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高职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课件整本书ppt.ppt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75983489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 页数:605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高职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课件整本书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5页
国际投资高职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课件整本书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高职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课件整本书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资高职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课件整本书ppt.ppt(60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际投资第一章第一章 国际投资导论国际投资导论第一节第一节 国际投资概述国际投资概述一、国际投资的概念一、国际投资的概念 国际投资,即指各类具有独立投资决策权,并对投资结果承担责任的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实物及其它形式资产或生产要素,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二二、国际投资国际投资与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资本流动(一)国际投资与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输出或输入,也就是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即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二)国际

2、投资与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或私人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和对外扩张而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三、国际投资的主体与客体三、国际投资的主体与客体(一)国际投资的主体 包括: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个人投资者。(二)国际投资的客体 包括:货币性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四、四、当代国际投资的特征当代国际投资的特征(一)国际投资的领域呈现不完全竞争性 国际投资活动体现着一定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各主权国家受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世界市场分隔为多个部分。因此,尽管国际投资是涉及双方利益的一致性而发生的,但也必然包含了双方利益的矛盾或冲突。

3、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作为社会的主权代表,就必须对国际投资进行干预与协调,以利于它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投资具有不完全竞争性。(二)国际投资的目的呈现多样性 在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总体目标前提下,有的国际投资活动在于建立和改善与东道国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有的国际投资活动在于带动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和其它合作项目的开展,还有一些则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总之,国际投资除了获利的目的外,还常常有其它方面的考虑,这与其追求盈利最大化的最终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三)国际投资的主体呈现双重性 投资主体是指具有独立投资决策并对投资结果负有主要责任的经济法人或自然人。国内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他

4、们之间并不存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际投资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这些投资主体不仅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现代化,拥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在世界各地设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而且就某一项投资而言,无论这一投资主体为国外的官方投资还是私人投资,政府面临的都是与投资主体和投资国的双重关系。(四)国际投资所使用的货币呈现多元化 由于各国货币管理制度的不同和汇率的变化,使投资者的活动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即使是发行硬通货国家的投资者进行国际投资,也必然会发生投资者所在国货币与投资对象国(地区)货币的相互兑换,这是因为在投资对象国(地区)中只流通本国(地区)货币。由于各国所使用的货币不同

5、,其货币制度也千差万别,特别是汇率的变动、货币本位的差别等都决定了货币的国际间相对价格具有差异性,这必然又会影响到国际投资的规模、流向和形式等等。(五)国际投资的环境呈现差异性 进行国内投资,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单一性,投资者对本国的政治环境比较熟悉,易于了解,对经济环境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进行国际投资,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往往与国内环境相差极大,而且呈多样化和复杂状态。在国际投资中,各国的政治环境不同,经济环境差异较大,法律环境也很复杂,同时还会遇到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等方面的障碍。对这些差异性较大的投资环境能否全面了解并很快适应,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效益。(六)国际投资的运行呈现

6、曲折性 投资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和复杂性的事业,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国内投资相比较,国际投资的运行更为复杂和曲折。一方面,这种曲折性表现在投资前期的准备工作上。比如,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需进行全面细致调查研究,与东道国政府或合作者要进行详尽的商务谈判等。另一方面,这种曲折性还表现在投资项目运行中诸多问题的处理上。比如,资金的调动、产品的销售等常会受到东道国的种种限制,各种经济纠纷的解决也常会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困难重重。(七)国际投资的过程呈现更大风险性 国内投资的环境单一,投资风险一般也比较小,故进行国内投资仅需要考虑安全性、收益性和变现性这三项基本因素既可;而国际投资面临的投资环境复杂多

7、变,所以进行国际投资会遇到若干在国内遇不到的风险因素。五、国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五、国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一)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1)对东道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就短期而言,外国资本的流入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是有利的,因为资本的流入不仅使东道国的外汇收入得以增加,国际收支状况得改善,而且由此引发产品的大量出口,以替代产品的进口,进而使国际收支得以改善。但是,外国资本的流入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因为外国资本流入也会导致技术、原材料、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而且从长期看,资本的注入毕竟是一次性的或在较短一段时间内,投资收益的回流将是投资者的最终目的,这必然对东道国国际收支产生负面影响。(2)对东道国对外贸易的影

