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江西】建议.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8108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江西】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14.【江西】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江西】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江西】建议.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中共江西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体会 议通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 史交汇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 步期,也是我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 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关键跨越期。中共江西省委十四届十二次 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江西实际, 就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 目标提出以下建议。一、胜利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2、征程1 .江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 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团结 带领全省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 命,感恩奋进、担当实干,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 待遇、职称评聘、成果转化等激励措施,完善配套服务政策。弘 扬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 创新的浓厚氛围。7 .提升核心创新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科技强国行 动纲要,完善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更多自主创新成

3、果。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企业研发活动优惠政策,支持装 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探索首购首用风 险补偿制度。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 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科技 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瞪羚企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 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企业融通创新。 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 关键技术攻坚行动,推广运用“揭榜挂帅”、择优委托等方式,力 争在航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中医药新药、稀有金属新

4、材料、 高端精密制造、高性能储能材料、感知交互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提升重点领域基础研究能力。积极承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任 务,参与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统筹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 力争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农业、 医药技术等领域攻克若干共性基础技术,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10 -究和技术创新贯通发展。8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机制,不断激 发创新活力、创业潜力、创造动力。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一核十城多链”区域创新 体系。强化南昌创新“头雁”地位,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将大南昌 都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统筹推进十大科创城建 设,打造主

5、导产业和科技创新融合的“主战场”。聚焦全省特色优 势产业,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打造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 新链。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全面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建设,在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开放创 新等领域探索示范。实施国家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中 药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建设,依托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积极创 建稀土新材料国家实验室,建好用好各类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 实施高端研发机构共建行动,推动与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 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构建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体系。推进 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主动对接 全球创新资源,加强与发

6、达地区科技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改进科研项目 组织管理。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 主权,给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健全以 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 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 创新积极性。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激活各类创新要素。全面优化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 术、管理、数据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强知识产权 保护,提升发明专利质量,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完善金 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全面推进管理 创新,培育创投

7、家等复合型人才,及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大力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做实做强做优做大优势产业 上求突破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以数字经 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9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实施产 业链链长制,按照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则,推进铸链强链引链 补链。完善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多元化可供体系,增强本地 产业协同配套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搭建产业共性技术 平台,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着力补齐智能 传感器、工业软件

8、、稀土功能材料、集成电路硅片等关键领域基 础部件短板。抓住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开展精准招商、专业 招商、产业链招商。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打造百亿级、 千亿级头部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化产业链分工协-12 -作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 延伸。10.重塑“江西制造”辉煌。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 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2+6+N”产业高 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工业强省 建设步伐。推动优势产业迈上中高端。坚持集群发展、创新发展、融合 发展,不断提升优势产业能级。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 以

9、飞机整机制造为重点,构建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 临空经济“四位一体,产业体系。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端网”融 合发展,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等优势领域 取得新突破,打造万亿级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支持汽 车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新一代机器人、高档数控 机床、先进医疗器械等装备制造业。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 范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加快建成中医药强省。聚焦 光伏、锂电等领域,培育若干国际一流企业,打造世界级新能源 产业集聚区。做大做优铜、钢铁、鸽和稀土、陶瓷等先进基础材 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材料,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 业集群。提升传统产

10、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产业向 高端化、集聚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食品、纺织服装、家具等产 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定制化方向转变。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 造升级行动,提升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管理效能。推动重点企 业战略性重组,持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抢抓前沿领域发展制高点。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发展趋势,聚焦柔性电子、微纳光学、新能源装备、生物技术和 生命科学等细分领域,超前布局前沿科技和产业化运用,谋划一 批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培育未来发展新引擎。1L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乙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 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集聚壮大先发

11、优势数字产业。用好世界VR产业大会平台, 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和示范应用,努力建设世界级VR中心。深入 推进国家“03专项”试点,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大 力发展移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建设“智联江西”。积极培育大数据 和云计算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和服 务应用。加速布局前沿新兴数字产业。立足前端材料、后端市场等基 础,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应用产业链。发展新一代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防等产 业集群加快发展。实施“区块链+”工程,建设一批区块链公共服务 平台和应用研发中心,积极推进区块链与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北斗终端制造、位

12、置服务软件开发、重点场景应用等生态, 打造北斗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14 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培育新技术、新产品、 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 推动制造模式升级。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发展在 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线上服务新业态,推广众包、 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建设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基地,积 极培育“微经济工12 .推进服务业扩容提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 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 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建

13、设长江中游重要研发设计和专业服务基地。针对“江西制 造研发设计短板,培育发展科技咨询、创业投资、创业孵化等专 业机构,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引进培育高水平工业设计机构, 建设工业设计服务交易市场,推动设计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人 力资本服务、现代供应链、检验检测认证、商务咨询、会计审计、 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建设中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现 代物流体系,形成内外联通、相互衔接、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融合发展,推动物流供应链创新,积 极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引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 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大力建设“金融赣

