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篇.docx(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1 .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同意用题.2 .培育学生分析推理的力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力量.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知一.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不计算修路队5天修路400米,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一个篮球场,长24米,宽45米,面积是多少?汽艇每分钟行驶84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帆船每分钟刑事 多少米?一个生产小组每天生产200个零件,要生产6400个零件需要多少 天?二.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解答出来(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2)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3)红花朵数是黄花的多少倍?让学生说出
2、问题的数量关系式。4、提醒课题:我们依据看问题想条件的方法,可以找到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 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怎样算。这节课,就用这样的方法,连续练习 两步计算应用题。二、进展题练习(一)1、出示:少先队员种了 24棵菌麻,还种了 2行向日葵,每行4棵。1、学生读题,思索:这题有几个条件?2、缺少一个什么?(问题)3、争论:可以提出哪些问题?4、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二)第98页第10题1、学生读题2、思索:要求“楼上的座位比楼下少多少个?”必需知道哪两个条件?3、学生列式解答。(三)书第98页第12题1、学生说图意2、图中告知我们哪些条件?3、思索争论:(1)戴眼
3、镜男孩和扎辫子女孩各用了多少钱?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2)要求戴帽子男孩付了 50元,应找回多少元,必需先算什么?三、作业:第98页第11题。应用题的教案设计4优秀教案设计:相遇应用题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教科书第150-151页上的内容,练 习三十三的第1-3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把握行程问题根本数量关系的根底上,初步理 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较简洁的相关问 题。2.在动手操作中培育学生“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预备:每个学生预备一个小英或小强的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1 .启发谈话: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小人,坐左边的同学就当小强, 右边的同学当
4、小丽。2 .当小强的同学读出小强身上写的字:“小强每分走6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60X 4 = 240 (米)3 .当小丽的同学读出小丽身上写的字:“小丽每分走70米”,教师给 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70X 4 = 280 (米)4 .比拟两个算式后复习数量关系: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 米,我们都可以叫什么?(速度)4分钟呢?(时间)240米和280米呢?(路程)板书:速度时间路程通过两个式子和过去学过的学问,我们能不能得到三个量的关系呢? 指名说出三个数量关系式:速度X时间二路程路程小速度二时
5、间路程小时间二速度二.新课5 .提醒课题以前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个物体单独运动,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假如 两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同时的,相对的运动走来,你们想一下最终会怎 样?(相遇)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要相遇应用题。6 .学生实践第一次:学生手拿模型,从各自的桌角向对方走来,使学生初步体会 相遇的概念。其次次:让学生再操作,加深理解,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人不行能在桌子的正中间相遇,明白应当在靠近哪一边相遇。第三次:学生实践:不在桌子中间相遇。第四次:要求学生在教师喊完4分钟后的时刻相遇。让学生实践。第五次:发觉学生每分钟走的速度不平均,要求学生每分钟的速度平 均,学生实践。第六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
6、出第1分钟时,当小强的同学喊 6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60米,依此类推。小丽也一样。第七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学生喊出小强和小 丽每分钟共走的米数13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130米,依此类推。7 .师生共同编题教师:我们将刚刚的活动过程一起来编一道应用题。教师说一句,同 学说一句。教师板书出第一句: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引导学生找出这句的关键字: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相对)鼓舞学生说出其次.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编出其次.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第四句鼓舞学生说出: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问题:由学生自己自由提出:假
7、如学生说出:“他们一共行多少米?“教师可说明:他一共行的米数实际就是两家的距离。整题编出后,请一名同学读一遍。8 .学生解题通过让同桌再合作实践一到两遍后,画出线段图并动笔解题。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但最好用综合。学生解答后,分别请两名列式不一样的同学解答。第一种:60X4 + 70X4 第一种 (60 + 70) X4= 240 + 280 =130X4.= 520 (米)=520 (米).集体讲评第一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学生分别说出每一步是求什么的后,运用速度X时间=路程的数量关 系解释。其次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教师提问:(1)60是什么? 70是什么?那么60
8、 + 70又题求什么?(小 强的速度,小丽的速度,他们在一分钟里共走的路程)60 + 70是他们在几分钟里面走的? (1分钟)(3)那么在4分钟里面他们一共走了几个这样速度? (4个)(4)为什么要乘以4?(由于他们共走了 4分钟)(5)通过让学生再说一遍60 + 70求的是什么,从而共同概括出两车 的速度的总和叫做速度和。(6)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什么叫速度和。(7)在(60 + 70)的上面板书速度和,在4上面板书时间,270的 上面板书路程。(8)让学生观看后,得出速度和,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式。学生说出:速度和X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和路程小速度和=时间(9)理解4分钟究竟是谁走
9、的?a.小强走了几分钟? (4分钟)b.小丽走了几分钟? (4分钟)c.他们一共走了几分钟?(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同时动身,又同时相遇) 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理解。三.扩展思维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出以下一种做法,看一看是不是正确? 60+ 60 + 60 + 60 + 70 + 70 + 70 + 70并让学生指出60 + 60 + 60 + 60和70 + 70 + 70 + 70各是代表乘法算式的哪一部份? (60X4, 70X4)四.稳固练习课本151页做一做的其次题。五.集中练习(学生任选一题)1、课本第15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2、课本第153页练习三十三第3题。六.作业练习三十二的第
10、1.2题。应用题的教案设计5教学目标1、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拟,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分与联系更加 清晰,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2、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3、渗透多角度思索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敏捷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最正确解题方案。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最正确方案。教学过程一、做一做,说一说、“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 48米,做婴儿装用了 45 米,还剩多少米? ”要求学生独立思索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 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察,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学生甲98-48 = 50 (米)学生乙48+45 = 93 (米)5
11、0-45 = 5 (米)98 93 = 5 (米)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二、设疑激发兴趣、教师谈话:刚刚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展了解答,很好!但是在 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 择问题,就是选择比拟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讨论 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展解答、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 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其次 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 50元,请你算一算应当找回多少元钱?经过仔细思索审题后,大局部学