8、响 国际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价位复杂,这主要体现投资产品的流向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来源。当今的国际投资活动中,东道国虽然大都采用有利于外资进入的政策,但东道国对外资一般都是有选择的,他们不仅要考虑外资的进入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也要考虑对本国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多数发展中国家更侧重外资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当然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增强经济和技术实力,进而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而技术先进和实力强大的国家则可能更多地考虑外资对本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问题。(3)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 外资的流入无疑会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机会,这是因为外资进入某些东道国空缺或薄弱的领域,会使该领域

9、的竞争能力加强或建立新的产业,尤其是投资于用于以国外为主要销售市场的产品生产,进口替代的作用会大大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数量或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达到输出失业的目的。此外,吸收外国投资还可以提高就业质量,外国企业为东道国的各类劳动力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福利,使东道国的劳动力得到了较高的收入和工作环境,如果物外国投资企业对东道国劳动力进行业务培训,还可提高劳动力的基本素质。(4)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作为投资者,无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还是在发达国家投资,为了达到其收益的目的,其引用的技术必须要领先于或平行于东道国的技术,这不仅促进了东道国技术的进步,而且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很

10、多情况下,东道国通过利用外资建立起自己的新兴产业,如美国在欧洲的投资,使欧洲国家出现了石油化学产业。国际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的投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二)对投资国经济的影响(1)对投资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对外投资对投资国来说,在对外投资的初始阶段,投资企业会以货币资本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致使资金的大量外流,使国际收支处于不利的状况,资金的外流同时也会使外流资金的产品来替代投资国产品的出口,甚至会使国外的产品回流到投资国,对投资国国际收支的不利影响往往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对外投资者进入投资的盈利阶段后,将利润不断地回流到投资国,以及对外投资带动的投资国原材料、中间产

11、品、制成品的出口又会使国际使国际收支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2)对投资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对外投资对投资国对外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学术界对此有加大的分歧,曼德尔和维农认为投资与贸易是替代关系,即对外投资对投资国的对外贸易会产生负面影响,理由是,在海投资生产,虽然扩大了市场,但会使投资国产品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技术的扩散也会增加外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也会影响投资国产品的出口。而坚持投资与贸易是互补关系的是帕维斯和小岛清,他们认为,对外投资不仅是资本的流动,同时也是技术、知识和中间产品的整体转移,他实际上是为投资国创造了贸易机会。(3)对投资国就业的影响 从对外直接投资表面显现来看,对外投资会使与对外投

12、资相同的本国产业内的就业人数减少或失去就业机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外投资由于带动了技术转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进而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此外,对外投资的行业往往都是投资国的生产效率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会使投资国的劳动力转向就业于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产业,由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从而提高就业质量。有大量研究表明,对投资国就业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大于负面效应。(4)对投资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投资者在投资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优化了投资国的产业结构,随着投资国的资本输出鄙人伴随着投资国由第一或第二向第二或第三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的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移;技术含

13、量低和低附加值的产业向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转移。这实际上符合从初级产业向制造业专业转移,再转向服务业的发展趋势。(5)对资本聚集的影响 对东道国的投资往往会对东道国产生资本聚集效应。海外投资者资金的注入,往往改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使外国资本不断涌入,再加上外国投资者不断地追加投资,是东道国的资本不断聚集。此外,东道国为加大外资的效应也往往提供辅助投资,从而使东道国的存量资本不断地增加,外国资本不断流入会进一步刺激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注入新的资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促进了资本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 货币资本国际化,主要是规模庞大的国际化生产需要巨额的资本,于是国际范围内的资本借贷和

14、证券投资活动十分活跃;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一个产品需要经过若干个国家的若干个上产企业才能最后完成,以至于都很难判断该产品的原产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零部件、中间产品和半成品以及技术等在国际范围内广泛流动。国际投资活动促使资本在国际上的良性循环和生产在国际范围内有序进行。(2)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是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凭借它生产规模和技术优势在不断将世界资本进行聚集,超额的垄断利润也使跨国大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呢你和技术实力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是他们将世界上的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进而又繁衍出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

