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小说语体的变革探析,近代文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27962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小说语体的变革探析,近代文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近代小说语体的变革探析,近代文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小说语体的变革探析,近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小说语体的变革探析,近代文学论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近代小说语体的变革探析,近代文学论文摘 要: 近代小讲语体的变革与语言革新运动息息相关, 在言文合一运动与国语统一运动前仆后继的推动下, 近代小讲语体实现了文言与白话的消长。在文白消长的经过中, 白话语体吸收了传统文言的精华要髓, 接受了翻译语体的影响, 又包涵了文言与官话两种形式, 呈现出众声喧哗的语体形态。近代小讲语体变革的完成, 为当代小讲语体的构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资源。 本文关键词语: 言文合一; 国语统一; 白话文运动; 近代小讲; 语体; Abstract: The change of early modern fiction s language style was close

2、ly related to the language innovation movement.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movement of oral-written languages integr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national language unification, the language style of early modern fiction saw a decline in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and an increase in vernac

3、ular Chinese language. In this process, vernacular Chinese language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received the influence of translated works, and combined the elements of classical and mandarin Chinese languages, thus forming a heteroglossia style. The completion of the change

4、in the style of early modern fiction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and abundant resources for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fiction s language style. Keyword: the integration of oral and written forms of language; the unification of national language;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early modern (1840-1911) fictio

5、n; language style; 在中国小讲文体演变的历史进程中, 曾出现两次重大的语体变革。一次是宋代白话语体异军突起, 产生了话本小讲, 至明代章回小讲发展臻于昌盛, 构成与文言语体平分秋色的局面, 文言系的笔记体、传奇体与白话系的话本体、章回体呈现双峰并峙、四水分流的状态。另一次是近代白话语体强势突围, 在吸收欧美、日本等外来语体的养分之后渐趋规范与平稳, 最终挤压了文言语体的生存空间而一家独大, 并迫使文言小讲退出历史舞台。关于宋代小讲语体的变革, 前贤已有阐述。1本文不揣谫陋, 试图对近代小讲语体的变革略陈浅见。 一、 语言革新运动与文白消长 近代小讲语体的变革并非单纯的语言问题

6、或文学问题, 而是政治革新背景下语言革新的结果。它发端于晚清的言文合一运动, 终结于民初的国语统一运动, 在白话语体臻于完善并确立唯我独尊的地位之后, 它与文学革命的浪潮合流, 最终完成小讲语体的变革。近代语言革新运动既是小讲语体变革发生的外部语境, 又是小讲语体变革构成的内在推力, 庶几成为小讲语体变革的重要内容。 晚清甲午海战与戊戌变法相继失败, 维新人士谋求变革的目光便参军事、政治等领域转向思想、文学等领域, 试图借助文学之力以改造国民思想。而要借助文学改造国民性, 首先得改变文学创作言文分离的状态, 盖因 中国文字衍形不衍声, 故言文分离, 此俗语文体进步之一障碍, 而即社会进步之一障

7、碍也 (楚卿 8 14)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同治年间, 黄遵宪提出以俗语入诗, 主张 我手写我口 , 其理论内核即言文合一: 手写者文也, 口讲者言也。光绪三年 (1877年) 至八年 (1882年) , 黄遵宪在担任驻日参赞期间目击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巨变, 开场编撰(日本国志并借此设想中国的维新变革。黄遵宪根据中日语言文字的比照, 明确提出要改变中国长期以来言文分离的现在状况, 实现言文合一: 汉字多有一字而兼数音者, 则审音也难;有一音而具数字者, 则择字也难;有一字而具数十撇画者, 则识字也又难。自草书平假名行世, 音不过四十七字, 点画又简, 极易习识, 而其用遂广 盖语

