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诸子》第十-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诸子》第十-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11诸子第十【内容梗概】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土”。“土”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土”成了有材能的人的通称。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为诸子。诸子 百家思想的产生也在战国策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们对于 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 以其道易天下”。【原文呈现】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 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 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
2、代。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 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 让它稳定下来。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 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旧文化、旧制度找出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 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 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 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土”。“土”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
3、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 际,“土”成了有材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 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分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 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 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展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 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 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土农工商”的“土”。这些“土”,这些专家,后 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
4、外, 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 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1。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土”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 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 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ydn):满足。翻译与赏析:3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 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 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 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5、。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 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己矣。”【注释】 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时,仍然服事商纣王的 事。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翻译与赏析:4 .孟子日:“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 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 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翻译与赏析:5 .“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勰勰(xi6 ,担心害怕貌) 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荀子强国)【注释】“威动海内”,比喻威力很大。翻译与赏析:
6、6 .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选自荀 子强国)翻译与赏析:7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 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外篇)翻译与赏析:8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日:“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 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比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与赏析:9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
7、然后求乐。为可 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墨子)翻译与赏析:10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 爱中)翻译与赏析:【参考答案】(一)、尚书中的名言翻译与赏析1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会受到补益。这就是“天道”。【赏析】“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上经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 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就是说,天的法则,满盈了便要使之亏损, 使谦虚增益;地的法则,改变满盈的状态,使其流入谦卑的状况;人的法则,厌 恶满盈,喜好谦虚。这是讲天、地、人都尚谦而恶盈,盈必招损,谦必受益的道 理。“满招损,谦受益”,这就是自然界的法则,是“时乃天道”
8、。2 .人心危险,道心衰微。只有用精纯和专一,才能真切地在内心里守住道心, 区分开人心。【赏析】人心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道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人心易私难 公,故危险;道心难明而易昧,故隐微。但是,人心和道心可以互相转化,只要 人一心向善,追求美德,爱好义理,普通人之心可向最高的道心转变。但是若丧 德失善,有道心之人也会变得和普通人一样,只有用精纯、专一和诚实,才能守 住两者的界限,使自己永葆道心。3 .(九德就是)态度豁达,毫不拘束,乂能恭敬谨慎;性情温和,乂有主见; 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虽有才干,但办事不马虎疏忽;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而能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态度
9、温和;做事能从大处 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刚正而不鲁莽;勇敢而又善良。【赏析】皋陶认为君子要具有九种品德,即豁达而又谨慎,温和而有主见, 谦逊而又严肃,才华横溢而认真,从善如流而又不迷惑,正直而温文,办事能从 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刚正不鲁莽,勇敢且善良。4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了,国家才会安宁。【赏析】当时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贪于逸乐,不理政事,百姓背叛了他, 他被羿所逐,不得返国。他的五个弟弟埋怨太康,述说其祖父大禹的训诫而作歌, 名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意思,是说人君应当固民以安国。 反之,民不固,国将不安。5 .任用官吏,只能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国君左右的大臣及亲信随
10、从,也只能 是这样的人。【赏析】这是商朝名相伊尹还政于商代第二任帝王太甲,将要告老还乡时, 向太甲提出的告诫。他说,政府官员,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方可任用,不是德才兼 备的人绝不能任用。而左右大臣及亲信随从,必是忠良之人,不是忠良之人,不 可在王左右O6 .譬如把网结在纲上,有条理而不至于紊乱。【赏析】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注意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和重点, 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只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次要方面和事物的表象。只有“提 纲挈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主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7 .不要羞于认错而文过饰非。【赏析】这是商朝名相傅说向商高宗武丁进谏时说的话。意为不要像小人那 样,有了过失,不敢
11、承认,还要用一些虚假漂亮的言词来掩饰,这就会铸成更大 的错。一个人承不承认错误,也需要有道德上的勇气。有了错误并不可怕,重要 的是敢不敢面对错误和改正错误。8 .培植美好的德行,务求滋长;铲除邪恶,务求除根。【赏析】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群体中,“除恶务尽”,这虽是美好的目标,但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善有恶,要从根本上全部除掉恶人,很难办到。但 “除恶务本”,即逐渐削弱产生邪恶的根基,让邪恶势力不能形成大的气候,这 一点只要努力,应该说是可以做到的。9 .(武王伐商归来)于是停止战备,施行文教,把战马放归到华山之阳,把 牛放问到桃林之野。【赏析】武王讨伐商纣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据尚书
