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423987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章-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第17章-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章-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章-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第第17章章 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本章提示本章提示本章提示本章提示17.117.1代数方程组的解法代数方程组的解法代数方程组的解法代数方程组的解法17.217.2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17.317.3节点导纳矩阵及其算法节点导纳矩阵及其算法节点导纳矩阵及其算法节点导纳矩阵及其算法17.417.4节点阻抗矩阵及其算法节点阻抗矩阵及其算法节点阻抗矩阵及其算法节点阻抗矩阵及其算法17.517.5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小小小小 结结

2、结结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本章提示本章提示l因子表法与高斯消去法的区别和联系;l节点导纳矩阵的特点、形成原理;l节点阻抗矩阵的特点、形成原理;l节点编号顺序优化方案的选择。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1 代数方程组的解法代数方程组的解法17.1.1 因子表法因子表法高斯消去法的变态形式高斯消去法的变态形式17.1.2 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17.1.3 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17.1.4 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直接法(又称精确法)直接法(又称精确法),直接法经过有限次算术运算,就可直接法经过有限次算术运算,就可得出解答,

3、运算次数与采用的计算方法和方程组的阶数及结构得出解答,运算次数与采用的计算方法和方程组的阶数及结构有关。直接法常用于系统计算中求解有关。直接法常用于系统计算中求解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间接法(又称迭代法)间接法(又称迭代法),迭代解法是从某一初值出发,经过迭代解法是从某一初值出发,经过若干次迭代逐步逼近真解。迭代法主要用于解若干次迭代逐步逼近真解。迭代法主要用于解非线性方程组非线性方程组。17.1 17.1 代数方程组的解法代数方程组的解法代数方程组的解法代数方程组的解法代数方程组的解法有两种:代数方程组的解法有两种: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1.1 因子表法因子表法高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高

4、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17.1)用矩阵形式表示:用矩阵形式表示:AX=B (17.2)将常数项矩阵作为系数矩阵的第将常数项矩阵作为系数矩阵的第n+1列,形成列,形成增广矩阵增广矩阵:(17.3)式中式中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 以按行消去过程为例,当经过以按行消去过程为例,当经过i-1步消去运算后,矩阵步消去运算后,矩阵 化为:化为:(17.4)规规格化运算格化运算:消去运算消去运算:(17.5)17.1.1 17.1.1 因子表法因子表法因子表法因子表法高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高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高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高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 第第i步是对步是对 的第的第i行作消去运

5、算,即用前行作消去运算,即用前i-1行依次消去该行对行依次消去该行对角元素左方的角元素左方的i-1个元素。个元素。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消去的结果使增广矩阵消去的结果使增广矩阵 化为:化为:(17.6)与之对应的方程组为:与之对应的方程组为:(17.7)按行回代的计算公式如下按行回代的计算公式如下:通过回代过程即可求出方程组的全部解。通过回代过程即可求出方程组的全部解。(17.8)17.1.1 17.1.1 因子表法因子表法因子表法因子表法高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高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高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高斯消去法的变化形式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1.2 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 以

6、按行消去过程为例,可将对系数矩阵和对常数项的消去及规格化分开写:消去 规格化(17.9)消去 规格化(17.10)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 将将 及及 逐行保存在下三角部逐行保存在下三角部分,并与式分,并与式(17.6)系数矩阵的上三角矩阵元素合在一起,就得系数矩阵的上三角矩阵元素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因子表:到了因子表:利用因子表的下三角及对角元素可对常数项进行消去运算利用因子表的下三角及对角元素可对常数项进行消去运算,并利用上三角元素则可进行回代运算。并利用上三角元素则可进行回代运算。(17.11)17.1.2 17.1.2 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电力

7、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例:17.1 求以下系数矩阵的因子表答案:形成因子表的框图(图17.1)及程序清单如下:需要说明的是,本框图及程序采用的是按列消去的方法。17.1.2 17.1.2 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图图17.1形成因子表的框图形成因子表的框图17.1.2 17.1.2 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A=input(请输入矩阵A=);n,m=size(A);for i=1:n A(i,i)=1./A(i,i);for j=i+1:n A(i,j)=A(i,j)*A