8、言与文字离, 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 则通文者多, 其势然也。然则日本之假名, 有裨于东方文教者多矣, 庸可废乎?泰西论者, 谓五部洲中以中国文字为最古, 学中国文字为最难, 亦谓语言文字之不相合也。 (1419 20) 黄遵宪的言文合一主张, 得到了梁启超的照应。梁启超提出, 古人文字与语言合, 今人文字与语言离, 其利病既缕言之矣。 今宜专用俚语, 广着群书。上之能够借阐圣教, 下之能够杂述史事, 近之能够激发国耻, 远之能够旁及夷情, 乃至宦途丑态、试场恶趣、鸦片顽癖、缠足虐刑、皆可穷极异形, 振厉末俗。其为补益, 岂可量耶! ( 变法通议 1 3) 在黄、梁二子的推动下, 从此拉开

9、了晚清言文合一运动的序幕。 言文合一落到实处便是黄遵宪提出的 我手写我口 , 即怎么讲就怎么写, 于是倡导白话废除文言就成了这场语言革新运动的首要目的。在理论上清算文言之恶并揄扬白话之美, 在实践上开创办理白话报刊并创作白话文学, 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详细措施。维新派志士中, 较早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推动言文合一的要数裘廷梁。这位清末举人竭力鼓吹白话, 曾经开创办理白话报刊、排演白话戏剧并成立白话学会。除了白话实践, 裘廷梁还撰文阐述其白话理论。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中, 裘廷梁首先从反面历数文言之害, 以为 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 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 的原因即在 文言之为害 接着从正面肯定白

10、话之利, 以为白话有 省日力 便贫民 等八益;最后得出结论云: 文言兴而后实学废, 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 是谓无民 (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1 4) 。裘廷梁这篇雄文气势磅礴, 极富感染力, 其在白话文运动中的价值, 实与小讲界革命中梁启超(论小讲与群治之关系一文相当, 堪称双璧。在晚清白话文的崛起经过中, 白话报刊居功至伟。自1876年3月30日申报馆开创办理到于今, 中国的文学但凡有一些价值, 有一些儿生命的, 都是白话的, 或是近于白话的。其余的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 都是博物院中的陈列品 , 主张借助白话这个工具, 通过 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 与 用白话作各种文学 , 实现 国语的文

11、学 与 文学的国语 (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6 23) 。除了理论上倡导白话, 胡适与陈独秀在实践上也身体力行。1906年至1917年间, 胡适先后用白话翻译了(暴堪海舰之沉没(生死之交(二渔夫等外国小讲, 自创小讲(东洋车夫(真如岛(苦学生等也均以白话写成。除此之外, 胡适还大量创作白话诗歌, 甚至用白话填词。仅1917年, 胡适就在(留美学生周报(新青年(通俗周报等报刊发表白话诗词上百首。光绪三十年 (1904年) 二月, 陈独秀开创办理白话报刊(安徽俗话报, 初衷便是 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 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 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 看了这俗话报, 可以以长点见识 ( 创办安徽俗话

12、报的缘故 1 7) 。这其实就是晚清维新人士利用白话以开启民智的形象讲法。 自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提出言文合一的口号, 至胡适、陈独秀等人发起白话文运动, 白话对文言已成压倒之势。然而在倡导白话废除文言的主流声部背后, 仍然存在少量 执拗的低音 。不少人对言文合一的学理性表示怀疑, 尤其对以言代文的可行性表示担忧。有人提出, 欲谋今日之言文合一, 则有二难。言文合一, 必用白话。白话繁而文话简, 文话一字可达者, 白话必须数字, 而意义犹觉不完。去简就繁, 一难也。既用白话, 必多别字。而方言各异, 南北迥殊。如南人所作之小讲, 北人读之, 则莫名其妙, 去同就异, 二难也。二难不去, 何在其教

