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一学校常见传染病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一学校常见传染病复习.ppt(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zh shi)(zh shi)培培训训余华峰阿勒泰地区疾控中心第一页,共四十五页。此次培训主要就几种较常见的传染病的防治(fngzh)(fngzh)知识进行讲解,目的不在于诊断疾病,而在于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防治(fngzh)(fngzh)措施。第二页,共四十五页。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为小儿(xio r)(xio r)常见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第三页,共四十五页。流行病学依据:流行病学依据: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变皮肤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变皮肤粘膜组
2、织,疱疹液及血液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粘膜组织,疱疹液及血液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出疹前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患水痘学生应在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患水痘学生应在结痂脱落后才返校上课)结痂脱落后才返校上课)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患病学生较集中时可采取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患病学生较集中时可采取该班级停课)该班级停课)易感人群易感人群(rnqn)(rnqn):人群:人群(rnqn)(rnqn)普遍易感,水痘主要在儿童,普遍易感,水痘主要在儿童,病后免疫
3、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第四页,共四十五页。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潜伏期潜伏期121221天,平均天,平均1414天,临床分为前驱期和出疹天,临床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有低热期,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有低热(dr)(dr)或中度发热,头痛,或中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 12天进入皮疹期。皮疹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的丘疹,再经数小时后发展为疱疹。疱疹直径3 35mm,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瘙痒。,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瘙痒。1 12 2天后疱疹从中天后疱疹从中间开
4、始结痂,数日后脱落,一般不留疤痕。皮疹分批出现,间开始结痂,数日后脱落,一般不留疤痕。皮疹分批出现,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第五页,共四十五页。水痘为自限性疾病,约10天左右自愈(z y)(z y),儿童患者全身症状较轻,成人及婴儿病情较重。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间质香心肌炎及肾炎。第六页,共四十五页。预防: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水痘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jich)(jich),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托儿机构应紫外线消毒。接种水痘疫苗,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肌内注射水痘
5、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接触后12小时内使用有效。第七页,共四十五页。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染性较强,多发生于冬季。流行病学依据: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对变异(biny)(biny)后的病毒无效。第八页,共四十五页。临床表现: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潜伏期13天,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干咳。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年幼及老年患者,病情可更重,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shuiji)(shui
6、ji),剧烈咳嗽,血痰,呼吸急促,紫绀等。第九页,共四十五页。预防(yfng)(yfng):预防(yfng)(yfng)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老年、儿童、免疫受抑制者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在流感流行季节,应尽可能隔离患者,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对易感人群及尚未发病者预防(yfng)(yfng)服药。第十页,共四十五页。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流行病学依据:传染源:早期(zoq)(zoq)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第
7、十一页,共四十五页。临床表现: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shngshng)(shngshng)至40摄氏度。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疼痛明显。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第十二页,共四十五页。预防:患者应按照(nzho)(nzho)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易感人群可服用抗病毒冲剂进行预防,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第十三页,共四十五页。四、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
8、流行病学依据: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pbin)(pbin)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第十四页,共四十五页。临床症状:潜伏期约10天,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起病急,主要表现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等症状。发热后34天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25日出齐。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面,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后35天,发热开始减退,皮疹按出疹先后消退(xiotu)(xiotu),
9、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持续约1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天。第十五页,共四十五页。预防: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症状的延长到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jiny)(jiny)3周。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无并发症的患儿应在家中隔离。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疫苗。年幼体弱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第十六页,共四十五页。五、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流行病学依据:流行病学依据: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含有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出诊前后传
10、染性最强。大量病毒,出诊前后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传播。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幼龄儿童多见,在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人群易感性:幼龄儿童多见,在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拥挤拥挤(yngj)(yngj)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有较持久地免疫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有较持久地免疫力。力。第十七页,共四十五页。临床表现: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咽痛、轻咳和流涕。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触痛。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位。预防:同其它呼吸道传染病一样(yyng)(yyng),做到患者隔离治疗,易感人群注射风疹疫苗,无
11、条件可口服抗病毒冲剂。环境进行紫外线或消毒剂消毒。第十八页,共四十五页。六、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f r)(f r)、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流行病学依据: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第十九页,共四十五页。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23天,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可达39度左右,有咽痛,吞咽痛,第2日出现皮疹,开始出现在耳后,颈及上胸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退后开始脱屑。预防:应对病
12、人进行6天隔离治疗,对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流行期间(qjin)(qjin)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病人应戴口罩。第二十页,共四十五页。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又叫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li xn bn xu)(li xn bn xu)依据: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后传染性强,可经手、眼科器械、毛巾、昆虫等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五页。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4小时,最长6天,起病急,迅速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痛,流泪,2-3天后结膜下出血,儿童病程短,一般23天,成人可长达12周。预防:确诊患着应
13、隔离治疗,禁止去公共浴池及游泳池,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煮沸消毒(xio d)(xio d)。接触患者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加强眼科器械消毒(xio d)(xio d),防止医源性传播,学校应倡导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要用肥皂勤洗手,勤洗澡,不共用毛巾和脸盆。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五页。八、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甲肝:急性(jxng)(jxng)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故注意饮食卫生。2、乙肝:通过体液传播,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相同。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五页。小结:多数传染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学校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应当加强环境消毒和室内通风换气。为预防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清洁水和肥皂,鼓