8、(i,i);end for k=i+1:n for j=i+1:n A(k,j)=A(k,j)-A(k,i)*A(i,j);end endenddisp(矩阵A的因子表为:);disp(A)本程序的功能是形成因子表17.1.2 17.1.2 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以例以例17.1为为例例输输入数据入数据为为:请输请输入矩入矩阵阵A=1 5 6 0;5 2 7 0;6 7 3 8;0 0 8 4结结果果:矩矩阵阵A的因子表的因子表为为:1.0000 5.0000 6.0000 05.0000 -0.0435 1.0000 06.0

9、000 -23.0000 -0.1000 -0.80000 0 8.0000 0.096217.1.2 17.1.2 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因子表的形成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1.3 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四阶线性方程组,其系数矩阵消去运算后得到如下的因子表:对常数项的前代只需取用下三角矩阵的元素,将因子表下三角及常数项排列成如下形式: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第一步,对第一行常数项b1进行规格化,由于D11正是第一行对角元素的倒数,因此规格化运算是 第二步,对b2进行消去运算,要用到运算因子L21,消去以后的b2变为第三步,将 规格化17.

10、1.3 17.1.3 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 前代过程的步骤列成表17.1。表中表示按行取用因子表元素运算的次序,其中、对应规格化运算,其余对应消去运算,消去结束时已求出最后一个变量的值。表表17.1利用因子表下三角对常数项的消去过程利用因子表下三角对常数项的消去过程17.1.3 17.1.3 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A=input(请输入矩阵:A=);B=input(请输入常数项矩阵:B=);n,m=size(A);for i=1:

11、n A(i,i)=1/A(i,i);for j=i+1:n+A(i,j)=A(i,j)*A(i,i);end for k=i+1:n for j=i+1:n A(k,j)=A(k,j)-A(k,i)*A(i,j);end endendfor i=1:n B(i)=B(i)*A(i,i);for j=i+1:n B(j)=B(j)-A(j,i)*B(i);endenddisp(利用因子表对常数项进行前代的结果为:B=);disp(B)本程序功能是利用因子表对常数项进行前代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例 17.2 在例17.1因子表的基础上进行前代输入数据为:请输入矩阵A=1 5 6 0;5 2 7

12、0;6 7 3 8;0 0 8 4输入常数项矩阵B=1;2;3;4结果:利用因子表对常数项进行前代的结果为:B=1.0000 0.1304 0 0.384617.1.3 17.1.3 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前代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1.4 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对常数项进行前代运算以后,常数项发生了变化和将前代以后的线性方程组写成以下矩阵形式: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为了节省内存单元,不必增加存放未知数结果的数组,直接将结果放在常数项B单元中。回代自下而上进行,其步骤如下:17.1.4 17.1.4 利用

13、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回代步骤回代步骤可用表17.2表示表表17.2 利用因子表的按行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按行回代过程表中表示按行倒取因子表中上三角元素(对角元素均看作1)运算的次序。6 5 4 3 2 1 17.1.4 17.1.4 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采用按列回代法)A=input(请输入矩阵A=);B=input(请输入常数项矩阵B=);n,m=size(A);for i=1:n A(i,i)=1/A(i,i);for j=i

14、+1:n A(i,j)=A(i,j)*A(i,i);end for k=i+1:n for j=i+1:n A(k,j)=A(k,j)-A(k,i)*A(i,j);end endend17.1.4 17.1.4 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本程序功能是利用因子表对常数项进行回代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disp(矩阵A的因子表为:);disp(A)for i=1:n B(i)=B(i)*A(i,i);for j=i+1:n B(j)=B(j)-A(j,i)*B(i);endendfor i=n-1:-1:1 for j=i+1:-1:2 B(j

15、-1)=B(j-1)-A(j-1,i+1)*B(i+1);endenddisp(在因子表的基础上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为:x=);disp(B)17.1.4 17.1.4 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例17.3 求例17.2线性方程组的解。输入数据为:请输入矩阵A=1 5 6 0;5 2 7 0;6 7 3 8;0 0 8 4请输入常数项矩阵B=1;2;3;4结果:矩阵A的因子表为:1.0000 5.0000 6.0000 05.0000 -0.0435 1.0000 06.0000 -23.0000 -0.1000 -0

