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关键要素的语文学科实践意义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学习关键要素的语文学科实践意义建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深度学习关键要素的语文学科实践意义建构沈丽玲魏本亚深度学习本是计算机领域内一种模拟人脑深层学习过程的计算机学 习技术,迅速引入教育学领域后则指向一种深度的认知活动,与“教” 和“学”等教学要素相关联,其内在价值也与当前核心素养的呼唤相 应。综观相关研究文献,聚焦语文学科领域来探索深度学习落地的研 究尚待丰富。本文基于语文教学实践,观察深度学习的发生与呈现, 从学习过程维度的任务导向、情境渗透、活动体验与学习结果维度的 深度思维、深入心灵这五个关键要素,来努力阐释深度学习在语文学 科实践中的意义,以期推动语文深度学习实践。一、任务导向:学有所趋,明确趋向挑战性任务任务导向理念来源于20世纪欧美国
2、家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在任务 型语言教学中,教师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单位,引导学生沉浸于生动 多样的活动情境,围绕任务与教师、同伴展开对话和交流,逐渐理解、 掌握和运用语言” 1,这里的“具体任务”是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状态的线索,任务导向下的学习更加明确、有效。1.以明确的学习任务引领学习方向语文深度学习,是一种需要明确学习任务的学习。学习任务明确、清 晰能够给学生提供确切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问 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知道自己接下来学习的方向在哪里。钱梦 而让学生进入这种“泡”开的创作状态,就需要有进行“再创造”的 驱动力。语文教师作为课堂上最大的外部环境影响因子,如上述所
3、言 要在任务、活动、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自主思考探究,也要选择多 样、合理的评价方式,给学生的创造提供最愉快的土壤。试卷上的我 们或许需要“千篇一律”的正确答案,课堂上的我们要给学生“百花 齐放”的自由空间。五、深入心灵:学有所感,滋养学生的内在精神人的发展,始终是所有教育的归宿。知识与思维的习得并不是深度学 习的最终归宿,它的“深”是“超越生理学、心理学,而达至社会历 史实践的深度,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 密切相连,它要培养的是社会历史进程当中的人” 5。1 .超越符号的表征,深入文化的内里语文深度学习之“深”,不仅在于学生在认知上获得了有关语文学科 知识的充分丰富,
4、在思维上获得了有关语文思维能力的深刻发展,更 为重要的是它“文以载道”的学科特质内蕴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 化,能让我们从中感知历史的浩瀚与智慧的磅礴。文字符号是承载知识的形式,而其背后所内蕴的文化价值才是知识的 核心。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深度解构文本、体悟文字符号背后所 蕴含的文化与思想才是学习语文知识的本质追求。唐诗背后有太白的 欢与纵,杜甫的愤与愁;宋词背后有岳飞的悲与壮,清照的叹与忧; 宫商角徵羽、礼乐射御书书本上的文字不仅只是安静的符号,而 且是活跃在学生大脑与心灵中的丰富的思想碰撞与文化体验。让学生 在对文字的深度解读中发现超越符号表征的文化意义,深度感受文化 内蕴的穿透生命进程的
5、精神力量,感受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愉悦,让 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感受文化的审美,逐渐明确个人与社会价值所求。2 .坚守德知的统一,抵达生命的深处语文学科承担了我国的母语教育,作为最为基础的人文学科,把握 “德”与“知”的辩证统一,传道授业的同时不忘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是语文课程所应承担之责。因此,触及学生心灵世界的德性互动 是语文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真正的学习是追求知识对于学生的生长意义及其价值实现的过 程” 7,那么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要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德性 的教育,要善于挖掘课程内容中的真善美要素,找到能够打动学生内 心的触角,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深厚的精神滋养,培养学生的是非 观念,崇
6、真向善求美。由于语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学科特质,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 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思想与德性的要素。朗诵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书 写一手清秀端庄的好字、参与一场感人肺腑的语文综合活动、体验一 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分享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只要善于 发现,就能看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处处渗透德性的美好、文化的光辉。 而只有在学生心中播种下思想、道德、文化的种子,才能让学生在生 长过程中积极感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义。因此,不 能打动学生心灵,深入学生精神深处的语文教学是难以让学生实现真 正的语文深度学习的,这也是深度学习区别于有意义学习的一大特性。 语文深度学习是什么?是学生在明确的学习任
7、务中知道自己要学什 么,在丰富的语文情境和语言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创造,在创造中 获得思维的提升和心灵的成长。深度学习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 几乎每天都在一些优秀的课堂上发生,只是一种“教学应该有的样 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基于教与学的一致性,为了让学生获得这 种有效的、深度的学习,必然相对应地需要教师综合运用促进学生深 度学习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语文课堂上的深度学习也不特定指向 某一种或是几种优秀的教与学的方法或者理念,它是各种有效教与学 手段的合集与归宿,需要语文教师在深度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 基础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课堂、思维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 在任务、情境、活动中进入
8、语文生活世界,主动学习、愉快学习,潜 移默化地获得深度的、丰富的、终身性的健康发展。龙先生在故乡的教学中就是以一系列明确的问题导入课堂并据此 推动学生的学习: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的很好。有两位同学 各提了 20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 我把它们分为七类。(板书: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大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第一步走的很好。那么,第二 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生:(齐)解决问题。上述课例片段,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那 就是解决学生们根据
