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603680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设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程标准】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一同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生 生不息的内在品格,从而更自觉和更自信地肩负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政治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对于知识的好 奇心增加,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图书馆、课堂、与他人交流等渠 道了解文化传承的相关信息。在历史和地理学科学习中也积累了相关背景知识,对人类古文明

2、有一定了解。在日 常生活中,学生可以从周围的历史文化遗迹中或者高质量的文化作品中,比如汉字五千年经典咏流传国 家宝藏等,发现、收集、整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料,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验探究的乐趣。此课内容 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可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历史的回顾,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 能使国家摆脱困境。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看到中国人民逐渐实现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化,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认同,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充分感受源 远流长

3、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通过了解一代代中国人在传承中华文化 中的努力和贡献,提高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到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增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共参 与;能够秉持科学精神,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能够立足当代国情和文化建设实际,提出理性的建设性意见。 知识与能力: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明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一 汉字,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一一史书典籍。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 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过程与方法:本课的信息量比较大,通过搜集、整理、呈现信息资料,锻炼学生提炼、解读信

4、息的能力。对文化的理解离 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通过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近代文化衰微原因分析以及直面当今文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学生进一步思考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坚定文化自信,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勤力同心,继往开来,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 辉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只有真正理解源远流长的特征,才能明白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 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难点:创造中华文化

5、新的辉煌。需要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综合已学知识中关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 文化发展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综合性,也是本课的落脚点和价值旨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加强学生思维碰撞。(2)议题引领。以中华文化传承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在综合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3)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直观感知汉字的魅力,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导入:习近平主席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一个国家的灵魂就是它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 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血脉。中华文化是我们

6、的骄傲,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自信。如果用一 个词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学生回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描摹了五千年 的中华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模块一:探访文明的源流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会发现,遥远的过去产生了许多人类文明,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生: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学生分享了解的关于古文明的信息。师:这些古文明后来的发展如何?生:因外族入侵而断流或者被异族同化(结合具体史实)师:这些文明从源头处向下奔流,但是随着外族入侵,有的文明湮灭了,有的被异族文化所同化,与自己的传统 相割裂。中华文化也曾遭遇外族入侵,但是中华文化却实现

7、了对入侵者的文化上的征服(比如说:北魏孝文帝改 革、元朝、清朝),世界上唯有中华文化走过了一脉相承的历史轨迹,我们不仅源远,而且流长。模块二:中华文化的见证师:把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提示:历史学家的意见,文化成熟的标志一一使用文字;能冶炼青铜器。中国 古代文化应该是起于商周终于清王朝。)作图前请同学注意三点:1、体现文化发展的大趋势。2、标注关键时期,用一个词来评价。能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师:在同学们的介绍中,我感觉到同学们知道的内容详实,有理有据。历史已经湮灭,你是如何知道的?生:历史课学习,课本,网络师:史书典籍的记载让历史变得真实可感。后世的我们为什么能读懂前人

8、的记载?生:汉字的传承。师:法老的文字已经成为了沉默的语言,而一脉相承的汉字让我们可以叩问古今。我们看到,在所有古文明中基 本都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历经五千年岁月,仍然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只有汉字!那么汉字与其它文字相比 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感知汉字之美。师:在视频中你看到汉字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4页相关链接,小组合作,在坐标系中标注汉字的演 变经历。一脉相承的汉字对中华文化有何意义?师:汉字展开了中国的容颜,汉字记载着中国的历史,传承着华夏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标志。写好汉字就是 在传承中华文化。文字,自产生起,便肩负着使人跨越时间和空间交流的使命。述往事,思来者。我国历朝

9、历代设置史官,记 述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这几个史上第一你知道吗?小组合作,头脑风暴,说出答案生: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一部断代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师:除了正史,还有野史,私人著述家史、地方史,然而我们知道的这些也只是沧海一粟。中国人注重历史经验的积累,古人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兴 衰规律呢?模块三:再创华夏辉煌回首古代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自信满满,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那是我们辉煌的篇章。但是, 历史不可避免的翻开了灰暗的一页,中华文化出现了衰微的迹象,为什么中华文化在明清晚期陷入了泥潭?结合 历史知识进行分

10、析。学生分析:封建统治的没落,皇权专制,文字狱,闭关锁国外敌入侵,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 革命中的西方,实力大大增强师:内忧外患之中,中华文化衰落了。文化的振兴与国家实力的增强密切相关。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 脉相连。近代以来我们要实现文化的复兴,就必须首先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国力的增强。鸦片战争惊醒了沉睡的中 国,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历经坎坷失败,中国人才找到了帮助我们走出泥潭的道路和方向。让我们 共同回首那段峥昧岁月,抓住解锁历史的钥匙。历史和实践证明,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后,逐渐走出了落后挨打的困境, 五四运动,青年奋起,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

11、春之国家,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其后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一步步实现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真理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 前景。文化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却不会轻易实现。面对当下文化发展中的成就与挑战,作为21世纪的青年, 你有何高见。请同学们参照学案中的材料和你的日常观察,小组讨论,谈谈你的看法。生:从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对文化的促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总结升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到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筑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经辉煌与波折,一代又一代人在砥砺前行,一个又一个梦想叩击时代,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课后,同学们从这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展开活动,为文化复兴凝聚 青春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