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赤壁赋【教学目标】.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品读赏析作品精当的语言,积累文言基础 知识。1 .根据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理清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和缘由,体会作 品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2 .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勇 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品读赏析作品精当的语言,积累相关文言知识。1 .深入研读作品,体悟苏轼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根据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作品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
2、验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知识,结合创作背景理清文章写作思路。1 .学习、积累、整理文言知识点,品读第1、2自然段,品味赏析优美的写景词句。课前准备:回顾已学苏轼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梳理词人生 平主要事迹。一、导入他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僻州”,而也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不朽 之名。明确:“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苏轼( 1037年1101年),字了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20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43岁时,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 州团
3、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僧州。死后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 等。介词,在/介词,从/介词,被而(羽化而登仙/扣弦而歌/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承接/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之(月出于东山之上/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苟非吾之所有 /取之无禁)助词
4、,不译/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代词,它/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代词,它们其(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代词,它,指“一苇” /代词,那/代词,箫声/代词,他,指曹孟德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相与枕藉乎舟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表示疑问/介词,在4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动词歌窈窕之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况吾与于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羞妇形容词作动词正襟危坐/不知东方之既白5 .特殊句式: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被动句此非孟
5、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状语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于 江渚之上倒装句渺渺兮予怀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像游人一样,放慢 脚步,陶醉在良辰美景的语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运用一系列比喻形容洞箫声,描写听者感受的语句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 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的语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悠妇。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由胪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 流而下的军
6、容之盛。5、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 语句是: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06、作者写泛舟赤壁,如同架风飞行,飘然欲仙的语句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也独立,羽化而登仙。7、赤壁赋中感叹人生渺小而且短暂的句子是: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亳而莫取。”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 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9、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1()、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
7、歌的诗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11、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12、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纵苇之所 如,凌万顷之茫然。13、用蛟龙、凝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 之整妇。14、用比喻手法写生命之渺小的诗句是:寄蜉用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5、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16、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112(二)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
8、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代的黄 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名为赤鼻矶。有人说这就 是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实则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为排遣内 心郁闷,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文体常识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 一种文体。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 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律赋”。明确:古人常将“辞”“赋”合称,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 言为主,
9、且允许有参差落差,风格上都讲究文采,多用铺陈。区别:“辞”在句中或结尾常用“兮”字调节音节,“赋”则多用散文句式,甚至整 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四.整体感知.范读正音:壬戌Mnxii属zhU客 窈窕ydo tido 万顷qing 冯ping虚 扣舷xidn 桂棹zhdo溯si流光倚yi歌而和脸之 袅袅nido 幽壑he 蔑li妇 愀qido然相缪lido 荆jing州轴舶zhUlU 旌jing旗甑shi酒 横槊shu6 麋加鹿扁piGn舟 匏pdo樽相属zhu 蜉螳fu you 粟su 须臾yu 挟xi飞仙遨Go游 消长zhdng 苟g6u非吾之所有 惟w6i江上之清风 无尽藏zd
10、ng也 洗盏zhdn更酌zhu。 肴核ydo h(5 狼籍jl 枕藉ji1 .自由朗读,明确朗读注意点:读准字音,把握语速和语调,注意情感变化(“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快;“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2 .集体朗读,明确文章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第1段 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现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第2段 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第3段 客人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悲观情绪。第4段 作者劝慰客人抛开个人愁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第5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眠。五、研读文本(一)第1段25 26 27
11、28壬戌之秋,七月呼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倏来,水波不学。 举酒停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牛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吗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每月的农历十五日。朔日:农历把每月初一叫朔日。晦日: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是月亮被遮住的意思。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应该为“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徐徐:形容词,缓缓地。兴:兴起;起来,eg: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属:倾注,引申为劝
12、酒。少焉:少刻,一会儿。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谁说黄河宽又广?一个芦苇筏就能航行。)之:到去,到,至。如:v往。所如:所字结构,所前往的地方。下文“所止”亦是所字结构。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冯(pi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遗世:离开尘世,离弃世间尘事。独立:指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遗世独立:成语,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隐隐透露出不与浊世为伍。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
13、仙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七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 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 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 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思考:1.第一段怎样划分层次?明确:三层。第一层:第1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C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 篇长诗前的小序。第二层:第2-3句。第2句写景,第3句叙事,写月出之前的情况。第三层:第4-7句。第4、5句
14、写景.第6、7句叙事,写月出之后的情况。2 .第一段哪些句子描绘了 “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哪些句子写出了泛舟者在这样景 色下产生的心理感受?明确: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 .第一段展示的境界如何?感情色彩如何?明确:友人相聚、泛舟赤壁(之下)、畅饮美酒、咏诵诗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 物外的境界。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二)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今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 予怀.望美人今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
15、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 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蔡妇。于是:在这时。扣:v敲击。舷:船、飞机等的左右两侧。之:在这里是语气助词,无意义。空明:月痉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指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溯流光:状语后置,“流光溯”。渺渺:悠远的样子。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予怀渺渺兮。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倚:循、依。和:同声相应,唱和。余音:尾声。袅袅(nid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釐(11)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 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