14、军”,培育壮大 地方法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融资担保、商业保理 等地方金融机构。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赣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 机构,积极引进专业金融中介组织。加快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 创新试验区和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建设。积极开展 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业态创新。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实施“旅游+”融合工程,建设全域 旅游示范省。引入高水平市场化团队,培育高品质旅游线路和景 区、度假区,打造红色旅游首选地、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一批更具 江西文化特色的文旅产品,进一步唱响“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建设全国幸福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

15、发展健康、养老、健身 休闲、家政服务等产业,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健身服 务种类,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信用、培训等体系,更好满足人民 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13 .打造高水平现代化产业平台。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创新、 集聚集约,加快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 区等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深入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两型 三化”管理提标提档等行动,提升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推进“工业标准地”建设。稳步有序 推进开发区整合优化,强化省级层面对国土空间开发规模的统筹 调配,推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效益高、质量好的开发区

16、倾斜。统 筹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16 - 区转型,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加强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统筹协调,建 立健全开发区赋权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赋予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 加快开发区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平 台公司+产业基金”运营模式和“开发区+主题产业园”建设模式,大 力推进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支持与沿海地区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双飞地”发展模式。五、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畅通经济循环上求突破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 个战略方向,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积极探

17、索有利于构建新发展 格局的有效路径,推动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在畅通国内 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展现更大作为。14 .着力畅通经济循环。找准江西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坐标定位 和比较优势,全面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 市场两种资源,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经济 良性循环。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围绕服务国内大市场,把需求牵引和 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立足我省毗邻长珠闽、产业门类齐全、资源要素丰富等优势,主 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制造业转移集聚区,为把产 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作出积极贡献。切实发挥“四面逢源”区位 交通

18、优势,实施交通物流枢纽建设行动,加强高铁货运、航空货 运和水运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水陆空“无缝对接”多式联运模式, 加快完善现代集疏运体系,打造中部地区陆路物流枢纽、长江中 游综合航运中心、“一带一路”航空货运重要基地。进一步强化标 准对接、信息交换、监管互认等建设,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 流通障碍,确保国内大循环在江西畅通无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促 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建 立健全与国际市场规则相衔接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内外贸相关 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 相衔接,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进一步

19、扩大双向贸易和 投资,支持企业设立海外原材料保供基地、海外仓,并购关键技 术、布局营销网络,努力进入国际产业分工关键环节。15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 性作用,聚焦“两新一重”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 大项目,推动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向,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物联网感知设施、高速智能信息网络、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等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窄带物联网、千兆光纤、数据中心 及运算中心等建设,加快实现重点城镇、园区平台等第五代移动 通信网络全覆

20、盖。大力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着力推进重点实-18 - 验室、产业中试基地、科教创新基地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力度。围绕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 强化区域内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围绕 提升大中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城市更新重大工程,推进城镇 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合理 布局建设轨道交通、停车场、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 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围绕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 在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方面实施一批重 大项目。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

21、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建设交通强省。聚焦构筑枢纽、 畅通通道、完善网络,推进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南昌“米 字型”及部分设区市“十字型”高铁布局,构建“一核四纵四横“高铁 网总体格局;加快干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构建“一主一次七 支”民用机场布局;扩容繁忙通道、加强省际通道、完善纵向通道, 构建以“十纵十横”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提升普通国省道干线 公路等级和农村交通通行能力;加快建设“两横一纵多支”内河高 等级航道和现代化港口体系。着力补齐水利短板。围绕保障防洪 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推进长江江西段治理、鄱湖安澜百 姓安居等防洪减灾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一批大中型

22、水源、大中型 灌区、城乡一体化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着力完善 能源基础设施。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推进一 批支撑性电源点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第二回特高压入赣 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即将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 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经济总量接近2.6万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8000美元。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 坚实步伐,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等重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国字号研究院所实现零的突破。产业 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粮食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高新技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23、获批 建设赣江新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 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形成了“赣服通”等一批特色改革品牌。城乡 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高速铁路、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等实现设区 市全覆盖,水泥路、动力电、光纤网等实现村村通,人居环境显 著改善。“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总体形 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生态文明试 验区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人民生活水 平显著提高,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就业 服务等全覆盖,义务教育提前两年实现整省基本均衡。脱贫攻坚 战取得全面

24、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历史性解 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党的建 设全面加强,依法治省纵深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总体将如期实现,江西发 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工程,构建“一个核心双环网十三个区域电网”的供电主网架,统筹 推进油气管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公共安 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 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 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强化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 协调、一体化办理,加强项目要素保障,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全

