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2每周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周——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2每周一测.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周一一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2每周一测一、选择题,此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 .论及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学者指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 之及,夫固无如之何。”这一 “制度”()A.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B.以官举士,百姓不得从中参与C.有利于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汉末社会动乱,“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那时的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 朋党,干扰人才选拔。曹丕继任魏王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说明九品中 正制()A.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B.延续了自下而上选官方式
2、C.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D.有利于出身卑微的人参政2 .秦汉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各县、侯国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 狱狱状等汇编成册,由郡国呈送中央,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3 .区划、职官、文书转运是考查地方治理的三大视角。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秦代开始设有御史负责监察皇帝B.汉划十三州以司隶校尉管辖C.唐宋刑狱监察呈现专职化的特点D.明清以密折奏事制监察地方.两汉时期,朝廷令公卿举奏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民间歌谣,作为官吏升黜的重要依据。这 反映出汉代()
3、A.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B.政府注重对官吏的多重监督C.政出多门导致社会动乱D.考课制度防止了主观随意性4 .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专制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察C.发挥文官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毂(牢宠、圈套)中 矣。”材料反映了()A.太宗称帝后的傲慢心理B.监察制度的残酷性C.科举制有利于专制统治D.察举取士的虚伪性5 .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拟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 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
4、)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督察院查实, 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 核制度()A.注重道德评判B.流程相对严密C.彰显政府职能D.便于人才选拔.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 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文官制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背景是()A.公职人员背叛国家的事件频发B.近代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C.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较晚D.政党
5、进退影响国家政局稳定6 . 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 6万。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这种变化说明英国()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B.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C.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增强.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一休斯法案,由联邦政府出资对文官进行职业培训,希望 实现官僚体系的科学管理。美国开展文官培训意在()A.消除两党的利益矛盾B.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C.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D.完善现行的联邦体制13.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
6、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学士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14 .二战后,联邦德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应置身于政党的纷争之外,在政治活动方面应采取 克制与保存的态度,在履行职责时应考虑普遍性利益”。这一规定强调了公务员要做到()A.廉洁奉公B.尽心尽职C.政治中立D.为民服务15.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方法 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A.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B.消除了政党政
7、治的弊端C.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二、非选择题,此题共3题,共计55分。16.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以下材料:(20分)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满仕途,别的进仕之 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 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那么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 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嘉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那么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 人口比例来考选。摘编自
8、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陆炬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1 .唐武刚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束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弥(糊名)2 .宋真宗案德二年1005年)殿试誉录.明宣东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6,明宪家咸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殿文定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 (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6分)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9、。(17分)材料 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 丞、侍御史、监察吏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 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 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 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 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 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司直系丞相,司隶那么直属皇帝。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汉
10、武帝 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及皇帝属下的 中央御史府。从秦到明清监察朝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归纳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监察体系的作用。(9分)18.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8分)材料一据统计,在1570年到19世纪初,仅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 籍就有70种之多,这些书大都从不同角度介绍和称赞中国的科举制度。总之,这些在英国出版 的,来自传教士、旅行者、商人、学者等有关科举制度的相关出版物的内容说明:在英国文官制度 正式领布实行之前,英国社会和学界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了相当程