16、.80000 0 8.0000 0.0962在因子表的基础上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为:x=0.0401 -0.1773 0.3077 0.384617.1.4 17.1.4 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求因子表的程序也可以用于复数运算。例如对下列节点导纳矩阵求因子表。输入数据为:请输入矩阵A=-6.961i 0 1.961i 0;0 -1.945i 1.695i 0;1.961i 1.695i-4.355i 0.699i;0 0 0.699i -0.699i结果:矩阵A的因子表为:0+0.1437i 0 -0.2817 0

17、 0 0+0.5141i -0.8715 0 0+1.9610i 0+1.6950i 0+0.4300i -0.3006 0 0 0+0.6990i 0+2.0455i 17.1.4 17.1.4 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利用因子表的回代过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2 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电力网络可以用节点方程式或回路方程式表示出来。电力系统的基础网络方程式一般都用节点方程式表示。图图17.2 简化的有源电力网络接线图简化的有源电力网络接线图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网络方程组可以表示为(17.13)或者写成 YU (17.15)其中

18、 简单写成(i=1,2,n)(17.14)17.2 17.2 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电力网络的基本方程式式(17.14)可化为 UZI (17.18)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3 17.3 节点导纳矩阵及其算法节点导纳矩阵及其算法节点导纳矩阵及其算法节点导纳矩阵及其算法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17.3.2 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方法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方法17.3.3 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1.自导纳自导纳 定义:节点i的自导纳Yii 是当节点i以外的所有节点都

19、接地,而在节点i加上单位大小的电压(=1单位电压)时,由节点i流向网络的电流就等于i节点的自导纳。更具体地说,Yii就等于与节点i连接的所有支路导纳的和。(17.19)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图图17.3 电力网络接线图电力网络接线图例如图17.3,节点2的自导纳Y22为:=+=0.25-j0.25(s)(17.20)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2.互导纳互导纳 定义:节点j以外的节点全接地,而在节点j加以单位电压时,由节点i流向j的电流加上负号就是互导纳Yij 。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

20、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 更具体地说,Yij 是连接节点j和节点i支路的导纳再加上负号而得。(17.21)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图图17.4 电力网络接线图电力网络接线图在图17.3中节点1,2间的互导纳Y12为:=-=j0.1677(s)如图17.4,节点i,j间有阻抗分别为 和 的两条并联输电线时,互导纳为:=-(1/+1/)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例:17.4 求图17.5的系统的导纳矩阵(所给数字是标幺阻抗)图图17.5 例例17.4图图 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

21、导纳矩阵是对称矩阵;导纳矩阵是对称矩阵;导纳矩阵是稀疏矩阵;导纳矩阵是稀疏矩阵;导纳矩阵能从系统网络接线图直观地求出。导纳矩阵能从系统网络接线图直观地求出。导钠阵的特点:导钠阵的特点: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解:用上面讲的方法,节点i的自导纳为=+=0.9346-j4.2616互导纳为:Y=-=-0.4808+j2.4038对其它节点进行同样的计算,则依次得到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3.3.非标准变比变压器非标准变比变压器非标准变比变压器非标准变比变压器非标准变比变压器是指变压器的线圈匝数比不等于标准变比。(17.24

22、)由上式解出(17.25)或者(17.26)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在图17.6(c)中,由节点1,即变压器的接入端来看自导纳Y11为(17.27)变压器接入端的对侧来看的自导纳 为(17.28)节点1、2间的互导纳Y12为(17.29)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当有非标准变比变压器时,可按如下次序形成导纳矩阵。当有非标准变比变压器时,可按如下次序形成导纳矩阵。当有非标准变比变压器时,可按如下次序形成导纳矩阵。当有非标准变比变压器时,可按如下次序