9、预习所提出的七大类问题,后续的整节课围绕这 些问题展开,又让学生在教师连续的引导下自己思考解决,一节课下 来学生不仅对自己的所学所获有清晰的认知,而且学得很主动很愉快。 在这节课中,每一类问题,都是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基于任务驱动, 师生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课堂智趣盎然。由于语文课程内容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丰富的特点,如果学习任务不明 确,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会比较迷茫、随意。例如让学生进行整本书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人物成长还是情节推进?读描写 手法还是读谋篇布局?没有具体且恰当的学习任务,学生往往从第一 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走马观花、囱囤吞枣。等到需要回答问题时再 花
10、费大量时间从头开始重复阅读,效率低下,“填鸭”式作答。如果 在学习初期能够明确语文学习任务,学习就有了正确的探究方向,为 后期引领思考的深入奠定基础。2.以挑战性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效能感学习任务不仅需要明确,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这是由两个因素 决定的,第一为深度学习的内在呼唤,第二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一,顾名思义,“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的认知发生深度的构建,因 此强调学习内容的复杂性、挑战性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无论 是精心设计的“良构问题”,还是具体情境中的“非良构问题” 2, 只有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有让学生深入探究的空间。其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任务导向环节促进语文深度学习发生最 为
11、重要的意义。语文知识构建的过程只有是主动的才有可能是深入的, 主动性实则指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适当的难度区间内提高学习任务 难度,学生的学习动机会被激发到较高水平,且解决任务后获得的自 我效能感与满足感也会增高。同时,较高的学习效能感带来的“蝴蝶 效应”会促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维持较长时间的探究兴趣。因此,任务导向最重要的作用不止步于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随后明 白晓畅地解决任务;而是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产生学习的热情,有主 动学习的兴趣,有解决任务后进一步深入创造的憧憬。此外,这个挑 战性程度的确定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确把握学情, 设计学生可以完成却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二、情境渗
12、透:学有所托,托于情境结构联想任务与情境密不可分,语文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中的任务。因此,语 文深度学习也是一种创生于情境中的真实学习。”情境作为课堂活动 展开的语境” 35,能够给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提供所需要的知识 环境,正凭借其独特魅力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推广。1 .回归生活世界,链接真实情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六)实施建议”部分 对“情境”的阐释如下:“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 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 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 境。” 4。以上阐释,开篇就强调了语文情境的一个本质特点:真实。这
13、种真实性的强调正是由于其对立面一一虚假情境 的泛滥所引起的重视。所谓的“虚假情境”,诸如“如果你是主人公, 此时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主人公的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等, 这些问题情境看似真实,实则虚假,脱离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学习 环节看似新颖,实则老生常谈,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内容看 似深刻,实则粗浅,难以带动学生进入深度思考。虽然上述虚假情境 的作用不可一言以否之,但是这样的虚假情境若在课堂泛滥成风,使 学生长期脱离真实生活只局限于文本自身作假设性的、机械的问答与 思考,日积月累下会局限学生思维,粗浅僵硬,难以发展其核心素养。 好的情境素材要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新课标中将
14、语文课 堂上的情境称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正是强调情境源于语文生活, 情境知识归于语文实践。仅局限于字面的文本情境,会遮蔽学生对语 文生活的丰富感知,这种遮蔽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 缺乏。李吉林老师会在中秋带领孩子们观察秋天,孩子们在写秋夜 看月亮的作文时描绘的就是融注了自己感情与体验的“月到中秋分 外明”,而不是绞尽脑汁、生搬硬套的文字堆砌。情境的创设,是将 静态的文本与学生鲜活的经验勾连,这种勾连恰能够帮助学生进入语 文深度学习进行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唤醒在真实的语文生活世界中的 知识迁移。2 .设置情境问题,联结新旧知识情境是把“知识内容”转化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托,语文实
15、践活 动情境中的问题也是具体的学习任务,而且由于是学生生活中可能遇 到的真实问题,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口头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的教学中,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想象蒲 公英的种子乘风飞去那一段时,通过一系列情境问题推动学生的思考:“你是蒲公英的种子,随着风飞远了,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了什么呀? 低头往下看,看见了什么呀?你飞呀飞呀飞到什么地方了呢?准备在 哪里生根发芽呢? ”学生们在一系列追问下进入了想象的情境,化成 了蒲公英种子,所思所想更加具体生动,出色完成了作文的写作。情 境为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提供了联结的空间,在真实情境中老师以 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主动解决问题帮助学生“
16、从所思 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35。渗透于教学脉 络中的情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起点、联结点,使学生的 所思所想有所依凭而不茫然,应思应想具体可感而不空洞,为学生进 一步深度学习提供思维空间。三、活动体验:学有所施,活动中获得语文体验在以任务为导向解决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语文教学时,学生、老师、 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教学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 需要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将这些要素贯通融合、建立关系网络。这里 所说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 交流” “梳理与探究”。1 .活动,是语文的语言实践活动王宁先生说“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