13、育普及耶? ( 论言文合一与普及教育之关系 ) 又有人提出, 吾国幅员寥廓, 方言庞杂, 以言代文, 将以何者为标准乎? 吾悲楚人齐语, 其难且甚于文言。若各以其地之方言为标准, 则是毁坏统一之文字而从纷庞之语言也。故国语未统一, 则言文合一决不能见诸实行也。 (周时敏 1 4) 实事求是地讲, 上述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自有其道理。白话虽然比文言通俗, 但不见得比文言准确。相反, 因方言的存在, 白话表意的准确性甚至还不如文言, 往往 甲地之谦辞, 而乙地以为傲语;丙地之方言, 而丁地以为忌讳 (吴兴让 176 79) , 姑苏白话小讲, 燕人观之, 难知有过(殷盘;燕都通俗文章, 滇人诵之,

14、 费解十倍(周诰 (张煊 1 5) 。因应 将以何者为标准 的问题, 便产生了 官话 与 国语 概念, 催生了国语统一运动。 所谓官话, 指一定范围内通行较广的语言。3所谓国语, 即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的官话, 为一国语言的代表。王照(重刊官话合声字母序例及关系论讲讲: 语言必归划一, 宜取京话。因北至黑龙江, 西逾太行宛洛, 南距扬子江, 东传于海, 纵横数千里, 百余兆人皆解京语。外此诸省之语, 则各不相通, 是京话推广最便, 故曰官话。官者公也, 公用之话, 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 (5) 在诸多语言中, 京话通行最广, 于是作为官话推行全国, 成为国语。 要推行官话和国语教育, 就得有物

15、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 王照编成(官话合声字母, 仿日本片假名 (此即黄遵宪心仪已久的日本实现言文合一的利器) , 取汉字一部分制成注音字母, 凡声母五十, 叫 字母 韵母十二, 叫 喉音 , 合计六十二字母。4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 张百熙等人奏定学堂章程, 要求各学堂皆学官话, 从制度层面保障官话教育的实行: 兹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 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 均于国文一科内, 附入 官语 一门, 其练习官话, 各学堂皆应用。 ( 学务纲要 52 61) 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 学部拟将(四子全书改编为官话体, 并作为教学材料颁行各省。5仅有

16、官话教学资料还不够, 还得有教学官话的场所, 于是官话学会、官话学堂或官话学科应运而生: 今若使各省通行官话, 大而府厅州县, 小而镇市村庄, 立为定章, 无任假借, 或组织官话学会, 或创兴官话学堂, 或即在于已设置学堂中增设官话一门为科学 (董韵笙 4 6) 。宣统二年 (1910年) , 学部颁文要求 各省学司所有省城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小学堂兼习官话 , 并规定 各学堂应于正课时间之外, 添课官话时限, 每星期二小时至三小时 , 官话教员每堂各聘一员 ( 学部咨行各省学堂 125) 。1919年4月, 教育部 召开小讲。咸丰三年 (1853年) , 魏文中所撰(绣云阁便是一部文言章回小讲,

17、 全书共八卷143回, 如小讲。林纾用文言翻译了163种长篇小讲, 还用文言创作了十余种长篇小讲, 如(京华碧血录(劫外昙花等。横跨晚清民初的鸳鸯蝴蝶派小讲中, 文言长篇也非常之多, 如徐枕亚(玉梨魂(雪鸿泪史、吴双热(孽冤镜(兰娘哀史、李定夷(茜窗泪(鸳湖潮、刘铁冷(斗艳记(桃李姻缘、蒋箸超(琵琶泪(蝶花劫等都是文言长篇小讲。不少作家甚至回到六朝, 用骈体创作小讲, 如喻血轮(悲红悼翠录、许指严(泣路记、杨南村(孤鸳语、陈韬园(兰闺恨等是骈体 (魏绍昌, 我看 161 64) 。 在详细的写作行为中, 选择文言还是白话主要受制于作者的文化素养与语言习惯, 与文言白话的优劣高下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18、。以小讲翻译为例, 有人坚持使用白话, 以为 不拿白话去刻画他, 那骨头缝里的原液, 吸不出来 (梦生 157) , 有人却在白话面前屡屡碰壁而不得不拥抱文言。梁启超翻译(十五小豪杰, 原拟依(水浒(红楼等书体裁, 纯用俗话, 但翻译之时, 甚为困难。参用文言, 劳半功倍。计前数回文体, 每点钟仅能译千字, 此次则译二千五百字。译者贪省时日, 只得文俗并用 ( (十五小豪杰 94 101) 。周树人翻译(月界旅行, 初拟译以俗语, 稍逸读者之思考, 然纯用俗语, 复嫌冗繁, 因参用文言, 以省篇页 (1) 。1908年, 徐念慈对上一年小讲界的销售情况做了一个统计, 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在着作