23、形成导纳矩阵。先不考虑非标准变比(认为K=1)求导纳矩阵;再把接入非标准变比变压器的节点的自导纳加 上(K-1)Y,其中Y是从变压器相连结的另一端节点 来看变压器的漏抗与两节点输电线的阻抗之和的倒数;由接入非标准变比变压器的对端节点来看自导纳不变;变压器两节点间的互导纳加上-(K-1)Y。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例:17.5 利用例17.4的结果计算图17.7(a)的节点导纳矩阵。图图17.7 例例17.5的附图的附图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解

24、:将3、4节点间用 形等值电路表示如图 17.7(b)则导纳矩阵的变化项只是Y 、Y(=Y),其修改量分别为所以导纳矩阵为 Y=(K-1)Y=(1.1-1)=-j0.7000 Y=-(K-1)Y=-(1.1-1)=j0.3333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4.系统变更时的修正系统变更时的修正(1)增加新的节点和新的支路 如图17.8(a)所示,新节点编号为j,节点i、j间支路阻抗为z。特点:导纳矩阵Y的阶次增加一阶;除节点i以外的原有节点和新增节点间 互导纳为零,节点i的自导纳由 变成 ,还要新增加互导纳 、节点j的自导纳

25、为Yjj 。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2)在原有节点i和j 间增加阻 抗为 z的新支路,如图 17.8(b)所示。特点:导纳矩阵Y阶次不变,节点的自导纳Yii、Yjj和互导纳Yij分别变化为(3)在上式中把前面的互导纳Yij 置零,就是附加的新支路如图17.8(c)。(17.31)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图图17.8 系统变更的几种情况系统变更的几种情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5.5.消去浮动节点消去浮动节点消去浮动节点消去浮动节点既不接负荷也不接发电机的节点,这样的

26、节点称为浮动节点(或称浮节点)。这样的节点既可以作为节点注入电流为零节点来处理,也可以不作为节点来处理,而归并到图17.2的输电系统Net中。如果不作为节点来处理,则节点导纳矩阵可降低阶次。(4)变压器变比由)变压器变比由K变成变成 K 时时17.3.1 17.3.1 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导纳矩阵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3.2 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方法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方法导纳矩阵的阶数等于电力系统网络的节点数;导纳矩阵各行非对角元素中非零元素的个数等于对应节点所连的不接地支路数;导纳矩阵的对角元素即,各节点的自导纳等于相应节点所连支路的导纳之和。导纳矩阵非对角元素Yi

27、j 等于节点i与节点j之间的导纳的负数。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3.3 17.3.3 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1.1.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原始数据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原始数据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原始数据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原始数据网络接线由节点及连结两个节点的支路确定的,只要输入了各支路两端的节点号,就相当于输入了系统的接线图。一条支路一般需要输入六个数据支路一般需要输入六个数据,即即i,j,z,bc,t,it,其中i,j是支路两端节点号,z为支路的阻抗,bc为线路电纳,t 为变压器支路的变比。在程序中用矩阵用矩阵B来进行输入来进行

28、输入(其中矩阵的行数为支路数,列数为上述六个数据)。当支路为变压器支路时,t为实际的变比值,当支路为线路时t为1,当支路为接地支路时,t为0。程序根据t是否为零作为区分接地支路与不接地支路的标志,或者把接地支路作为节点注入电流源的已知量来输入。矩阵X是由各节点的节点号与该节点的接地阻抗构成。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图图17.9 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框图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框图2.2.形成节点导纳矩阵形成节点导纳矩阵形成节点导纳矩阵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框图及清单的程序框图及清单的程序框图及清单的程序框图及清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由框图可编写程序如下:%本程序的功能是形成节点导纳矩阵n=

29、input(请输入节点数:n=);nl=input(请输入支路数:nl=);B=input(请输入由支路参数形成的矩阵:B=);X=input(请输入由节点号及其对地阻抗形成的矩阵:X=);Y=zeros(n);for i=1:n if X(i,2)=0;p=X(i,1);Y(p,p)=1./X(i,2);end end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for i=1:nl if B(i,6)=0 p=B(i,1);q=B(i,2);else p=B(i,2);q=B(i,1);end Y(p,q)=Y(p,q)-1./(B(i,3)*B(i,5);Y(q,p)=Y(p,q);Y(q,q)=Y(q,q)