12、周书武 成我,是从一月出发,四月归来,战争历时三个月左右。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 只经历三个月左右,严格说不算长,但战争是无比残酷的。同书记载:“(纣之) 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杵者,重武器也。战死者的鲜血之多,可 以使杵都漂浮起来,其惨烈可想而知。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是仁者之君,他发动 伐纣之战,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但战争之惨烈,他也是目睹了的,所以能 偃武修文,以示天下将不再有战争。10 .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合乎道理,观察要清楚明白,听取意见要聪敏,思 考问题要通达。【赏析】这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九种治国大法,即“洪范九畴”中的第三 种,叫做“敬用五事”,即容貌、言语、观察、倾听、
13、思考。这五个方面都属于 执政者在修身及处理国事方面应注意之处,耍谨慎地对待,才能有好的效果。11 .应当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你的臣民,使其都能安康)。【赏析】周成王时,周公平息了殷遗民的叛乱,成王年幼,周公便代行天子 之权,封成王叔父康叔去管辖殷之遗民。这是周公代成王对康叔所作的诏诰。“若 保赤子”,这是儒家从民本思想出发引用得较多的话。意为国君对待自己的人民, 要像爱护婴幼儿一样,精心料理,要使之安定、康乐,而不要剥夺他们的衣食, 使之啼饥号寒。12 .民怨的可怕不在大,也不在小。(如果认真对待,民怨虽大也不可怕; 如果不认真对待,民怨虽小也是可怕的。)【赏析】民众的思想是统治者决策的重要参
14、考,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及时 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制定的政策能很好地反映百姓的想法。他既引导百姓乂顺 从百姓,不会也不愿跟老百姓对着干。政策失当,出现百姓的抱怨时,他能认真 对待,仔细调查,适时做出调整,积极化解民众的怨声。而不擅长治理国家的人 当政,则一意孤行、唯我独尊,对民众不闻不问,也不能了解民众的疾苦,不知 道国计民生的艰难。这样的人治理国家,即使民众怨声载道,他也只知道闭门造 车地制定或执行政策导致国家覆亡。13 .上天不可以一直相信依赖,我们只有努力发扬文王的光荣传统,使之长 久地保持下去,上天才不会舍弃文王所受的大命(即政权)。【赏析】周朝在承继“天命”接替商朝后,王朝上下一致在
15、思考如何把政权 很好地延续。周公跟召公的这次谈话也不例外,他再次提出如何对待天命和德行 的问题,即对待天和民的关系。周公从殷商的灭亡入手分析,一方面看到了天威 难测,但更注意到天的不可相信,明白了守业的艰难。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百姓 在王朝更替中的关键作用,极力强调人为。这样,周公就把着眼点从“天”转到 了 “人”上。重要的是修养仁德,推行德政,广播善行,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 持。(二)、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与赏析【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 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 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
16、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 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 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 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 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 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 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 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 善字,
17、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 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 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日:夫水,偏与 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埋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跳跳乎不屈尽,似 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 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 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
18、志以及善化等 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三)、诸子百家名言翻译1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 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 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长处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又有 助于别人培养品德。所以,君子没有比帮助别人培养好品德更好的了。”2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 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
19、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 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 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 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 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 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 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 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 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3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
20、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 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 五十天就打了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 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 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 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 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 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 了。”4 .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
21、;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 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 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 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 手舞足蹈起来。5 .秦国的威势震动海内,威胁中原各国,然而它的忧患却数不胜数,常常提 心吊胆地害怕各诸侯国联合起来进攻它。6 .国家也有“磨刀石”,礼义法度就是这种“磨刀石”。所以人的命运取决 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义。作为君主,推崇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 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喜欢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玩 弄权术、坑人害人、阴喑险恶,就会灭亡。7 .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
22、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 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 地离散。8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 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 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 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 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 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9 .一定要先能吃饱肚子,才能讲究味道的佳妙,一定要先穿得暖和,才能讲 究衣着的华丽,一定要
23、先住得安稳,才能讲究舒适,想要长久的安居乐业,一定 要先追求本质,再讲究文饰,这才是圣人所致力要做的。”10.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 之身就象自己之身。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 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 教无类” 2。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 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 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 前