12、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 下:96 16 = 80 (个)80 38 = 42 (个)答:还剩42元、其次道题选择其次种方法解答,如下:25 + 5 = 30 (元)50 30 = 20 (元)答:应当找回20元、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 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敏捷运用学问 的力量、为了提高学生识别力量,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3、王教师买口琴用了 48元,买笛子用了 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当找回多少钱?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 只鸭子?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
13、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察,尤其要照看 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把握了、最终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 答过程、三、稳固进展1、食堂有38筐萝卜、午假吃了 9筐,晚假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 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拟哪种方法简便)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 以补充。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 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赐予鼓舞。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 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 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学生完成后,进展订正,并
14、请同学们表达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拟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四、比拟沟通联系通过上述几道题的讨论可让学生争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分与联 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 第一个数,再减去其次个数、其次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 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 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 一学问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解题力量。五、试着做一做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 2支铅笔,一块橡 皮,一共用了多少钱?2、铅笔每支4
15、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3、看图解答下题。(想一想,怎样解答比拟简便)板书设计教案点评: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 学生的解题力量,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留意:通过详细实例让学生 在亲自思索解答中比拟两种方法区分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24乘什么数得960?什么数除以38得50?提问:你解答这两个题的依据是什么?教师谈话引出课题:今日我们连续学习乘法各局部间关系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应用题.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 .出例如7: 一个篮球场的长是28米,面积是420平方米.篮球场 的宽是多少米?(出示图片“例7”)教师提问:(1)题目中已
16、知什么,求的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算 出结果?教师板书:420+28 = 15 (米)(2)你是怎么想的?(3)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来解答呢?依据是 什么?教师板书:设篮球场的宽是米.28X =420 = 420 + 28=15.练习育民小学四年级学生参与浇树活动,平均每人浇树12棵,一共浇了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力量,培育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课堂设计用了四个教学环节完成上述任务,即,“做一做、说一说”, “设疑激发兴趣”、“稳固进展”、“比拟沟通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逐步理 解、比拟中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力量。应用题的教案设计6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连减应用题
17、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快速地计 算连减应用题.2 .运用迁移规律,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渗透比拟 思想.3 .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力量.教学重点.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1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教学难点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教具学具预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优.1 .投影出示复习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2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3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学生思索、答复: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 的张数?二、
18、探究新知.1 .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转变 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 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其次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 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2 .教学例3.(1)出例如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 去9张,还剩多少张?(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3)初步理解题意: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展观看、比拟、分 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 ”,但复习题给出了 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 张数,也就答复
19、了最终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 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H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终剩下的张数,明显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学生表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同意用题.学生看图、思索、争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 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通过思索、争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 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局部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 在线段图的对应局部标出:板书
20、: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学生看图思索:依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 段.学生表达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 = 19 (张)引导学生思索:这19张答复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 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局部.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 它答复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终的问题.学生看图思索: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局部中用去的?由这两 个条件可以求什么?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应用题的教案设计7教学目的1 .通
