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2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2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L(2021 湖南常德模拟)春秋时期,有些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 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楚国国君一直称王。公元前344年,齐魏“会 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 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B .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B 题干说到在春秋时期有诸侯国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结盟,到战 国时期那么是自己“称王” “相王”,这本身说明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传 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了,应选B项;“称王” “相王”说明诸侯自己称
2、王,已 经不成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了,排除A项;题干不是说列国纷争,而是说 各国诸侯自己称王或者“相王”,排除C项;题干不是说华夏夷狄之间的对垒, 而是说“联盟”或者“相王”等彼此和平交往,排除D项。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2.(2021 福建适应性检测)公元前259年,秦军向赵国都城邯郸发起猛烈 进攻,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公元前257年, 楚两军出城还击,秦军大败而归,损失沉重。邯郸之战(A.蕴含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表达出合纵抗秦战略的重要意义C.反映出诸侯征伐不断的历史环境D.折射了宗法制度瓦解的社会现实邯郸被围使得赵国处境危急,应赵国请求,魏、楚两国合力与之抗秦,并取得大胜,说
3、明东方六国之间的合纵策略对于抗击秦军进攻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选B项;邯郸之败延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不利于统一大业的实现,排 除A项;仅据邯郸之战一个战役缺乏以得出当时诸侯征伐不断的社会现实,C 项存在以偏概全之嫌,排除;血缘关系淡化是宗法制度瓦解的表现,赵、魏、 楚之间并无血缘联系,排除D项。 规律;结合所学法家思想的史实可知,法家从政治层面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时代 难题,提倡法治;根据材料一“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 并躬行实践”可知墨家强调社会平等。第二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诸子百 家的思想文化那么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 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
4、”可知人本主义与关注社会现实。第(2)问第一小问观点, 根据材料二“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 的样式”可知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封闭性。第二小问阐述,可以结合所学 知识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作答,史论结 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点:儒家从历史文献中找寻解决方法;道家从“天”和“自 然”规律中找寻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层面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时代难题,提 倡法治;墨家强调社会平等。(8分)共同点:人本主义;关注社会现实。(2分)(2)例如观点: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封闭性(内敛性)。(1分)阐述:中国是古代人类开展史上典型的大河文明
5、国家,肥沃的平原为原始 农业的产生和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极力推行重 农抑商政策,加强了经济的封闭性;中国的地理位置在亚洲东部,西高东低, 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孕育了中华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小农经济 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内敛性),从而使这种模式延续下来。(4分)3.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在出访晋国期间,从郊外慰劳到赠送财物,进退应对处处符合礼制的规定。但女叔齐却说他不知“礼”,因为鲁国以欺凌虐 待弱小的国家为利,贤者得不到重用,民心都不在国君身上。这说明春秋时期 ()A.贵族等级秩序趋于瓦解B.思想解放运动正蓬勃开展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失序D.礼的观念出现突破性变化
6、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女叔齐认为鲁国“以欺凌虐待弱小的国家为利”, 贤者在鲁国得不到重用,民心都不在鲁国国君身上,并由此认为鲁昭公不知“礼”。这说明春秋时期“礼”的观念从形式性的“礼仪”转变为合理性的“礼义”,故D项正确;贵族等级秩序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B项说法虽 符合时代特征,但在材料中没有表达;C项中的“诸侯争霸”和“社会失序”在 材料中均没有表达。4.(2021 北京综合能力测试)春秋时楚人以蛮族自居,楚国贵族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屈原的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意为“我是先帝高阳的后裔”。高阳氏又称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是中原华夏族公认的先祖。上述材
7、料说明()A.楚人与华夏人的民族起源不同B.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分化严重C.屈原借古代帝王抵抗秦的兼并D.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进展D 楚人从自认蛮夷到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种变化表达了民族之间的融 合,应选D项;材料主要表达了楚人对自身民族起源认识的变化,不能说明民 族起源的不同,排除A项;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局部从原属民族实体中 分化出来的现象,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屈原认为楚人是黄帝的后裔, 未涉及借古代帝王抵抗秦的兼并,排除C项。5 .(2021 北京昌平质检)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 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此时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 分,即分
8、为士、农、工、商“四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传统社会秩序完全解体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打破C.各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D.血缘等级制遭到了破坏依据材料,春秋后期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打破了传统依据血缘划分的贵族等级,出现了士、农、工、商“四民”, 由此可知传统的依据血缘划分的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应选D项;由分封制和 宗法制形成的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但完全解体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而非经济政策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 了社会阶层的变化,与各国变法无关,排除C项。6 .(2021 山东德州模拟)邹衍本齐国人,因不满齐渭王之政而到燕国,成 为昭