24、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土”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 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 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3;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 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 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孺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 国家服
25、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 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 “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 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 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 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 4;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 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
26、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 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 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况,赵人。这 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 想化。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 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 “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 5,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 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
27、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和王政相对的 是霸政。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 段罢了。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 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 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 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 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 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
28、找到了理论的根据。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 会所讲、所行的。还有原业农工的下层失业流民,却多半成为武士。武士是以帮人打仗为职 业的专家。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 模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 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浑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 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是有主义的。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 他们只帮被侵略的
29、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 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 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主义。墨家注重功利,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 事物,才认为有价值。国家人民,利在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是有用的,别的都是无 益或有害。他们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主张“节葬”、 “短丧”、“节用”、“非乐”,都和儒家相反。他们说他们是以节俭勤苦的夏禹为法的。 他们又相信有上帝和鬼神,能够赏善罚恶;这也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儒家和墨家其实都是 守旧的;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
30、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道家出于隐士。孔子一生曾遇到好些“避世”之 士;他们着实讥评孔子。这些人都是有知识学问的。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 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6,费力不 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后来有个杨朱,也是这一流人, 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 7; 将天下给他,换他小腿上一根汗毛,他是不干的。天下虽大,是外物;一根毛虽小,却是自 己的一部分。所谓“真”,便是自然。杨朱所说的只是教人因生命的自然,不加伤害;“避 世”便是
31、“全生保真”的路。不过世事变化无穷,避世未必就能避害,杨朱的教义到这里却 穷了。老子、庄子的学说似乎便是从这里出发,加以扩充的。杨朱实在是道家的先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 往有极新的思想。孔子遇到那些隐士,也都在楚国,这似乎不是偶然的。庄子名周,宋国人, 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 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所以说,“知常 日明 8o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将欲翕之, 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
32、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9 “大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0这样以退为进,便不至于有什么冲突了。因为物极则 反,所以社会上政治上种种制度,推行起来,结果往往和原来目的相反。“法令滋彰,盗贼 多有。” 11治天下本求有所作为,但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 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 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德”,“德”是“得”的意 思。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这是老学的根本思想,也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但庄学比老学 更进一步。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
33、之中,不齐是自然 的。一切但须顺其自然,所有的分别,所有的标准,都是不必要的。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 硬教不齐的齐起来,只徒然伤害人性罢了。所以圣人是要不得的;儒、墨是“不知耻”的12。 按庄学说,几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几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 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入 而不自得”的至人了。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庄学排除是非,是当时“辩者”的影响。“辩者”汉代称为名家,出于讼师。辩者的一 个首领郑国邓析,便是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另一个首领梁相惠施,也是法律行家。邓析的 本事在对于法令能够咬文嚼字的取巧,“以是
34、为非,以非为是。” 13语言文字往往是多义 的;他能够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利用来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这样发展了辩者的学 说。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公孙龙两派。惠施派说,世间各个体的物,各有许多性质;但这些 性质,都因比较而显,所以不是绝对的。各物都有相同之处,也都有相异之处。从同的一方 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同;从异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异。同异都是相对的,这 叫作“合同异” 14。公孙龙,赵人。他这一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譬如一块坚 而白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白性与坚性两者是 分离的。况且天下白的东西很多,坚的东西也很多,有
35、白而不坚的,也有坚而不白的。也可 见白性与坚性是分离的,白性使物白,坚性使物坚;这些虽然必须因具体的物而见,但实在 有着独立的存在,不过是潜存罢了。这叫作“离坚白” 15。这种讨论与一般人感觉和常识 相反,所以当时以为“怪说”、“琦辞”,“辩而无用” 16 o但这种纯理论的兴趣,在哲 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墨家。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孔 子托于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尧、舜,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 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法家出于“法术之士” 17,法术 之士是以政
