “ 碱基 ” 用牙签做氢键连接,再把碱基 对穿在两条黑色带状软糖做的骨架
4、上;然后手提模 型,进行螺旋 。一个造型简单、直观的 DNA分子双螺 旋结构模型就成功了。 市场上软糖的种类很多,果汁糖、橡皮糖、 QQ糖 等,形状和颜色都很丰富,软糖也便于插入牙签这样 的共价键,不失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材料。 注意代替 DNA分子骨架的连接物的用途有 2 个 :如果是制作简易 DNA结构模型,用它代替磷酸和 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基本骨架;如果是复杂的 DNA 结构模型,一定要向学生强调 ,它不是构成 DNA分子 的真实存在的结构,仅是起到对骨架加固的作用,能 帮助最后完成模型的螺旋化 s 2明确构建思路 物理模型是依照类似原理,将真实事物依照一定 比例缩小或者放大成为模型,其最显
5、著特点是形象直 观。建构物理模型的前提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建 构模型前需要通过观察、统计、实验、查阅研宄史料等 方法掌握模型对象的特征,寻找合适的模型展示方 式,选择恰当的模型建构材料。在建构过程中,遵循先 大后小、先简后繁的原则,由表及里、先框架后细节进 行逐步构建。初步建构完模型后,还需要进一步审查 模型的科学性 和美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 善,从而力求客观真实反映认识对象的特征。学生在 构建 DNA结构模型前根据必修 1所学内容,理清 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即脱氧核苷酸 -相互连接 多核苷酸单链 双链平面结构一 双螺旋空间结构,从 而明确建构的步骤 s 3尝试模型构建 DNA结
6、构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具传奇性的 “ 章 节 ”之一,发现它的方法是物理模型建构法,说得直白 点,就像小孩子拼图游戏一样,而在这场 “ 拼凑 ” 中表 现最出色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因此,在整个动手过程 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自己组装,自己发现,自己修 正,在观察、讨论、合作、比较、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 完成模型建构。 3.1基本单位的构建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大多数情况下, 用五边形材料代替脱氧核糖,学生按照模式图能够拼 出基本单位,但往往会用 “ 直线 ” 把磷酸和五边形连接 起来,这是有悖事实的,学生并不理解教材上连接脱 氧核糖和磷酸的为什么是 “ 折线 ” 。这是因为学生在认 识上有
7、一个误区,即五边形的五个顶点就代表五个碳 原子,观察其分子式(图 1A),五边型的顶点是氧原 子,其他四个顶点为碳原子 (从右侧顺时针依次是 1、 2、 3、 4号位碳原子),而第 5号位碳原子不在五边形 上,是通过化学键与 4号位碳原子相连的。因此仅用 五边形不能准确代表脱氧核糖,建议学生在五边形的 4号碳原子处延伸出一个短支(图 1B),这样就可以 按照脱氧核苷酸的分子式(图 1准确构建出脱氧核 苷酸的模型(图 1D)。学生要依次构建出 4种脱氧核 苷酸,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形状以示区别。 图 1脱氧核苷酸模型的构建 3.2单链结构的构建 如何连接两个脱氧核苷酸?教师向学生提供史 实: 19
8、51年 11月,富兰克林通过数据计算知道,是一 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另一脱氧核苷酸的磷酸 之间发生连接。学生依据资料,根据化学知识,可以推 出磷酸和脱氧核糖上的碳原子相连,很快排除了图 2 中第一种连接方式。学生 “ 拼凑 ” 出如图 2所示的几种 方式。 图 2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这时教师提供化学分析结果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 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 5号碳原子 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由 磷酸二酯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磷酸二酯键的概 念在选修 3基因工程中就要学到,教师此时用资料提 及先埋下伏笔 Q 学生依据资料准确判断出图 2中第 4种是正确 的
9、连接方式,并修正连接部位,从而准确构建单链结 构。在此基础上连接一条由 10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 单链备用。 3.3平面结构的构建 DNA分子双链平面结构的构建是关键。构建应 基于当时的科学背景,借助物理、化学等学科研宄的 成果,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体验 建模过程。 DNA宄竟有几条链?这时教师向学生提供史实: 0)沃森和克里克构建 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工作始 于 1951年秋,缘于同年 2月富兰克琳拍摄的一张非 常精美的 DNA的X光衍射照片。一直对 DNA有浓 厚兴趣的沃森看到这张图片时,激动得话也说不出 来,根据此图他断定 DNA的结构是一个螺旋体。 ( 2) 威尔金斯发现
10、 DNA分子的直径比单独一条多核苷酸 链的直径要大,所以沃森认为 DNA分子可能是一种 双链结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很多是成双成对的, 细胞中的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 3)对于 DNA模型是 单链、双链、 3条链和 4条链的推测都有。经过显微镜 测定 DNA直径, 2条链、 3条链的直径都是 2 nm,与 实际测定相符。用 3条链的 DNA模型推测 DNA含水 量只是实际测得含水量的 1/10。 阅读史实,学生体会到沃森对科学研宄成果的敏 锐性,这是一种科学素养。从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学 生明确 DNA为双链螺旋结构。接下来学生要对 DNA 双链结构的排列方式进行推想,完成初步构建。因为 每
