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新人文_高宣扬.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478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21世纪新人文_高宣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21世纪新人文_高宣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21世纪新人文_高宣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21世纪新人文_高宣扬.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11年 9月 (第 9期,总第 173期 )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Sep.,2011 (No.9,General No.173) 【名家特稿】 论 21世纪新人文 高宣扬 Ch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 摘要 :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一个珍贵的历史机遇,使我们有可能在认真总结中国改革后的 现代化经验的时候,一方面重新评价现代科学技术同现代化的关系,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创造性精神开辟新 的现代化方向;另一方面,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思想文化,结合近一百年的历史经验,重新估价东西方 关系,以全球化的视野探索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

2、神的新人文 ,创建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创造生态。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性 ;新人文 ;悖论 ;超越 ;全球化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240 (2011) 09-0007-07 20世纪到 21世纪的历史转折,并非简单地意味 着历史时代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运载了一个重要的 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这个信息一方面告 诉我们西方现代文化己经发展到了末期,需要重新思 考并加以超越;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在西方文化之外,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非西方文 化,特别是东方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蕴含着大 量值得我们去重新发掘和发扬的东

3、西。历史和现实的 根本转变,更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雄厚 力量及其内含的创新潜力,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世界 文化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机遇。 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明显地证明, 2 0世纪末到 21世纪初的转变突出地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危机己经 到了一个重要关头。在这种情况下,己经有许多西方 思想家 陆续提出了有关 历史的终结 以及一系列关 于 后现代性 的思考;所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己经 开始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矛盾与危机的严重性。但是, 我们还要看到 :这些有关历史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论 述,仍然未能跳出西方文化的模式;其中唯一值得肯 定的是,西方人己经意识到自己的文明的症结所在, 这一点显示了西方文明

4、的自我批判精神。 历史的转变使我们看到:西方文化己经不再成为 复兴和重建人类文化的唯一模式,长期被忽略的东方 文化反而最有希望发挥它的威力。我们应该借中国现 代化进程的成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文明的精华,加强 民 族的信心,发扬中国传统中长期被忽视的积极力 量,为新时代复兴文化的需要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西方文化危机的一个焦点 问题,也是西方文化一直隐含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 西方中心主义 ( 0 ccidentocentralian)。这一点在西方 人的自我批评中已经有所提示,但还远远不够。只有站 在新的更高的视野,以全球化的角度,彻底跳出西方思 想模式的约束,才有可能更加深刻

5、地去反思西方中心 主义的要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扬全球多元文化 共荣的观点,特别是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因素。 一、现 代性的内在矛盾 现代性是西方文明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的象征 性缩影。当我们面临新世纪而试图创建一个新人文的 时候,不能不回溯现代性的各种危机的根源。现代性 从一开始就包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隐含着循环危机 的因素。 . 西方现代性起步于 16世纪,福柯为此把 16世纪 称之为 现代性的门槛 1。福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 调查资料揭露: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从 15、 16世纪开 始,就开始了其原始积累和对外扩张的双重过程 ;他 们在文化扩张的同时开辟殖民地,而在国内实行民主 制的

6、同时则在国外肆意践踏人权。这就是西方现代性 的双重动力和双重标准:它就是现代性危机的真正根 源,也是局限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人之所以无法彻 底克服其内在危机的根本原因。 收稿日期 : 2011-07- 10 作者简介 :高宣扬( 1940-),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主要研宄方向 :法国和德国哲学、欧洲思想史、西方艺术史。 所以福柯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所以都在德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爆发,是因为德 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国内民主和对外法西斯的矛盾格 外突出。其实,任何一个西方民主国家,都具有福柯所 揭示 的上述历史和现实的特征,即它们都起源于对内 的原始积累和对外的残酷掠夺;因此