17、的有效性,活动首先一定得是语文 活动,落脚点一定要在语言文字上,也就是说,最后要回到语文素养 上” 35,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开展学习活动时,不可为了活动而 活动,而是要始终牢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江苏昆山刘恩樵老师经常设计别出心裁的语文学习活动。例如课内的 湖心亭看雪一文,在多方式多层次诵读与理解文章后,师生共同在原文基础上逐步改写出一副对联:腊月西湖雪大天山云水皆灭一统 色唯余痕影,更定湖亭人痴主客童佣共饮三大白难解孤独。在改写对 联的过程中,师生在湖心亭的世界里共享其乐,共同享受在充满语文 味道的学习活动中的无穷妙趣。语文学习活动不是为了让课堂热闹起来,不是单纯的分组讨论、分角 色朗
18、读、走班等等一切貌似让学生身体动起来的活动形式。而是为了 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在语文的世界中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获得语文能 力的发展。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习得、语文素养发展的手段与形 式,并不是“要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有意义的讨论解决学生不喜欢 读书的问题,不能因迁就学生不喜欢读书而去搞与语文关系不大的课 外活动” 35,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2 .活动,是学生的体验活动于永正老师在给小朋友们上狐狸和乌鸦时,课堂尾声有一个自由 组合表演课本剧的环节:第二组由老师扮演狐狸,被换下去的小男孩 当乌鸦。当“乌鸦”嘴里的“肉”掉到地上时,“狐狸”叼起来就往 教室门外跑。一般来说,表演剧到这就结束了,
19、然而这时出现了不同 的声音:有个小朋友大叫:“您不能往外面跑! “师问:“哦?为什 么? ”“因为您的洞在大树底下!”几个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着,全 班学生哈哈大笑。师说:“我光顾着高兴,忘记我的家在哪里了”, 学生们再次捧腹。学生们在组合表演的学习活动中自由主动地表达、 交流、探究,对教师的行为敢于提出意见,指出错误。这是在情境活 动中深切体验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理性思维的表现,是非对错与否,不 再只是外界告知获得,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也是语文核 心素养发展的时代呼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让学生成为实际的体验者,积极 的思考者,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学生在
20、活 动中所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静态的、无意义的文字符号,而是丰富 鲜活的语文学习体验。当文本文字与活动体验发生碰撞、顺应、同化, 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及个人的批判思考,不同的经验、知识进一步 融合成为稳定的知识团体,进而纳入、更新自己原本的知识结构。这 样的新的知识团体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是将语文公共知识符号的“私 有化”。可以认为,至少要让学生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发明)、 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机会,亲自获得学习活动的体验,才有可能促进 深度学习的发生,成为一个具体而丰富的人。四、深度思维:学有所获,语文思维优化提升深度学习指向高阶思维的形成,区别于无意义的“胡思乱想”,高阶 思维是一种深刻的思
21、维,是受本人元认知调控的有序的有逻辑的、有 主见的、有意义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语文知识 符号,会读背会写会逐字逐句地翻译诗词课文,那么这种狭隘的学习 观只会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局限在字词音形的机械积累与识记阶 段,或许可以应付目前的考试,却难以应对将来的社会生活。知识符 号的识记与理解是一时的,而体悟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语文学科思 维的积极意义却是长久的、发展性的,这既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体 现,也是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1 .学而不思则罔,深度语文需要反省杜威曾提出过一种最好的思维方式:反省思维一一对某个问题进行反 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反省意味着引起思维的怀
22、疑与困惑, 它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持 续的分析与探究,促进学生达到布鲁姆认知领域的高阶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具备反省的意识?首先要把“思维”还给学生自己,把属 于学生的思维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不应该强硬地占据属于他们 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语文老师不能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理解, 那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怎么这个知识点说了三遍还是记不住”“怎 么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写就废”等学习困境。诚如杜威所说“只有 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辛劳地进行探究“,他才有可 能有自己的深刻的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了解学生是否发生反省?如何让学生内隐的 思维外显,观察思
23、维的发生呢? 一方面,当学生问为什么的时候,就 说明他们困惑、好奇、思维开始反省。教师需要激发、保护、引导学 生们可贵的好奇心,使生物性的好奇心被引导到有目的、能产生结果 的、增长知识的探究,使社会性的探索精神转化为向别人求教的能力, 一种不仅向别人求教,也向书本求教的能力。也就是要大胆允许学生 提出质疑,鼓励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上发声、碰撞,而不是语文老师的 “一言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教师的连续 追问、学习成果的个性表达来观察学生的思维发生。2 .“三生万物”,深度语文需要创造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语文就是这样一个 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语文的深度思维最终指向其语言、情感、艺术 的自主的多样的创造。谢冕在谈及诗歌欣赏时曾说“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 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 开” 8,这就是语文思维中的“再经历”“再体验” “再创造”。 学生在“泡”开文本的同时,融入个人的二次感受,进行了二次的创 作,这种创作正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在。有的学生“看山是山,看水 是水”,有的学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很水”,每个学生心中的“山水”如何,皆看他们个人能不能创造、如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