25、 面推广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六 多合一”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创新政府 投融资方式,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民间投 资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 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型增长机制。16 .持续释放消费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 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 基础性作用。提升供给质量。积极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电子信息、中 医药、新材料、绿色农产品等领域,培育一批标准“领跑者”,推 动更多标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深入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

26、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面提 升“江西产品”“江西服务”质量,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 展。激发消费需求。深入实施商贸、文化消费升级行动。提档升-20 - 级实物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 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扩大旅游、 文化、教育、体育、健康、托育、养老、家政、物业等优质服务 供给,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实施赣菜品牌打造工程。落实带薪休 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发展无接触式交易服务,培育在线消 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优化消费环境。积极打造中部地区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中小 型消费城市,建设高标准现代商圈、特色步行街,建立健全有利

27、于促进消费的城市管理等配套政策体系。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 建设现代化商品批发市场,构建高效配送网络体系,降低流通成 本,提高流通效率。强化消费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消费追溯体系,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六、加快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求突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 府更好结合,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构建政策最优、成本 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营商环境。17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 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充满

28、活 力的市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创新行 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 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重 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混改提升行动,推进 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 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 制。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 运营公司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 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 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市场环境,

29、在要 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领域对各类 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对待。持续精准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 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救助纾困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加快 转型升级。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治环境和 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政企沟通协商机制。18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加快建设“五型”政府,坚持“刀刃向 内”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 便、顺畅、爽心。打造政务服务“新高地”。围绕建设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 省份,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健全营商环境评价制度,持续开 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政府权 责清单管理

30、制度。深化和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深 化商事制度改革,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完善-22 - 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加快数字政 府建设,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拓展提升“赣服通”服 务功能,力口强赣政通平台建设,加快实现“一次不跑一网通 办,“,一链办理实行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提高决策科 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 利化,坚持和完善政务服务365天“不打洋”,全面开展政务服务 “好差评”,厚植“店小二”、保姆式服务文化。深入推动“信易+”示 范创建,拓宽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完善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 深化行

31、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完善宏观调节体系。健全以规划为导向、各项政策协同发力 的省级宏观调节体系。完善宏观调节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 预期管理,广泛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增强调节的科学性。推动产 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建立现代 财税金融体制。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 强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进 零基预算和财政支出标准化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优 化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 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 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地方税改

32、革, 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体制 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 平,支持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增强金融普惠性。大力实施“险 资入赣”工程。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提高直接融资比 重。19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完 善相关地方法规,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 类市场主体。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清 理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健全公平竞 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 合监管能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

33、 技术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 建设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探索组建全省大数据交易市场。健 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在推进 内陆高水平双向开放上求突破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统领,推动更大范围、 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走出一条以开放促创 新、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20 .对接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抢抓机遇,精准对接,更加主 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面向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 的统筹开放体系,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探索国际产能合作新机 制,积极开

34、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 作体系。全面推进陆海空网战略通道建设,推动赣欧班列高质量24 运行。依托南昌、赣州“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景德镇文化节点城 市等建设,务实推进对外友好往来。全面深化对内开放合作。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支持大南昌都市圈协同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 国家战略。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 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联 动发展。深化省际合作,推动赣浙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赣 湘边区域合作示范区、赣粤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35、。21 .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坚持对标先进、改革创新,推动贸 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 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复制推广国家自贸区和海南自 贸港经验,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实行“两类 通关、两区优化“、认证企业进口免担保验放、货物贸易“一保多 用”等制度创新。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数据协同、 简化和标准化,实现监管单位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推进数字化综合监管制度创新,探索建设数字化综合保税区。全 面对接沿海口岸,实现通关一体化。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 面清单管理制度

36、,进一步放开外资市场准入限制。设立国际投资 “单一窗口”,试行“极简审批”、准入承诺即入制,建立健全以信 用监管为基础、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落实好 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在用地审批、人员跨境流动等方面给予便利, 支持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 服务业。22 .强化开放平台支撑。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创新口岸通关模 式,以高能级平台支撑高水平开放。提升对外开放平台。积极争创江西自贸区。着力打造南昌、 赣州、九江、上饶四大开放门户。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加快 推进南昌昌北国际空港、南昌向塘国际陆港、赣州国际陆港、九 江江海直达航运中心等建设。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

37、验区、服 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际邮快件监管中心等专业化平台建设。打造 更多国际性、特色化经贸交流展会平台。推动实现“三同”目标。积极落实物流、口岸减税降费政策, 优化物流运输结构,推动实现货物出入境与沿海同价到港、同价 起运。深入开展无纸化通关等试点,进一步优化货物通关查验等 流程,推动实现进出口通关与沿海同等效率。23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深化外资、外贸、外经融合发 展,推动外贸外经相互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紧密结合。加快贸易 创新发展,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资源进口,推动研发 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积极培育生产型 出口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扩大自营出口和高附加值