7、,它们的制度历 来实行对内民主和对外法西斯的双重标准。 以往人们谈到现代性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理性的 优先地位。但是,理性并非抽象的,它只有同金钱、权 力及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时候,才显示出它 的矛盾性和悖论。现代性在应用理性的同时,总是发 明或创造使理性有利于强势集团的功利主义方法,使 之在应用中发生本质的变化。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社会首先贯彻对人 的隔离与分割的异化政策。所谓隔离,就是以理性为 尺度,把社会分割成不同 的阶层,从大的分割到小的 分割,从首次分割到二次分割,这样一层层地不断进 行,直到这种隔离完成它进行分割统治的目的为止。 大的分割指的是,把人分成异常的和正常的。

8、先把疯 子、罪犯都当作异常人,并以对他们的监控为最低限 度的代价,为在全社会推行普遍的监控打下基础;目 的在于建构正常人对异常人的统治,并为社会阶层间 的统治建立模式和榜样2。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一直以来,一方面强调民主, 另一方面又为民主设立了大量的障碍和阻力,例如在 财产上的限制而在实践上进行有区分的具体对待。因 此,西方的民主采用的是论述和实践分离的模式。 二、现代性的危机及后现代的孕育 关于现代性的危机及后现代性的孕育,我们可以 从波德莱尔、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四个人的论述 中看到。 法国著名思想家波德莱尔,作为现代性的一个典 型的作家,他第一次全面揭露了现代性的矛盾,特别 强调现代

9、性的问题在创作中的矛盾表现。与此同时, 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对现代性的危机进行了深刻 分析。尼采则在他们之后,用 上帝死了 和基督教道 德的破产,概括了现代社会的危机性质。 进入 20世纪之后,海德格尔集中揭露了现代技 术的悖论,强调现代技术以其 人为的制作 ,创造了 由 第二自然 占主导地位、并以 第二自然 为主体而 统治 第 自然 的 现代生活世界 的模式。因此,在 他看来,现代性的特征就在于 :人作为主体,既是他所 建构和所控制的世界的基础,又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这样一来,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人造的结构,变成越来 越具有人为建造性质的世界,成为一种可以被人密码 化和神秘化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生

10、活的人 ,一方面 为自己的创造而自我满足和自我陶醉,打乱了原来的 传统社会所建构的各种社会和道德的秩序,寻求改变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又寻求一切可能 的创造途径达到自我超越,以迎应其永不满足的、无 限的理想的自由需求气 人不仅成为了其自身认知和行动的主体,而且也 是其生存方式的自我正当化的主体及其生存立基于 其上的一切关系的中心点。在此基础上,现代人以其 自身所创造的同一性和参照体系,不断地更新、扩大 和重建其自由的本质。也就是说,人依据其自身创造 的参照体系,不断地重建和重新诠释其生存世界中先 存的、现实的和未来的一切关系网络。具有现代性特 征的当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使人的因素越

11、来越渗透到 人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系统中。正因为这样 ,现代性的 社会结构及其运作逻辑,随着人文因素的进一步加 强,特别是渗透着人的精神心态的因素,呈现出同以 往任何社会都迥然不同的新特征。 从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观点研究现代性和后现 代性的思想家季登斯、皮埃尔 “ 布尔迪厄和鲍德里亚 等人,在重建他们的独具特色的社会理论的时候,都 充分地考虑到了当代社会中人文因素的上述新变化。 其实,生活在当代社会制度中的人,随着现代性 和后现代性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非常深刻 的变化。这就是说 ,社会的人文因素强化的同时,人自 身也被其生活的环境所改造 ;人自以为改造了其生活 环境,但人自身却又被非人性化

12、的生活世界所改造。 这种变化,使当代人的社会行动网络、层次和中介因 素各方面都进一步复杂化,并出现了许多同人性本身 相矛盾的现象。反过来,人的心态、生活方式、行为模 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模式 等,不仅关系到人的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本身,也直 接影响到行动者的行动和社会结构的运作动力及其 再生产的逻辑。 因此,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幽默地指出: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 也是愚蠢的时代 ;我们什么都有 ,也什么都没有 1 三、后现代性的悖论 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性的危机及其内在矛盾 的顽固性,试图以 不确定性 为策略超越现代性。其 实,后现代主义