15、术、海洋生物技术和智能机器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雄厚的资本是跨国公司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子弹,而国际投资则是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武器。国际投资正在成为科学技术进步和创造高新技术产业一种手段。(3)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进步,缩短了国土的范围,拉近了他们之间距离,这也使他们之间在科技水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体制、社会政策日益接近。这种接近转而使他们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来统一他们经济和社会等各项政策,以消除由于国际政策的不同而给投资者带来的各种障碍。国际投资活动极大地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二节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产生及其发展国际投资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国际

16、投资的产生一、国际投资的产生 国际投资最初的表现形式为资本输出,它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资本过剩,本国市场趋于饱和,而新兴世界市场又通过殖民战争得以开辟的条件下产生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后期。当时,英国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这标志着英国第一个从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变成了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随后,其他资本主义工业国也先后加入了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扩展国际市场的活动,这就是在历史上最早开展的国际投资活动。国际投资实际上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伴随着国际资本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际资本的发展而发展。二、二、国际投资的发展国际投资

17、的发展(一)起步阶段(18世纪末1914年)从18世纪末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是国际投资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国际投资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事国际投资的国家较少。第二,国际投资主要流向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自然资源 丰富的国家以及亚洲、非洲的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第三,以借贷资本和证券为代表的国际间接投资是当时的主要投 资形式。第四,由于东道国或者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或者已沦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私人的海外投资较少受到当地政府的 干预和限制,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间私人投资异常活跃。(二)低迷徘徊阶段(1914年1945年)这一阶段由于是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战争和

18、积极危机造成国际资本严重短缺,使国际投资的低迷徘徊之中,此时国际投资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际投资的总额下降。第二,国际投资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第三,尽管这一阶段的国际投资方式仍然以国际间接投资 为主,但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而 国际间接投资已相应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第四,国际投资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三)恢复增长阶段(1946年1979年)这一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殖民主义体系在此期间崩溃。因此,西方国家不能再继续无偿占有原来殖民地的经济资源,而必须通过贸易和投资方式来获得,这也促进了国际投资活动的恢复和发展。这一阶段国际投资的主要特征是

19、:第一,国际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第二,国际投资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第三,国际投资的方式由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主转变为以国际 直接投资为主。(四)逐渐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际投资的发展表现出时起时伏的特点,但是,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国际投资还是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主要特征也发生了以下变化:第一,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第二,国际投资的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第三,国际投资的流动方向转向了以发达国家为主。第四,国际投资的参与方式更加灵活。(五)高速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际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国际资本市

20、场和投资活动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上升。第二,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转化。第三,国际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第四,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第五,国际投资流向重点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第六,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三、三、国际投资的最新发展趋势国际投资的最新发展趋势(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速下降 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受影响最大的是一些发达国家。英美两国FDI流入量减少最多,26个发达国家中的16个都出现了下降。(二)大型跨国公司主宰全球经济 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所起的

21、作用越来越大。(三)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新趋势 2011年,各主要经济组别的FDI流入量都有所增长。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增长了21%,达74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增长了11%,达到创纪录的6840亿美元;转型期经济体上升25%,达920亿美元。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在全球FDI总额中分别占45%和6%。未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都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四)政府加速开放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面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跌现象,许多政府加速放开外国直接投资政策。2002年70个国家对本国法规所作的248处修订中,236处修订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亚洲是自由化速度最为迅猛的资本

22、输入区域之一。包括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家不仅放开了外国投资,而且还实行了更有针对性和更有选择性的投资目标战略和投资促进战略。(五)签订了更多的双边协定和投资协议 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和双重课税协定。这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而不光是面对外国直接投资下跌而采取的对应措施。贸易与投资协议数目也增加了。最近签署的许多贸易协议直接涉及投资问题,或对投资具有间接作用,这一趋势明显有别于以前缔结的区域贸易协议和双边贸易协议。在发达国家中,欧盟缔结的协议数目最多,且主要是与中欧和东欧国家以及地中海国家合作伙伴缔结的。(六)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外商投资地区 2003-2011年,

