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第十中学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赵陵山 77号墓为苏州良渚文化早期的一座重要墓葬。该墓不仅有彩绘痕迹,而且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除了陶器、石器外,仅玉器就达125件(套)之多。在墓主腰部右侧放置了代表权力的石钺,其孔内为神人鸟兽透雕玉饰。据此可知,当时的良渚()A文明水平世界领先 B中原文化特征比较明显 C已出现了社会分层 D产生以玉为代表的礼制 2.有学者指出:“周自武王灭殷,周公、成王践奄(指周公征伐武庚叛乱及其同盟军奄国)以后(国)遂被制度划一的各(封)国所取代。”据此可知()A剥夺了封国治理的自主权 B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同质化
2、 C标志着国家治理走向成熟 D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3.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B否定传统社会秩序 C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 D具有强烈民本色彩 4.春秋初期,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随后楚、晋等国亦置县。这说明当时()A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 B自耕农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C分封制已经彻底崩溃 D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
3、 5.下图所示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漫画。据图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A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强化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6.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 34 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A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 B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 C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 D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所损益 7.下图所示是 755年与 760年唐代课税户与课口的变化情况(单位:户),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农民赋税负担减轻 B土地兼并的严重 C社会经济臻于鼎盛 D社
4、会局势的动荡 8.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 792年),陆贽知贡举时,得到好友补阙梁肃和郎中王杰“佐之”,有八人为梁、王二人所推荐。因为这八人久负文才,极一时之选()A传统选官观念犹存 B官场贪污腐败盛行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官员主导科举结果 9.如表所示为部分唐诗的节选内容。据此可知,唐代()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 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 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 白居易观幻 A诗歌已形成完整体系 B诗歌的内容主要是佛理 C文学受到了佛教影响 D诗歌在理学基础上诞生 10.据史料记载,北宋建立后,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路之中帅、漕、
5、仓、宪四司并立,规定“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这些做法()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 C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11.公元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辽朝统一各部落后,模仿中原的政治体制,辽朝直接以贞观政要为治国方略。据此可知,当时的辽朝()A民族关系比较紧张 B封建化进程加速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军队战斗力提升 12.北宋仁宗时期,转运使薛田、张若谷奏请皇帝获准,在四川地区发行“交子”。南宋时,发行了与“交子”性质相近的“会子”。元代,政府发行全国统一使用的纸币“
6、中统钞”“至元钞”。这表明宋元时期()A纸币基本代替了金属货币 B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C统一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 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13.太平广记是北宋初官修的一部类书,全书按题材分为 92类 500 卷,取材重点为神怪故事,这反映了()内容 卷次 卷数 神仙 155 55 女仙 5670 15 报应 102134 33 定数 146160 15 神 291315 25 鬼 316355 40 A理学思想的社会影响 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D民众的精神文化取向 14.朱元璋起兵后,曾对部下说:“元本胡人,起自沙漠,混一海内,建国之初进用者又皆君子”,朱元璋这一言论()A揭
7、示蒙古统治阶层的统治腐朽 B具有典型的“华夷”观念 C承认蒙古族建立元朝的进步性 D为推翻元朝统治寻找依据 15.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朝臣、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康熙帝在位 61年间,始终不渝地恪守时间、坚持御门,十分勤谨;御门时反对空话、套话,提倡臣下封驳和进谏。康熙帝坚持御门听政旨在()A强化君主集权 B清除权臣势力 C革新政治制度 D打造盛世局面 16.清初,朝廷在对河湟地区(位于青海附近)实行大范围改土归流的同时保留了土官制度。土司以部落头领和朝廷命官的双重身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举措()A弱化了中央集权 B体现了君臣共治的理念 C强化了国家认同 D实现了对边疆直接控
8、制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
9、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三、简答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史籍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人口资料。先秦时期人口在两千万左右;西汉平帝时约五千万;东汉初二千七百余万,东汉中期约五千万;唐初一千万,开元时五千万;清初三千万,清乾隆初年时一亿四千万,道光时四亿一千万。秦派军队征
10、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后,在那里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同时迁移中原居民五十万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技术也随之传入越族地区。公元494 年,北魏孝文帝率鲜卑贵族南迁并定都洛阳,使得拓跋部这个文化程度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落逐步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唐末以后许多中原人民迁到契丹境内;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摘编自王春香浅谈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和人口迁徙 材料二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 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史称“五胡内迁”。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现象,晋书食货志就此写道“晋末,天下大乱,生民道尽,
11、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敌对的政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敌对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流人也便随之多了起来。大批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在当时自然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从另一角度看,对流放地区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如三国时期的虞翻,曾被流放到交州。史书上说,他在那儿“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南宋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人”南下的原因及影响。四、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
12、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钱穆国史大纲“北宋科举比唐代发展得更为完备、公平,比之明清已走向僵化腐朽的八股科举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北宋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所可能达到的最合理阶段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清代科举制度显然在前几代封建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达到高度成熟的境界。一方面它强调公开的原则;公正的原则,具有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它又始终处于封建皇权的支配之下。这种二律背反的主导原则,使清代科举制度不可能比前朝有更大的作为
13、”胡果文清代科举略论“过去曾认为科举制几乎一无是处,现在从事考试工作,有了一些体会,感到原来的认识不全面”杨学为对科举的再认识 摘编自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说明须有史实依据。)五、材料分析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 年),共七次,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
14、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 16 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比如日本使团 10 年不得超过 1 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