21、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是怎样在简洁应 用题的根底上进展起来的.2 .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 同意用题的力量.3 .培育学生仔细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能够把握的构造,正确解答.教学难点使学生把握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根本训练.1 . 口算.2o 5X4 127 + 28 0。37 + 1。6 884-163o 37 + 6o 63 8o 4 + 0。7 0。125X8 1。02 0。43 lo 25+ 1+ X162 .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1)实际每天比原规划多种多少棵?(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3)五年
22、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教师总结: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依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 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洁应用题的关键.二、归纳整理.提醒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板书课题).(一)教学例2: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规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 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规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规划3小时走完H。25千米;实际 每小时走了 4。5千米.实际比原规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规划3小时走完H。25千米;
23、实际2O 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规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1 .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2 .小组争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分?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一样,都是求“实际 比原规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要求最终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规划 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区分: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规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 一步计算;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规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 知的,需要两步计算;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规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 需要三步计算.3 .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
24、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当怎样 进展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4 .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都是由几个简洁一步应 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动身逐步找出所 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5 .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方法吗?(1)根据题意进展计算;(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根据题意倒着算,看最终结果是否符合题意.三、稳固反应.1 .解答并且比拟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分?(1)时新手表厂原规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 只.实际比原规划提前几天
25、完成任务?(2)时新手表厂原规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规划提前5 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2 .推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1) 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大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 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A: 2100 240X5 + 3 B: (2100-240) +3C: (2100-240X5) 4-3(2) 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 240本,照这样 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A: (2640-240) 4-240 B: 26404- (240 + 3)C: (2640-240) + (240
26、 + 3)(3) 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 4天,照这样计算, 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A: 13o 64- (6o 8 + 4) B: 13o 64- (6。8 + 4) +4C: (13o 6+6o 8) + (6o 8 + 4)(4) 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规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 完,实际每天比原规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A: 3o 2X15 + 0。8 B: 3o 2 X154- (3。2 0。8)C: 3o 2 X154- (3O 2 + 0。8)(5)某化工厂采纳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 天的原料,
27、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省多少吨原料?A: 14X74-10-14 B: 14X104-7-14C: 14-14X10H-7 D: 14-14X7H-10四、课堂总结.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 .丰收农具厂制造一批镰刀,原规划每天制造360把,18天完成, 实际每天多制造72把.照这样计算,多少天能完成任务?2 .边防战士巡逻,共行26千米.前2。5小时在平路上行走,平均 每小时行5千米;后来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千米.在山地行走了 多少小时?3 .某化工厂采纳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 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
28、省多少吨原料?六、板书设计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规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 走4。5千米.实际比原规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4o 5-3o 75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规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 小时走了 4。5千米.实际比原规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4o 5-llo 254-3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规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0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规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llo 25 + 2。5-llo 25 + 3应用题的教案设计8一、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分数乘、除法应用 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9、,激发学习兴趣。2、经受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二、教学重点:把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三、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例如题:某村今年植树20xx棵,,去年植树多少棵?(设去年植树x棵)2、连线:1 .去年植树是今年的 3/5(1-1/4) x =20xx 或 20xxH- (1-1/4).今年植树是去年的3/5 20xxX (1+1/4)3,今年比去年少1/4 20xxX3/5.去年比今年少 1/4 3/5 x=20xx 或 20xx+ 3/54 .去年比今年多 1/4 (1+1/4) x=20xx 或 20x
30、x+(l+l/4).今年比去年多1/4 20xxX (1-1/4)(二)、解法分类,归纳总结。1、小组沟通: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B:把这六题进展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5 、小组汇报:468棵.四年级有多少学生参与浇树?教师提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谁能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你是依据什么列出的等式?全班同学一起解答,教师请同学板书:设四年级出名同学参与浇树.12X =468 = 468 + 12 = 39三、稳固练习,把握新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1 .向群文具厂每小时能生产250个文具盒,多少小时能生产10000 个?等式,.爷爷今年72岁,正好是小华年龄的9倍.小华今年多少岁?