19、小讲与翻译小讲中, 着作者十不得一二, 翻译者十常居八九 二是在文言小讲与白话小讲中, 文言小讲之销行, 较之白话小讲为优 (觉我 9 15) 。1909年, 上海(新闻报分析了当下翻译小讲中文言与白话的比例, 以为 俗语行文, 更难于文言。 一书之中, 大抵用文言者十之五、六, 而用白话者仅十之三、四耳 ( 新小讲之平议 ) 。两者结合, 讲明晚清小讲界以翻译小讲占优, 翻译小讲中又以文言语体占优。 对于绝大多数接受旧式教育、习惯于以文言表示出思想情感的人来讲, 使用文言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响。姚鹏图对此有着亲身体会: 凡文义稍高之人, 授以纯全白话之书, 转不如文话之易阅。鄙人近年为人捉刀,

20、 作开会演讲、启蒙讲义, 皆用白话体裁, 下笔之难, 百倍于文话。其初每倩人执笔, 而口授之, 久之乃能搦管自书。然总不如文话之简捷易明, 往往累牍连篇, 笔不及挥, 不过抵文话数十字、数句之用。固自以为文人结习过深, 断不可据一人之私见, 以议白话之短长也。 (姚鹏图 807) 姚鹏图讲 文义稍高之人 反而不习惯使用白话, 这与裘廷梁讲的 愈工于文言者, 其受困愈甚 如出一辙, 道出了习惯以文言组织语言者的思维窘境。至文学革命后, 仍有人以为 白话诚不如文言之便利 : 吾宁草万言粗浅之文, 吾不愿草千言之白话。吾宁阅万言古雅之文, 吾不愿阅千言之白话。 然此或根于习惯, 吾自幼时执笔, 未尝

21、为白话文, 故今为之, 较难于文言。若以教今日之少年, 则其将来收功或不如是, 以其本未知文言而惟习白话故也。 (fo灵, 文言与白话 45 48) 林纾使用文言翻译外国小讲, 是由于林纾对先秦两汉以及唐宋古文深有研究。林纾自称 八年读(汉书, 八年读(史记, 近年则专读(左氏传及(庄子, 至于韩、柳、欧三氏之文, 楮叶汗渍近四十年 (60) , 浸淫古文多年, 古文的词汇、句法、修辞自然得心应手, 所以同是翻译家的徐念慈要赞叹其译作 遣词缀句, 胎息史汉 。君朔 (伍光健) 使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讲, 是由于他十五岁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西式教育, 毕业以后又去英国留学。学成回国后, 又长期出使

22、日本。这种教育经历与文化素养使得君朔比常人更早实现言文合一, 运用白话组织语言的能力愈加突出, 所以胡适赞扬有加, 称其 所用白话, 全非抄袭旧小讲的白话, 乃是一种特创的白话, 最能传达原书的神情。其价值高出林纾百倍 ( 论短篇小讲 32 44) 。最能讲明语体选择容易受作家思维惯性左右的是, 维新派人士大张旗鼓地呼吁废除文言, 可他们声讨文言的 檄文 几乎都是用文言写的: 黄遵宪的整部(日本国志是文言, 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是文言,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小讲与群治之关系等是文言。几道、别士声称 若其书之所陈, 与口讲之语言相近者, 则其书易传。若其书与口讲之语言相远者, 则其书不传