30、+1./(B(i,3)*B(i,5)2)+B(i,4)./2;Y(p,p)=Y(p,p)+1./B(i,3)+B(i,4)./2;enddisp(导纳矩阵Y=:);disp(Y)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例 17.6 用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求图17.10所示的节点网络的导纳矩阵。图图17.10 例例17.6的附图的附图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解:解:输入数据:输入数据:请输入节点数请输入节点数:n=5请输入支路数请输入支路数:nl=5请输入由支路参数形成的矩阵请输入由支路参数形成的矩阵:B=1 2 0.03i 0 1.05 0;2 3 0.08+0.3i 0.5i 1 0;3 4 0.015i 0

31、 1.05 1;2 5 0.1+0.35i 0 1 0;3 5 0.04+0.25i 0.5i 1 0请输入由节点号及其对地阻抗形成的矩阵请输入由节点号及其对地阻抗形成的矩阵:X=1 0;2 0;3 0;4 0;5 0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结果:结果:导纳矩阵导纳矩阵Y=0 -33.3333i 0+31.7460i 0 0 0 0+31.7460i 1.5846-35.7379i -0.8299+3.1120i 0 -0.7547+2.6415i0 -0.8299+3.1120i 1.4539-66.9808i 0+63.4921i -0.6240+3.9002i0 0 0+63.4921i

32、 0-66.6667i 0 0 -0.7547+2.6415i -0.6240+3.9002i 0 1.3787-6.2917i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4 节点阻抗矩阵及其算法节点阻抗矩阵及其算法17.4.1 节点阻抗矩阵节点阻抗矩阵17.4.2 自阻抗和互阻抗自阻抗和互阻抗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4.1 节点阻抗矩阵节点阻抗矩阵将式(17.18)展开写成(17.38)或缩写为:=(i=1,2,3,n)(17.39)式中系数矩阵为节点阻抗矩阵:(17.40)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自阻抗和互相抗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用图来表示,把总

33、阻抗看成是Zii,而互阻抗Zij则 是其中抽出的一部分。图图17.11 自阻抗和互阻抗的关系自阻抗和互阻抗的关系17.4.2 自阻抗和互阻抗自阻抗和互阻抗(17.42)在节点i上注入一单位电流,而其他各节点均开路(即注入电流为零)时,节点i上的电压即是自阻抗自阻抗自阻抗自阻抗,而节点j(j=1,2,n,ji)上的电压即是节点j和节点i之间的互阻抗互阻抗互阻抗互阻抗。即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阻抗矩阵是对称矩阵;阻抗矩阵是满矩阵;迭代计算时收敛性能较好;阻抗矩阵不能从系统网络接线图直观地求出,因此必须寻找其他求阻抗矩阵的方法。阻抗阵的特点:阻抗阵的特点:17.4.2 17.4.2 自阻抗和互阻抗

34、自阻抗和互阻抗自阻抗和互阻抗自阻抗和互阻抗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有两种主要有两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导纳矩阵求逆,间接求出阻抗矩阵;另一种是用支路追加法,直接形成节点阻抗矩阵。1.支路追加法支路追加法 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矩阵形成的规律性很强,易于理解和记忆,且编程方便。追加线路的类型追加线路的类型追加线路的类型追加线路的类型:追加接地树支,追 加树支,追加接地连支,追加连支。假设网络有三个独立节点,节点的 电压、电流关系为:图图17.12 原始网络原始网络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追加接地树支(0,4)=(17.43)结论:

35、原有矩阵的各元素均不变,新增的行、列元素均为零,只有新增的对角元素为z。特点特点特点特点:原网络矩阵增加一阶,新增了一个方程 ,其中z是新增支路的阻抗。图图图图17.13 17.13 追加接地树支追加接地树支追加接地树支追加接地树支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2 2)追加树支追加树支追加树支追加树支(2,4)(2,4)图图17.14 追加树支追加树支 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矩阵增加一阶,节点2的注入电流变为 ,且新增了一个方程: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