13、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 集中地体现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 方式的一切正面和反面因素的矛盾性质;它既表现了 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又表现出它的消极性;它既包 含创造性,又隐含着破坏和颠覆的因素;它是希望和 绝望共存、并相互争斗的一股奇妙社会文化力量。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 一种心态,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一种生活方式,旨在反 省、批判和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即资本主义 社会内部己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及其所继承的历 史传统,提倡一种不断更新、永不满足、不止于形式和 不追求固定结果的自我突破创造精神,试图为彻底重 建人类的现有文化,探索尽可能多元的创新道

14、路。 后现代主义不但同传统文化相对立,而且也从根 本上与传统语言及其正常表达方式相对立 ;不但靠语 言表达和说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甚至可以 说,后现代主义本身就包含着许多不可言说和不可表 达的方面 ;它恰恰正是以某种不可言说和不可表达的 特征,显示其反 传统的彻底性及其与传统文化之非同 构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是什么带有神 秘性质的事物,而是显示出后现代主义己经远远超出 传统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范围,甚至超出了迄今为止人 类所使用的语言的范围。也正是这一点,突显出后现 代主义同传统语言和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知识的断裂 性和对立性。问题还在于 :尽管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 不可言说和不可表

15、达的特征,但深受传统文化教育和 传统语言影响的这一代人,又不能超出传统语言、不 能不通过语言的中介去理解它和表达它。这就好像生 活在地球上的人,由于处在银河系中而无法从银河系 之外去观察银河系本身一样,明知语言限制了我们, 也仍然不得不通过语言去理解和分析不可言说和不 可表达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 一个难 得的机会,使我们有可能借助这场具有创造性和批判 性双重特征的运动,同时探索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及 其隐含的各种复杂问题 ,并进一步探索与整个人类命 运密切相关的 一 系列重大社会文化问题。 四、 21世纪社会和文化的转折 (一 ) 全球化改变了东西方的原有关系 从

16、远古时期轴心文化的诞生至今 ,这四千多年的 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这也是由轴心文化发展 出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基本模式的变化历程。第一 阶段是从远古到 10世纪左右,作为全球文化摇篮的 希腊、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埃及尼罗河二角洲、恒河平 原这几大文化发源地处于 各自独立并存 的时代。它 们独立发展,相互并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 发生关系。第二阶段是从 11世纪到 16世纪,由于东 西方社会的变化,特别是由于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开 始产生了 互补共荣 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从唐代 直到明末的这一段时期。这长达五个世纪的 互补 共荣 时代基本上都保持着全球和谐的状态,大家各 自将对方文化中正

17、面、积极的部分加以吸收,为后来 人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阶段是从 16 世纪到 20世纪末,这一时期是 西方现代性的扩张称 霸 的时代。在经历了前面的两个阶段后,由于西方文 化的某些内在特点,早从古希腊开始,西方文化中就 隐含着它的进取性、扩张性、侵略性和开放性,这些特 点一方面推动着西方文化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为其他 文化带来了灾难,使得西方文化以一种称霸的形式不 断向外扩张。第四阶段是从 21世纪开始,世界历史转 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 多元共荣 时代,这个时 代的来临使得我们开始对西方中心主义进行反思和 批判,同时也使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模式得以重新发挥 他们的优点。 在全球文化

18、发展的不同时期,人类文化的创新始 终是依靠文化内部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关系作 为基础。所谓张力,指的是文化内部的各个因素以及 不同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的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和相 互转化的一种紧张关系。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文化内部 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关系,人类文化的发展就能 够保持其取之不尽的动力。新人文精神的立足点就是 要重新肯定人类文化的创新逻辑,不断地去发挥自身 文化内部以及各个多元文化之间的张力关系,主动地 促使这些张力关系去推动文化的更新。 在 21世纪的新时代,新的世界秩序及其潜在趋 势正在形成。这种新的世界秩序呈现出多元化的紧张 关系的特点。过去中国人一谈到 紧张 ,就以为跟 不 安

