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马致远唐唐诗诗三三首首杜甫 白居易唐目 标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贰 品味诗歌语言,比较不同诗作的写作特色。叁 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课前预习1.准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逾墙走(y)邺城戍(sh)老妪(y)幽咽(y)挂罥(jun)布衾(qn)敕(ch)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并与同学质疑讨论,读懂诗歌大意。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主要经历和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石壕吏诗歌大意石壕吏诗歌大意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
2、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石壕吏写作背景石壕吏写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
3、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大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大意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4、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卖炭翁
5、诗歌大意卖炭翁诗歌大意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6、。卖炭翁卖炭翁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续填诗句续填诗句在“诗圣”杜甫和“诗魔”白居易的笔下,花草鸟蝶,生机勃勃。这两位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不仅将目光倾注于草木自然,更是投射于百姓生活。两个黄鹂鸣翠柳,_。几处早莺争暖树,_。流连戏蝶时时舞,_。日出江花红胜火,_。一行白鹭上青天谁家新燕啄春泥自在娇莺恰恰啼春来江水绿如蓝发现共性,明确类别发现共性,明确类别朗读诗题。你还能发现三首诗的其它共性,另外命名课题吗?提
7、示:关注诗歌音律和结构形式;关注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提示:关注诗歌音律和结构形式;关注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古体诗三首叙事诗三首从字数、行数、押韵方面看,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定,形式自由,属古体诗。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看,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为主,都是叙事诗。删改标题,概括事件删改标题,概括事件三首诗分别叙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删改标题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官吏夜捉人,老翁出逃老妪应征。杜甫茅屋被风所破,床头漏雨,彻夜难眠。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卖炭,横遭宫使掠夺。石壕吏捉人秋风破茅屋翁卖炭自读批注,体察苦难现实自读批注,体察苦难现实诗中人苦在哪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从内容和写
8、法的角度品析具体语句,体察苦难现实。石壕吏石壕吏“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生离死别,家破人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贫寒、年老、应征,痛苦无奈)这首诗主要通过老妪的啼哭诉说表现这家人的死散分离之痛。但是诗题为什么不写石壕妪呢?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明写老妪,却将差役的凶残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明写老妪,却将差役的凶残暗藏在老妪的哭诉中,这正是作者的构思巧妙之处。暗藏在老妪的哭诉中,这正是作者的构思巧妙之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塘坳”(“怒号”“卷”“
9、飞”“渡”“洒”“挂罥”“飘转”系列动词的表达效果;杜甫真实具体地叙述茅草飘飞这样的细节。)“群童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争夺茅草的背后,是贫贱而卑微的生存状态。)“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比喻,硬而冷。为何恶卧?粗糙、硬冷,极不舒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环境烘托,屋漏偏遭连夜雨)杜甫用生动传神的笔触描写了恶劣的环境和生活的细节,生动杜甫用生动传神的笔触描写了恶劣的环境和生活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自己的地再现了自己的居住之窘。居住之窘。卖炭翁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不合情理的矛盾心理)“夜
10、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想象老翁的心理)“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宫使的形象,对比写法)“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劳动与报酬的对比)作者通过对卖炭翁外貌、心理、动作的描绘,对宫使形象的刻作者通过对卖炭翁外貌、心理、动作的描绘,对宫使形象的刻画,在对比中表现了老人画,在对比中表现了老人谋生之艰谋生之艰。联系背景,探察苦因联系背景,探察苦因 三首诗都描述了诗中人悲苦的生活现实,他们的“苦”是由谁造成的?你能直接在原诗中找到原因吗?u石壕吏“有吏夜捉人”。为什么要捉人?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胜利在望时邺城失守。唐军为镇压叛军,四处抽丁补充兵力。u卖炭翁“宫使驱将惜不得”
11、。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联系背景,探察苦因联系背景,探察苦因 三首诗都描述了诗中人悲苦的生活现实,他们的“苦”是由谁造成的?你能直接在原诗中找到原因吗?u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u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因华州闹饥荒,又不满朝政,便抛官职带领家人逃荒到秦州、同台,仍难以维生,又入蜀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在亲友的帮助下盖起了一座草堂,暂时得以栖身。可惜好景不长,他的茅屋在秋风秋雨中摇摇欲坠了。比较作者情感之复杂比较作者情感之复杂面对自身或他人的苦难,杜甫和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一样吗?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杜甫是苦难的亲身经历者,不抱
12、怨个人命运,而是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只要天下寒士有广厦居住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石壕吏的苦难是“听”来的,更像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他没有发声,也没有直接诉情,他只是很平静客观地叙述了战争让一个家庭破碎的过程,但我们能觉察到他情感的急流:同情百姓,批判官吏。有人说,杜甫既然是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为什么在石壕村投宿的那个夜晚、分别时的天明始终一言不发呢?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叛军安绪庆(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y)郡,胜利在望。759年春,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唐军内部又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在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3、,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称“三吏”“三别”。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但面对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却又不能相助。他就在这样的矛盾与纠结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一言不发,也许是无声的控诉、安慰与祝福吧。比较作者情感之复杂比较作者情感之复杂面对自身或他人的苦难,杜甫和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一样吗?白居易卖炭翁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白居易认为作为一名官员,更应该直接地让皇帝知道老百姓在过什么日子。他把对文学的定位放在对生命的关心与尊重上。感悟诗人情怀之博大感悟诗人情怀
14、之博大 杜甫和白居易听到的、看到的苦难,又何止一个卖炭翁、石壕村的一个家庭经历着呢?u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其三u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新安吏u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u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感悟诗人情怀之博大感悟诗人情怀之博大 儿童、少年都被征兵,百姓辛苦劳作饥饿至死,这就是当时千万家庭的苦难,这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u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u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u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小结小结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面对他人苦难,他们能“看见”。饱览民生疾苦,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面对自身苦难,他们能“共情”,为底层民生而悲悯担忧,为天下太平人民安宁而呐喊。愿我们今日少年也能像这些伟大诗人一样,心中有悲悯,眼中有他人,肩上扛责任,情意系家国!推荐阅读推荐阅读u杜甫: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u白居易:秦中吟、观刈麦。马致远谢谢观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