16、干。”这里化用其事。译文: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木兰船桨, 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 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 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 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禀妇为之饮泣。思考:1 .第二段怎样划分层次?明确:两层。第一层:第1-3句(于是望美人兮天一方),主人歌声。第二层:第4-6句(客有吹洞箫者蔑妇),客人洞箫声。2 .第二段展示的境界如何?明确:主客歌箫互答的喜悲交集的境界。3
17、 .本段的“喜(乐)”从何体现?与上段的感情有何不同?明确:本段的“喜(乐)”体现在: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本段的“喜(乐)” 比上段程度更深,为下段突转写“悲”做铺垫,形成反差。4 .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洞箫声之悲的?明确:本段的“悲”体现在:客人悲凉的洞箫声。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借助夸张、想象, 化抽象为具体,描写出洞箫悲咽低徊的哀音。5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代作者所思慕的人(月亮、圣主贤臣、美好理想)。歌词表达了主人对 自己政治仕途的感慨,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政事的 关切而不甘沉沦
18、的情怀。6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明确:转折过渡。内容上:叙事、写景一叙事说理;情感上:喜一悲。六、课堂小结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充分展现了月夜下赤壁之景的美。如此美景, 游人心胸开阔,无拘无束,情景极佳。几缕悲凉的箫声,让人从眼前美景抽身而出。七、作业布置1 .整理本节课的文言知识点。2 .梳理第1、2段相关内容并背诵。八、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一、知人论世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乌台诗案”二、赋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说理三、第1段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事:泛舟赤壁举酒诵诗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四、
19、第2段情: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事:客吹洞箫,倚歌而和情:如泣如诉,蛟舞妇泣第二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1 .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 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复习导入:检查文章字、词、句的积累;抽查第1、2段的背诵。二、研读文本(-)第3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多,邳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驰航千里,旌旗蔽空,酗酒临江横巢赋
20、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倬鱼虾而衣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L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导,托遗响于悲风,” 愀(qido)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正:v使正;整理;端正。礼记:立必正方,不倾听。(站立时要端正,侧耳倾听不歪头。) 危:形容词,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成语,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形容恭敬严肃或拘谨的样子。缪(lido):通“缭”,盘绕。郁:茂盛的样子。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翠。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
21、溃曹操号称的 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方:当。 当、方、会、适、局:适逢,正赶上下:名词作动词,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东:n作v,向东进军。触胪(zhu lu):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H (shl)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酿酒临江:状语后置。渔樵: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吕、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麋(毗):鹿的一种.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同“樽”。色寄:寓托。 蜉蟾(比y6u): 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寄蜉嫡于天地:状语后置,”于天地寄蜉帽”。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22、。渺沧海之一粟:状语后置,“沧海之一栗渺”。骤:一下子,很轻易地。色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译文: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 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 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摩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 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 上驾着这一
23、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蟒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 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 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 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思考:1.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明确:客人的回答,阐发怀古伤今之情(悲伤的原因)。2 .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客”是如何阐发“悲”的情怀的?明确:悲伤.面对主人“何为其然也”的发问,客人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两个问句, 使文章陡生波澜。从眼前美景联想到曹操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生平经历,触景伤情,感慨 人生的短暂,表现出消极的人生观和
24、虚无主义的思想。3 .如何理解“客”这种“悲”的情怀?明确: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政治失意就意味着前途尽失,往往就容易陷入到心情苦闷 和前途迷茫之中。客人的问答表现出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在文中虽为“客” 语,实际上反映了苏轼本人思想中的消极层面,(-)笫4段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 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 藏也,而吾与子
25、之所共适。”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逝,往。斯:这,指水。往:本身指去,到的意思,这里指离开,消逝。未尝往:从来没有消逝。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卒:最终。 消长:增减。将:表示假设。曾(z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dng):无穷无尽的宝藏。共适:一作“共食”,共同享用。译文: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 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 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
26、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 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 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 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 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明确:苏轼反驳客人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色彩变为喜悦。2.面对客人的悲观,苏轼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明确:苏轼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人的回答。以江水、明月作比,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世上万物
27、和人生都既有变的 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纠结人生的短暂,阐 发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再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阐述大自然是个无穷宝库,可以 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碌碌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己享用,从中得到 乐趣。苏轼的回答传达着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理想抱负,并保持好平静超然的心态和 乐观旷达的情怀.(三)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的。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肴核:菜肴、果品。相与:副词。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枕藉:相互靠着。译文: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 互相
28、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思考: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结尾写客人听完苏轼的一席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照应开头,写尽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三.写作特色:1 .以文为赋。保留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吸取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赋在句式、 声律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笔势笔调,使文 情沉郁顿挫,极富声韵之美。2 .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文中描写洞箫声的悲凉,连用五个比喻,将抽象的 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极佳。3 .情、景、理融为一体,全文无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情、
29、 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贯穿,“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 展开描写和议论: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美景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 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万物变动不居,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 变的哲理,表达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四、课堂小结赤壁赋记叙了苏轼与客人月夜泛舟游赤壁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 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文通过主客问答所表现的喜乐与悲伤,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 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在作者对“变”与“不变
30、”的辩证思考 中,化为洒脱、豪迈的气度,展现出作者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五、作业布置1 .整理本节课的文言知识点。2 .背诵全文。3 .课外阅读后赤壁赋,结合所学诗文,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1 .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乘)山川相修(“缭”,盘绕、围绕)2.古今异义词:白露横江(古:白茫茫的水汽今:露水;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古:旷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望(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农历每月十五日/眺望,向远处看歌(扣弦而歌歌日/倚歌而和之)唱/歌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然(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助词,的样子/代词,这样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永远/增长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