19、 相联系;因此, 一 谈到 紧张 就担心会引起不安、 混乱等等。其实,紧张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它使得 事物的内部结构能够不断调整并朝向新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能单求安稳,只谈和谐,似乎各国、各种文化的 紧张关系会导致不利的世界形势。实际上,各方面的 紧张关系是一种积极的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有了 紧张关系,就会促进各个方面的力量去寻求积极的竞 争途径和策略&文化更新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 总是靠主动的优化意志和追求完美的理念来推动的。 所以 ,21世纪的多元化的紧张秩序有利于促进文化创 新的多元化。 (二 ) 全球化突显了西方文化的内在矛盾 西方文化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比较复杂的,这里 主要

20、提出具有典型性的六点: 1. 主体性原则的瓦解。西方文化从 开始就强调 主体性原则,把文化的建构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对 立、主体对客体的掌握,主体成为客体的主人,客体变 成为主体服务的对象。虽然这种文化模式有它积极的 意义,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己经证明了这种主体性原 则的重要性,它 充分发掘和鼓励了主体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却越来越暴露了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特别显露出主体对客体的过分 控制和压抑。 在西方近代社会形成以后,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干 预和统治的日益加强,产生了现在频繁出现的一系列 负面影响,导致主体性自身不断挖掘其自身的存在基 础,使其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即是,主体

21、对客体的过度 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主体耗尽了其自身的生存环境的 资源。 全球化突显了这个问题,使得主体性原则不断受 到质疑和批判。人们通过一再的批判揭 示了主体性原 则的要害和危害性,并把它看作是西方文化危机的一 个重要根源。 2. 人本中心主义 (V ntiiDpolDgocentrian)的挫折。从 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开始建构人本中心主义的文 化,强调 人是万物的尺度 , 人是万物之主 , 人是 宇宙的主人 ,并不断地论证 人不但不同于其它的动 物,不同于自然界,而且,人高于和优于自然 。 人本中心主义在全球化之后遭到了越来越多的 批判。各种环保主义思潮以及对主体论的颠覆,都把 矛头指向人

22、本中心主义。结构主义大师克劳特 “ 列维 - 施特劳斯在他的结构人类学第一卷中明确批判把 文化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人本中心主义 5。拙著鲁曼的 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集中地分析了以鲁曼的社会 系统理论为典范的反人本主义的社会学思想气 3. 真善美的相互脱节。本来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 学说一直包含着真、善、美的统一,并把其中的 善 放 在首要地位,强调以道德的最高境界去探讨知识和审 美。但是 ,后来西方文化的发展特别强调为功利目的 服务的 真 和 美 , 连 善 也被功利化。随着西方现 代性文化的出现,真、善、美的脱节越来越严重,导致 整个西方文化的危机 7。 4. 真理性与功利性的矛盾。当代科技的

23、发展本来 是近代理性主义的胜利,但同时也显露了功利主义的 特点8。美国哲学中的实用主义是最典型的功利主义, 把功利原则放在首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些问题 在美国哲学中是特别突出的。美国的实用主义和功利 主义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经验的哲学总结。功利主义 导致了美国发展的快速繁荣景象,但这种繁荣本身又 隐含着内在的问题和矛盾。 5. 超越性与内在性的背驰。西方文明一直强调超 越性,超越原有的矛盾和状态,不断创新。超越性虽有 它不断突破的优点,但西方文化从近代以后,在不断 向外超越的时候,却逐渐忽视了古代西方文化所重视 的内在性。 本来,人类的生命同时具有超越性和内在性,而 且,同超越性相比,内在

24、性对于生命自身的延续和创 新是更加根本的。内在性实际上是人的生命内部各种 因素之间的张力关系,它是生命自身向内外双向超越 的动力,也是人类不断创新和超越的内在基础。 启蒙运动之后,西方文化的发展之所以遇到越来 越严重的危机,就是因为它在功利主义的推动下,过 10 分强调了向外的超越性。同时,启蒙运动在发展科学 理性和批判宗教精神的过程中,越来越削弱了传统的 内在性因素,特别是否定了基督教文化所重视的内在 性,使生命自身逐渐丧失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加强了 身体和实际生活的异化倾向。 经历对现代性的几番反思,在目前法国的现象学 运动中,正在逐渐助长一种生命现象学的研宄倾向。 其中,米歇 “ 昂利所发