9、王之师,在齐襄王时又回到齐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遭诬陷辄另投明主。如此现象,不一而足。这说明()A.“士”阶层反复无常不堪重用特殊环境提供了良好人才际遇C.C.分封制无法维持而被各国废除D.用人机制促进了官僚政治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之际,王权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增强实力招揽人才,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才不限于效忠本国,而求自己被赏识, 应选B项;另投明主并不等于反复无常,且“土”阶层在战国时期受到重用, 排除A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而材料强调人才流动,排除C 项;材料强调人才在各国间辗转寻求自己心中的明君,与官僚政治无关,且材 料也没有明确的
10、用人机制,排除D项。7 .(2021 天津质量调查)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 公田”,“公作那么迟,有所匿其力;分地那么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A.导致了土地兼并A.导致了土地兼并B.阻碍了生产力开展C.限制了人身自由C.限制了人身自由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B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B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那么迟,有所匿其力;分地那么速,无所匿迟也”说明人民在耕公田时偷懒,耕私田都很勤奋,意味着井田制下人民的耕作积极性不高,应选B项;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并非井田 制,排除A项;“公作那么迟,有所匿其力;分地那么速,无所匿迟也”
11、说明人民 有耕私田的自由,人身自由并没有被限制,排除C项;井田制巩固了奴隶制度, 不利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8 .(2021 山东大联考质检)商鞅从“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这一 原那么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D.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D 根据材料“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 “国以功授官予爵”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表达的是奖励军功,由于军功得到推崇,大大提升 了秦军的战斗力,应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前由于秦国地处 西陲,民风彪悍、尚武风气本就浓厚
12、,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官 僚政治体制确立的是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实立,排除B项;这些措施打击的 是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9 .(2021 辽宁葫芦岛质检)有的学者估计西周全盛时期和春秋中后期人口 的最高峰值可达2 000万人。从战国时期开始,人口不断增长,到公元前4世纪前期,全国人口到达3 200万以上。这一变化说明(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B.农业承载人口能力提高家管理体制变化的结果D.民本思想被各国普遍采用B 题干提到战国时期在西周和春秋中后期的人口最高峰值的基础上开始不断增长,这是因为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农业 产量大幅提高,可以养
13、活更多的人口,应选B项;春秋和战国时期都不是社会 稳定的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而不是社会稳定,排除A项;国 家管理体制虽然在春秋到战国期间发生了变化,但不是说明的主要原因,主要 应该从经济角度去思考,排除C项;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民本思想基本没有被统治者采用,排除D项。10 .战国时期,粮食价格已用铜币来计算;临时雇工即“佣客”工资已用铜币来支付;国家征收的一局部赋税已开始用铜币来交纳;当时在各国流通的铜币有“布”“刀”“圆钱“铜贝”四种形制。这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效果不佳B.社会政治影响到货币的形制C.青铜铸造技术有所进步D.商业开展促使货币广泛流通D 材料没有表达重农抑商政策,
14、故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效果不佳” 的结论,排除A项;“社会政治影响到货币的形制”偏离了题干主旨,故B项 错误;“青铜铸造技术有所进步”与货币的广泛流通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开展,商品流通扩大使得货币在多个 领域得到使用,故D项正确。11.(2021 山东临沂模考)孔子在评价出身贫贱但富有才干的弟子冉雍时说:说:“雍也可使南面(做一国之君)。”这反映了孔子(A.举荐贤能不分亲疏远近B.坚持“有教无类”理念C.突破了传统的用人观念D.不遗余力恢复周礼C 世卿世禄制下,身份等级和血缘亲疏是主要的选官标准,而孔子因才 干对冉雍高度评价,并非出身,即突破了传统的
15、用人观念,应选C项;孔子与 冉雍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孔子举荐冉雍表达的是举荐贤能不分贫富贵贱,而非 不分亲疏远近,排除A项;“有教无类”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其用人观念无 关,排除B项;孔子以才能而非以出身来评价他人,这是对周礼的冲击,而非 恢复,排除D项。12.(2021 辽宁沈阳质检)荀子君子篇中说,“故刑当罪那么威,不当 罪那么侮;爵当贤那么贵,不当贤那么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由此可知荀 子的思想()A.主张统治者实行法治B.以刑罚严惩人性之恶C.认为赏罚皆应有标准D.适应了诸侯争霸需要C 材料大意为罪罚相当,罪罚不当就会受到歧视;德才相当就会受人尊重,德才不当就会被人轻视,古代刑
16、法不超过犯人的罪行,官爵不超过德行, 说明题干强调的是赏罚应得当,即认为赏罚皆应有标准,应选C项;材料内容 主要表达了荀子认为的赏罚皆应有标准,没有强调统治者实行法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刑罚应定罪恰当,而不是严惩,B项过于片面,排除;材料讨论了赏罚得当的主张,没有提出主张的影响,排除D项。13. (2021 广东惠州模拟)春秋一书屡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 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D.维护