11、度的认识与了解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材料二 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 的政策,不参与党派之争。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那么,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 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等。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一 切文职官员须自觉遵守荣誉法典中规定的职业道德,一律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与其公职部门 业务有关的任何营利性事业。同时,文官也不可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 施政任意批评或使政府为难。在英国的文官监管制度中,司法监督的机制比拟突出。1921年起英 政府于各部门设立行政裁判所,受理行政人
12、事纠纷,以监督文官制度的运作。与此同时,普通法 院也有权受理关于行政机关或文官人员违法失职、越权侵权等案件。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社会和学界关注中国科举制的原因。(9分)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相比有哪些创新。(9分)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B.答案: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依据材料“那时的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们交结朋党,干扰人才选拔。曹丕继任魏王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可 知,这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曹丕的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自上而 下的选官方式,故B项错误。
13、科举制的出现和开展标志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成熟,故C项错 误。九品中正制实际上维护的是世家大族的特权,而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 面,更有利于出身中下层的人获得参政机会,故D项错误。2 .答案:D解析:上计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即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上计制度是一种 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是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的制度,这有利于中央 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 政治制度,推动中央权力增强而非仅强化君主权力,排除C项。3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宋刑狱监察逐渐专职化,设置专门的机构开展
14、监察工作,故C项正确; 秦代的御史大夫的职能是监察百官,不是监察皇帝,故A项错误。汉朝汉武帝时期划十三州分设 刺史,故B项错误;以密折制监察地方政治出现在清朝雍正帝时期,故D项错误。4 .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汉代的民间歌谣也可以作为评价官吏的依据之一,说明当时政府监督官吏的 手段多样,B项正确民间歌谣是重要依据,但不是由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排除A项;“政出多 门”无从表达,排除C项;D项说法无从表达,排除。应选:Bo5 .答案:B.答案:C6 .答案:A解析:制定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拟完善的监察法,并对监察机关和官员的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规 定,这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A项正确
15、。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B项排除;C项 “有效杜绝腐败”表述太绝对,排除;题干中没有表达“分权制衡”,D项排除。7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三品以上先行然后以备”“最基层的州县经最后”可以 看出明清朝考核制度的流程相对严密,故B正确;A中“道德”在材料中不表达,排除;CD都与 材料无关,排除。应选:Bo .8 .答案:D解析:所谓的“政治中立是指在不同政党之间中立,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D项正确;不同的政 党可能从本党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但是“背叛国家”这种极端现象很少出现,A项错误;“近代 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民族国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无关,C项错 误。9 .答案:
16、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851T968年,英国文官数量迅速增加,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开展,政府部门 的社会干预职能不断增强,D项正确;文官数量的增加与文官制度的成熟无关,A项排除;文官数 量增多不一定是冗官问题,C项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文官数量的增加,与君主立宪制无关,B项排 除。10 .答案:B.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杜麦斯呼吁建立开放的竞争制度来提高行政官员水平,由此可见中国的这 项制度是开放的,并且能够提高官员行政水平。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 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项正确;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
17、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察举制有一定的封闭 性,A项排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不能一一亲自裁决,为此而设大学士,大学士的选 拔和题干不符,B项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开展的重要标志,与题干无关,D项排 除。11 .答案:C解析:由材料“公务员应置身于政党的纷争之外,在政治活动方面应采取克制与保存的态度”可 知,这一规定强调公务员要做到政治中立,防止卷入政党斗争,应选C;材料并未强调公务员的贪 污腐败问题,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对待政治活动的态度,而未说明对 行政工作的态度,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说明公务员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无法得出 为民服务的结
18、论,排除D项。12 .答案: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根据材料“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方法择优录取,文官 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可知,西方文官制度可以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 且一定程度上不受政党执政影响,能够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故A 项正确;B项“消除”说法绝对化,故排除;中国科举制的初衷是选拔维护封建统治的人才,西方 文官制度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二者有本质区别,故排除C项;由材料中文官制度建立的时间口J 知,文官制度是工业化的结果而非前提,故排除D项。13 .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
19、举或考试都分 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正,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 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 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14 .答案:(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清楚,相对完备。(2)作用: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监察权运作的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 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与地方势力的膨胀。15 .答案:原因:有关称赞中国的改制翻译书籍大量出现;英国原有的官员选拔制度弊端较多; 英国资产阶级参与和执掌政权的要求;中国的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式值得借鉴。创新:英国文官选拔不仅要笔试,还要口试和实际操作,比科举制的选拔相对全面科学;英国 文官只能执行政府的政策,不参与党派之争,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英国文官有严格的 纪律制度和监管制度,用法律进行规范,表达近现代法制化的特征。解析:(1)此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本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科举制的积极 意义和英国选官制度的弊端分析;(2)本小问,依据材料二逐一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