36、治为职业的专家。贵族政治崩坏的结果,一方面是平民的解放,一方面是君主的 集权。这时候国家的范围,一天一天扩大,社会的组织也一天一天复杂。人治、礼治,都不 适用了。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 法治。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术之士便拥护 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他们中间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 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 18,缺一不可。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因为人性究竟是恶的。术 是君主驾御臣下的技巧
37、。综核名实是一个例。譬如教人做某官,按那官的名位,该能做出某 些成绩来;君主就可以照着去考核,看他名实能相副否。又如臣下有所建议,君主便叫他去 做,看他能照所说的做到否。名实相副的赏,否则罚。法是规矩准绳,明主制下了法,庸主 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 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用处在丧、祭。 丧、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这两种人是常在一处的同事。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
38、 里原先也是有迷信成分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上。他们关系 极密切,所注意的事有些是相同的。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土。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 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 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当时阴阳家的首领是齐人洛衍。他研究“阴阳消息” 19,创为“五德终始”说20。 “五德”就是五行之德。五行是古代的信仰。骆衍以为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 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环。在它当运的时候,天道人事,都受它支配。等到它运尽而衰,为 别一德所胜、所克,别一德就继起当运。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上
39、胜水,这样 “终始”不息。历史上的事变都是这些天然势力的表现。每一朝代,代表一德:朝代是常变 的,不是一家一姓可以永保的。阴阳家也讲仁义名分,却是受儒家的影响。那时候儒家也在 开始受他们的影响,讲周易,作易传。到了秦、汉间,儒家更几乎与他们混和为一; 西汉今文家的经学大部便建立在阴阳家的基础上。后来“古文经学”虽然扫除了一些“非常”、 “可怪”之论21,但阴阳家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了。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 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现在所传的诸子书,大概都是汉人整理编定的:他 们大概是将同一学派的各篇编辑起来,题为某子。所以都
40、不是有系统的著作。吕氏春秋 却不然;它是第一部完整的书。吕不韦所以编这部书,就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 想。他的基调却是道家。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为相,实行统一思想。他烧书,禁天下藏“诗、 书百家语” 22 o但时机到底还未成熟,而秦不久也就亡了,李斯是失败了。所以汉初 诸子学依然很盛。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 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六经和 孔子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 们应走的路。” 23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此,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他们
41、所定的儒学,儒 学统于一尊;春秋、战国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便消灭了。这叶候政治上既开了从来 未有的大局面,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变动也渐渐凝成了新秩序,思想渐归于统一,也是自然 的趋势。在这新秩序里,农民还占着大多数,宗法社会还保留着,旧时的礼教与制度一部分 还可适用,不过民众化了罢了。另一方面,要创立政治上、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也得参考旧 的。这里便非用儒者不可了。儒者通晓以前的典籍,熟悉以前的制度,而又能够加以理想化、 理论化,使那些东西秩然有序,粲然可观。别家虽也有政治社会学说,却无具体的办法,就 是有,也不完备,赶不上儒家;在这建设时代,自然不能和儒学争胜。儒学的独尊,也是当 然的。1
42、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论语卫灵公0论语述而。论语颜渊。5孟子公孙丑。6论语宪问。7淮南子氾论训。8老子十六章。9老子三十六章。10老子四十五章。11老子五十七章。12庄子在宥、天运。13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篇。14语见庄子秋水。(15荀子非十二子篇。16荀子非十二子篇。1刀韩非子,定法。18韩非子定法。19史记孟子荀卿列传。20吕氏春秋有始览名类篇及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 21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说春秋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22史记秦始皇本纪。23原文见汉书董仲舒传。【随文练习】一、根据原文填空.诸子都出于职业的“1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
43、的,是一。2 .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一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 所讲、所行的。3 .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 但是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4 .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o.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5 .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阶级的老祖宗。6 .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一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 所讲、所行的。7 .原业农工的下层失业流民,却多半成为。【参考答案】1.士.孔子2 .失业4,墨子打仗5 .道家.托古立言6 .士
44、.失业7 .武士二、尚书道德经与诸子百家小古文翻译与赏析(一)、尚书中的名言翻译与赏析1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虞书大禹谟)翻译与赏析:2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 翻译与赏析:3 .(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 刚而塞,强而义。(尚书虞书皋陶谟)翻译与赏析:4 .民惟邦木,木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翻译与赏析:5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尚书商书咸有一德)翻译与赏析:6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尚书商书盘庚上)【注释】纲:网上的大结。翻译与赏析:7 .无耻过,作非。(尚书商书说命中)翻译与赏析:8
45、.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尚书周书泰誓下)翻译与赏析:9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尚书周书武成) 翻译与赏析:10 .貌日恭,言日从,视日明,听日聪,思日睿。(尚书周书洪范) 翻译与赏析:11 .若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翻译与赏析:12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尚书周书康诰)翻译与赏析:13 .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尚书周书君 爽)翻译与赏析:(二)、道德经第八章翻译与赏析【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 唯不争,故无尤。【注释】上善若水:上,
46、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 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渊:沉静、深沉。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尤:怨咎、过失、罪过。翻译与赏析:(三)、诸子百家名言翻译1 .孟子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 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注释】禹:
47、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为夏朝 开国君主。与(汕):帮助,赞许。翻译与赏析:2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 以利吾家?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庵。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日仁义而己矣,何必日利?”【注释】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雷,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 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 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土三级。家:大夫的封 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