25、展的生命现象学 ,在对生命的内 在奥秘的探索中,重新发现了生命的内在性。他主张 在生命本身中探索作为现象呈现的本体论基础的 纯 粹显现 ,深入探索发生于人的肉体和精神内部的最 原始 显现 的 自我现象化 过程,集中揭示内在性、 超越性及其在生命现象中的呈现原过程。生命靠自我 激 发的内在性,并不需要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外来刺 激,也不依赖于意向性及其关注的目标,而是超越了 切 可见性 ,只需自行感受、自我推动及自我给予, 就可以在生活世界中展现出来。 米歇 “ 昂利关于生命的内在性的思想,很容易被 误解成 主观主义 或 观念论 的生命观。但他所说的 内在性,第一,不能从主客二元对立模式的传统本体

26、论的视野来理解,而只能从生命自身的立场来理解 ; 它所指的毋宁是生命自身的自身性,不是传统意义上 的具有主体性身份的观察者的主观性。第二 ,它所强 调的,是处于血肉不分、情欲仍然盲目的一种绝对生 命 ,一种尚未从含混状态下走出、且尚未具备主体意 识的呈现自身,因此它本身丝毫与抽象概念中的主体 无关正因为这样,这种内在性才是现象学最本真意 义上的呈现自身。米歇“ 昂利的生命现象学对重建当 代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西方文明在启蒙运动以前,特别是在基督 教文化中,也探索生命的内在性,严格要求基督教徒 实行精神修炼,约束身体对外在物质的追求,形成了 以 自身的技术 (The Technique

27、 of ihe Sel 为核心的身 心审美生活技艺。但是,启蒙运动之后对科学理性的 推崇,摧毁了内在性方面的探索 ,造成了社会与自然 的对立和失衡。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杰出思想家,像卢 梭、休谟等人 ,他们虽生活在启蒙运动时期,却己经敏 锐地洞察到科学理性的膨胀所可能造成的新危机,意 识到重建内在性的必要性。他们不同意同时代其他启 蒙思想家对宗教的绝对排斥以及对科学理性的绝对 推崇,主张在人的生命内部寻求文化创造的动力,同 时也要在生命内部发掘改善社会的前提。休谟认为, 道德的重建必须考虑到情感和其他非理性的因素 ;而 像审美快感那样属于生命本身的体验,则只能原发自 心灵并存在于心灵之中。因此,他

28、严厉地批评怀疑主 义美学观,因 为他们把美归结为 对象引发的快感 气 生命所固有的内在性以及人类对它的体验,构成 了人类文化和思想创造的重要基础。与西方文化相 反,中国及其他东方文化都维持对内在性的重视,并 以此为基础不断总结经验,以强调生命自身的自我修 养为重点 ,把自身的修养过程与外在自然界的生命运 动协调起来,从而突显了东方文化的优点。 6. 科技专制主义的恶果。当今科技正在全世界横 行,在它所到之处不断地与自然争夺地盘。科技成果 虽能发挥积极作用,但当科技被过分突出之后,走向 一切为科技服务、盲 目追求科技等现状,产生了现代 科技专制的局面,就会造成科技力量对文化的摧毁。 (三 ) 全

29、球化迎来人类文化全面复兴的新机遇 列维 -施特劳斯曾经在他的忧郁的热带一书 中讲到一个流传于亚马逊河流域原始森林中的印第 安民族的神话 传说在拉丁美洲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 叫 懒猴 的动物,它终日悬挂在树枝上懒得动弹,昏 昏沉沉的生活一辈子也觉得很满足;它很少进食,也 很少排泄,由于新陈代谢缓慢因而活得时间很长;而 且,这些懒猴还把嘴巴里含食物以及肛门里憋粪便当 成它们寻求快感的主要手段。印第安人把这种动物当 成 冷社会 的一个比喻。这种 冷社会 虽然有其保守 的一面,但由于它能够不断地维持生命的能量,不轻 易耗费生命自身的能量 ,所以能够长期稳定的存在。 现在,受全球化的冲击, 冷社会 己经无