31、2 . 一座电视塔高120米,是电视台大楼高度的4倍.电视台大楼高 多少米?(两种方法解答)四、小结: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今日所学的学问和以前有什么联系?五、布置作业1 .四年级同学去植树.把一批树苗平均分给8个小队,结果每个小 队分到16棵.一共有多少棵树苗?2 .新星小学修建了 一个长方形体育场,面积是4200平方米.长是100米,宽是多少米?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a:画出分率句,找出单位1。b:写出数量关系式。c:列出方程再解方程。B:把这六题进展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a:当单位“1”是已知的的量时假如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 乘法计算。b:假如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
32、除法计算。c:当单位“1”是未知的量时用除法或用方程计算。(三)、练习1、说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1)行驶了全程的3/4。(2) 一本书,看了 2/5o(3)今年比去年增产l/4o(4)本月用水量比上月节省3/11。(5)铁丝比铜丝短l/3o(6)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5。2、依据问题写算式,依据算式提问题,不计算。一批水果900吨,第一周运了它的2/9,其次周运了它的l/4o 第一周运了多少吨?(算式)两周共运多少吨?(算式)(3)900X (1-2/9-1/4)(问题:)(4)900X (2/9-1/4)(问题:)再运多少吨就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一半?(算式:)(四)、全课小
33、结。应用题的教案设计9教学目的1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学问解同意用题.2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 方法解答.3 .使学生知道学问的内在联系及其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同意用题.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 解答.教学过程一、复习预备.1 .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把握了不同的应用题的 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日我们就用我们学过的不同学问来解应用题.(板书课题:用不同学问解应用题).填空: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1)乙数是甲数的教师追问
34、:为什么填 呢?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甲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4)乙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教师提问: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教师总结:通过复习,我们发觉了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的关系之 间,可以相互转化.二、复习探讨.(一)教学例6.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 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1 .学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2 .分组争论:(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2)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可以转化成哪几种关系?(3)此题有几种解法?3 .学生汇报反
35、应.(1)由于:松树的棵数+柏树的棵数= 120棵所以:我们可以依据这个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解:设柏树种了棵.120 24 = 96(棵)解:设松树种了棵.120-96 = 24 (棵)答:柏树种了 24棵,松树种了 96棵.(2)由于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 :1. 所以依据转化的比的关系,可以用按比安排的学问来解答.4+1 = 5120 =96 (棵)120 =24 (棵)答:柏树种了 24棵,松树种了 96棵.(3)由于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和是柏 树棵树的5倍,我依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120 (4+1) =24 (棵)1
36、20-24 = 96 (棵)答:柏树种了 24棵,松树种了 96棵.(4)由于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柏树的棵数就是松树棵树的,假如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120棵对应的率就是1+ , 依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120 (1+ ) =96 (棵)120 24 = 96 (棵)答:柏树种了 24棵,松树种了 96棵.(5)由于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 : 1,松树和松树、柏树棵树和的比是1: 5,所以依据转化的比的关系,我 可以用比例的学问来解答.解:设柏树有棵.:120 = 1 : 55 =120=24120-24=96 (棵)答:柏树种了 2
37、4棵,松树种了 96棵.4 .请你以小组为单位,争论、沟通你最喜爱那种方法.为什么?5 .教师总结:在我们解应用题时,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转 化成不同解决形式.在解答时,我们选择我们娴熟、简便的方法进展解答.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0教学内容教科书118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九15题。一、素养教育目标(一)学问教学点1 .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已知有两个数的和与差,和两个数的倍数关 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系,正确列出方程进展解答。2 .指导学生设末知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3 .训练学生分析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二)力量训练点.会解答所列方程形如ax bx二c的应用题。1
38、.会正确找出应用题的等量关系。2 .会进展检验。(三)德育渗透点.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好习惯。1 .渗透不同事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分的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的卓越才智,体会到源于 生活。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1 .指导学生试算,利用已有阅历进展体验。三、教学重点用方程解答“和倍”“差倍”应用题的方法。四、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设未知数。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预备1 .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1) X的5倍与X的3倍的和是40;(2)某数的4倍比它的6倍少24。2 .依据下面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大米与面粉重量的和是
39、1000千克;(大米的重量+面粉的重量二 重量和。)(2)每支钢笔比每支圆珠笔贵3.8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每支圆珠 笔的价钱二贵的价钱。)(3)已看的页数比剩下的页数少76页。(剩下的页数-已看的页数二 少的页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1)学校科技组有女生x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男生有() 人,男生女生一共有()人,男生比女生多()人;(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梨树有x棵,苹果树有()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梨树比苹果树少()棵。3 .解答: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 共有多少棵?(1)学生审题画图,独立解答。(2)学生解答后讲解:解法1