23、 ( 本馆附印讲部缘起 10) , 可他翻译(原富(天演论等用的却是古奥的文言。作为白话文运动的主将, 胡适与陈独秀的几篇纲领性论文(文学改进刍议(文学革命论等都是文言。陈独秀曾武断地讲, 独至改进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讲, 其是非甚明, 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而不容别人之匡正也 ( 陈仲甫答胡适书 133) , 可这段满口之乎者也的话, 仍然属于文言。 白话文运动后, 文白势力失衡, 文言小讲逐步衰落, 白话小讲日益发达。以侦探小讲为例。1916年中华书局出版天虚我生等人翻译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是文言语体, 到1925年大东书局出版周瘦鹃等人翻译的(

24、福尔摩斯新探案全集与(亚森罗苹案全集便改成白话语体, 1927年世界书局出版程小青等人翻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也用白话, 华而不实不少篇目更是直接由文言转译成白话。鸳鸯蝴蝶派的短篇小讲创作也经历了由文言转白话的经过。前期以文言为主, 如徐枕亚(枕亚浪墨、吴双热(双热嚼墨、李定夷(定夷丛刊、周瘦鹃(紫罗兰庵言情丛刊等都是文言小讲集。后期以白话为主, 世界书局编印的 小讲集 类, 如(独鹤小讲集(瞻庐小讲集(卓呆小讲集(舍我小讲集等十种, 以及大东书局编印的 讲集 类小讲, 如(包天笑讲集(李定夷讲集(沈禹钟讲集(周瘦鹃讲集等十七种, 全是白话小讲集 (魏绍昌, 我看 188 89) 。针对鸳鸯

25、蝴蝶派小讲语体的转变, 瞿秋白曾有过阐述, 他讲: 星期六派在 五四 之后, 固然在思想上没有投降新青年派, 他们也决不会投降, 可是文腔上都投降了。星期六派的小讲, 从那个时候起, 就一天天的文言的少, 白话的多了。可是, 这亦只是市场的公律罢了。并不是他们赞成废除文言的原则上的主张, 而是他们受着市场的支配: 白话小讲的销路一天天的好起来, 文言的一天天的坏下去。 (瞿秋白-92) 其实五四前后 文腔 发生转变的何止 星期六派 , 不少作家纷纷 弃文从白 。包天笑曾写过文言小讲(一缕麻 (1909年) , 又根据意大利小讲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改编成文言小讲(馨儿就学记 (1910年) ,

26、 到1917年开创办理(小讲画报时便宣称 小讲以白话为正宗 , 不登文言小讲。陈景韩作为晚清小讲作家, 之前也写过文言小讲(催醒术 (1909年) 。鲁迅在发表白话小讲(狂人日记 (1918年) 前, 用文言写了人生中小讲(怀旧 (1913年) 。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主将, 刘半侬自1913年至1917年, 在(小讲月报(星期六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言小讲, 创作小讲如(匕首(假发(女侦探等, 翻译小讲包括狄更斯、托尔斯泰、屠格列夫、德富芦花等人的作品, 都是文言。甚至连白话文运动的旗手胡适, 也曾有过用文言翻译小讲的经历, 如所译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讲(柏林之围 (1914年) 用的便是文言。 三、

27、 众声喧哗与白话小讲的语体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革, 小讲语体基本实现了文白消长, 白话最终一家独大。同时, 白话语体本身又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形态: 一方面文言遗响犹存, 不少单音词、成语、俗语、典故等羼入白话并作为惯用语内化为白话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外邦声音传进, 新名词、对话体、欧化句式、新式标点等洋人的话语形式引发了白话语体的欧化倾向;再加上白话内部一直存在的官话与方言双声齐奏, 便构成了近代白话小讲众声喧哗的语体形态。 言文合一运动倡导白话废除文言采取的是 矫枉必须过正 的策略, 就语言本身来讲, 白话未必如此美妙, 而文言也未必如此不堪。相对于 时讲时新 的白话, 历经上千年磨练的文