30、法维持 下去,导致原先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稳定不动的社会开 始活跃和流动起来。 全球流动性也推动了各种文化的对话及交流,造 成全球各地区之间的移民潮。对话、交流和移民的加 强,加速推动了全球文化结构的重建,有助于改变 西 方文化一 独秀 的不合理局面。 全球化固然会形成统一化和单一化的倾向,但同 时又对各地方、各民族形成了刺激作 用,因此加强了 地区化、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趋势。凡是全球化所到之 处,试图将西方文化的模式强加于某一地区的时候, 该地区就会兴起一种自我认识与自我反省,以维护本 地区的传统和文化。因此,全球化与地区化、地方化和 民族化势必同步发展,当全球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时,就激起地区

31、化、地方化和民族化的同速发展。这对 重建世界的和谐秩序以及改变全球文化关系,提供了 一个积极的力量。 由于面临着文化创新的新机遇,各个国家越来越 重视回到文化创建的源头,在那里探寻人类文化积累 的最原始的经验和秘密。通过对具有典范意义的轴心 文化的回溯,可以发现人类文化创建的经验,有利于 我们去发展新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远古轴心文化的一个优秀典范, 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我们对于它的真正奥 秘仍然了解甚少。近一百多年来,深受西方文化优势 的负面影响,我们自己产生了文化自卑感。 21世纪第 二个十年的启幕 ,为我们提供了良好时机来进一步全 面整理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深意义。 (四)新

32、人文的诞生及其基本精神 1. 人是人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出来的 人是人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出来的 ;换句话说,人及 其命运是由其自身所决定的。法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 和哲学家帕斯卡 “ 皮克 PascalPicq, 1954-)说 : 人确实 是人类自己依据我们共享的文化遗产而发明出来的, 尽管这种发明并非一目了然的。 w同样的,萨特也曾 经说, 人是以其出现而造就一个世界的生存物 11。人 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不但造就自己的形象和命运 , 而且也造就他所生活的世界。 实际上,不同时代的人创造出不同的人文精神。 现代的各种人性论和人文主义 ,基本上是现代性本身 的思想文化产物。福柯在 20世纪 60年代

33、发生人文主 义的新争论时就指出: 19 世纪是一个重要的世纪,在 当时,人们发明 了诸如微生物和电磁学等非常重要的 事物;而且,人们也在 19世纪发明了人文科学。发明 人文科学,在表面上是使人成为人文科学这样一门可 能的知识的对象。当时人们这样做是希望并幻想为自 己制造一种救世的神话,以为这类关于人的知识可以 使人透过从其异化现象的解放而获得自由,也可以从 他所不能控制的领域中获得解放,以致于可以使人史 无前例地成为他自身的主人。这也就是说,人们把人 变成为知识的对象,是为了使他能够变成为他自身的 自由和存在的主体。 12 由于新时代的要求,随着现代性的危机,我们不 能继续停留在现有的 人文科

34、学的水平上,也不能对迄 今为止所流行的各种人文主义抱有幻想。我们有责 任、也有能力,根据现有的环境及文化条件,造就一种 崭新的人文主义。 2. 人从 社会动物 变为 自然的文化动物 从最早亚里斯多德把人界定为 社会动物 、 政 治动物 、 会说话的动物 、 理性的动物 、 会制造工 具的动物 , 经过不同的历史时代,西方文化对人进行 了不同的定义和诠释,形成了 希腊模式的人文主 义 、 基督教人文主义 、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 启蒙 人文主义 及 科技人文主义 五种人文主义的历史形 态。这五种人文主义的共 同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强调 人是世界的主人以及人的主体性 C 21世纪要求转变人与环境的主