14、励学生勤洗手。多数疾病早期都有发热或出疹,学校负责(fz)(fz)晨检工作的老师一旦发现这些情况要引起重视,及时与医院联系,尽早处理。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五页。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xinggun)(xinggun)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fn wi)(fn wi)甲、乙、丙三类。甲甲、乙、丙三类。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乙类有传染性非典性肺炎、艾滋病、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乙类有传染性非典性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
15、疽、细菌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2525种,丙类包括种,丙类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16、、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性腹泻、手足口病1111种,共种,共3838种,其中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种,其中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性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性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五页。该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xngzhng)(xngzhng)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xngzhng)(x
17、ngzhng)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五页。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jbng)(jbng)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医疗机构在发现甲类(包括乙类种按照甲类管理的几种在内)传染病时要及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采取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强制隔离治疗。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五页。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采取(ciq)(ciq)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
18、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二)停工、停业、停课。(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五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dozh)(dozh)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五页。我县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如下:我县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如下:一、各学校要成立卫生一、各学校要成立卫生(wishng)(wishng)
19、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传染病防治预案、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卫生传染病防治预案、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卫生(wishng)(wishng)消消毒制度、晨检制度等,安排专人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毒制度、晨检制度等,安排专人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二、各学校、幼托机构应认真实行晨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长期开展,每天汇总晨检情况,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向县疾控中心和教育部门报告。第三十页,共四十五页。三、按照制定(zhdng)(zhdng)的卫生消毒制度,有专人负责定期对校园环境、课桌椅、幼儿玩具、学生宿舍等消毒,要使用正规有效的消毒药品,并做到消毒范围全面彻底,消毒
20、后认真做好消毒记录。四、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卫生院的联系,学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五页。五、学校开设的健康教育课应根据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做课程安排,及时开展(kizhn)(kizhn)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六、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假学生要追查病因,做好登记,以便计算隔离时间。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五页。七、按照罗卫办发【2006】115号文件罗江县卫生局、罗江县教育局关于实施幼儿、学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托幼机构每学期对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各学校每年秋季开学对一年级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做好登记(dngj)(dngj),登记(dng
21、j)(dngj)表内容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年级班级、是否有接种证、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4针)、百白破疫苗(5针)、乙肝疫苗(3针)的接种情况。接种证上有接种年龄规定,该接种未接种的应及时到医院或县疾控中心补种。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五页。学校学校(xuxio)(xuxio)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gudng)(gudng),学校应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固定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消毒人员,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五页。二、各级各类学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疫情二、各级各类学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
22、健、疫情(yqng)(yqng)管管理人员为责任疫情理人员为责任疫情(yqng)(yqng)报告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报告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等为义务报告人,责任疫情等为义务报告人,责任疫情(yqng)(yqng)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发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辖区内医疗卫生单位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内,向辖区内医疗卫生单位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责任疫情责任疫情(yqng)(yqng)报告人应认真学习报告人应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
23、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防治知识,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防治能力。情处理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防治能力。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五页。三、传染病暴发、流行(lixng)(lixng)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疫情。四、学校要进一步落实“晨检”制度,对请假、缺课的学生要询问原因,注意追踪,确保对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五页。五、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
24、,发现(fxin)(fxin)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做好补种工作。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五页。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宣传栏、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卫生部门要经常深入学校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文明(wnmng)(wnmng)的生活方式。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五页。七、学校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教室、宿舍要经常通风,设置防蚊灭蝇设施。食堂要讲究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学生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shnsh)(shnsh),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
25、质。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五页。八、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ynmn)(ynmn)、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ynmn)(ynmn)、缓报、谎报,对那些玩忽职守,导致传染病疫情扩散流行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第四十页,共四十五页。学校学校(xuxio)(xuxio)消毒隔离制度消毒隔离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隔离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以下学校消毒隔离制度:一、学校制定有消毒隔离长效管理制度。二、一旦发现传染病及时(jsh)(jsh)隔离传染病病人。第四十一页,共四十五页。三、明确责任部门及
26、职责 1、学校卫生老师为消毒隔离责任人,负责督导校内落实消毒措施、检查消毒工作质量及效果评估。2、落实专(兼)职消毒工作操作人员,专(兼)职消毒人员需经过专项业务培训,掌握消毒工作基本技能,并能严格按消毒灭菌(mi jn)(mi jn)要求认真操作。第四十二页,共四十五页。四、预防性消毒 每周一次对卫生室及教室(公用教室)内的空气、环境物体表面(biomin)(biomin)实施常规的消毒灭菌工作。五、传染病消毒 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对患病学生(教师)所活动过的室内、场所进行疫源地消毒,并以公用教室和活动场所为重点在全校实施终末消毒。第四十三页,共四十五页。六、消毒灭菌保障措施(cush)(cu
27、sh):1.备有必需消毒灭菌器材 如喷雾器、紫外线消毒灯。2.备有常用必需的消毒药(剂),如过氧乙酸、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等,并定期检查消毒药(剂)有效期限。3.准确配制消毒药(剂)浓度及所需消毒液用量。有详细完整消毒记录和质量检查记录。第四十四页,共四十五页。内容(nirng)总结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临床表现: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临床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bsh),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进入皮疹期。年幼及老年患者,病情可更重,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痰,呼吸急促,紫绀等。预防: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症状的延长到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3周第四十五页,共四十五页。