28、言已经变得稳定、精练与典雅。撇开审美意义不谈, 至少在表示出的准确性与传播的时效性方面, 文言具有白话不可比较的优势。阮元指出, 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 以口舌传事者多, 以目治事者少, 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 转相告语, 必有愆误, 是必寡其词, 协其音, 以文其言, 使人易于记诵, 无能增改, 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 使能达意, 使能行远。 (605) 作为书面文学, 白话小讲也并非白话的简单堆砌, 必然会经过作者的过滤挑选和加工提炼, 才能构成文字的排列组合, 一定程度上也是 文 过之 言 。梁启超是小讲领域中有意使用白话的先驱, 可他仍然难以忘怀文言 劳半功倍 的长处, 在翻译(佳

29、人奇遇(十五小豪杰等小讲时大量使用单音词、生僻词、四字格、省略句, 是典型的文言语体。即使是构思五年之久、为发表政见而作的白话小讲(新中国将来记 该书实际上是一篇套着小讲外壳的演讲稿, 因此不得不使用白话 华而不实也羼杂有不少文言词汇, 如白话小讲, 然而小讲开始的楔子却用的是文言: 某君昆仲, 今隐其名, 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 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土, 迂道往访, 则仅唔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52 62) 。楔子用文言交代故事缘起, 显得庄重严肃;正文以白话描写迫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 充满荒唐戏谑, 在文言的煞有介事与白话的语无伦次之间, 便产生了反讽的张力。 其

30、实在白话文运动中, 即便胡适、陈独秀阵营也有人主张给予文言一席之地, 以收言文互补之效。就在胡适主张 白话为文学之正宗 、钱玄同主张 白话为文学之进化 的同时, 刘半侬提出 文言白话可暂处于对待的地位 以二者各有所长, 各有不相及处, 没有能偏废故 (18 30) 。傅斯年提出 言文合一 十条建议, 华而不实有三条明确要求保存文言, 如讲 白话之缺乏用, 以文词益之;状况物象之词, 用文词较用俗语为有力者, 便用文词。如 高明 博大 庄严 等 ( 文言合一草议 108 12) 。结合详细文本来看, 不仅近代白话小讲如晚清四大谴责小讲都留有文言的遗响, 当代小讲如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中也时常可见

31、文言的痕迹, 傅斯年所举 文词 已完全内化为白话的组成部分。 近代小讲语体的欧化首先表如今新名词的译入。随着中西沟通日益频繁,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原有的汉语词汇已难以知足表示出的需求。美国传教士林乐知讲: 恃中国之六万字, 彼西方尚有十四万字, 何从表见于中国之文中乎?故新名词不能不撰 余前与傅兰雅先生同译书于制造局, 计为中国新添之字与名词, 已不啻一万有奇矣。 (林乐知 范祎679) 新名词的译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 加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给小讲语体增添了新鲜的活力。白话小讲使用新名词的年代颇早, 同治十一年 (1872年) (申报刊载蠡勺居士所译(昕夕闲谈, 。8京味小讲的发达, 一方

32、面与京津地区报刊业的发达有关, 另一方面与北京话本身的特质有关, 比方发展变化快, 古音成分少;语音构造简单, 尤其是声调少, 只要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入声消失。北京话的这些特点使得京味小讲能够超越其方言领域, 在全国畅通无阻。(北京繁华梦在上海发布的售书广告称, 是书纯用北京白话编成, 人人可读, 非若他讲部之限于一方言者。 ( 请看新出小讲 广告 ) 山东人傅斯年比拟广东话与北京话的区别时讲, 广东人到北京, 学语三四个月, 便可上口。北人至广东, 虽三四年不能言也。 ( 文言合一草议 108 12) 强调的都是北京话易学、好懂的特点。因而当方言成为言文合一运动的技术难题, 面临以何