23、中国共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192.2亿美元。截止2011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1.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2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并已连续20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等权威机构开展的投资前景预测中,中国多次成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首选地。第三节第三节 国际投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国际投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一、一、国际投资研究的内容国际投资研究的内容 国际投资学是研究资本在国际间的运动过程及其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客观规律的学科。由于国际投资活动是整个国际经济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对它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同时研究它和其它国

24、际经济活动以及有关国家的国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二、二、国际投资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国际投资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西方投资学与国际投资学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国际间接投资理论是在西方国内证券投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证券组合理论向国际领域的延伸与发展。此外,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较为明显,这又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国际投资学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证券投资领域,还包括直接投资领域;第二,贯穿于国际投资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跨国性”的研究,即为什么不在国内而要去境外投资,而西方投资学的核心却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二)国际贸易学与国际投资学的关系(1)二者的研究领域都涉及商品和劳务在

25、国际间的流动(2)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3)二者的研究领域不同(4)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5)二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6)二者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同(三)国际金融学与国际投资学的关系(1)二者的研究领域都包括货币资本的国际间转移(2)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3)二者的研究领域不同(4)二者研究的侧重点及行为主体不同(5)二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三、三、国际投资学的研究方法国际投资学的研究方法(一)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 个量分析就是把复杂的国际投资活动分解为若干简单的要素和方面,以便单独地考察它们,认识每个组成要素固有的性质和特征;总量分析就是把分解的各个要素和方面结合成一个整体,把国际投

26、资活动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以正确反映国际投资各要素和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就是在承认国际投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某一时间点上的国际投资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这种分析的方法可以考察某一时期国际投资活动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动态分析就是在承认国际投资总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前提下,对某一时期国际投资活动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序列分析,以研究国际投资活动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考察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二者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就是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来揭示国际投资活动中的各种质的规律性和本质联系。定量分析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国际

27、投资活动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定量描述,以深化对国际投资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的认识。(四)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国际投资学是国际投资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国际投资学的研究中,必须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国际投资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准确描述国际投资发展的客观过程。但是,国际投资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而且也必须遵循其内在的逻辑次序。运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寻找出国际投资活动的客观规律。事实上,国际投资活动内在的逻辑次序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相一致的。因此,在国际投资学的研究中,必须坚持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五)抽象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作为一

28、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国际投资学必须根据前人揭示的经济学原理,从理论上分析国际投资实践活动,总结国际投资运行的规律。但同时也应看到,国际投资学是在国际投资实践中产生的,而国际投资实践繁杂多样,只有在具体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理论分析,否则,凭空得出的理论是难以解释国际投资实践活动的。当代一些著名的国际投资学流派的理论都是在具体实证分析某一国(或某类国家)对外投资活动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在国际投资学的研究中,必须坚持抽象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六)理论总结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只有通过具体的国际投资实践活动,才能探求其内在客观的联系,从而归纳成为理论,再度指导实践过程,并不断修正、发展

29、,形成适合国情的国际投资学。四、四、研究国际投资学的意义研究国际投资学的意义(一)从宏观层面来看,研究国际投资学是深刻认识世界经 济形势的需要。(二)研究国际投资学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不断深 入发展的需要。(三)从微观层面来看,研究国际投资学是投资者寻求最佳 投资方式、获得最好投资效益的需要。第四节第四节 国际投资的分类国际投资的分类一、一、国际投资的传统分类国际投资的传统分类(一)按投资对象不同可划分为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 早期,西方学者把投资行为作为金融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认为投资行为主要是通过购买各种债券或股票来实现的。近代,人们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投资,认为一切为获得未来

30、收益而进行的现期投入都算作投资行为,他们已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与物质生产紧密相联的投资行为上来。因此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国际投资可以分为实业投资(Industry Investment)和金融投资(Financial Investment)。(二)按投资期限不同可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分类:投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债权称为短期投资,如证券投资者购买股票、债券等国外证券,并在短期内将证券转手出售;与之相对的是,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权、股票以及实物资产等称为长期投资,如投资者在国外投入资本兴建企业等。(三)按投资主体不同可划分为公共投资(官方投资)和私人投资 公共投资通常是