35、客体对立关系,使 人变成与自然平等共存的一种有文化的宇宙生存物。 为此 ,21世纪以来世界学术界重新评估了以往一切形 态的人文主义,分别提出新的人文思想,其中最关键 是德里达所提出的 人是动物 的新论断 13。他认为,尽 管人具有自身的特性,但他始终是,也只能是一种动 物。承认和强调自身的动物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倒退 ; 相反 ,却意味着人重新认识了自己。德里达回溯当代 对人所下的各种定义,在笛卡尔那里找到了哲学上的 11 根源。德里达指出,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明确地以 人的自我中心化为前提,把 我思 当成人的存在的基 本条件,并以此把人与自然、与动物区分开来,从而确 立人的主体中心地位。但

36、是,当人自行为自己下定义, 并为自身在宇宙中的首要中心地位进行合法性辩护 的时候,尽管树起理性的旗号,但并没有以平等的身 份和态度征求过宇宙中其他生存物的意见 人在 这方面是极端专制的。 由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延续下来的思路,在近 20多年来 ,主要是重点地探索了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 的人的生 存条件问题。他们以西方法制的死刑以及现 代人造基因技术的 非人性 为范例,强调人性中的动 物性的基础价值 ,主张宽容 14,并以特殊性为基本范 畴 ,一 方面继续更深入地批判 主体性 ,另一方面突 出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的至高无上性、不可替代性、 不可化约性及其对 他者 的无限容忍性。德里达说: 正是针对

37、主体 和 自由 这两个语词,我们必须加 以说明。对于决定论,对于帝国主义式的决定论的论 述的抗拒,我既不诉诸于主体,也不诉诸于自我,不诉 诸于意识,甚至也不诉诸于潜意识。相反,我要做的, 是站在 他者 、 不可计算者 和 事件 的立场上。所谓 特殊性 ,就是用来展现从 他者 和从 不可计算者 那 里所产生的一切。这样的特殊性,不管它以何种形式 表现出来,它们的存在,都不能归属于任何计算机器 的规则,哪怕是决定论的一种最无可争议的法律 tt5, 德里达还以友爱、礼物、献祭、生命、环保、暴力、恐怖 主义、动物主权等主题强调:对动物的思考是对政治 的思考的出发点;以往西方传统思想、政治及基督教 一神

38、论,都以 人是政治动物 为基础,都没有真正思 考过 动物主权 问题。 在美国,芝加哥贝基 “ 诺德贝尔特 自然博物馆 (Peggy NotebaertNatrreM useum)于 2000 年 8 月举办 了 关于动物的社会复杂性及智慧 的研讨会 加免 !- ence 0 n Anim alSocialC om plexity and Ititelligence)。 会议 主要肯定英国女人类学家、博物学家简 “ 古达尔 (Jane GoodaU 1934-)近半个世纪在非洲坦桑尼亚对黑猩猩 的社会行为的研宄成果,强调以社会群居行为并非人 类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许多脊椎动物(如哺乳动 物、鸟

39、类等 )W。 大量的事实证实 :人 类并非唯 有智慧 的生存物,也并非唯一的采取社会群居形式的动物 ;在 人与动物之间没有必要划定一个绝对的区别线。 同样的,法国哲学会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也在 2004年召开以 人与动物 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与会的 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指出: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人类,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他在本质上与动物一样,不应该把 人的地位和命运同动物和其他存在物的命运对立起 来。新世纪的到来开启了人与 动物并存共享自然资源 * 12 Ibid. 12 的新时代。所以,在新人文中,人是属于自然、并与动 物和平共享自然的生存物。人的智慧及其文化,包括 科学技术,必须归属于自然,与整个自然

40、界共命运、图 发展。 3. 多元化的创造生态的建构 当代科技,特别是与文化创造密切相关的 信息 技术 Onfeam ation T echnology)的突飞猛进,不但开辟了 文化创造的多元化、多边化及动态化的无数新平台和 新媒体,而且也促使创造主体走向网路化、个人化、微 型化、流动化及散播化,构成文化创造中的有形与无 形、汇集与多样的张力关系,并不断凭借数字科技的 的持续分化及采用 混合 装置,广泛开展以新媒体为 基础的多元文 化创造的嘉年华 ,有助于建构多元化文 化的薪新创造生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从实体性转 变成虚拟性 ,从静态到动态,从中心化到网络化,社会 行动和日常生