36、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写成矩阵形式为=结论:结论:原有矩阵的各元素均不变,新增的行、列元素分别等于树支所接原有矩阵的各元素均不变,新增的行、列元素分别等于树支所接的原网络节点的原网络节点2所对应的行、列元素,新对角元素等于树支所结所对应的行、列元素,新对角元素等于树支所结的节点的节点2的对角元素加上新增支路的阻抗值。的对角元素加上新增支路的阻抗值。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3)(3)追加接地连支追加接地连支追加接地连支追加接地连支(0,2)(0,2)图图17.15 追

37、加接地连支追加接地连支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矩阵的阶次不变。对原网络来说,节点2的注入电流变为 其它节点注入电流不变。则各节点电压方程变为: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写成矩阵形式为:=(17.45)结论:矩阵可暂时增加一阶,原矩阵元素不变,暂时增加的行、列元素分别等于该追加连支的非零节点所对应的行、列元素的负值;新对角元素等于该点的自阻抗加上连支阻抗z。形成了暂时增加一阶的节点阻抗矩阵以后,用高斯消去法消去矩阵的暂增行与列,原矩阵的元素 为:(i,j=1,2,3)(17.46)17.4.3 17.4.

38、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图图17.16 追加连支追加连支(4)(4)追加连支追加连支追加连支追加连支(2,3)(2,3)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矩阵阶次不变,设连支电流由节点3流向 节点2,节点2的注入电流变为 (),节点3的注入电流变为 ()。则节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为:=(17.47)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结论:结论:矩阵可暂时增加一阶,原矩阵的元素不变,暂时增加的行、列元素分别等于该追加连支的两个节点所对应的行元素之差

39、和列元素之差;新增对角元为这两个节点的自阻抗之和减去相互间的互阻抗之和再加上该连支阻抗。形成了暂时增加一阶的节点阻抗矩阵之后,用高斯消去法消去暂增行、列,即得追加连支的节点阻抗矩阵,消元公式同公式(17.46)。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2.2.追加变压器支路追加变压器支路追加变压器支路追加变压器支路对于变压器支路,若变压器变比等于1,则与一般支路的处理方法相同;若变压器变比不等于1时,如果采用变压器的形等值电路当成三条支路进行追加,显然是增加了运算量。下面讨论一种不用变压器型等值电路,直接追加变

40、压器支路的方法。类型类型类型类型:追加变压器树支,追加变压器连支。(1)追加变压器树支)追加变压器树支图图17.17 追加变压器树支追加变压器树支节点2的注入电流为(+k )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整理后有:=另外还有 =K(+Kz ,)=K(Z +Z(+K )+Z )+Kz 结论:追加变压器树支和追加普通树支支路相似,只是在新增行、列的元素,分别乘以变比K,新对角元乘以变比K。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

41、统分析图图17.18 追加变压器连支追加变压器连支(2)追加变压器连支)追加变压器连支 节点2的注入电流变为(),节点3的注入电流变为(),则:另有:即: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把 、代入整理后得:所以得:=前面我们讨论的都是变压器的漏抗归算至低压侧,如果变压器的漏抗归算至高压侧,则只需将变比变为1/k即可,即在程序中令 TN=T(K)或令:TN=1/T(K)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图图17.19

42、 用支路追加法形成节点阻抗矩阵框图用支路追加法形成节点阻抗矩阵框图3 3程序框图及程序清单程序框图及程序清单程序框图及程序清单程序框图及程序清单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程序中:n-为独立节点数nl-为支路数p-追加支路的起始节点q-追加支路的终止节点B-由支路参数形成的矩阵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本程序的功能是用支路追加法求阻抗矩阵n=input(请输入节点数:n=);nl=input(请输入支

43、路数:nl=);B=input(请输入由支路参数形成的矩阵:B=);m=0;Z=zeros(n);for k1=1:nl p=B(k1,1);q=B(k1,2);if B(k1,6)=0 l=1./B(k1,5);else l=B(k1,5);end if p=0 if qm%追加接地树支 Z(q,q)=B(k1,3);m=m+1;else%追加接地连支 for k=1:m,Z(k,m+1)=-Z(k,q);Z(m+1,k)=-Z(q,k);end 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 Z(m+1,m+1)