11、个学生都己完成了 1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单链, 所以同座位两人间可以相互配合完成构建。按照排列 组合的方式思维,会出现三类构想:第一类两条链完 全一样平行排列(图3A);第二类以脱氧核糖和磷酸 交替排列为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外侧(图 3B);第三类 以脱 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为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 部(图 30。每种类型构成 DNA的两条链都有 “ 同正 ” 和 “ 一正一反 ” 两种情况。 图 3 DNA分子链接排列方式构想 学生把不同的组合方式向全班展示。宄竟哪一种 方案正确 ?这时教师提供资料 :碱基疏水,脱氧核糖和 磷酸亲水,而 DNA在细胞内始终处于一个水环境中。 学生获取信息,很快淘
12、汰掉第一、二种类型,但是第三 种类型有两种组合方式,宄竟哪个对?教师接着出示 沃森和克里克当年的构想: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在外 侧,同种碱基对排在内侧,那么这种构想与事实宄竟 有多大偏差? 提供资料: ( 1) DNA的 2条长链之间的距离恒 等于 2 nm, 即 DNA的直径为 2 nm。( 2)如图 4所不 4种碱基的分子式。 学生发现:嘌呤碱基 A和 G是双环化合物,而嘧 啶碱基 T和 C是单环化合物,只有嘌呤碱基与嘧啶 碱基配对,即双环和单环之间彼此配对,才能保证两 条长链之间的距离恒定,由此发现了沃森和克里克当 年构想的模型存在的问题, 即内侧不可能是同种碱基 对。 此时教师再抛出问题
13、: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是随 意配对的吗? DNA分子的两条链独立吗?含氮碱基之 间靠什么连接? 提供资料 :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 家查戈夫发现的信息中得知,在 DNA分子中, A=T, G=C,且含氮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他们后来 又请数学家格里菲斯计算出 DNA分子中, A吸引 T, G吸引 C, 从而得出 A和 T配对, G和 C配对,这就是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至此 ,DNA模型己经浮现,但对于两条链是同向 还是一正一反排列的,仍不能确定。这时教师复原当 时的研宄场景 :1952年 2月 28日,沃森用纸板做成 4 种碱基的模型,将纸板粘到骨架上朝向中心配对,克 里克马上指
14、出,只有两条单链的走向相反才能使碱基 完善配对,这正好与 X光衍射资料一致。 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修正自己的模型。由于 每位学生制作的 4种脱氧核苷酸数量是随机的,制作 单链时,碱基排列顺序也是随机的,因此两个学生要 互相配合,以一条单链为基准,更换另一条链上不能 配对的碱基,从而完成平面结构的建构。 3.4空间结构的构建 有了平面结构模型,空间结构的构建己水到渠 成。由于每个学生只完成了 10个脱氧核苷酸构成 的 单链,较短 ,不易完成螺旋,这就要求四人小组合作, 把刚才制作的两段 DNA双链平面模型拼接起来,再 尝试螺旋过程。 在建构时学生会出现向右螺旋和向左螺旋两种 情况。对于这两种构
15、建,教师向学生提供资料: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著名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他们构造出一个右手性的双螺旋结构。当碱基排列呈 现这种结构时分子能量处于最低状态。虽然多数 DNA分子是右手性的,但 1979年 Rich提出一种局 部上具有左手性的 Z-DNA结构。 这时教师出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介绍 DNA 分子是向右逆时针方向上升螺旋的结构,指导学生两 手分别抓住 DNA平面双链模型的两端,垂直放置,然 后按逆时针方向缓缓旋转,一个规则的 DNA双链结 构模型就呈现在眼前了。 3.5精致化结构模型 模型构建完成,一定要在全班进行展示与交流, 教师要注意表扬学生的活动成果,也要让学
16、生进一步 审查模型的科学性和美观性,并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 的方案。如,有的学生提出根据碱基的分子式,制作的 碱基模型A和 G应该比 T和 C要大一些;有的学生 提出 A T、 G C减基对之间的氣键数目要具体表迅 出来 ;还有的学生根据螺旋一周就是一 个螺距,每个 螺距长度约 3.4 nm,相邻两对碱基间的距离为 0.34 nm, 计算出模型的每个螺旋应该有 10个脱氧核 苷酸对;根据 DNA直径为 2 nm,提出模型的宽度和 长度应符合比例。学生对细节的打磨使得模型越来越 接近真实,而这样的一种精致化过程又奠定了对 DNA结构的理解 s 4充分研宄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与展示,不仅有
17、利于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也能引导学生进 行发散思维,提高其探宄能力,使其领悟科学研宄的 基本方法。 最后教师要汇聚全班的力量,让学生观察不同小 组制作的 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和差异,从而归纳得出 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多 样性、特异性的特点。 5结语 模型构建己成为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与学的内 容之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有效工具。 高中学生构建模型均以清晰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构建 模型的过程是思维与行为的统一,在构建活动中实现 主体的体验、思考和创造,实现对知识架构的理解和 把握。,模型构建作为自然科学研宄中一种常用的方 法,本身构建的过程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而这种科学研宄的方法更是学 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的。学生通过模型建构培养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培养简约、严密的思 维品质,而这正是生物教学回归理科并凸显理科思维 特点的要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