41、活的每一个面向,几乎都有可能通过数 字传递方式而与他人及整个社会分享 17。新科技及其 创造的新媒体,为人类及其文化创造开辟广阔前景。 4. 图像与语言并用的新一代 在数字图像的新时代,人类可以尽可能发挥自身 的自律性和创造性,既自然地迎接图像普遍化的新时 代,又以积极创造的态度,灵活运用图像与语言、与思 想以及与人的生活的密切关系及互动关系,走出传统 语言和文化的约束,将图像的不确定性与语言的确定 性的悖论引导到有利于文化重建的新方向。 图像 本身始终包含可能性、潜在性和真假混杂 性,它既表现图像优越于语言的地方,同时又暴露图 像本身的致命缺点,显示图像创造本身的潜在自我更 新及其破坏性的悖

42、论。 数字图像的悖论性表现在 ,它既改变了当代的创 造模式和生存模式,为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和开创新生 活方式提供新的可能性,又为新生活本身引入不确定 性;既利于文化的普及及沟通,又为强势文化的霸权 提供方便;图像的直观性,既有利于人们大众直接参 与文化创造活动,又为 速食文化 的泛滥推波助澜; 图像对语言的削弱,既有利于自然地模糊思维方式的 推广,又不利于以文字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保 留及其再生产;既开拓了文化创造的想象力,又侵蚀 了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继而对在图像时代成长的青 少年的生存观念产生复杂影响,使他们在数字图像世 界中经常面对 沉思与快捷 、 真实与虚构 之间矛盾 和悖论。 5.

43、 突破 身体 /精神 的传统二元模式 人的无限创造精神,既表现在肉体行为在时空上 的不断运动变化,也表现在精神生活在质的层面的无 限多样的变动可能性。肉体和精神心灵的生命的创造 性演进,也并不单纯停留在可观察到和有形的现实世 界,而是在现实与可能相交错的复杂场域中进行,突 破身体与精神的二元对立模式,超越现实和客观存在 的领域,探索可能性、潜在性和偶然性及其与现实的 交错关系。 因此 ,人的生命的延绵并不只是体现在可观察的 时间连续性,也不只是呈现为单向的一线性延续,而 是带有极其复杂的中断性、断裂性和交错性,同时又 内含着难以预测的张力关系的变动可能性。 归根结底,生命在本质上是身体和心灵的

44、质的多 样变动性的呈现,因而也可能导向超越现实 的多种异 质倾向。 五、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人文的洗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非人本中心主义的思想 因素。这种因素强调人在自然中的自然自得,比如老 庄哲学或者某些佛教经本中所提到的,关于人怎样正 参考文献: 1 Foucault, Histoire de la sexualite. Tome I. Volonte du savoir. Paris. Gallimard. 1976; II feut defendre la societe. Paris, Galli- mard. 1994.102- 110. 2 Foucault, Folie et D

45、e 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 Paris: Plon. 1961;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Une arche ologie du regard me dical. Paris: P.U.F. 1963;.Les Anormaux. Paris: Gallimard/Seuil. 1999; Le pouvoir psychi- atrique. Paris: Gallimard/ Seuil. 2003. 3 Heidegger, M. Holzwege. Frankfurt am Main: K

46、lostermann. 1950.70;Wegmarken.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 1973.30 4 Dickens, Ch. A Tale of Two Cities,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Richard Maxwell.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3.13. 5 Levi- Strauss,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I. Paris. Plon. 1958. 6 高宣扬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 M.北京 :中国人民出 版社, 2004. 7 Cheng, F. Cinq me ditations sur la beaute . Paris, Alb in Michel. 2006.10- 12. 8 Horkheimer,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1947. 20- 26; Horkheimer, with Theodor Adorno, Eclipse of Reason, (orig. 确地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要以人为中心来统 治这个世界。这些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