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2 登高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单元8. 2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理解感悟诗人深沉的“悲” 情。2.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 气势宏伟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 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 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 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
2、的思想感情。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 篇。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不 说别的,仅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璀璨的繁星,闪发出迷人的光彩。在我国唐代诗 歌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两颗巨星,那就是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作代表着唐诗创 作的高峰。今天我们将学习杜甫所写的登高这首七言律诗。二、写作背景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 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在“何日
3、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 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 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抑郁抱病登台。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青 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 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 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 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 只小船中。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
4、秋风 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四、题目解读“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 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层(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这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 的气势。第二层(后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景,表达了内心 的情感。六、全文分析1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
5、染了秋江景物的 什么特点?明确:特写镜头: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 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特点: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所 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2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 意思呢?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 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3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 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飘流在外,同时又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 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6、 明确: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 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4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 意象?明确: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5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明确: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6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杜甫两鬓斑白了。7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7、?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境界?明确: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 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 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8.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 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 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七、中心思想通过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
8、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常年 漂泊、潦倒一生、老病孤愁以及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八、写作特点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 工笔,画面的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领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 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仅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达感情,从横(空 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 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 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详人万里漂泊
9、、 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 的刚健道劲、音调的铿锵有力音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 且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九、补充资料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 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 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布置作业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课后训练
10、1.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啸:啼叫B.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木头C.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D.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刚刚2 .下列对杜甫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 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颈联中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 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之叹,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
11、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 他观照现实的结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唐杜甫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注】力疾:病中用力起身。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 甫此诗为应和之作。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3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下列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C.江碧鸟逾
12、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答案及解析:1 .答案:B.答案:C解析:“抒发了怨天尤人之叹”说法不当。2 .答案:C解析:选项C “碧” “青”在诗句中并未与其他词语产生特殊搭配。3 .答案:“愁伴客”写出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悲;“老随人”写出诗人年 老多病的感伤;“四海尚风尘”,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写出诗人心忧天下, 悲情愈盛;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乐景写尽哀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能力。诗歌情感赏析题,一般的考查 方向
13、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 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 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 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 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 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本题从题干来看,已经给出了 答题的方向: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 请简析。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去分析“悲”的原因:从“转添愁伴客”可以看出 诗人客居他乡之悲痛;从“望乡应未已”可以看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悲痛;从“四 海尚风尘”即“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可以看出诗人关怀天下苍生社稷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