31、指由一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用于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投资,这类投资的特点多为项目贷款,如某国政府投资为东道国兴建机场、铁路、体育场所等。私人投资一般是指一国的个人或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而对东道国经济活动进行的投资。(四)按投资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对外直接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或海外直接投资,是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国际间接投资,又称为对外间接投资或国际金融投资,是指一国的个人、企业或政府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衍生证券等金融资产,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过买卖这些证券赚取差价收益的投资。二、二、对新兴国际投资方式的认识与分类对新

32、兴国际投资方式的认识与分类(一)补偿贸易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补偿贸易在传统的易货贸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指进口方在外汇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原则上以不支付现汇为条件,而是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卖方引进机器、设备、技术资料或其它物资,待工程建成投产后,以其生产的产品或者商定的其它商品或劳务分期偿还价款的一种投资和贸易相结合的、灵活的国际投资方式。它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直接补偿、间接补偿、综合补偿。(二)加工装配贸易 作为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于一体的比较灵活的新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形式,国际加工装配贸易是利用外资和本国(本地区)的劳务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它不需要东道国的投资,并可

33、利用现有的厂房、土地、劳动力等,达到引进先进技术和利用外国投资的目的,因此这种投资方式特别适合于缺少外汇、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际加工装配贸易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三)国际租赁 国际租赁是指一国的租赁公司(出租人)将机器设备等物品长期出租给另一国的企业或组织(承租人)使用,在租期内承租人按期向出租人支付租赁费的一种国际投资形式,这是一种兼有商品信贷和金融信贷两重性质的新型贸易方式,是企业获得设备的一种独特的筹资手段,它能有效地发挥投资、融资和促进销售三种作用,因而逐渐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的重视。国际租赁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种:经营租赁、融

34、资租赁、杠杆租赁、售后租赁、维修租赁、综合租赁。(四)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工程承包是指一国的承包商,以自己的资金、技术、劳务、设备、原材料和许可权等,承揽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或私人企业即业主的工程项目,并按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承包合同所规定的价格、支付方式收取各项成本费及应得利润的一种国际投资方式。国际工程承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总包、单独承包、分包、二包、联合承包、合作承包。(五)BOT投资 BOT投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渐活跃的投资方式,它又称为公共工程特许权,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即建设经营转让。典型的BOT投资是指:政府同私营机构(在中国表现为外

35、商投资)的项目公司签定合同,由该项目公司承担一个基础设施或公共工程项目的筹资、建造、营运、维修及转让;在双方协定的一个固定期限内(一般为1520年),项目公司对其筹资建设的项目行使运营权,以便收回对该项目的投资、偿还该项目的债务并赚取利润;协议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东道国政府。(六)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的定义是指为获取高技术成功的巨大收益,而愿冒一定风险将资本以股权形式投入到成长中的高风险企业,并参与风险企业的创建与管理,待风险企业成熟后出售股权,收回投资的一种新型投资机制。第二章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

36、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一)垄断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资产投资,从开创了一外商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一般有以下几种:(1)技术优势(2)资本筹集优势(3)规模经济优势(4)管理优势(5)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三)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完善(1)约翰逊于1970年发表了一篇

37、题为国际公司的效率与 福利意义的论文,他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来 自企业对知识产权资产使用的控制。(2)凯夫斯于187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国际公司:对外投 资的产业经济学的论文,他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 势在于产品的差异性。(3)尼克博克于197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寡占反应与跨国 公司的论文,他认为战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由 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寡占公司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在这 种结构或市场中,每一个大企业的都占有举足轻重的 的地位,其中的任何一家企业的行为,都会影响其它 几家大企业。(四)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这一研究领域,还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国际直接投

38、资的分析模式,提出了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垄断优势理论为后来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的研究基础是战后美国制造业少数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他强调的是现有的技术和资金实力,探讨的问题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静态的,它并没有深入研究企业如何才能具备垄断优势,因此该理论缺乏动态分析。此外,垄断优势理论还带有很强是绝对性,它特别强调拥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进行者是少数寡头企业,但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垄断优势理论对此显得束手无策。二、二、内部化理论(内部