17、分封宗法制度B 孟子否认孔子的弟子中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之事,是因为争霸 战争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目的在于倡导仁政治国理念,应选B项;材料强 调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而非融合诸子百家,排除A项;孟子不是重构春 秋争霸历史,而是从未讲解,排除C项;材料强调争霸与仁政的内容,未表达 分封宗法制度,排除D项。14.(2021 山东滨州模拟)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历史人物论述郑国执政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随国大夫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虢国太史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A.尊神敬天B.主权在民C.轻天重民D.天人合C 据材料“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18、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可知,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重 视人、轻视天、神,以人为本,应选C项;材料“将亡,听于神” “天道远, 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强调轻神重民,排除A项;主权在民是启蒙思想家提 出的概念,排除B项;天人合一也指天人相合相应,材料未表达,排除D项。15 .(2021 辽宁调研考试)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最讲“爱”的莫过于墨子, 誉之为“世界平等博爱主义第一大家”,这是因为墨子的主张()A.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B.强调爱不分厚薄亲疏C.倡导主动地保护他人D.强调各国要和平相处B 题干讲墨子最讲“爱”是因为“平等博爱主义”,也就是墨子主张的 “兼爱”
19、是不分等级差异的爱,应选B项;墨子的主张确实代表下层民众的利 益,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主张“平等博爱”,排除A项;墨子并不主张主动地去 保护他人,相反墨子的主张很功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主动去做,不利的事 情不主动去做,排除C项;墨子的“非攻”思想主张强调各国要和平相处,但 这与题意中的“平等博爱”不符,排除D项。16 .(2021 浙江宁波“十校”联考)下列图为小明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 的思维导图,图中的分别对应不同的学派,两个序号之间是学派间争论 的问题。分别对应的学派是()- 尚贤还是不尚贤?一、 /有为还是无为? 轻利还是互利?、/ t 德治还是法治?A.儒、墨、道、法B.儒、道、法、墨
20、C.道、墨、儒、法D.墨、道、儒、法C 儒家主张德治、有为和重义轻利,和法家争论“德治还是法治”,和 墨家争论“轻利还是互利”,和道家争论“有为还是无为“,与三家均有争论 的中心学派对应的是儒家,是主张法治的法家,是主张无为的道家, 是主张尚贤,重视实利的墨家,应选C项;如果是道家,是法家,它们之 间不会争论“德治还是法治”,排除A项;如果是法家,是墨家,它们之 间不会争论“德治还是法治”,排除B项;如果是墨家,是法家,它们之 间不会争论“尚贤还是不尚贤”,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2021 -山东烟台诊断性)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
21、有各自的取舍标准, 文末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12分)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 邑大治。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 言,亦足创造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 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鞅)为相十年,秦人多怨。臣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 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 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处战攻 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资治通鉴根据材料一
22、、二,概括两者对商鞅及变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可能的原 因。解析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乡邑大治” “其天资刻薄人也亦足创造商君之少恩矣”可知司马迁肯定了 商鞅变法的成效,但认为商鞅人品较差,刻薄寡恩;根据材料“为相十年,秦 人多怨” “而商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可得司马光贬低变法成效,认 为其激化了社会矛盾,但肯定了商鞅注重诚信。第二小问原因,司马迁对商鞅 的评价,深受他那个时代儒学独尊思想气氛的影响,与司马迁个人曾遭宫刑的 悲惨经历也有一定关联;司马光是大官僚的代表,在他看来王安石变法触动了 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治史目的是从历史兴衰成败
23、中提 取治国的经验、劝勉帝王以诚信治国。答案看法:司马迁:肯定商鞅变法的成效;贬低商鞅人品,认为商鞅 刻薄寡恩。司马光:贬低变法成效,认为其激化了社会矛盾;肯定商鞅注重诚信。(4 分)原因:司马迁: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崛起;法家思想与汉代尊崇儒学对立。(其 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回答司马迁个人遭遇等)(4分)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对改革有偏见;治史目的是从历史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的经验、劝勉帝王以诚信治提取治国的经验、劝勉帝王以诚信治o(4 分)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 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
24、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 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那么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 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 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 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 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 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摘编自潘俊杰、魏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 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 理与
25、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 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 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 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 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 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 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表达的共同点。(10分)(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 “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 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可知儒 家从历史文献中找寻解决方法;根据材料一“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 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可知道家从“天”和“自然”规律中找寻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