33、者为标准的质疑时, 人们不约而同想到的是以北京话为基础, 经过加工改造构成全国通用的国语: 如今中国全国通行官话, 只须摹仿北京官话, 自成一种普通国语 (大武 21 22) ; 小讲一道, 文话不如俗话, 各处的土话又不如北京的官话 ( 新恋情闲评 1) ; 国语以官话为衡, 而官话以京音为主 ( 论言文合一与普及教育之关系 ) 。1913年, 读音统一会决定以北京语音为基础, 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特点, 制定标准的国音。 除了京味小讲, 其他方言小讲都程度不等地存在流通障碍。同样是写近代上海的青楼女子, 孙家振(海上繁华梦用官话,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操吴语, 读者反响却有天壤之别: (海上花

34、列传) 客省人几难卒读, 遂令绝好笔墨竟不获风行于时。而(繁华梦则年必再版, 所销已不知几十万册。 (孙家振 65) 或许正由于吴语、粤语、闽语等方言过于晦涩, 与外省人士沟通困难, 所以江、浙与闽、广人士对语言革新颇为上心。晚清切音运动的主要介入者如卢赣章、王炳耀、蔡锡勇等人, 都是闽、广人;而民初国语统一运动中江、浙两省人士更是占半壁江山, 蔡元培、吴敬恒、汪荣宝等都是江、浙人。经过国语统一与文学革命的双重洗礼, 方言逐步从白话语体中退隐, 最终确立了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当代白话小讲语体形式。 中国小讲语体的两次变革, 结果均表现为文言与白话之间的此消彼长, 但二者的动因及意义与影响有着很大的

35、不同。宋代小讲语体的变革是文学语言发展内在的自发行为, 是白话的气力经过长期积聚之后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白话的崛起打破了文言独霸天下的局面, 但仍然无法与文言匹敌, 在官方与正式场合, 文言还是那样把握着话语权利, 故白话小讲难入史志目录。近代小讲语体的变革则是在外界气力的干涉下, 由语言与文学两界学者联手完成的自觉改革。得力于政治与制度的保驾护航, 白话最终取代文言, 成为小讲语体唯一的选项, 并影响了当代小讲语体的生成。本文以近代语言革新运动为主轴, 结合语言学史与文学史的发展, 从古今交替与中西融汇的多重维度考察了近代小讲语体的变革。不周之处, 还请方家指正。 以下为参考文献 陈独秀:

36、文学革命论 , (新青年2.6 (1917) :6 9。Chen, Duxiu. On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New Youth 2.6 (1917) :6-9. : 陈仲甫答胡适书 , (陈独秀书信集。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7年。133。- - -. Chen Zhongfu s Answer to Hu Shi. A Collection of Chen Duxiu s Letters.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1987.133. 程宗启: (天足引序例 , (天足引。上海:上海鸿文书局, 1907年。1。Cheng,

37、 Zongqi. Preface to Natural Foot. Natural Foot.Shanghai:Shanghai Hongwen Bookstore, 1907.1. 楚卿: 论文学上小讲之位置 , (新小讲7 (1903) :8 14。Chuqing. On the Position of Fiction in Literature. New Fiction 7 (1903) :8-14. 大武: 论学官话的好处 , (竞业旬报1 (1906) :21 22。Dawu. On the Advantages of Learning the Mandar in Chinese L

38、anguage. Newspaper of Competitive Industry 1 (1906) :21-22. 董韵笙: 论中国各省宜通行官话以收整洁划一之效 , (大同报7.7 (1907) :4 6。Dong, Yunsheng. On the Unifying Function of Using the Mandarin Chinese Language in Each Province of China. Great Harmony Journal 7.7 (1907) :4-6. fo灵: 文言与白话之研究 , (来复50 (1919) :45 48。Foling. A St

39、udy of Classical and Vernacular Chinese Languages. Laifu 50 (1919) :45-48. : 国语统一筹备会议案三件 , (北京大学月刊1.4 (1919) :137 52。- - -. Three Proposals for the Preparatory Conference on the Unification of National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Monthly 1.4 (1919) :137-52. 傅斯年: 如何做白话文? , (新潮1.2 (1919) :26 39。Fu, Si