38、产品出 口规模。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数字服务-26 - 出口。深入实施“三请三回”和“三企入赣”行动。探索资本注入式 招商、牌照资源补缺式招商。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资源、能源 和技术研发等合作。强化境外投资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完善经贸 安全保障机制,坚决维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八、协同推进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在培育区域经济动力 源上求突破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提升“一 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构建高质量跨越式 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24 .推动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促进 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层次清

39、晰、各显优势、融合 互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推动南昌彰显省会担当、增强省会 功能,打造都市圈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品质消费中 心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心,增强核心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 赋予赣江新区更多先行先试权,加快推动高端创新资源、战略性 新兴产业向新区聚集,打造全省发展引擎、创新高地。支持九江 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造万亿临港产业带,抚州建设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协作区。加强南昌与 赣江新区、九江、抚州及周边县(市)的联动对接,统筹基础设 施建设,完善城际力小时”综合交通网,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建 设,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衡,健全成本共担

40、利益分享机制,打造 富有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强化“两轴驱动”。依托沪昆、京九两大高铁通道和日益完善 的高铁网络,充分发挥高铁促进核极聚集、轴线拓展、全域辐射 的联动效应,加速资源聚集、要素流动、动能积蓄,以重点城镇 和开发区为载体,加快推进高铁沿线产业集群集聚、区域合作开 放、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发展主轴,强化全 省“十字型,生产力布局主骨架。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高质量发展。着力巩固提升振兴发展 成果,积极争取国家进一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努 力建设新时代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赣州建设省 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支

41、持吉安 打造连接大南昌都市圈与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撑苏区振兴的 中部脊梁。做大做强赣州“两城两谷两带”、吉泰走廊电子信息产 业带、向莆经济带等特色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 施网络,建设面向东南沿海的高质量农产品综合供应基地、生态 旅游休闲“后花园推动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坚持以开放合作、集聚动能为主 线,支持上饶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两光一车产业发展水 平,景德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做大做强航空产 业,鹰潭打造世界铜都、国家智慧新城,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做 优机制对接、做强平台承接、做实产业链接,全面对接融入长三 角一体化、海峡西岸城市群。-28 -推动赣西加快转型升级

42、。坚持以绿色生态、转型升级为主线, 支持宜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新余打 造新型工业强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萍乡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 级示范城市、发挥赣湘边区域合作核心作用,提升新宜吉六县转 型合作示范区建设水平,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构建独具特色、 竞争力强的绿色产业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健全国 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 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 地。坚持差异化考核评价、高效化配置资源、协同化统筹推进, 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协同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推 动各地错位发展、协

43、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25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 动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持续优化,实现城市发展更加安全生态 健康。优化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合理优化城市规模、人口密度、 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 和都市圈,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 障,形成多中心、多层次、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完善大中城 市宜居宜业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发 展县域经济。积极支持小城镇发展,培育一批精品特色小镇。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44、 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伟力,必须始终不渝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 的方向笃定前行,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西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 好现实;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省委提出的“创新引领、 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思路 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符合党中央精神,切合江西实际, 顺应人民期盼,必须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五年来的发展成就, 充分展示了江西人民忠诚执着、奋发有为、勤劳智慧的优良品质 和时代风貌,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凝心聚力抓发展,团结 奋进破难题,敢想敢干闯新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 大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26 江西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

45、个时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 用、相互激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江西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 新挑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 心,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没有改变,为我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总体有利环 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局加快形成,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国 家战略叠加优势将更加凸显,为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 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省在航空、虚拟 精美呈现要求,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入实施城市功能 品质提升

46、行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人文的新型城市。 全面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全面实施 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全面增强城 市抵御冲击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海绵城市等建设。统筹建设“城 市大脑“,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 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坚持房 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 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 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 住房供给。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 消落户限制。优化以

47、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提 高居住证持有人义务教育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完善财政转移 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增强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九、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前列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 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 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30 -26 .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 步、农民全面发展,建

48、设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 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帮扶机制,保持 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 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 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完善提升农业产业扶贫保险、防止返贫 致贫保险等有效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内生发展 能力。完善农村社保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 等机制。统筹推进城镇扶弱助困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落实 农业支持保护

49、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 地保护红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优 质粮食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进一步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 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力度。深入实施重要农产 品保障工程、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工程、林下经济发展行动,做强 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储运等关键环节,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 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业态。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 建设,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进一步提升“生态鄱阳 湖绿色农产品影响力。探索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 机制,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推动主要作物生产全程 机械化。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 量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