40、:歹1式:45+45X3=45 + 135=180 (棵)解法2:歹式:45X (3 + 1) =45X4=180 (棵)答:两种树一共有180棵。(二)学习新课.转变上题的条件和问题,使之成为例6。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 杏树各有多少棵?(1)学生审题,将复习题的图改为例6。(2)思索:这道题求什么?与以前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两个未知 数。)怎样设未知数呢?假如设桃树有x棵,那么杏树就有3x棵;比拟哪种设法比拟简便?为什么?易解。将线段图中的问号改为X或3x。(3)依据哪个条件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依据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找等量关系。(4)
41、列方程,解方程,解:设桃树有x棵。或:(5)检验,答题。教师:检验时,可以把得数代入题目,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学生进展检验。看桃树和杏树一共的棵数是否是180棵,45+135=180 (棵)看杏树棵数是否是桃树的3倍,1354-45=3答:桃树有45棵,杏树有135棵。1 .试做:果园里杏树比桃树多9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 各有多少棵?(1)思索:此题与例6相比,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同?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倍数关系一样,不同点是把两种树的和改成了两种树的差。)数量关系为:(2)试做:检验:135-45:90; 135 45 =3。答:桃树有45棵,杏树有135棵。2 .小
42、结:思索争论:(1)我们今日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日学习的应用题,都 是已知两种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这两种数量各是多少。)(2)这样的应用题,我们是怎样解答的?(一般依据倍数关系,设 一倍数为x,另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依据这两种量的和或差, 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可列出方程,并解方程,求出得数;最终还 要把得数代入题目中去,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1教学目标:1、熟悉分数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熟悉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根本数量关系。2、熟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六、板书
43、设计应用题的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把握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 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2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洁的和稍简单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 的的构造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推断等思维力量。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口答算式或方程.(1) 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2) 50米的是多少?(3)多少米的 是20米?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 (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3) 入课题。我们依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 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
44、。这节课就复习。(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 为简洁的和稍简单的两种状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把握它们的 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构造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熟悉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根本 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出示复习题(见幻灯课件)问: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题中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做15页复习题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什么意义?3、引入新课一学习分数应用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1)出例如1,学生读题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想方法(2)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法找一样点、不同点以及存在的联系
45、(3)稳固练习做17页练一练12、教学例2(1)出例如1,学生读题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2)列式并说说想的过程重点指出把谁看作单位13、教学想一想(1)读题、思索、画线段图问把谁看作单位1(2)列式(3)问:算式中的3/2是什么分数?(4)说明: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假分 数,也可以是真分数。(5)做练一练24、小结问:今日学习的分数应用题都告知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 题?分析数量关系时都是要先确定哪个数量?三、稳固练习1、说一说下面各题里单位1的量(见幻灯课件)2、做练习三第1题3、做练习三第5题问:这三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都用什么方法?4、作业练习三第24
46、四、课后感受初次接触应用题,学生在说想法上还存在一点问题,经常是明白但不 知道该怎么表达。特殊是数量关系方面,可加强说想法的练习,形式也可 多样些。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2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已经把握了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 初步理解并把握了乘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 习作了充分的学问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局部内容的目的一方面 是为了稳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把握连乘应用 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同意用题。本课题内容是两步以上应用 题的重要根底之一,通过这一局部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量之 间关系的理解,进展学生分析、推断、推理、综合等初步规律思维力量, 把解应用题的水平提高一步。本课题教材有层次地显示了 “连乘应用题”的学问构造。例题之后, 教材引导学生根据两种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第一种思路:知道有5箱热水瓶,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要先算 每箱热水瓶多少元?其次种思路:知道每个热水瓶卖1 1元,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要先算5箱共有多少个热水瓶。通过这个分析过程,使学生明白分析这种 问题的关键是弄清要算出题中要求的钱数,先选哪个作为已知条件,哪个 条件是未知的,需要先算出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