40、nian. How to Write in Vernacular Chinese Language? New Tide 1.2 (1919) :26-39. : 文言合一草议 , (新青年4.2 (1918) :108 12。- - -.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Unification of Oral and Written Forms of Language. New Youth 4.2 (1918) :108-12. 赫德: 新恋情闲评 , (新恋情, 鹤笙译。上海:上海小讲林社, 1906年。1。Hede. A Review of New Rela

41、tionships. New Relationships.Trans.Hesheng.Shanghai:Shanghai Fiction Forest Press, 1906.1. 胡适: 文学改进刍议 , (新青年2.5 (1917) :26 36。Hu, Shi.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Literary Reform. New Youth 2.5 (1917) :26-36. : 论短篇小讲 , (新青年4.5 (1918) :32 44。- - -. On Short Stories. New Youth 4.5 (1918) :32-44. : 建设的

42、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 , (新青年4.4 (1918) :6 23。- - -. A Constructive Discussion on the Literary Revolution:Literature in Mandarin and Literary Mandarin. New Youth 4.4 (1918) :6-23. 黄遵宪: 日本国志 学术志 , (黄遵宪全集 (下册) , 陈铮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1419 20。Huang, Zunxian. National Annals of Japan:Scholarship. The Complete W

43、orks of Huang Zunxian.Vol.2.Ed.Chen Zheng.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5.1419-20. : 教育部通告:国民学校国文科改为国语科 , (公报1465 (1920) :20。- - -. Notice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Changing National Character Subjects to National Language Subjects in Public Schools. Official Gazette 1465 (1920) :20. 几道别士:

44、本馆附印讲部缘起 , (二十世纪中国小讲理论资料 (第一卷) , 陈平原、夏晓红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10。Jidao, and Bieshi. The Reasons for Publishing Fiction. Theoretical Materials of Chinese Fic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Vol.1.Eds.Chen Pingyuan and Xia Xiaohong.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1987.10. 觉我 (徐念慈) : 余之小讲观 , (小讲林10 (1908)

45、 :9 15。Juewo (Xu Nianci) . My View of Fiction. Fiction Forest 10 (1908) :9-15. 老伯 (黄伯耀) : 曲本小讲与白话小讲之宜于普通社会 , (中外小讲林2.10 (1908) :1409 14。Laobo (Huang Boyao) . Dramatic Fiction and Vernacular Fiction Are Suitable for the Wider Society. Fores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Fiction 2.10 (1908) :1409-14. 梁启超: (

46、十五小豪杰第四回 译后语 , (新民丛报6 (1902) :94 101。Liang, Qichao. Postscript to the Fourth Chapter of Fifteen Little Heroes. New Citizen Miscellany 6 (1902) :94-101. : 变法通议 论幼学 , (时务报1897年2月第18册:221。- - -. Comment on Nursery Education of the General Comment on the Reform. Journal of Current Affairs.No.18 Feb.1897

47、:221. : 论言文合一与普及教育之关系 , (时报1906年3月10日。- - -. O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Oraland Written Forms of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ducation. Eastern Times 10 Mar.1906. : 小讲丛话 , (新小讲7 (1903) :174 85。- - -. Serial Comments on Fiction. New Fiction 7 (1903) :174-85. : 新中国将来记 , (新小讲1.1 (1902) :76 80。- -

48、 -. The Future of New China. New Fiction 1.1 (1902) :76-80. 林乐知范祎: 新名词之辨惑 , (万国公报文选, 李天纲编校。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679。Lin, Lezhi, and Fan Yi. A Clarification of New Terms. Selected Articles from the Universal Gazette.Ed.Li Tiangang.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8.679. 林纾: 答徐敏书 , (畏庐三集。上海:中国书店, 1985年。60。Lin, Shu. A Response to Xu Min. Three Volumes of Awe Studio.Shanghai:China Bookstore, 1985.60. 刘半侬: 我之文学改进观 , (新青年3.3 (1917) :18 30。Liu, Bannong. My View of the Literary Reform. New Youth 3.3 (1917) :18-30. 鲁迅: 狂人日记 , (新青年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农业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