39、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一)内部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所谓跨国公司一般理论所提出和形成的理论,它是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垄断优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内部化定理,1937年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就在一篇题为企业的性质的论文中,就探讨了在市场交易中发生的交易成本问题,他把市场成本分为寻找和确定何时贸易价格的活动成本、确定合同签约人的责任成本、接受这种合同的风险成本和从事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他认为企业的内部化组织则是一种低成本有效的生

40、产联系方式,当企业的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就会倾向于内部化交易。(二)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内部化理论探讨的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使内部市场能向外部市场一样有效地发挥作用。跨国化是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的表现,该理论从中间产品的性质与市场机制的矛盾中来论证内部化的必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取得内部优势,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从而保证跨国经营的优势。(三)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 内部化理论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

41、接投资的动机,并从国际分工和企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的角度来探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内部化是建立在交易成本基础之上的解决跨国公司形成动因的一种理论,它既是对科斯开创的企业理论的一种发展,同时也是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转折点。内部化理论也显示出许多方面的缺陷。一是未能考虑在现存的世界经济结构中制约跨国公司发展各种因素尤其是非生产要素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巨大影响;二是忽略了对跨国公司这种典型的垄断组织行为特征的研究;三是没有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原因作出分析;最后内部化理论忽略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对投资的积极作用。三、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

42、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背景 维农于1966年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择。这一理论达到了既可以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也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论点 产品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一种产品从推出、流行到退世的整个兴衰过程。维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解释是,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总是力图保持其技术的优势地位,以便享有新产品的创新利益。但是新

43、技术不可能长期被垄断,随着这些产品制造技术的成熟,会被很多生产者仿制,垄断优势会逐渐丧失。因此产品的生产的区位会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发生相应的转移。(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择。并且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的选择,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将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决三项相互依存的决策程序分开,这与跨国公司同时整体考虑这三

44、项决策的实际不符。二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三是该理论也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发达国家企业直接在发展中国从事新产品研发的行为。四、比较优势理论(四、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Advantage)(一)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比较优势理论也称产业选择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切合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Kiyoshi Kojima)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随着随着

45、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的对外投资尤其是对发展国家的投资发展迅猛,小岛清对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创立符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小岛清认为国际分工与比较成本的原则是一致的,不同国家劳动和经济资源的比率存在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和比较利润率出现差异,垄断优势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却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根据比较成本和比较利润来分析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更具普遍性。(三)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基

46、础应该是两国比较成本差距较 大的论点。(2)它首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比较成本的 基础上融合起来。(3)否定了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强 调了运用与东道国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投资。(4)论证了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 结构。(5)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产业概念,这比以前以企业为研究 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大地进了一步。比较优势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样,也是立足日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也无法避免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一,比较优势理论符合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但它却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

47、业的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大部分是属于贸易替代型的,而并非是贸易创造型的,这也表明日本企业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其对外投资与美国的对外投资日益趋同;其二,是按小岛清的解释,发展中国家是不能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更不能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它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五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 国际生产格局在70年代以后呈现出复杂的趋势,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兴起,发达国家间出现相互交叉投资现象,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他发

48、展中国家投资,合资形式成为海外企业的主要形式,这些理论对此现象都无法进行解释。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试图建立一种全面的理论,用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因和影响对外投资发展方向的因素,他当时认为,目前缺乏统一的国际生产理论,传统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而缺乏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区位选择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研究方法。(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观点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O.I.L.Paradigm)。它从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中选择了他认为最关键的变量:厂商特定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

49、lization-Specific Advantages)和国家区位优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三个变量不分主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不同组合决定了国际投资活动方式。只有当上述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投资者才愿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三)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目前国际上有关研究跨国公司的理论界中最具影响的理论,邓宁借鉴和综合了以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精华,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其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涵盖性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认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认为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50、资的主要目标与近些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多元化的现实不符;而且该理论几乎综合了其他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缺乏独创性;二是没有强调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之间的关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三是缺乏对跨国公司管理这一环节深入研究;四是无解释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从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六、六、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一)小规模技术理论产生的背景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Wells)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于1977年发表了题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文中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他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