44、=Z(q,q)+B(k1,3);for l1=1:m for k=1:m Z(l1,k)=Z(l1,k)-Z(l1,m+1)*Z(m+1,k)./Z(m+1,m+1);end Z(l1,m+1)=0;end for k=1:m+1 Z(m+1,k)=0;end end else if qm%追加不接地树支 for k=1:m Z(k,q)=Z(k,p)*l;Z(q,k)=Z(p,k)*l;end Z(q,q)=l2*Z(p,p)+l2*B(k1,3);m=m+1;else 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

45、析 for k=1:m%追加不接地连支 Z(k,m+1)=l*Z(k,p)-Z(k,q);Z(m+1,k)=l*Z(p,k)-Z(q,k);end Z(m+1,m+1)=l2*Z(p,p)+Z(q,q)-2*l*Z(p,q)+l2*B(k1,3);for l1=1:m for k=1:m Z(l1,k)=Z(l1,k)-Z(l1,m+1)*Z(m+1,k)./Z(m+1,m+1);end Z(l1,m+1)=0;end for k=1:m+1 Z(m+1,k)=0;end end endenddisp(阻抗矩阵Z=);disp(Z)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

46、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解:输入数据如下输入数据如下:请输入节点数:n=3请输入支路数:nl=6请输入由支路参数形成的矩阵:B=0 1 2i 0 1 0;0 2 4i 0 1 0;1 2 2i 0 1 0;0 3 20i 0 1 0;2 3 8i 0 1 0;1 3 5i 0 1 0结果:结果:阻抗矩阵Z=0+1.4124i 0+0.9605i 0+1.0734i 0+0.9605i 0+1.8531i 0+1.1299i 0+1.0734i 0+1.1299i 0+3.6158i 例17.7形成如图17.20所示网络的阻抗阵。图图17.20 例例17.6

47、的附图的附图17.4.3 17.4.3 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17.5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1.节点编号顺序优化节点编号顺序优化三种方案:静态优化:节点关联度少的编号在前,多的在后,一次完成编号顺序。半动态优化:节点关联度少的优先编号,并消去该节点;消去后,重新统计节点的关联度,再取关联度少的编号,并消去之,反复进行。动态优化:按消元后增加新支路数(从星网变换看问题)最少的节点优先编号,并消去该节点,消去后,重新选取增加新支路数最少的节点,再消去之,反复进行。在这三种节点编号顺序优化方案中静态优

48、化法最简单,但优化的效果很粗糙;动态优化法优化的效果最好,但计算工作量也最大,所以一般都采用半动态节点编号优化的方法。一般都采用半动态节点编号优化的方法。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2.半动态节点编号优化的程序清单及打印结果:for k=1:n-1 low=in(k);k2=k;nbb=k+1;for l=nbb if in(l)low low=in(l);k2=l;end end for l=1:nl if A(l,1)=k A(l,1)=k2;if A(l,2)=k2 A(l,2)=k;end else if A(l,1)=k2 A(l,1)=k;else if A(l,2)=k A(l,2)

49、=k2;else if A(l,2)=k2 A(l,2)=k;end end17.517.5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 end end end for k1=1:nl ks(k1)=kin(k2,k1);kin(k2,k1)=kin(k,k1);kin(k,k1)=ks(k1);end ld=in(k2);in(k2)=in(k);in(k)=ld;ncb=in(k)-1;for l=1:ncb k2=kin(k,l);for k3=nbb:n for k1=1:nl if kin(k3,k1)=k2

50、 ms(l)=k3;ndb=in(k3)-1;for m=k1:ndb kin(k3,m)=kin(k3,m+1);end in(k3)=in(k3)-1;end end end17.517.5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节点编号顺序优化及其程序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 end if ncb=1 np=1;while np=ncb-1 m=ms(np);neb=np+1;for l=neb:ncb k2=ms(l);ngb=in(m)-1;for k1=1:ngb kft=kin(m,n);nhb=in(k2)-1;for k3=1:nhb if 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